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与修正_农业论文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与矫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偏差论文,农村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变化。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状况如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和国民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对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农村工业异军突起,使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已由1978年的68.6%、26.0%、5.4%变为1995年的22.9%、58.2%、18.9%(见表1),农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大幅下降,农村工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

表1 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构成表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5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年度报告》

然而,在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我国农村就业结构则一直处于超稳状态。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农村就业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居高不下,一直维持在70%以上,非农产业所吸收的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则在30%以下(见表2)

表2 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表 (单位:%)

资料表源:同表1。

国外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工业化不仅表现为国民经济工业产值所占比重逐渐超过农业产值所占比重,而且表现为劳动力相应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步转移。即在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就业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二者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则极不协调,二者存在严重的偏差,而且这种偏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1993年农村各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间的偏差(绝对值)总和为97.4,1994年则为107.2,1995年又在1994年的基础上升了4个百分点。

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巨大偏差意味着:

1.我国经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低效率。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农业中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有1.5亿人。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以来徘徊在低水平状态。

2.收入分配不公平,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据统计,199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6∶1,成为1978年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消费水平之比高达3.4∶1,成为1952年以来的最高比例水平。虽然199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上年略有缩小,但二者的比例仍高达2.5∶1。

这些状况显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必须及时采用措施予以矫正。

二、偏差的成因分析

在我国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出现如此巨大的偏差实属罕见。究其原因,除我国人多地少的客观因素外,更多地是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增长方式、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对工业化的认识上存在的失误和偏差所造成的。

(一)在对工业化的认识上存在着偏差

在传统的观点里,通常把工业化简单理解为一个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过程,并片面地以实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甚至以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超过农业所占比重,作为实现工业化的标志。因此,在工业化过程中,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工业产值的增加上,而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方面则显得办法不多。

(二)向工业倾斜的经济发展战略

建国以来,我国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采取了向工业倾斜的发展战略。在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的发展受到了抑制。

1.我国对工业倾斜的最主要措施就是资金上的支持,经济建设资金过多地向城市和非农业产业部门倾斜,农业发展缺乏后劲。

(1)从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比例看,1952年至1985年33年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51.2%用于工业,用于农业的只占4%,1994年这一比例更下降为2.5%。

(2)从农村投资结构看,大部分资金用于非农业产业。1994年我国农村资金投入总量为5142亿元,其中非农业产业投资为3802亿元,占农村投资总额的73.94%;农业投资为1340亿元,占农村投资总额的26.06%。

2.为了支援工业的发展,我国还以“剪刀差”的方式从农业那里拿走大量的奖金。据统计,仅1952年——1985年33年间国家就通过“剪刀差”的方式从农业中共拿走5823.74亿元人民币。

由于以上两个原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工农业的增长速度极不协调。据世界银行分析,工农业增长的合理比例为2∶1。而我国建国以来的工业年平均增长率是农业平均年增长率的3.4倍,大大超过了合理比例范围。1992年这一比例更高达5.54∶1。

(三)以外延扩大生产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工业经济长期以来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的状态,工业的高速增长是靠高投资率来维持的,要保持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就必须不断增加对工业的投资。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向工业,致使农业的资金环境更加恶化。

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质是一种投资膨胀经济,经济增长主要是靠高投资率来实现的(见表3)。我国的农村工业更是如此,以1992年为例,该年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投资增长率为27%,城市集体工业为50%,而乡镇工业的投资增长率则高达79%。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使得农村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见表4)。

表3 我国经济增长率与投资率对照表 (单位:%)

表4 我国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元)

注(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这里的乡镇企业包括少量非工业企业。

农村工业增长的质量不高,企业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只能靠牺牲农业的利益来维持其增长。

(四)在工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存在着误区

我国工业的发展是一个资本排斥劳力的过程;我国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劳力替代资本的过程。这两种发展模式的确立,就决定了我国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困难程度。

1.我国的工业化走的是一条资本排斥劳力的道路。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就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重工业的迅速增长,使我国工业人均固定资产原值的增长速度很快。1952—1978年我国工业部门就业的劳动者仅增长了3倍,年平均增长率为5.5%;而固定资产原值增长了22.3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2.9%,远远大于就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农业、轻工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近几年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又有抬头之势。农村工业也有重型化的倾向,产值就业弹性不断下降,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日益减弱。

2.除土地外,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就是资本和劳力的投入。在资本大量外流,农业生产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农业只有靠增加劳动的投入以弥补资金的不足,维持农业生产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劳力替代资本的发展道路。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3.在技术条件一定的前提下,工业发展的速度越快,它从农业那里吸走的资金就越多,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越大。这样,就导致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就业结构的调整并不同步,有时甚至是逆向进行的。在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曾有过几次工业高速增长期,都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短缺,出现严重减产,最后不得不迫使一部分劳动力从工业回流到农业。

(五)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差。

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劳动力超过半数,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三、矫正偏差的基本思路与措施

(一)基本思路

1.正确处理工农关系,扭转工业增长速度过快的势头,把工农业增长速度之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我们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靠剥夺农业来发展工业了,事实证明这样做的代价太大了。今后我国工业应该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

2.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不能只讲速度不讲效益。我国农村工业今后的发展应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通过技术进步和改善经营管理来实现农村工业的增长。

3.转变农村工业的发展模式,充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技术进步应以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为主,使农村工业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就业吸纳能力保持较高的水平。日本在这方面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工业化初期,日本工业中人均拥有资本量每年递减。1988年人均拥有资本4272.3元,到1916年下降到2768元,1920年下降到2694.62元。这表明,在工业化初期,日本工业的就业人数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工业资本的增长速度,使得农业劳动力能在工业化过程中迅速转向第二产业。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工业中大量劳动力的就业不仅是靠资本积累的作用,而且还是靠技术创新的作用。在较早时期里,技术创新吸纳的劳动力占新增劳动力的80%。对我国来说,这应是个很好的启示。

4.我国农业的发展今后应更多地靠技术进步来实现。目前,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60%—80%,而我国只有3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土地、资金等经济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我国今后必然会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农业发展。在目前的农业发展中应以中性技术进步为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弥补农业资金的不足,即实现以技术替代资本;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农业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打下良好基础。以后,随着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我国则会更多地采用节约劳动力型技术进步,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5.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加速农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

(二)主要措施

1.国家要不断增加财政支农支出,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在税收、信贷、价格方面给以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应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来调节农村工业的发展方向,保证农村工业的健康发展。

3.建立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专业素质高的农村科研和技术推广队伍,搞好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工作。在农村工业部门着重发展节约资本型技术,在农业部门着重发展中性技术,使科学技术进步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4.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5.在农业劳动力转移方面应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同步进行,相互促进。

6.搞好小城镇建设,充分发展第三产业。

标签:;  ;  ;  ;  ;  ;  ;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与修正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