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高考“综合能力测验”(广东卷)分析_高考论文

2001年高考“综合能力测验”(广东卷)分析_高考论文

2001年高考“综合能力测试”分析(广东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能力测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高考“综合能力测试”,广东是第二年开设,河南第一年,今年两省共用一试卷,这与其它省的“文综”和“理综”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在2002年高考中还有许多省也要开设“文理大综合”这一考试科目,因而备受全国关注。以下分学科对这套综合科目试卷进行分析。

一、物理

(一)物理相关题的内容、题型及分值分布

内容(知识点)试题 分值 所占份额题型

序号

原子核①放射线 19,20 3+3 占选择题的 选择题

②原子核裂变反应16.7%

磁场 28 3

物体的平衡条件

29 3

动力学

30 3

功与能 34,38 4+4 占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

的13.3%

合计 723

占全试卷的

15.3%

(二)综合能力测试中物理试题的特点

1.从命题的立意看。

(1)重视物理的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的考查。例如选择题30 题就要求考生依据物理的分析方法,认真分析受力,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确定正确的选项,第29、33、38题则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考查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与重要规律。选择题29、30 题涉及受力分析及牛顿第二定律和功率的计算;选择题28题是磁场及其相互作用问题,非选择题33题和34题同样涉及到功与能的有关计算,物理的七道题中有五道都涉及的是主干知识与重要规律,共计17分占物理总分的近74%。

(4)关注社会热点,重视物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如磁悬浮列车问题、 节能问题和生活实际中的水资源问题都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2.从命题的内容范围看。一共七道物理题,考查的知识点不多,只要19题和20题学生记住了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符号,20题学生知道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原理和区别,就不难作答。

3.相对广东省今年的会考题本份题中的物理题难度不大。学科内及跨学科综合的程度不高。第19题、第20题虽然为物理与化学学科的综合,但是分学科设问,就单个问题而言都较为基础,思考量小,计算量也小,不需要较复杂的数学推导。整份试题,单学科的内容较多,而学科间交叉的内容较少,物理试题中只有3分涉及化学的问题。

4.综合能力测试给我们的启示。

备考综合考试要以学好各单学科的知识为基础。现时的教育方向是既要学生具备现代的综合能力,避免过早分科带来知识面太窄、科学意识淡薄、社会适应性差等问题,又不能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因而针对综合考试,不能完全靠增加综合课程的形式来应对。应在平时的单学科的学习中打好基础,多关心社会的热点问题。

虽然综合测试中各学科知识的覆盖面小,但综合测试的目的决定了综合测试的命题不可能局限于某几个知识点,因而在单学科的学习中应注意学科知识框架体系的构建,注意主干知识内容的学习,学习各学科特有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思想观念,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由单学科的融会,达至多学科的贯通。

(2)注意掌握好各学科知识的难度与深度,不宜过难过深, 应以各单学科会考的要求为参照。而知识面则应适当宽一些,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多尝试用所学过的知识去理解解释科学生活实际的问题,多看课外书籍,增大自己的知识面,扩展自己的视野,灵活自己的思维。

(3)今年广东综合测试试题中物理所占的比重与去年相比, 虽然减少了, 但不能由此认为物理学科在综合测试考试中不重要了, 还是要夯实基础,各自把好“自家门”,常常要串串“门”。

二、化学

(一)典型化学题的内容及分数分布

内容 分数题序

基本概念-同位素符号

基本理论-元素周期律 3+3 18题,21题

及元素周期表

元素及其化合物-H[,2]作 32题最后两空,

为燃料的优点;CLO[,2]的性

2+3 22题

有机化学-二氟甲烷的

空间结构;苯甲酸和山梨 23题,24题,

酸的性质;汽油的成分类3+3+6 32题

属;气油燃烧的尾气成

分;甲醇燃烧的化学方程

生活常识-石灰的生产

3

25题

中俗名的化学式

总计 267题

从表中可以看出,化学在今年综合考试中占六个学科150分的 1/6略多, 这一点与《考试说明》的要求是一致的, 也说明化学在综合学科考试中的地位。

(二)综合能力测试中化学试题的特点

从考题内容看,今年考查的既有化学基础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与日常生活实际紧密相关联的化学基础知识的应用,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例如18题是同位素原子化学式的表示,第21题的关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说法判断,第25题石灰生产过程中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等俗名化学式的判断,以及甲醇燃烧方程式和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等,均是化学上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与《考试说明》的要求是完全吻合的。

从能力考查看,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中常识性知识的基本的识记能力,以及与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如二氧化氯的性质,汽油的类别归属,甲醇燃烧,汽车尾气的成分,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等。对于化学中理解性知识基本没有考查,因此今后复习还是要以本学科最重要而基础的知识入手,不但要熟练掌握而且要熟练运用,特别是应用性知识要强化。

从综合程度来看,主要是学科内综合,学科间综合部分需要用几门学科知识才可解答。从这一角度理解则今年综合中化学所占的分额就超过26分。与往年高考相比,今年的命题仍注重以热点问题如环境、能源、汽车、水资源和水污染为背景进行命题,起点高、落点低。如32—38题,同学们回答这些问题应该不难,但却能很好的引导同学关注社会、关注焦点、关注最新科技动态。体现STS教育思想。

另外,今年的综合考试对文字表述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这是目前教学的弱项,估计也是考生们失分多的主要原因。

三、生物

(一)生物相关体的内容及分数分布如下表

内容分数试题序号

细胞 0 0

生物体的功能 6 14、15

遗传与变异9 12、13、16

生物与环境

11 36、37(1)②

从以上测试内容及分数分布来看,综合考试的重点是有关生物与环境及遗传与变异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内容都包含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去年的综合科考题相比较,遗传与变异的内容去年未考,而在今年的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与生物的克隆有关的考题(第13题)也曾在99年上海高考生物试卷中出现过,第17小题可认为是生物学与政治的综合。第14、15题是生物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问题,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整个综合试卷中与生物学有关的考题,没有知识专业性强、学科特点太浓的纯生物学内容,均分别与政治、地理、化学学科以及社会生产实践内容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很好地体现了综合能力测试的目的。

(二)综合能力测试的生物学试题的特点

1.全卷生物学试题难度适中。生物学试题主要是理解层次的题。只有36题第3 小题为了解层次,共2分,占生物学试题的8%,而15、16题属于掌握层次,共6分,占生物试题23%, 其余属理解层次的题约占69%。2、遵循了《教学大纲》(必修课)的要求, 而不拘泥于课本知识。结合学科知识设置新情景新问题,是本次综合能力测试的特点。例如13、14、15、16题中有关的设问均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 考核了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及生命现象的问题,如DNA的半保留复制(第12题)、酶作用的条件(第14题)、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第37题)、 酵母菌发酵的条件(第15题)、性状分离与细胞分裂类型的关系(第16题),水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意义(第36题)。这些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

四、政治

(一)政治相关题的内容及分数分布(如下表)

内容分数 试题序号 题型占综合

测试的比例

以德治国 3 17 选

商品流通 3 27 择4%

经济结构的调整6 31

权利和义务相统

一的原则、建立国 6 34 选

12%

际政治经济新秩

矛盾的主次方面、 6 35

一分为二的原则

(二)综合能力测试中政治试题的特点

2001年综合能力测试(广东、河南卷)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这套试题的特点之一是围绕一个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多学科提出各种问题,由考生来回答,以便考查考生们的综合能力情况。这个专题往往是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或者是与实际有密切联系的一些课题。这一特点在选择题中有两个专题。如第四个专题围绕基因技术,要求考生运用生物、政治知识来回答,第六个专题围绕铁路建设,要求考生运用政治、物理、地理知识来回答。非选择题中的第31、34、35题,围绕汽车工业的生产与发展,要求考生运用政治、化学、物理三个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评价。特点之二是从命题的范围上,依据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知识要求以普通高中必修内容为基础,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特点之三是题型的分数比例变化以及政治学科分数占综合总分的比例变化,选择题只有两道共计6分,占综合总分的4%,非选择题三道共计18分,占综合总分的12%,两大题型共计24 分, 占综合总分的16%。而2000年(广东卷)选择题七道共计21分,占综合总分的14%,非选择题二道共计9分,占综合总分的6%,两大题型共计30分,占综合总分的20%。特点之四是非选择题的答案组织灵活,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较大,符合综合能力测试的特点。

下面对其中的政治试题作一简要的分析。

选择题第四个专题,题目是这样的:“四、2000年6月26日, 经过美、英、法、德、日、 中六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已经绘制完毕,并于当天向全世界公布。此次基因技术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愈发使世人相信,基因工程等生物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将推动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12至第17道选择题),其中第12至16题是从生物学科角度提出,第17题从政治学科角度提出。第17题关于基因科技与伦理的争论,“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是”。正确答案应为D, 即②④,“发挥道德规范的作用, 限制科技的负面效应”和“调整现有道德规范,适应科技发展”。关于道德规范,政治教材并没有具体阐述,但时事政治是一个重要内容,如果运用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分析,考生是会选出正确的答案的。

选择题的第六个专题,是围绕铁路建设提出的,题目是这样的:“我国铁路运输能力不足,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每年的‘春运高峰’和‘五一’、‘十一’的‘假日消费黄金周’,出行难总是人们议论的焦点话题。因此,我国需要建设更多的铁路,包括发展高速铁路。”(第26至30题),其中第26题是从地理的角度提出,第27题是从政治的角度提出,第28至30题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第27题题目是“在西部大开发中,铁路等基础建设必须先行。这主要是因为铁路建设”。此题的关键是要考生选择“主要原因”,同时还要看到不仅仅是铁路建设的原因,而且是西部大开发铁路建设必须先行的原因。正确的答案应是C项, 即“加快商品流通,促进共同发展”。 其它几个选项有的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或涉及不到“西部大开发”铁路建设必须先行的原因,其它几个选项确实有一定的迷惑性。

非选择题的第31、34、35题都是围绕汽车工业的生产和发展提出的。第31题从经济常识的角度考查考生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一重点和热点的认识,而分析的侧重面仅限于“如何调整汽车工业的结构”,考生不能随便照搬宏观的要点,而要有针对性。正确的答案是:必须克服重复建设,合理布局;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质量、竞争力;发展经济适用型汽车。第34题从政治常识的角度命题,根据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发达国家消耗能源的80%,理所当然要承担更多的控制污染(包括控制汽车的尾气)的义务,发达国家反而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烟尘减排义务,这说明不公平、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何在?”,正确的答案是:发达国家生产和拥有的汽车最多,应承担更多的治理汽车尾气污染的义务;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第35题是从哲学常识的角度考查考生对“汽车工业发展的利与弊”的认识,很明显,如果不发展汽车工业,将给人类的生活生产带来诸多不便,说明利大于弊,但汽车的尾气等又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人类不能不管。考生懂得如此分析,答案是容易组织的。正确的答案是:应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大力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要加强汽车工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的治理。

五、历史

(一)与历史相关的考题内容、题型及分值分布

题型 内容 试题序号 所占分值

占全卷比例

选择题世界近代史 民族独立运动33 18%

洋务运动73

维新运动83

中国近代史 辛亥革命93

新中国成立 103

十一届三中全会 113

非选择题 中国近代史 黄河文明发祥地 398 6.6%

392

总计 28 18.66%

(二)综合试卷中历史试题的特点

1.历史试题在试卷中所占比例比较适中并有所偏重,体现了试卷对历史学科的重视,也反映了高考选拔人才在综合素质方面开始向人文素质倾斜。

2.从命题范围上看,历史试题基本源于教材,它主要考查学生在中学阶段历史学习过程中所应该而且也产生的对历史规律的认知感,而不是历史知识,这种考查不会增加学生的复习负担,又真正能够考查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产生的基本能力。这种命题方法给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指出了方向,即要在中学各个阶段都要重视历史教学。

3.试题有机的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的转折等内容中,考查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社会主义救中国历史规律的认识。通过对黄河母亲的考查,弘扬了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和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试题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强调了考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整个试卷中没有难题、怪题、偏题。但是世界史近代所占比重偏低,全试卷仅3分。 这可能和命题专家降低试卷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有关,但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六、地理

(一)与地理相关的考题内容、题型及分值分布

内容 所占分值 试题序号 题型占综合测

试题的比例

人口自然增长率、城 14%

市化水平(发展中国61、2

地表径流和地下径

流的流速、污染程

度、污染持续长短、

9

4、5、6

治理难易程度等比

高速铁路线(时

事)、铁路建设的 6

26、27

水循环的环节、植被

4

36(2)、

的环境效益

(3)

4.7%

河流流量图、水污染

3

37(1)、

的控制

(3)

(二)综合能力测试中地理试题的特点

1、试题灵活多变,突出能力考察

2001年综合考试中地理试题的选择题部分,非常灵活,突出能力考察,没有多少死记硬背的内容,单纯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是得不到高分的。考生必须在具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试题所提供的信息,才能有所收获。即使是有些考生知识不够全面,也能够凭借生活的体验或通过逻辑分析加以推理而获得正确答案,可见综合考试的能力要求比较突出。

如1、2题,基本知识点是高中地理第十章的人口和城市化的内容,主要考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考生首先必须会读图找出相关的信息(图中a 点和①点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城市化水平较低,属于发展中国家的特征); 然后把给出的选项与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对比作出正确判断(题1、印度、新加坡、 美国、 德国等四国中,印度最符合a点特征;题2 中①点最能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2.图象系统与地理基础知识紧密结合

在全卷的地理题中,1、2、4、5、6、37题为读图解答题, 读图解答为18分, 占全卷地理题28分的64%。若加上36(2)题需回忆图象作答的2分,则占71.4%。 可见图象分析是考察学生基本技能的一种重要形式。

3、考点相对集中,覆盖面较窄

全卷的地理试题,主要集中在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14分,占地理部分的5 0 %)、第七章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中的生物资料(2分,占地理部分的7.1%)、第十章人口与城市(6分,占地理部分的21.4%)、时事内容(6分,占地理部分的21.4%)。在上述章节考点的比例中,把环境污染与保护的内容(第十一章人类和环境)单独统计则有10分之多,占地理部分的35.7%。从上述统计中可以看出,高中地理的十一章内容中,考试内容仅涉及三、七、十、十一等章节。因而,考点相当集中,覆盖面较窄。

4.联系时事、社会热点问题,但回避猜题押宝

试题中涉及实践、时事及新闻热点的部分较多,但多数都比较巧妙地避开了以时事内容直接入题,或是考察方向发生偏转,不留痕迹地考时事。因此,较好地回避了“猜题押宝”的行为。例如有关西部大开发、“十五”计划中的四大工程等,社会上的各种复习资料猜了很多题。但27题“在西部大开发中,铁路等基础设施必须先行,这主要是因为铁路建设 A.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 B.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 C.加快商品流通,促进共同发展 D.投资回报较高,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是以西部大开发作题干的背景,而没有直接考青藏铁路的建设等。

环保问题仍是主角,人地关系是地理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试题中有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内容比重很大,各学科联系的大综合题更是如此。而传统的考点地球、气候等部分的内容没有出现,这可能是出乎考生意料之外的。当然,这样既避免了猜题,也适当地降低了难度。

5.答案不唯一,大综合的比重增加

虽然设置问题的情境千变万化,但是答题的基本素材还是与教材联系紧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然而答案材料的组织,却改变了以往的固定模式,允许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给予了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对有创意的答案还能奖分。这样,对于知识面较广、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尤其有利。

学科间的综合试题比重较2000年增加,试题的综合程度及答案技巧也较去年有所提高,拼盘的痕迹退去了很多。

标签:;  ;  ;  ;  

2001年高考“综合能力测验”(广东卷)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