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初探_国民教育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初探_国民教育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过程论文,国民教育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2X(2009)11-0039-0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告诉人们,在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要强调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受教育者,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同时让青年学生受到德育的熏陶。

一、如何理解“融入”和“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必须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里,必须对“融入”和“全过程”这两个关键词进行准确的解读。

“融入”意味着有机结合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教育工作不应该是“两张皮”,只有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渗透,才能“润物细无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有更强的可接受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灌输”,重视对青年学生讲授正面的道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也与以往有了明显的差异。一定条件下的灌输还是需要坚持的,但必须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沟通和交流。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起来,渗透到青年学生的生活中去,渗透到各门学科教育中去,使青年学生通过自我感悟和思考,达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

“全过程”是指不能狭隘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限定在校园里,而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角度加以全面的理解。学校教育是国民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但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成效。脱离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学校教育,往往是苍白无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应该在更开阔的视野中加以认识。当学校的德育工作与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相一致的时候,社会环境的影响能够巩固和发展德育工作,反之,则会削弱德育工作。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调起来。加强家庭与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和推动,将是未来德育工作能否取得更大成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面临的新课题

1.如何在教育方针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工作落到实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只有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才能扫除思想障碍,在思想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工作落到实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知识和才能的重视大大增强了,这种倾向也必然要反映到承担人才培养的教育领域中。但同时也要看到,“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学校还有一定的市场。许多人把智育看作是“实”的,而把德育视为“虚”的,对德育的重视还不够,“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还未在人们头脑中牢牢扎下根。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每每论到才德问题时,总是把德放在首位:“才者,德之资也,德者,人之帅也。”“德育为先”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德智体美中德育处于优先和统帅的地位。知识和才能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是德育的基础,而思想道德素质规定和影响着知识和才能发挥的价值取向,是统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当前贯穿学校德育的一根红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首先是融入德育的全过程,换言之,“德育为先”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统帅作用,使青年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从当前学校的情况来说,中学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在升学考试的激烈竞争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能成为选拔的一项重要根据,从而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而大学则是如何使大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在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必须更好地贯穿到教育领域的各项选拔制度中,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不仅要进入思想层面,而且要在制度层面上落实。这种导向不仅是“虚”的,更是“实”的,有很强的操作性;不仅是“软”的,而且是“硬”的,有很强的制约力。

2.如何贯彻“以人为本、以养成教育为主线”的德育目标的分阶段要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最大的可接受性?

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有着重要意义。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论是中国的孔子,还是西方的亚里士多德,都非常重视养成教育。特别是宋代的教育家朱熹,将个体德育的发展分成“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小学学其事”,“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大学明其理”,“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小学”为“大学”打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深化。“小学”的养成教育诉诸具体的操作,而“大学”的养成教育则注入了理性的思考。

当代中国的养成教育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德育方法,从道德行为入手进行道德教育改革,它摆脱了空洞的说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它之所以受到当代中国德育界的青睐,不是偶然的。但是,如何科学地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确立德育目标的分阶段要求,使之成为相互衔接、不断发展的过程,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例如,不能把“重复性”和“反复性”混为一谈。人们往往对德育内容的重复性颇有微词,但我们不能否定德育过程中的反复性要求,机械地、简单地重复教育内容当然不可取,但没有对同一主题的反复教育,就难以巩固德育的效果。因为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反复的实践。关键是要根据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对同一方面的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强调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受到不同层次的教育。譬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应强调的是从中国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化的层面上认同和接受爱国主义;而在高中阶段则应上升到理性,更多地从哲学、政治的层面上把握爱国主义;到了大学阶段,随着社会生活范围的扩大,应该强调从国际视野中理解爱国主义,区分爱国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3.如何建立德育与教学、管理、服务环节相渗透的制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有制度的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必须依靠学校各方人员的通力合作,特别是广大教师的辛勤工作。要围绕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在学校建立以责任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必须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在管理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师德的核心是教书育人,在多样化的社会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学生是当代教师应尽的工作职责。教师作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领者”,必须做到为人师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融入心中,贯穿于言行举止。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仅是政治课、品德与社会课等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语文、历史、地理、外语,甚至体育、数学等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要“渗透”到各门学科教育中去。诚然,各门学科的情况并非完全一致。有些学科直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相关联,例如,“文以载道”,语文中的大量内容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范畴;“以史为镜”,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反映了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有些学科则与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培养有密切关系,而这些道德人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个体自觉追求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教育中去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关键是教师要有责任心。在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晋升、评优的问题上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具体标准,将教书育人的责任心作为教师资格的基本要求。

在学校的管理和服务环节中,如何建立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制度,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制度保证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们自觉的追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反思的结果。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改变单向灌输的传统做法,必须在制度安排上有所突破。要根据学生在受教育的各个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在教学活动、社团活动的管理制度中体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在校园里,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才能把德育落到实处。如何在制度安排上,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和协调,不只是学校的事、教育界的事,也是政府的事。在政府的工作中,在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中,这种制度安排要提到议事日程上,给予足够的重视。

4.如何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三贴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针对性与实效性方面迈上新的台阶?

“三贴近”原则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必须坚决贯彻这一原则,才能提高实效性。当前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受教育者基本上已经是“90后”了,他们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与之前的学生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而有关教科书的许多内容、课堂里的不少教学方式、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教育理念都与之不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只有深入浅出,适合当代学生的特点,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必须研究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第一,教育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和社会热点的即时性的结合。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教育内容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相对稳定性。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具有即时性,随着社会的发展频繁变动。如何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德育教师的智慧和能力是一个挑战和考验。

第二,教育形式的生动性与思想内容的深刻性的结合。生动形象的教育才能吸引人,这是长期以来德育实践所揭示的一条基本经验。近十年来,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为生动形象的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发展的空间。喜爱读图的“90后”学生容易接受生动活泼的教育,但也要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毕竟与一般的教育活动不同,有些内容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教育来进行,有些内容则需要开动脑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根据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在生动形象的教育中逐步注入理性的内容。

第三,教师要使用具有时代特色的话语系统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语言也在不断变化,呈现出时代特点,当代学生的话语系统受到影视、网络、广告等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而当前德育话语系统尽管已经吸收了大量的时代化、大众化的语言,但要更通畅地实现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这一话语系统还必须进一步改革。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的思路研究

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摄下整合优化德育资源,目标是“量上控制、质上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德育工作者在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例如,上海出台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各级学校在贯彻这一指导纲要中推动了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整合优化现有的德育资源,实现“量上控制、质上突破”,将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摄下,这种整合有多方面的内容:

第一,内容的整合。当前学校已经开展的各项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基础,其中许多内容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不是重起“炉灶”,而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摄下将德育工作整合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减少机械的、简单的重复,取得更高的实效性。小学、中学、大学德育的各项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成长发展需求进行安排,做到“无缝衔接”,同时又要在不同层面上反复其中的核心内容,巩固和发展前一阶段德育工作的成果。

第二,活动的整合。德育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基础,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基本是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提高和发展的。但学生正处于增长知识的阶段,学习任务很重,平时的德育实践活动应该尽可能与学习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德育实践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和推动学生志愿者活动,例如“奥运志愿者”、“世博志愿者”等活动。这些重大的德育实践活动将会对志愿者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他们人生的美好回忆,激励他们不断攀登道德的阶梯。

第三,队伍的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必须有一支战斗力强的高素质的队伍。这支队伍包括从事德育的教师、班主任、其他学科的教师、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等,他们从教学、管理等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德育。尽管他们专业背景、工作内容不一样,但在德育中各有优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这支队伍中的不同成员如果能够做到齐心合力、优势互补,教育的效果就能上一个新台阶。例如,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贯彻“大思政”的思路,不仅专职教师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而且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也走上讲台,优化了教师队伍的结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当然,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学生家长和社会上热心德育工作的人士也是队伍中的成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感情上的联系,使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往往是其他人所难以替代的。在社会生活中,有一批模范人物也是这支队伍的重要力量。他们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热心于关心教育下一代。他们的社会威望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德育的重要社会资源。例如,蜚声全国的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坚持不懈地进学校、奔社区,举办了600多场专题报告,为师生、党员和干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为人民服务教育,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好评。

2.重视大众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社会环境的建设

这里的所谓大众文化是指采取时尚化方式运作、以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其中网络文化、影视文化、广告文化、流行歌曲等是其核心内容。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之所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大众文化的背后有着强有力的经济支持。经济动力使企业不断投入资金,因而大众文化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从事大众文化的策划和制作工作,使大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更吸引受众。另一方面,青少年渴望了解外部世界,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们的人生梦想相吻合,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变、求时尚的心理需求。因此,大众文化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是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境因素。

第一,要突破传统的将大众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对立起来的观念,从大众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元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动活泼起来。

对大众文化的评价必须立足于客观现实,因为我们可以批判大众文化,但难以拒绝大众文化,它已成为人们生活特别是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辩证地分析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清醒地看到大众文化是鱼龙混杂的,既有起负面作用的糟粕,例如网络上的色情内容,但也有起正面作用的良品,如“我的中国心”等流行歌曲。当然也有些是中性的,例如娱乐性的网络游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思想道德建设与大众文化对立的观点,充分运用大众文化中对思想道德建设有益的形式、内容和方法,扩展阵地,更新方法。人们往往认为主旋律的教育不吸引人,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我们太拘泥于某些传统的形式,又受制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板起脸来教育人的思维模式。正面的教育和为青少年所接受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应该统一起来,也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动漫《围棋少年》、电影《高考1977》等励志作品在青少年中获得良好的反响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二,要加强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联动,从制度安排、行政手段和经济支持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部门来说,要采取措施,在宏观上将发展文化产业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通盘考虑。首先,是制度安排。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要有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专家参加,并把是否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条从事文化产业单位的专项考核标准。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应大力扶植,反之,则要予以批评,甚至一票否决,吊销其营业执照;根据“分流”的思想,通过适当降低票价甚至向青少年免费,使更多的青少年走进剧场、文化宫、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从而分散他们对网络、网吧、网络游戏等的注意力。其次,继续实施文化市场“净化工程”,积极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净化荧屏,着力组织制作健康向上的优秀节目;整治网吧,实施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依法关闭境内淫秽色情网站,封堵境外淫秽色情网站,删除不良网页。再次,是经济支持。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从文化产业的税收中提取一定的资金用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3.以“责任”为核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当前,我们在教育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和评定有了较为严格的制度,但仍然难以覆盖教师工作的所有方面,特别是在关心学生、指导学生方面。我们可以精确计算授课的时数、人数,但难以精确计算教师在做好学生工作方面的工作量。换言之,教师的工作不仅要用规章制度来规范,而且要用高尚的师德精神来引导。

第一,正确认识教师工作的特点,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促使其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当好“经师”,更要“引领”学生,当好“人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有着崇高的道德威信,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工作与其他许多工作有着很大的不同,面对可塑性很强的青少年,教师以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去“引领”学生,对学生的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作为人民教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才能使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对于人民教师这一应尽的责任,有必要反复宣传教育,并作为教师考核的基本要求。

第二,教师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树立高尚的道德人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教育发展,同时也对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是具有公益性的事业,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要有奉献精神。面对金钱和利益的诱惑,教师面临着严峻的道德考验,他们在这方面的表现,不仅反映了教师的道德人格,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教师在工作中的道德威信。教师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要求与一般人不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道德人格的层次上,应该更高。特别是优秀教师,首先是师德高尚者,要率先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三,学校要将师德建设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更好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师德建设仅仅停留在宣传教育层面是不够的,必须与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在管理上,必要的奖惩制度是搞好师德建设的保障,对于违背师德底线的教师,必须采取处罚措施,而对师德优秀的教师,则要在奖励上有所体现。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时,要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同时校园文化应与社会上的商业文化区别开来,物质的、功利的成分不能拒之门外,但理想的、精神的元素应列在首位。这样,才有利于培养高尚的师德,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

4.围绕各级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使主渠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更有效地发挥“主心骨”作用

21世纪是网络在社会生活中大放异彩的时代,将会对校园生活产生比以往更大的影响。各级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成效。为了更有效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增强其有效性,必须充分运用网络这一平台,发挥其快速、便捷和高效的功能。

第一,加强有关网络建设,使之成为推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建设的平台。在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课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将教学内容搬上网络,通过网络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还未成气候。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只有和网络“结盟”,才能扩大覆盖面,突破时空限制,提高实效性。

第二,加强有关网络建设,使之成为推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术交流的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只埋头于教学,学术发展空间必然会受到很大限制。教师通过网络了解理论动态和同行的研究进展,具有便捷性和即时性,应该在教师中大力推广。

第三,加强有关网络建设,使之成为推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弘扬先进的平台。网络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起到示范作用,应建立网上德育名师工作室,更好地发挥先进德育教师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知名度,为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这样,也能更好地提高德育教师的社会声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德育教师的队伍。

标签:;  ;  ;  ;  ;  ;  ;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初探_国民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