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的近期观察与远景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远景论文,中国农业论文,近期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人地矛盾:一个永恒的结
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土地面积广大,但是耕地很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注:邓小平文选[M].第2卷,第164页。)今日的中国,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而土地则是一个既定的存量,它不仅不能再生,而且还在日趋锐减。方方面面都需要立足之地,然而,现实则是人的立锥之地越来越小,越来越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已经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永恒结。“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注:邓小平文选[M].第2卷,第164页。)
1.人口问题是中国可怕的世界之最,也是21世纪中国的头号难题。
人口问题是全球头号难题,这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人均资源萎缩、资源匮乏、粮食紧张、生态环境破坏等全球难题均由人口爆炸所致。惩罚的连锁反应现在已经开始,未来的严重性现在已经隐约可见。这个问题,更是中国的最大难题。中国有许多世界之最,但最大也最可怕的就是人口的世界之最。这个“世界之最”,把中国的许多发展成果压缩成“世界最小”了。人口增长是推动我国粮食需求增长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城市人口是中国商品粮的主要需求对象。城市人口的膨胀,对中国粮食的压力越来越大。联合国公布的1994年人口在100万以上的195个城市中,中国占了46个。其中前40名中,中国就占了5个, 甚至像本溪、伊春、鸡西这样的城市也都榜上有名(注:胡岳岷.21 世纪中国能否养活自己[M].延边大学出版社,第1章.)。
建国以来,由于人口政策失误,导致1950—1957年和1962—1973年间出现两次人口增长高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0‰以上,使我国人口迅速增长;1978—1993年间,全国人口净增2.2亿, 相当于两个四川省的人口,而耕地面积却减少6432万亩,相当于一个四川省的耕地面积。1992年底,人口已达12亿,占全球总人口的21.5%(注:田雪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口控制[J].中国社会科学,1993(6).)。70年代后,中国政府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目前人口增长已降至11.60‰,“八五”期间少出生2376万人。 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仍净增1300多万人。按人均年消费量350公斤粮食计算, 每年全国净增人口需要耗费粮食450万吨以上,长此以往, 人口持续增长将给粮食总供给造成巨大压力,成为可怕的“世界之最”。人口问题,也不仅仅就是一个吃饭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全社会、全人类的方方面面的大问题。这些问题又可能间接地对粮食生产形成反作用力,造成更大的粮食危机。
2.占世界7%耕地之循序递减, 向中国农业展示了一个严峻的未来。
最新资料表明,我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土地只占世界人均数的29%。耕地面积为19.78 亿亩左右,占国土面积的10%左右,且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坡度在15°以上的耕地占耕地总量的13.6%。中国只有世界7%的耕地, 在世界上排名第126位;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1.59亩, 为世界平均水平3.75亩的43%,中国排在第110位;是美国的1/9,加拿大的1/20,澳大利亚的1/34;而所养活的人口却占世界的22%,居全球首位。 在全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所确定的0.8亩警戒线的有666个,占23.7%;人均耕地低于0.5亩的有463个,占16.5%(注:周永康.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N].人民日报, 1999—06—24;我国土地资源面临10大问题[N].经济日报,1999—06—23.)。然而,中国的耕地自1957年以来就一直呈现净减少的态势,“六五”期间净减3529万亩,年均706万亩;“七五”期间净减1845.2万亩, 年均369万亩;“八五”期间净减1053.3万亩,年均211万亩。近10年我国耕地净减2989.5万亩,年均290万亩,相当于3个中等县的耕地面积(注:国家土地管理局保护耕地专题调研课题组.近年来我国耕地变化情况及中期发展趋势[J].《中国科学》,1998年第1期.)。在这个巨大的流失量中大部分是高产良田。如果按亩产500公斤计, 则在现在态势下,每年将减少近15亿公斤粮食的生产能力,大约相当于1000万人一年的口粮(注:胡岳岷.21世纪中国能否养活自己[M].延边大学出版社,第1章.)。
3.人口的“农转非”是以良田的“农转非”为代价的。
不言而喻,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和显著标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必然以农用耕地的非农用化为代价。从西方工业化经验来看,一个农村人口“农转非”,往往需要1.5~3.0亩的农用地的同时“农转非”。据联合国统计表明,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950年为29%,1979年为36%,1995年为45%,2005年将达到50%,2025年将达到2 /3。目前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是世界人口平均增长速度的2倍;世界上的城市人口以每周100万人的速度增加。我国若有1/2的农民“农转非”, 将有7亿亩以上的农用地同时“农转非”。 而我国目前可供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只有2亿多亩,且几乎都分布在开垦难度大的地区。 据专家推测,中国今后的耕地将以每年净减少200多万亩的速度递减,到20 世纪末耕地面积将减少到14.15~14.2亿亩,处于安全警戒线以下。 若2000年耕地面积以14.2亿亩计算,复种指数提高到159%,以1989—1993 年5年平均粮食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75%计,届时, 粮食播种面积为16.9 亿亩。而进入90年代以来,播种面积已在16.5~17亿亩之间波动,这预示着依靠播种面积增加来提高粮食总产量前景实难乐观,保护耕地和提高单产任重道远。
二、生态僭越:生存与发展的痼疾
环视全球,现代工业文明在推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未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生态环境的超负荷承载,致使灾害频繁。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致使大量植被被严重破坏,酸雨、水污染和草原退化、森林破坏,阻滞了大自然的“血液”循环,引起了严重的生态失调。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失衡是多方面的。在这里,只就几个方面陈述一个事实。
1.土地的流失、荒漠化和盐碱化日趋严重。
(1)全国水土流失面积492万亩,其中,水蚀面积178万亩, 风蚀面积188万亩。长江流域和南方丘陵地区的12个省区, 水土流失面积达6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28%,土壤流失量占全国的50%(注:胡岳岷.中国农业文明再造论[J].经济评论,1998(2).)。四川省现有18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尚未治理,按目前的治理速度,需80~100年。目前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55.18万平方公里, 占流域土地面积的36.2%。土壤流失量已达22.4亿吨,相当于一年冲走30厘米厚的耕地55.3万公倾。从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每年只有0.47亿吨流入大海,其余都淤积在中下游。1998年发生的洪水,尽管水量不及1954年,但大部分地方出现了历史最高水位,长江荆江河段已成“悬河”,洞庭湖成为“悬湖”,这是水土流失的结果(注:高昱.保卫长江,保卫黄河[J].三联生活周刊,1998(18).)。由于人为的破坏, 致使许多地方水土流失速度大于治理速度,流失面积不断增加,流失程度不断加剧。目前黄河每年输沙16亿吨,居世界之首,也使黄土高原地区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全区总面积的90%,为世界所罕见。海河、珠江、黑龙江、松花江等河流泥沙也都在增加,全国各地水土流失呈发展趋势。强烈的水土流失,既冲走了肥沃的土壤,又恶化了生态环境。
(2)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 它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2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27.3%,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近一倍。主要分布于西北内陆、东北和华北13个省(区),有1/3的国土受到危害。而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荒漠化土地所占的比例已近80%,中国的荒漠化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这相当于每年失去一个中等县的面积。每年因土地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损失粮食30亿公斤。沙漠化土地面积由50年代的1560平方公里扩展到80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尤其是农牧交错区,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沙漠化土地年平均增加1476.9平方公里,年均增长5%~10%。70年代严重、 中度和轻度沙化土地的占地比例分别为0.89%、14.87%、84.24%,80年代则变为1.77%、21.8%、76.43%,1949—1994年,我国共有66.7 万平方公里沦为沙丘沙地,每年因此而损失的粮食相当于75万人的口粮。土地荒漠化大多是人为的。西德汉学家奥斯卡·韦格尔就认为罗布泊湖的消失是人为造成的。
(3)我国盐碱化土地达3630万亩,其中耕地921万亩,林地421 万亩,草地2320万亩。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及西北内陆区,东北平原、沿海地带也有大面积的盐碱地。受盐碱化危害的农林牧土地面积占农林牧总土地面积4.91%,而农林牧各业盐碱化土地面积占各业总土地面积分别为6.62%、0.84%和6.10 %, 中国有潜在盐碱土地约1733万亩。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内陆盐碱化最为严重,盐碱地面积占该地区耕地面积的15%,新疆盐碱地面积达167万亩,占耕地面积30%, 耕地盐碱化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原因,其中农田灌溉不合理,灌溉过量,只灌不排,灌排不分和排不畅等,使土壤中的盐分上升到地表,形成次生盐碱化。每年因盐碱化废弃的土地达25万亩,少收粮食2.07亿公斤。
2.草原退化和森林破坏严重。
(1)草原严重退化。我国现有可利用草原面积约33.65亿亩,占世界总量的7.1%,人均草地3.2亩,是耕地面积的4倍,世界人均水平的1/3。长期以来,对草地低投入高索取,进行掠夺式经营, 导致草场生产力下降。我国草地已有90%退化,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包括沙化、碱化)的草地达1.3亿亩,并且每年以200万亩的速率在扩大,退化速度每年约为0.5%,而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建设速度只有0.3%,草场严重退化面积7300万亩,仅内蒙古地区每年退化草原的扩展面积就达1200万亩。缺水草场6700万亩。为了获取更多粮食,人们便大规模地毁坏草场进行开荒、改草种田,结果人们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相反,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2)森林破坏加剧。过量采伐,乱砍乱伐, 毁林开荒,正日益使我国仅有的一点森林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劫难。据近10多年统计,全国森林面积减少23%,森林蓄积量和采伐量下降22%。80%年代中期森林破坏面积659万亩,森林资源年消耗量超过年生长量。 我国森林覆盖率虽从70年代的12%增加到目前的13.92%,然而, 森林面积只有1.29亿亩,人均森林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人均占有林地1.6亩,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排在世界第120位。
3.水污染对农业的影响严重。
现在我国的江河水质污染已经到了相当危机的程度,60%以上的河段水质为Ⅳ类、Ⅴ类和劣Ⅴ类,亦即已失去饮用水功能。由于江河水质污染,导致我国的农田水浇地也处在污染环境之中。1993年全国总污灌面积157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6.5%, 是有效灌溉面积的36.57%。 其中,超过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污水灌区395万公顷,折合播种面积609.4万公顷。1997年这种污染,造成粮食减产103.6 万吨和一定规模的蔬菜损失,货币损失达18亿元;受污粮食总产量1882万吨,货币损失2 亿元。不仅如此,农业污染性缺水,致使耕地资源生产能力下降,据估计,仅这一项,每年全国的损失也在60亿元左右。这种污染以及所造成的损失仍将继续下去(注:郑易生,阎林,钱薏红.90 年代中期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计[J].管理世界1999(2).)。
三、未来战略: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假若把沙子一粒粒倒在桌上,就会形成一个沙滩。当沙堆越积越高时,单独一粒沙子就可以引发一场小沙崩,最终一场大沙崩轻易发生。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一书中借用混沌理论这个“沙堆”实验描述指出,每一个系统都有一个平衡与失衡的临界点,在那一点上,一个小小的变化就将造成整个系统的崩塌。我们地球正濒临那个临界点。我们前面的叙述也恰恰证实了现实中国的资源状况也正在向那个临界点推进。在我们的前面会有新的困境,可能出现危险的倾向,还会碰到潜伏的危机。我们能否建立起自己的基石并实现新的腾跃?我们能否避免跌落深渊的灾难而登达理想的峰巅?这全要我们现在的认识和行动。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未雨绸缪,我们必须面向未来作出正确而科学的战略选择。
1.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抓住了人口这个阀门,也就抓住了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细胞。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的结构和素质是决定一国社会经济发展,进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阶段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三在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在1.2亿~1.5亿之间,我们估计可能会超过2亿,老龄人口已超过1.2亿。这说明一方面中国人口质量仍然偏低,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阶段已经到来,人口结构已处于不合理状态。这两大因素的叠加就会产生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诸如城镇新增人口的就业问题,农村的人地矛盾问题,增加就业人数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问题,老龄人口的社会保障和养老问题甚至已经直接影响到下一代人的养老抚小和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仅就后者而言,在21世纪初叶,我国就将面临控制人口数量和优化人口、家庭结构的矛盾。
人口数量过大,人口质量偏低,人口结构老龄化都不利于经济发展,这是尽人皆知的经济学常识。我们正处于这种困境之中。要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民族文化生活水平,就必须坚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更是当务之急。优化人口结构,必须从长计议,但现在就应提到中央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
人口的数量增长,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对生存空间与发展条件的需要。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土地、森林、草地、水资源和植被的破坏,尤其是对耕地的吞噬;人口数量的增长,还必须有粮食等基本食物相应增加的生态支持。粮食等基本食物都要产出于土地。人口的迅速增长,就要求土地增加产出。在目前条件下,土地产出的增加,只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加耕地面积;二是提高单位产量。而这两个途径都是有代价的。仅就第一条途径而言,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实在是太少了。全国尚未利用的土地面积约为33.75亿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23%。其中,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石砾地等占73%,宜作耕地开垦的仅为2亿亩,按60%的垦殖率计算, 可开发耕地1.22亿亩,全部开垦后,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 且开发难度极大。因此,要协调好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就必须双管齐下,既要坚持控制人口数量,又要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要保护耕地资源。这是因为,在人地这个矛盾中,人口是一个有下限而无上限且趋于无穷大的变量,而土地则是一个有上限而无下限且随着人口的增长而趋于无穷小的因变量。由此可见,人口是这对矛盾的根本要素,抓住了这个根本,这个矛盾就可能得以缓解。
2.适度而有效的土地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依法合理用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发展也是有限度的,一旦超出了临界点,发展就构成了对生存的威胁。土地是世间万物的载体,是人类共同的母亲。因此,在土地使用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坚持土地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总方针,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措施,使人们能够依法用地、合理用地。开发不仅是有限的,而且开发是有代价的,且其成本是随开发难度的加大而呈正向增长;而节约则是最经济易行的。所以,对于耕地资源要实行动态总量平衡和重点控制相结合,牢固树立“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的理念,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建设。我们不仅要安排好当前发展的需要,更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先污染、后治理的浪费资源之路不能再走下去了。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积极推进国土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国土有偿使用制度,特别是要健全土地税费和地价管理体系;实施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措施,切实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尤其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整治和开发力度,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区域调控责任制度,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与集约用地的协调机制,切实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国土使用率,促进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 1999—12—21
标签:耕地面积论文; 中国的人口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中国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