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低产林改造技术及预防措施论文_蒙美平

杉木低产林改造技术及预防措施论文_蒙美平

金秀瑶族自治县国有金秀林场

摘要:杉木是我们中国南方使用最多的木材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杉木林的种植技术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对于目前杉木林低产这个技术难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本文针对杉木林低产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研究相对应的改造技术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杉木;低产林;改造技术;预防措施

一、引言

近年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杉木林低产的情况,杉木林低产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林业的经济效益,从而阻碍国家的发展。很多因素会导致杉木林低产,除了树木自身的因素,还有会受人为因素、自然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分析出根源性问题,从而需求改造技术和预防措施。

二、杉木的生长特点

杉木是亚热带树种,它的耐寒性高于它的耐旱性,最适平均温度一般保持在15℃~23℃左右,最低耐寒温度在-17℃。杉木对土壤的要求比一般是树种要高,喜欢比较营养丰富、排水结构良好的酸性土壤。杉木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秦岭以南,垂直分布的上限常随着地形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在东部大别山区海拔700m以下,福建戴云山区1000m以下,在四川峨眉山海拔1800m以下,云南大理海拔2500m以下分布。避风背阴、土质营养丰富、含水量充足的下山坡和山洼是杉木最适合生长的地方。杉木具有生长快、周期短的特点,有散淤止血、祛风止痛的功效,现在被广泛运用在建筑材料、造船用料、家具等。

三、造成杉木低产的原因

(一)自然条件

随着土地荒漠化的加重,土壤的营养含量大幅度降低,大多选取种植杉木的地块已经不能满足杉木所需的营养需求。大多数种植者只看重杉木的经济利益,没有经过科学全面分析地块的条件是否能满足杉木的种植条件,而一味的跟风种植,必然导致杉木林的生长不良的情况发生,变成低产林。

(二)人为因素

种植者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了一时的利益,过度乱砍乱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的养分也跟着流失,导致杉木的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而这部分杉木由于过度砍伐就会变成没有培养价值的残次林,也就是所说的杉木低产林。大部分种植人员对科学种植理念不了解,过于追求种植密度,没有考虑地块本身的承受能力,大密度种植反而造成杉木的生长不良。

(三)管理不善

我国很多地区地形崎岖,对于展开森林抚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往往把杉木育苗种植好之后,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可控的自然因素,比如由于暴雨袭击产生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杉木正常生长的环境,而当出现这些问题,相关的管理人员又没有及时做好补偿,就会影响杉木的质量,导致杉木地产林的产生。

(四)造林质量差

很多从事造林的人员技术不高,对于调运过来的苗木不及时假植,导致栽植的质量不过关,使得杉木的成活率低,形成低产林。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员,为了追求更大的效益,没有考虑地块的承载能力,栽种的株数过多,密度过大,使得杉木之间对营养和水的竞争过大,出现杉木生长不良的情况,林分质量降低,林分中难以长成大材,都是中小径材,最终发展成地产林。

四、杉木低产林的改造技术

(一)选种培育

当前全面支持发展杉木造林,对杉木的苗木需求量比较大,但我们不能看到苗木就采集,我们需要在适宜的季节选择收集树种,对苗木的选择要择优,选生长状态较好,树冠笔直,枝叶繁盛的杉木为宜,选择的树龄最好在二三十年以下。采集到优质的树种需要做好防晒工作,保持种子处于最好的状态,采集好种子要及时播种,避免存放时间过长导致种子失去活性。对于要长期存放的种子,我们要检查它们的水分含量,这些种子水分含量达标的部分可以在一定适宜的温度当中保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改善管理

对相关种植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同时跟他们讲解一些基本的抚育知识,让他们摒弃乱砍滥伐的观念,从而实现杉木林的可持续生长,避免出现低产林。国家对乱砍滥伐的处罚一旦发现要严格执行。进行圈地管理,主要有圈地的选择、建设和管理等工作,根据杉木的生长特性选取合适的种植地块,进行种植之前先对地块进行建设,改善土壤条件、驱虫灭草,使地块达到最好的种植条件。

(三)科学造林

种植前,通过相关技术人员对地块的肥沃程度、排水情况进行事前分析,判断是否适合种植杉木林,全面分析完再进行科学种植。种植密度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防止再出现由于密度过大而使杉木生长营养不足导致低产林的情况。科学把控杉木苗在生长过程中的需肥量,严格把控肥料中磷肥和其他肥料的比例,比如在初期,需要更多的磷肥,等到了七八个月以后,需要更多的氮肥,最后等杉木的生长处于稳定的状态时,可以适当提高磷、钾两种肥料的比例。把控好杉木生长过程中肥料的比例能使它们得到更多的养分,生长得更好,避免出现低产林。

(四)病虫害防治

在杉木林的种植过程中要重视病虫防害工作,提前预防,过程中控制,尽可能的降低树木的死亡率,从而保证杉木林的优质优产。黄化病、赤枯病和炭疽病是杉木常见的病害。黄化病一般发生在幼苗时期,会使杉木幼苗的新梢死亡,并且会反复生病,最后导致无法存活。对于此病害的防治工作可进行实地考察,改善种植土壤条件,调整成适合杉木生长的需求,也可以在周边种植别树木类型,增加品种的多样性。杉木出现赤枯病也会导致杉木死亡,所以在初期刚发现该病症出现的时候,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对杉木喷洒药物对该病进行预防。除了常见的病害,还有注意对天牛虫的治理,一旦出现害虫要及时喷洒辛硫磷药物,确保杉木的正常生长不受威胁。

五、杉木低产林的预防措施

(一)改良整地

整地方法有全垦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3种。[1]惯用的整地方法存在很多弊端,会使土壤中的养分流失、保水能力变差,会直接影响杉木林后期的生长。所以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整地方法,建议使用带状或者穴状整地方式,把林地里清理的植被堆成水平带,让它们自然腐烂后为地块提供养分。

(二)抚育管理

幼苗抚育是造林后的主要技术措施。新造幼林一般要经历缓苗、扎根、生长,才能逐步过渡到速生阶段。[2]抚育管理的工作重心是要满足杉木对水量、养分、阳光的要求,为它们的生长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在整个过程当中,要定期做好松土除草工作,有需要时还应对土壤中所含的化学元素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适当的除萌间伐

杉木的生长能力比较强,如果在生长过程中出现萌条就会导致幼树的生长被抑制,这时一旦发现萌条应该及时清除,清除之后还有对根部覆盖上土壤,防止萌条再次萌发。间伐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对于杉木密度过大或者结构分布不合理要及时进行间伐,间伐有利于杉木的健康生长,根据林分生长状况,可以间隔一定的年限,进行一两次抚育间伐,抚育间伐的次数和间伐的强度大小有关。通过间伐可以提高杉木的质量,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在间伐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随意间伐,唯有科学间伐才能保证杉木的质量从而可以避免杉木低产林的产生。

六、结论

随着我国乱砍滥伐的问题突显,水土流失问题也跟着加重,本文也分析了杉木低产林产生的一些原因和今后的一些改造技术与预防措施。我们在种植杉木时一定要科学合理种植,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不去考虑后面,我们要在种植的过程当作不断的学习新的技术,摒弃陈旧老套的技术,给杉木林种植营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在结果科学的种植理念,相信杉木低产林的现象会逐步得到缓解,对我们今后的造林工作也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丁国平.杉木低产林改造技术及预防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21):99-100.

[2]胡五星,曾建雄,骆必刚,缪建华,朱小辉.杉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J].南方农业,2018,12(05):53+55.

论文作者:蒙美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2

标签:;  ;  ;  ;  ;  ;  ;  ;  

杉木低产林改造技术及预防措施论文_蒙美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