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重塑社会主义幼年形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年论文,形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2)04-0047-06
对中国改革的性质和走向,国内外学者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意见 认为,中国改革的本质是转向资本主义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趋同 的过程,而不是创造一个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创新过程;另一种意见认为,中 国改革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本人对 这两种意见不敢苟同,提出商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改革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存在和发展,但并不取消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私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成份有了迅速的发展,在国内生产总 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现在的情况是,农村的集体经济很少了,县以下的国有企业也很 少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在经营形式和运行机制上也向资本主义企业靠拢。生产关系的变 革仍在持续。这种现实给认为改革就是搞资本主义的人,提供了客观根据。
不可否认,允许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什么允许?因为 不具备完全消灭资本主义经济的条件。大家都知道,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虽然为社 会主义新制度的诞生提供了最初步的条件,却没有提供比较充分的条件。因为它没有造 成比较发达的社会化生产力,发达的商品经济,没有基本上消灭小生产等。在这种落后 的经济基础上,我们却要急于彻底消灭资本主义。从1953年到1956年三年就完成了社会 主义改造,1958年搞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1966年文化大革命就想造成资本主义既不 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条件。这一系列的想法和做法,不仅没能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 展,却把国民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列宁早就指出,新制度之所以能够战胜旧制度, 是由于新制度能造成比旧制度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不要说建国之初,就是到现在我们 仍然不能做到这一点。没有先进技术和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企图通过政治运动来彻底消 灭旧制度根本是办不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迫使我们不得不回头来承认私有经济和资 本主义经济在我国土地上存在和发展的权利,承认商品经济发展的权利。事实证明,资 本主义经济在中国还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提供生产力发展余 地时,它是决不会灭亡的。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将是我国今后历史发展 中一个很长时期的现象。这并不奇怪,只要看一下人类发展史,就会看到,新制度诞生 以后都有一个漫长的混合经济的发展期,拿资本主义制度来说,从十六世纪初,一直到 十九世纪末,三百多年的时间里,资本主义都没能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全部实现资本主 义化。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同小生产一样仍以手工为基础。因此,“工场 手工业既不能掌握全部社会生产,也不能根本改造它。”(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第407、818、8、818、819、358页。)直到产业革命后,资本掌握了机器这种 强大的生产力手段,才象火车轧碎独轮车一样,彻底战胜封建小生产,才使整个国民经 济资本主义化。
马克思指出,在工场手工业和小生产并存期间,“工场手工业只涉及国民生产的很小 一部分。它一直是以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副业作为广阔背景。”(注:《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23卷,第407、818、8、818、819、358页。)这种状况表明,在新经济还没 有取得对于旧经济技术的优势之前,它不仅要与旧经济并存,而且在国民生产中不一定 能占最大的比重,但这并不妨碍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历史学家没有人否认工场手 工业时期是资本主义的幼年时期。联系我国的改革的实践看,目前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对 比资本主义还没有取得技术优势,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缩小公有制存在的范围,减 少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都是在所难免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哪怕在今后发展的进程 中,公有制不是主体了,只要它存在和健康的发展(顺便指出,公有经济相对量下降, 并不排除它绝对量的增长),仍象资本主义初期那样,标志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始。
由于社会主义还处在幼年时期,它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还不能充分显示自己 的存在,完全打上自己的烙印。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成份的增长,随着两种经济混合生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在资本主义下形成的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人 类文明进步的东西被广泛吸收,而使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 上相当程度上趋同,将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说:“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 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国家所显 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7、818、8、 818、819、358页。)不承认这一点,就会妨碍我们吸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有利 于生产力发展和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东西。
但是,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存在的必要性,并不意味着改革就要把社会主义改掉 。我国的改革不是取消社会主义,而是要完善社会主义,是要把社会主义的理想与客观 现实条件更好地结合起来,以便使社会主义真正扎根在现实的沃土之中,使社会主义经 济形式适合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建国后,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的时候,更多的是依 据理想,而更少从中国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左”的急性病老是想摆脱历史条件 的制约,想超越必经的自然发展阶段。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做法,使我们跌了筋斗, 吃了苦头,得到了教训。认识了马克思早就说过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但 社会必经的自然发展阶段是不可超越的真理,认识到必须对以前过分膨胀的公有制进行 紧缩,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进程中,公有制收缩了自己 的阵地,有点象精兵简政,目的不是要逐步取消公有经济,而是为增强其战斗力,竞争 力。有人说,前苏联不是通过改革把公有制都改掉了,回复到资本主义去了。中国似乎 也要达到这样的结局。他们没有看到,中国的改革与前苏联改革的根本不同之点在于, 中国的改革是在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她不会在泼 历史脏水时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泼掉。而前苏联的改革在戈尔巴乔夫手里取消了苏联共产 党的领导地位,在叶利钦手里把共产党废掉了,这样一来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已经 不存在。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什么“渐进式”和“爆发式”来比较两国的改革及其结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改 革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在市场经济中重新显现 出生命力和竞争力。整个国民经济也获得了高速度发展。成功的实践是理论正确的最有 力证明。只要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的改革绝对不会走向完全的资本主义。有 些人羡慕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你看,人家多发达,我们应当走资本主义道路。”他 们忘记了,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综观全世界,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都是搞 资本主义,但搞得好的并不多。前苏联各国复辟了资本主义,至今仍在痛苦中挣扎,并 受北约东扩的威胁。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 族的发展史,从古至今都不是跟在别的国家和民族后边亦步亦趋,而是走具有自己历史 特点的道路。
改革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全面变革,而不仅是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
认为中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框架内,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这种意见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仍是片面的。说它有些道理,因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 济的转变是党中央提出的两个根本转变之一,而现在还在转变的进程之中。说他是片面 的,因为这个论断没有揭示改革的本质,没有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方面的巨大变革。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的表现形式,从它们本身来看,看不出是什么“主 义”。但从历史发展来看,它们都分别植根于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之中。计划经济是传 统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表现形式。过去为什么会是计划经济一统天下,原因在于公有制一 统天下。现在为什么计划经济一统天下不行了?因为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改革打破 了。正因为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使统一的计划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既然非公有制企 业不受计划的约束,那么国有企业也理应从计划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生产关系的这种变 革,解放了生产力,也解放了商品经济。改革的实践表明,哪个地方的思想解放,比较 早地允许和保护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的发展,比较早的使国有企业摆脱政府的控制,那里 的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就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也就比较快地形成。
没有生产关系的这种变革,市场经济是形成不起来的,不能认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的转变,仅仅是一个用市场机制取代计划机制的问题。如果这样认为是把问题简单 化了。众所周知,改革以前,我们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更没有发达的市场。单一的公 有制不适合商品经济的发展,无所不包的计划,进一步把商品生产和流通窒息了。因此 造成了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短缺经济长期存在的局面。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单一的公 有制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计划是调控经济发展的主观行为 ,减少或放弃计划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事情。而市场却是客观的流通领域。市场的发达程 度,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程度,不是取决于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整个商品经济的发展 水平。因此,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调整生产关系 和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问题。这是整个转变过程的基础。正是在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 础上,才产生了众多独立的商品经营者,才使市场发育迅速,才从根本上解决了短缺经 济长期存在的状况,形成了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形成的条件下,才有市场经济。这才 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否则,谈不上市场经济。
不仅如此,为了造成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生产关系基础,改革不仅打破单一的公有制 ,而且对公有制本身动了“大手术”。在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经营,这就是把农村 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降到了最低点。对国有企业一方面通过抓大放小政策的贯彻, 适当缩小国有经济的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改变国有的所有制实 现形式,使之做到产权明晰,并彻底改革国营的经营方式,这实际上也是降低其公有化 的水平,使之适合商品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过去被称资金的东西,现在也公认为资本 了。劳动力也被看作是商品。既然是资本,追求的目标也就是利润了。国有企业通过股 份有限和责任有限以及合资等形式,同资本主义企业的运营方式越来越趋同了。总之, 通过改革,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从宏观到微观领域无不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正是这种变 革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基础巨变的条件下,我国上层建筑领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毛泽东在《论人 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谈到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也包括民族 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们国家的性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文化大革命被称 之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性质必须根据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的客观要求,重新定位,因此又重提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宪法也做了重大修改,过去 不能出让和转让的土地,现在可以当作商品出租。私有财产也受到宪法和国家法律的保 护。
由此可见,改革已经对原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动了大“手术 ”,是一次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全面的社会大变革。新形成的社会主义的面 貌同改革前已经是大不相同了。在这种情况下,说中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框 架的基础上实现用市场代替计划,是不符合实际的,没有说服力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的转变宁可是上述深层次变革而产生的一个结果。
改革——重塑社会主义幼年形态
那末如何认识改革的性质和它的历史使命?总结二十多年改革的实践,我认为,改革是 对社会主义幼年形态的重塑,就是说,通过改革来调整建国后所建立的不适合生产力发 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重新塑造适合中国历史条件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 幼年形态。
任何社会形态或社会制度都有其生命周期。有它的幼年时期、成年时期、衰老直至灭 亡的时期。没有永恒不变的社会制度。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历史发 展的时段上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定位。十五大的报告指出,“初级阶段”将是几代、十几 代、几十代人的事情。五十年才一代人多点。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的 初期,处在婴儿时期。
但是,建国以后,经过三年社会主义改造,诞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却不是个“婴儿”, 而是一个“成人”。这个按照理想和苏联模式建立的社会主义,在1958年以后又得到了 进一步的膨胀。搞一大二公,割资本主义尾巴,斗走资派,批判按劳分配、商品货币都 是资产阶级法权,文化大革命想连根铲除资本主义。企图使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 主义完全割断联系,界限划得一清二楚。这种超越历史必经阶段,企图一步登天的做法 ,违背了新社会成长的规律。由于新制度只具备初步建立的生产力基础,还不具备在全 社会范围内战胜旧制度的条件,还远未取得与自己相适应的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物质技 术基础。在这种条件下,运用政治的力量全面建立的新制度,不但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而且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公社化的失败和国有企业的低效益就是鲜明的例证。
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不改革就会葬送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邓小平同志的不朽功勋在 于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关键时刻挽救了社会主义,使党和全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斗建立的 社会主义大厦不至于全部坍塌下去。改革象一把手术刀,又象一把雕刻刀。邓小平领导 全党全国人民通过改革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手术”和重塑。他是一个伟大的唯物 主义思想家,他号召全党、全国人民搞社会主义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 指出改革中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 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 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由于有了正确思想的指导,改革的进程中基本扫除了建国 以来在党内长期存在的唯意志论的思想影响。因此在调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出现过去在公有化的进程中破坏生产力发展的现象,反而极大的解 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持续的高速度发展。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反过来证明,“ 重塑”是成功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一个符合中国历史条 件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幼年形态已基本形成。这就是,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 展的经济基础,商品化的经济形式,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下,让市场机制在国民经济 运行中发挥主要作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并存。在政治上,在共产党的 领导下,实行人民民主制度。宪法和法律不仅要保护公有财产,也要保护私有财产。这 样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的幼年形态。改革迄今,社会主义幼 年形态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今后改革的任务是充实和完善它,通过改革进一步解决经 济上、政治上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比较细节的问题。随着各类问题的解决,改革将逐渐 弱化。但也没有必要说改革的任务完成了,改革终止了。因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调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式和上层建筑是会经常发生的。
社会主义幼年形态对旧社会的母体存在着依赖性,它自身的特征具有模糊性,它的成 长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婴儿不能离开母亲的怀抱,幼年社会主义也是如此。这不仅因为新制度处在幼年时期 ,还无力战胜旧制度,而必须同它长期共同发展,更因为新制度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旧 制度的帮助和哺育。实践已经向我们表明,只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存在才能造成适合商 品经济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只有在商品经济形式上,才能得以发展和壮大。在满 足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劳动就业方面,私有经济弥补了社会主义经济的 不足。改造和消灭农民小生产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最艰巨的历史任务。合作化 和公社化失败的经验表明,在改造农民小生产上,在相当程度上还要利用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企业的存在形式和运营方式还要向资本主义学习,采用它所创造的适合市场 经济的形式和方式。公有制企业不仅在社会范围内与非公有制混合生长,在微观领域, 即在企业范围内,公私混合生长将是发展的趋势。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新制度要靠旧 制度带着自己往前走。
不仅如此,幼年社会主义的成长还离不开旧制度母体的哺育,迄今为止,我们在社会 主义经济发展上最缺的是两个,一是资本,二是技术。技术也要花钱去买,归根结底, 缺资本。过去那种认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只能依靠自己内部积累的观点,已经给社会主 义世界造成了普遍落后于各自相对应的国家和地区的严重恶果。历史发展表明,刚刚从 旧社会母体中脱胎出来的新制度,只依靠自己内部积累来求得发展是绝对不行的。马克 思在研究资本原始积累时指出,依靠小生产两极分化产生的小资产阶级,依靠逐渐扩大 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和相应的积累,会成为不折不扣的资本家。但这种方法是“蜗牛爬行 的进度”。这种“进度”不仅“不能适应十五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 的需求”(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7、818、8、818、819、358页。), 而且依靠这种“蜗牛爬行的进度”,资本主义能否战胜封建,得以最终确立都是个问题 。新生的资本主义正是运用国家权力进行大规模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大大促进了从 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缩短了过渡时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 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7、818、8、 818、819、358页。)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必须认识到自己担负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 历史使命。所谓原始积累,简单说来,就是利用新制度以外的旧经济因素来为新制度创 造它产生和加速发展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引进外资、发展 商品经济,以及通过国际信用制度,国债制度、税收制度,(对非社会主义企业和个人 收税),保护关税制度等等这些做法所积累的资本,都是国家为扩大社会主义而进行的 原始积累。实践已经在做了,理论上也必须明确。原始积累其实质就是利用旧经济制度 来哺育新经济制度。
处在幼年形态上的社会主义,它的新制度的特征是模糊的,这是因为它还没有独有的 与自己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它还要与资本主义经济混合生长,它必须同资本主义一 样采用商品经济的形式,它还必须采取资本主义已经形成的行之有效的运营方式。因此 ,要抽象出它独有的特征是困难的。正象从一个婴儿身上不能概括出他的男性特征或女 性特征一样,只有等他长大成人之后,其特征才能充分表露出来,那时才有抽象出的客 观基础。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工场手工业时指出,“就生产方式本身来说,例 如初期的工场手工业,除了同一资本同时雇用的工人较多而外,和行会手工业几乎没有 什么区别。行会师傅的作坊只是扩大了而已。”(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第407、818、8、818、819、358页。)理论界有些人,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刚提出不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起步阶段,就把它独有的特征一二三地罗列出来了。我认为这样 做操之过急了,所提出的东西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没有特征也不要紧,婴儿照样成长 。
一些在传统社会主义条件下生活较长时间的人们,一些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 对改革中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增长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相对下降看不惯,想不通,认为这是 挂社会主义羊头,卖资本主义狗肉。实际上,他们在思想上仍没有改变过去那种急于求 成的观点。他们不允许新社会有一个长期的生长过程。他们还自认为,这是坚持了马克 思主义。实际上,他们忘记了马克思主义中最根本的东西——唯物主义历史观,他们没 有把新制度的成长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观察。只要看看新旧社会交替的历史,这个 问题就不难解决。我们说过,资本主义的幼年时期经历了三百多年,如果从十四世纪出 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算起,还要再加一百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是中国历史学 界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以范文澜为代表的历史学家主张,中国封建社会是从西周开 始,即公元前1066年,以尚钺教授为代表的历史学家认为从魏晋开始,即公元后280后 。两者相差1346年。我不是历史学家,无权判断是非。我所注意的是,前者在公元前10 66年已能找到封建的根据,后者在公元后280年前还能找到奴隶的根据。因此可以判定 这个历史时期,既有封建又有奴隶,是个混合社会,是新旧社会的交替时期,是封建社 会的幼年时期。由于奴隶制不发达,中国封建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从幼年走 向成年。社会主义最终要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这个变革比历史上所有的社会变革都 要深刻得多、困难得多。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党的十 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时间上的论断,我认为是根据中国的历史条件做出的清醒的 科学判断。“左”的企图超越历史必经的发展阶段的想法和做法,过去被证明不正确和 行不通,今后仍将如此。悲观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认为资本主义会万古长青的 观点,也是错误的,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实际的。历史的变革,新制度的建立是不可 避免的。中华民族在落后奴隶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努力,在全世界率先建立了一个新 社会——封建主义,从而使她走上了世界文明的顶峰。现在中华民族又走到一个类似的 起点上了,在旧中国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我们又建立了一个新制度——叫社会 主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不断完善发展新制度,可以预言新制度 将会使中华民族再次雄踞世界文明的顶峰。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公有制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