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变革:解决特大型学校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_组织变革论文

组织变革:解决超大规模学校现存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论文,学校论文,根本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18X(2007) 03 —0024—05

在我国义务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扩招之后,高中教育规模扩张已成必然。因此,为解决我国高中教育在整体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也就成为我国新一轮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示范高中和优质高中基础上通过扩大招生而建立起来的大规模学校,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扩大了高中优质教育的覆盖面,在使更多学生接受到优质高中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大规模普通高中的社会贡献值得肯定。但同时,学校的迅速扩张也带来一系列学校内部管理问题及社会问题,针对大规模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负面影响,大型学校的发展及其去向问题备受关注。从优质学校扩张为超大规模学校,不仅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转变,它将引发一系列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的变革。本文以超大规模高中为论述对象,阐述超大规模学校存在的问题、解决思路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超大规模学校与教育资源配置

(一)超大规模学校加重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

由于超大规模高中多是在优质高中的基础上通过扩建、合并和新建分校而发展起来的,在扩建和新建分校的过程中,这些学校虽然通过各种渠道筹集了学校发展所必需的资金,但其主要来源还是政府,在目前我国教育经费整体不足的情况下,大量的资金用于扩建和新建高中校必然挤占其他高中学校的经费投入,甚至挤占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近年来,由于超大规模学校的迅速扩张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普通高中在资源投入上的不均衡,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直接导致普通高中之间的校际差异,加重了普通高中教育的两极分化。

除经费投入的不均衡外,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也是导致普通高中校际差异扩大的重要原因。优质高中学生规模的扩大必然对优秀教师有很大的需求,而且由于历史原因,以示范性高中为主的优质高中多集中在县城和市区,这就使这些超大规模学校具有地理、品牌、资金、待遇和发展机会等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必然会吸引其他条件较差的学校的教师无论从客观需求上还是主观意愿上向超大规模学校流动,优秀师资单向地流向大规模学校在强化优质学校优势的同时也使教师队伍本来就薄弱的贫困、边远地区和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更加薄弱,甚至威胁到了普通高中学校的生存。因此,在超大规模高中发展的过程中,优秀师资分配不均加剧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的不均衡。

真正的教育公平既有机会的公平,更注重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虽然从数量上确实扩大了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公平,但由于超大规模学校本身是建立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基础上的,因此,超大规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实际优势又造成了超大规模学校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在分享教育资源、接受教育的过程以及受教育的成效方面存在事实上的不公平。目前,超大规模学校在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推进我国2010年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中发挥着很大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超大规模学校的发展所带来的学生在分享教育资源上的不公平已影响到我国初等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如我国目前的环境治理实际上是在治理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快速发展所引发的后遗症一样,教育效率的快速提高也会引发教育公平的“环境问题”,这是我国超大规模学校发展应极力避免的。

教育政策的导向、教育发展的规律、学生家长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和优质高中做大做强的意愿,直接导致我国超大规模高中的产生和快速发展,然而,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现状却并不是教育政策的指引方向,更不是教育均衡化和教育公平所追求的社会目标。超大规模高中的发展所导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是这类学校所产生的最大的教育和社会问题。

(二)政府加强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

1.资金来自政府:政府加强均衡配置

政府有责任处理好示范高中办学规模扩张与非示范高中常规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一个界定示范高中的示范意义本质的问题。示范高中的建设不能以牺牲非示范高中的发展甚至生存为代价,示范高中建设应充分体现其注重教育科研和教学管理改革的宗旨,而不是以抢夺非示范高中的资源为手段和目的。示范高中的建设必须以均衡化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其次,示范高中的发展应同时兼顾非示范高中的正常生存,并在此基础上力求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示范高中的办学规模无限扩张与非示范高中发展不力的矛盾。同时,政府在使用有限的地方教育财政拨款时,应加强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经费分配的合理性,即使在我国基本实现“普九”和“两基”、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也不挤占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并保证十二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资金来自银行:政府加强贷款审批和管理

政府应限制示范高中贷款的数量,以均衡分配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在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的总体设计中更多地兼顾本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结合本地区未来人口的变化情况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结构调整审批学校贷款项目,“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学校”,不能以明天教育资源的空置和浪费为代价,也不能以政府过多地承担还贷的压力和风险为代价。

二、超大规模学校与组织变革

(一)超大规模学校组织变革滞后于规模扩张

学校规模的扩大并不只是数量意义上的教育发展,随之进行的学校管理变革应是质量意义上的教育发展。组织变革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组织规模的变化,二是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学校规模的扩大要求学校在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上均发生一系列改变,以此来适应组织的复杂性及其与外界环境的融合。组织变革表现在结构上就是,这些学校为保障学校整体优势的持续发展而变革学校传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依据大规模学校的特点和现代组织管理理念,及时调整组织结构及管理的价值取向和技术路径。

超大规模学校出现的管理问题最主要的根源是学校的组织管理变革滞后于学校的规模扩张。一些超大规模学校的校长认为,原先优质学校具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扩大规模后只需保持原优质学校的做法,在更大范围内分享这些经验即可①,这就导致大规模学校组织变革的需求和动力不足。然而,当组织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且组织自身也在快速变化时,传统的组织结构往往成为组织持续发展的极大阻力,设计并建立能够为组织成员提供最大的支持并使他们最方便地获得资源、实现最佳绩效的组织结构是组织未来成功的必备要素。② 大规模学校的扩张必然要求其组织结构的变革,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学校内部管理资源的重新配置,提高组织管理绩效。钱德勒(Chandler)发现了重复出现于组织的发展和战略改变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的组织结构演变顺序,③如图1所示。

图1 钱德勒的战略——组织结构图

组织的持续发展是组织在规模上和组织结构上螺旋交互上升的过程。没有一个组织能对其所有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变化都做出结构调整,但当组织环境、自身规模甚至是发展战略发生改变时,其现行的组织结构有可能变得无效,此时组织必须进行结构的变革。无效组织的症状包括:过多的管理层次、过多的人参加过多的会议、过多的精力被用于解决部门间冲突、控制范围过于宽广、有过多的目标未能实现。④ 在大规模学校,由于组织变革滞后于学校战略调整和学校的实际发展,因此,在很多大学校,以上无效组织的症状都全部或部分地明显表现出来,急需对大规模学校进行组织变革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学校应进行管理创新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超大规模学校已在探索和尝试一些组织变革的做法,如浙江杭州求是教育集团在其发展的七年间,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他们在组织结构变革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总结为:在集团化学校成型、持续发展、完善调整的不同发展阶段,应采用不同的管理组织结构模式,初建时期——以老带新的组织结构,持续发展阶段——条块相辅的组织结构,完善调整阶段——网络矩阵整合的组织结构。⑤ 学者们也在探讨大规模学校应有的几种组织结构模式,有矩阵结构模式、项目组织模式、多层委员会式组织模式。⑥

结构的变化有助于战略目标的实施,但并不能期望结构的变化可将坏的战略变成好的战略,将不好的管理者变成好的管理者,也不能期望一次性的组织变革能解决组织的所有问题和组织的未来发展问题。组织结构变革是组织发展的一个方面,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改造的过程。为此,针对我国出现的大规模学校,引导并协助学校及时进行组织结构的持续不断的变革,应是学校自身和教育管理机构、教育研究人员的共同职责。

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还应包括学校后勤管理的创新。目前,我国超大规模学校多是寄宿制学校,这些学校因为学生住在校区内而与传统的走读学校在管理上有一些区别。超大规模学校的教育优势不仅来源于其教学质量高,还来源于其育人功能发挥得好。因此,为了使这些优势得到持续发展,寄宿学校在后勤管理上也要及时改革创新,除改革后勤管理的技术和设施设备外,还要加强对班主任、生活指导老师的管理,提高他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和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减少校园安全事故,提高学校后勤管理的效能。

三、超大规模学校与教师队伍建设

(一)超大规模学校教师队伍重心下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在超大规模高中,由于学生数量迅速增加,为首先保证所有课程正常开设,学校不得不在引进优秀教师的同时大量引进大学毕业生。这就造成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中基层部分数量过大,教师队伍素质下降。同时,由于教学任务重,可替岗的教师少,学校在学期中安排教师脱产培训几乎无法实现,教师的校本培训也经常被各种管理工作挤压。没有及时地培训,新教师很难迅速成长,老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停滞不前,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在超大规模学校中成为最紧迫的问题。没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再好的设施设备、再好的环境、再优的品牌也难以持续发展。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也是超大规模学校中教师队伍存在的典型问题。在这些学校,一位教师往往同时带十几个班的课,除教师对学生关照度低外,教师自身也由于同头课重复次数太多而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 试想一位教师如果对一道题判700次,或者评阅700份同一主题的作文,如此大量的简单重复对任何人来说都会感到枯燥和乏味,而如果同一节课讲10遍甚至更多,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还哪有激情和创新?教师的生存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如何提高?据了解,在大规模学校,如果说学校的教学成就和高考成绩曾激励并仍在激励着教师的职业奉献的话,那么对多数教师来说,减少重复、减轻工作压力同样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对于专业人员,给予他们更大的专业自主权、更多的专业创造的空间对他们追求专业发展和专业贡献、实现服务重于报酬的专业理想将是一种持久的激励力量。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超大规模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其中,优秀师资短缺是这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一般认为,大规模学校的优秀师资在学生数量的快速扩张中被“稀释”了。虽然这些学校也通过各种途径引进优秀教师,但教师的增速还是低于学生的增速。为此,提高现有教师素质应是这些学校解决师资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大规模学校中,很多学校通过“名师共享”制度、教师工作坊、教师集体备课等方式进行教师管理和培训,有效地提高了现有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的学校通过加强合并的薄弱校教师与本校教师的合作和帮带提高薄弱校教师的素质,这种培养和提高的方式比直接引进大学毕业生并对其进行培训效率更高,因为薄弱校的教师有教育教学经验,他们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只需在方法和理念上进行改造即可。目前,大规模学校面临的另一个师资问题是如何快速提高新任教师业务水平。在很多大学校中,新任教师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一些学校在新学期开学前对新聘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虽然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这样的教师数量大,学科分散,培训时间短,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因此,大规模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上应以教师专业发展思想为指导,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和地点以及培训的周期上进行研究和整合,提高新教师培训的效果。学校规模的扩大必然要求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新教师进行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技能的培训,在引进新观念方面比对老教师进行改造效果更好。

造成大规模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因是同头课的太多次重复,一位教师带十几个班的同一门课,简单的大量重复必然抑制教师的热情和激情,也限制教师教学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大规模学校需要在教学管理和课程安排上进行创新,更多考虑教师的情感和情绪,减少重复课的次数,给教师提供更多科研时间、空间和机会,激发教师探索新内容和新方法的热情,让教师在更多的新事物的刺激中消除职业倦怠。另外,大规模学校还应开发设计更多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专业精神,使教师更自主地参与设计并实践个人的专业发展,提高个人生存质量,提高专业服务的质量。

四、超大规模学校与学生发展

(一)超大规模学校学生享有的教育关照度低

教育关照度有两种含义,从学校层面来说,教育关照度是指一支教师队伍中每位教师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关心与照顾学生的程度,从班级层面来说,教育关照度是指在一个班级单位内,教师对每个学生关心和照顾的程度。⑦

按照我国高中学校的办学标准,我国普通高中生师比为12.5∶1, 也就是说只有在这样的生师比的最低标准下,才能达到我国目前教育资源条件下所要求的教育关照度。然而,在2000年到2005年间,我国普通高中的生师比逐年增大(见表1)。

由表1可知,随着我国普通高中规模的扩大,生师比也在逐年增大,在大规模学校,由于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师资数量的增加难以满足学生数量的增加,因此造成超大规模学校的生师比一再提高,有些学校居然达到了25∶1。⑧ 很多超大规模学校一位教师带十几个班的课,按每班70名学生计算,一位教师要教700名学生。这样的生师比例必然使教师陷入繁重的纪律管理和作业批改中,难以对学生的个别需求做出反馈。在超大规模学校,教师的教研活动被更多的管理事务挤压和替代,教师与学生的个别交流只能以群体或班级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师很难清楚地叫出他所教的学生的名字,深入沟通和学习指导就更难以实现。在这些学校,教师更多关照两头的学生,致使大多数表现中等的学生所享有的教育关照度更低,在高考压力下,教师又将大部分精力用于保证尖子生升学,因此,从学校层面上来说,超大规模学校大部分学生享有的教育关照度相对较低,由此也导致超大规模学校内部的教育不公平在加大。

在班级内部,教育关照度的大小表明教师与学生单独交流的时间和机会的多少,关照度指数越大,则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心与照顾越多,提高教育关照度有助于教育机会的真正均等。有研究表明:教育关照度低则学生出勤率低,学生参加辅助课程的参与度低,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也低,由于教师对课堂纪律难以控制,导致教师用于教学指导的时间和精力减少;教育关照度低还导致学生的归属感低,他们在自信、自尊、自我控制和责任感方面的发展受到影响。⑨ 由于多数超大规模学校的班级规模都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每班50人至55人的标准,70人以上的班级容量成为常规,有的学校一个班竟然超过100人, 这就造成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的平均交往时间很少,班级内部的教育关照度很低。超大规模学校所表现出的学生违反纪律、师生感情淡漠、学校凝聚力低等现象都与学校的生师比高而造成的教育关照度低有关。

(二)超大规模学校校园安全隐患多

由于学校人数过多,管理难度大,导致学校在课余时间特别是在课间操和放学时间教室混乱、楼梯拥堵,这些都是学校在校园安全上存在的巨大的安全隐患。全国各地均有因学生拥挤踩垮过道、挤垮栏杆、踩死踩伤学生等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有的大型学校甚至造成校外街道的交通堵塞,上学和放学时间学校不得不与交管部门联系,共同解决这些优质学校周边的交通疏导和交通安全问题。笔者访谈了近20名超大规模学校的校长,他们一致认为最令他们焦虑和紧张的问题就是学校的安全问题,为此,每位校长都使出浑身解数,建立各种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实施安全管理责任制,但他们知道,学校越大,规章制度的疏忽之处也越多。校长们寄希望于通过制度和管理创新来解决安全问题。

(三)提高师生比、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促进普通高中学生的发展

超大规模学校的生师比远远大于我国12.5∶1的要求, 可通过考核学校的生师比指标,来限制学校规模的无限扩张,以保证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适应学校的发展。教师数量的充足是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关照度的重要基础。同时,学校通过管理创新,在教师队伍的保证下,除能给学生更多关照,还能极大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2000~2005年,在“201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达到70%左右”⑩ 的目标指导下,随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调整,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都有了很大发展。2005年,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包括中专、技校和职业高中)的招生比例为57∶43,在校生比例为6∶4,虽然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没有普通高中快,但2005年,655.66万人的中职招生数对于我国实现52.7%的高中阶段入学率仍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和校均规模比,中职教育的发展仍有待加强。2005年,普通高中招生数为877.73万人,职普招生数相差222.07万人;普通高中校均规模1497人,中职学校校均规模1106人,相差391人。从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006~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呈逐渐下降趋势,如果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及其校均规模,则相应地减少了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数,如果普通高中的学校数保持不变,则普通高中的校均规模将逐年下降。因此,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使更多高中适龄人口进入中职,减少普通高中的入学人数,将有助于限制普通高中规模的扩大,使有限的普通高中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充分地利用,也使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国教育部于1982年发布了《中等师范学校及城市一般中、小学校舍规划面积定额(试行)》。该文件对中小学办学规模有如下规定:完全中学的规模为18、24、30班,初级中学为18、24班,班额近期为50人,远期为45人;小学的规模为18、24班,班额近期为45人,远期为40人。这意味着我国中小学的学生数应维持如下规模:完全中学为900人至1500人,初级中学为900人至1200人,小学为810人至1080人。现有的示范高中评估方案明确规定了示范高中的基本规模,即要求高中班数不少于18个,每班不少于50人,校均在校生数要求达到900人规模。但是,3000人以上的超大规模高中越来越多,5000人以上的高中也逐渐增多。正如上文所述,超大规模学校存在着诸多教育和管理问题,虽可通过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改善学校的发展现状,但只有最低规模标准仅仅限制了学校办学资格的问题,而不能解决这些学校的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问题。因此,加强对普通高中适度规模的研究,合理规划普通高中学校的适宜规模应成为当前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更应关注的问题。

学校规模的扩大绝不仅仅是人数的变化,它反映了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它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特殊反映。普通高中的适度规模本身对教育形态的变革和教育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内容。超大规模学校存在的管理问题不是这类学校面临的主要发展问题,这些问题多可通过技术改造和组织变革加以改善。由超大规模引发的适度规模问题,即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区高中学校应有不同的适宜规模,以此既发挥大学校的优势及其社会贡献,又遏制其内部的管理问题及其规模不经济的问题,才是超大规模学校面临的主要发展问题。

注释:

①⑤ 李勤:《对集团化学校管理组织结构变革的探讨》,《中小学管理》,2006年第9期。

② Stephen P.Robbins & Mary Coulter,Management,Seventh Edition,Prentice Hall,P256.

③④[美]弗雷德·R·戴维著,李克宁译:《战略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264页、264页。

⑥ 金瑛:《高中组织结构变革的几种模式》,《中小学管理》,2006年第9期。

⑦⑨ 和学新:《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关于我国中小学布局结构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1期。

⑧ 数据来源于笔者访谈的一位高中校长。

⑩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170页。

标签:;  ;  ;  ;  ;  

组织变革:解决特大型学校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_组织变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