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负担着把青少年培养成创新人才的任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均有各自的特点。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在三方面教育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统一性特点;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着亲密的血缘关系,父母和家庭环境时时刻刻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社会是青少年的大课堂,学生每年有160多天在学校以外生活和活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及各种社会现象必将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社会教育体现出多样性、实用性、纪实性、补偿性等特点。三个方面之间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各有相对的独立地位和独特功能,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只有把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统一起来,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教育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为了有效地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有机结合,拓宽育人领域
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起着促进和制约作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影响的一致,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尊感起着很大的作用。“倘若没有良好、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配合,再好的师资和学校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老师应帮助和指导家长走出重智轻德、重养轻教、重言教轻身教的误区。”
1.学校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走出误区。让家长的人才观由只重视“专家学者型”转到“多层次型”由“重智轻德型”转到“德才兼备型”;监护观由“保姆型”转到“自由型”,由“专制型”转到“民主型”。学校要帮助家长掌握教育艺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因材施教,顺其天性,循序渐进。学校还要拓宽指导家庭教育的渠道;一是开办家长学校,有计划、按步骤对所有家长进行培训;二是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主要让班主任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指导;三是领导和教师经常进行家访;四是每月举行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向家长开放课堂、实验室等;五是开设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和校园网,广泛与家长交流;六是定期召开家庭教育讲座或报告会,针对家长提出的困惑及时给予解惑,适应新时代下的儿童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对应,通力合作:(1)家长应该参加家长学校和学校的活动,依靠学校,建设学习家庭,指导孩子规范、健康上网,充分利用最新信息技术,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家长应该经常与学校尤其是班主任进行交流,询问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孩子的思想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和教育,争取最佳效果。
3.社会教育要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进行补充、强化和丰富。社会是大舞台,是练兵场,学生最终要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磨练自己。因此,在社会教育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方面,也有许多路子。与高校联合,对学生进行教育;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聘请高校老师、学生作为业余辅导员;个别学生还与大学生结成互助对子,使孩子们放学后有正确地玩的方法;有学习的指导者,把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通过大手拉小手的形式强化起来,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小小交通岗、各小学间手拉手等活动,使孩子们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吸收更多的营养。
二、构建学校管理的社会参与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学校教育有其局限性,而且这种局限性只能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来弥补,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使德育教育工作取得实效。三教合一的目的是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有一个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和文明习惯的环境。它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小学生,他们具有潜移默化的从长辈那里学习的特点,并逐渐形成一定的性格特征。因而,我们必须依据培养人才的规格,针对学生的实际,遵循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系统的教育。
三、注重实践,提高教育效力
在工作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实践,在温室里进行教育不可能培养出继往开来的新一代。要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容他们在失败中磨练自己,在失败中成长。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得到锻炼,要利用社区教育的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社会实践的机会,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把认识转化为行动,并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意志。儿童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儿童的道德规范如何,最终必然要在社会中加以评判。
如何使学生在学校中接受家庭中再现的规范要求,变为社会活动中的自觉行为呢?这就要坚持实践育人的原则,在实践中探索,实践中形成。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明确教育目的,提高教育实效。对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妨碍学习和校园生活秩序的活动要予以劝阻并制止。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同心、同步、同向、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教育模式,中国教育定将呈现“事事有人关心,处处有人留心,时时有人操心”的明媚春天,培养出大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论文作者:郭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4月总第16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7
标签:学校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家长论文; 学生论文; 社会论文; 孩子论文; 《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4月总第16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