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全球化与文化批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化与论文,全球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下国内和海外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全球化”,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全球化唤起的世界图像只是技术、文化、教育、意识形态、叙事、具象、习俗、人员、资源、商品的跨国界大流动,更有甚者,全球化仿佛是一个给个人与社会带来无限机遇和活力的历史过程,一次给人类许诺解放与幸福的革命,较少有人看到全球化背后的资本帝国,更遑论这个资本帝国包藏的杀机和危机。全球化的确是一个多层面的复合历史现象,资本主义全球化只是它的一个层面,但这是它的核心层面,主控层面,其他层面都是派生的。资本的扩张必然挑战和更新已有的生产、调控、管理和传播技术,由西方向全球辐射的资本流动必然引发西方文化、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全球辐射,还有跨国资本家阶级的形成。倘若没有无止的资本扩张欲望,就不会有后现代技术革命,而没有后现代技术革命,资本主义全球化当然就不会有今天的规模和威风。但说来说去,全球化的缘起和目的都是资本扩张。
中国大大小小的县、市都有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国家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和全面铺开的向私有化过渡的经济改革,使得西方资本和产品在中国畅通无阻,充斥整个市场。加入世贸以后,在中国的货币和产品合法进入国际市场流通的同时,更让西方跨国资本、企业、产品以及金融机构大举入主中国。近年来,大批跨国公司纷纷将地区总部迁往中国。到目前为止,上海已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近100家,北京有50家左右。1989年以前,世界大致分为两大阵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东西分别划地而治。1989年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崩溃以后,整个世界一窝蜂倒向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冷战结束,代之而起的是现代性浪潮。一时间一切都在现代性的大纛下进行,一切手段和策略都因现代性而获得合法性或正当性。为了追求以西方或美国为榜样的,以个人自由、议会制民主、物质富裕和高科技为表述特征的现代性,非西方国家,尤其是原第三世界国家,争相引进西方资本和技术。与此同时,西方各国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再度以现代性的名义对非西方国家进行由跨国资本带动的全面渗透或入侵。不同的是,一百年前西方列强的入侵遭遇了顽强的抵抗,而今天这种入侵却是在两厢情愿中长驱直入。应该说,在所有原第三世界国家里,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基地或工场。
不难看出,资本主义全球化并不是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双向平等互流,而是由西方主控的不对等交往。新近一项调查报告表明,世界五百强里,有244家属美国,46家属日本,23家属德国,整个第三世界加起来才不过26家,仅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在资本超过860亿美元的25家超级企业里,美国占了百分之七十。100家最大公司中,百分之六十一属美国。其实说穿了,这个跨国资本帝国的最大中心是美国。无怪乎有人干脆称全球化为美国化。由西方(日本在经济、技术、政治文化方面也应算作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和跨国资本主控的全球化实质上是西方对非西方国家的一次空前的经济和文化殖民,它使整个世界纳入了资本帝国的版图,使西方对非西方的经济剥削和政治、文化统治获得合法性。全球资本主义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片大片的地区沦为由帝国中心控制的高劳动强度、高利润的制造业基地或加工厂和消费商品市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不仅把先进的技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管理经验和理论带到世界各地,而且把劳资对立、贫富分化、文化产业、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拜金主义和物化向全球扩散。正如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和莱斯里·斯格莱尔所指出的,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经济与文化互为表里,它们之间原有的划分已经消逝,因为“商品化同时也是审美化”①。资本主义全球化必然在全世界播散消费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②,重释和抽空文化传统,遏制或消解来自大众的抵抗。由好莱坞和其他西方媒体所渲染和鼓吹的西方生活方式在原第三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制造了一个想象的西方,使他们幻觉那里的一切都是优越美好的,诱唤他们争相模仿和复制西方的文化与空间,急不可耐的背弃或封存自身的文化和传统。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六千种语言消失,与此同时,英语却成了全球资本帝国的通用语言。说到底,西方化也好,美国化也好,资本主义全球化或经济文化殖民也好,其实质都是资本逻辑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对世界的全面渗透。所谓宏观即指地球上的每个角落而言,微观则指人的情感、精神、无意识区域。我们对资本和资本帝国主义的抵抗和批判正缘于此。其实,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今天,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所指的是同一头多面怪物,而对他们各自发起的抵抗和批判也都指向同—个对象,那就是资本的暴力和文化逻辑。
一切文化批判首先都是对当下某种霸权秩序或体系的抵抗。用康德的话来说,是从当下的主流思潮中退出,从当下流行的思想和文化的霸权话语中摆脱出来,不再听命于别人或外在的权威,而是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和判断③。换一种方式表述,文化批判在黑格尔和阿多诺那里是一种否定行为或拒绝认同的行为。否定和拒绝认同是因为被否定或被拒绝认同的东西束缚或压抑了人的主体性。可以说批判意识和文化批判的初始点和终极关怀都是人性或主体的解放。古往今来所有对现行社会、道德、文化、政治秩序的抵抗或批判都源自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尽管出于种种原因,自由和解放迄今未真正实现)。换言之,身体和精神的自由解放构成一切文化批判所依据的标准和原则。然而,在资本逻辑和资本文化逻辑主控社会和个人行为的时代,一切生产为了利润和资本扩张,一切有形的无形的,内在的外在的,精神的物质的,情感的、审美的,一旦置入资本控制的社会空间就迅速转化为商品,个性和主体精神正遭遇深刻而不易言喻的束缚和压抑。不仅社会与文化面临危机,文化批判本身也陷入空前的危机,因为资本和资本的文化逻辑不但遏制批判的产生,而且能强有效地消解、抽空或疲软批判行为。
资本主义全球化有三大文化策略:标准化,商品化,抽象化。标准化在英语里叫做standardization,它的同义词有unification(统一或单一化)和homogenization(同质化)。由于美国是资本帝国的最大中心,从那里辐射出来的信息、技术、产品、资本超过其他任何地方,所以标准化也被称为美国化。标准化可以从空间语言和设计、商业服务及其管理、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影视音像文化、数码技术等方面来谈。譬如上海浦东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纽约搬了家。中国各大、中城市迅速崛起的摩天大厦,写字楼,星级宾馆,度假村,立交桥,都仿佛是西方的都市空间在中国的复制。至于诸如Manhattan Garden,City Plaza,Park View Tower,Global Village,Rich and Famous,Gold Land,Green Lake Garden这样的西式高级公寓,以及McDonald's,Pizza Hut,KFC,Starbucks,John Bull pub,Hum-Phry,BBC,Rise Paris这样一些餐饮店和服装店简直像是从欧美都市空间里剪离出来,然后重新张贴、修改、嵌入中国空间里。更能体现标准化的是无处不在的广告牌。这些全球划一的商业广告,给人一种强烈的熟悉感和全球性的感觉。正是这些高大诱人的、有审美特点的商业广告产生出一种零距离感和文化同质感。不论他们是促销进口产品的英文广告,还是促销中国产品的中文广告,无一不受跨国广告语法的支配,展现出形式和结构上的普世性。最彰显标准化的要数电脑程序和数码通讯。当亿万电脑、电视和手机用户面对屏幕,按标准规则标准操作时,他们不仅使用同样的技术和硬件,获取同样的信息,而且以同样的语言表述,以同样的方式思维,对各种事件不假思索地采取预设的统一观点。标准化是工业化时代批量生产和效率至上的产物,在后工业数码时代被无限延伸,无孔不入。从机器零件和使用、工具设备、建筑设计、空间组织、消费产品和消费方式、衣着打扮、履历表、求职信、求爱信、政府文件到面试程序和应对方式、外交仪式和礼节、基金申请、科研项目建议书、课堂组织和演述、会议发言和公共演讲等等,无一不正在或已经标准化。更有甚者,互联网上万需皆备,使整个世界形成一个无边无际的无原件标准的复制网。标准化不仅删除个性和差异,使整个社会趋向同质和单一,而且能克隆标准的个性和差异。
后现代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准化与西方启蒙理性一脉相承,二者都掏空事物的内在特征和人的主体性。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Horkheimer and Adorno)在《启蒙辩证法》中所指出的,“被操纵的集体所表现的单一性否定每一个单个的个人:因为对于把不同个性绑在单一整体里的社会来说,个性是一种嘲笑”④。 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眼里启蒙理性不加区分地“清理对象”,夷平它们的特性和差异,在这样的时代,自由本身最终产生的是一群平庸之辈,这些平庸之辈就是黑格尔所指的启蒙的结果⑤。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西方的启蒙理性总是把千差万别的个人谐和统一在一个整体里,不给个性和个人主权留有空间。自由民主国家的文化产业通过压制个性而使社会与文化齐整划一,其成功不在以政治手段使社会齐整划一的法西斯之下。不同的是启蒙理性用软暴力使特殊性臣属普遍性,把不相等的事物强行等同。工具理性无视事物固有的特征,然而正是这些固有特征才使事物获得感性的、社会的、历史的特殊性⑥。可以说,标准化和社会同质化是启蒙理性和欧洲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在全球化时代被推向极致。
商品化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另一基本策略。所谓商品化就是将原本不具商品属性的东西变成商品,注入交换价值。在资本横行的社会空间,一切迅速转化为商品,包括劳动产品、空间、时间、自然景观、文化资源、知识、教育、社会关系、权力、审美、具象、情感和感觉等。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商品化跟以前的商品化不同之处在于,今天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文化经济化、商品审美化的普遍走势使我们常常难以断定眼前发生的事件、行为或场景是经济行为还是文化现象,因为二者互为表里,难分难解。2004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市火焰冰球队,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入围北美决赛。赛场门票增至300加元一张,顿时抢购一空。街上的汽车都插上火焰队队旗,冰球迷们更是竞相抢购火焰衫,一时间火焰运动衫满城销售,价格空前昂贵。冰球比赛在文化历史不算悠久的卡城,乃其市民文化生活的特色部分,但同时也是经济行为,是一次巨大的商机。冰球比赛、队员竞技、场内气氛、球迷们的忘我激动与呼叫和火焰队队徽都成了商业消费对象。与卡市相距300公里的爱德蒙顿市有个号称世界最大的室内大商场,里面有数百家商店,各种服务娱乐设施,包括人造海滩、儿童乐园、水下潜艇、海地动物园、阳光街道等,一应俱全,真不啻一个配套完备的度假世界。人们不仅在里面购物,也在里面休闲度假。来往的顾客游人除本地人外多数来自美国、欧洲或日本等国。在爱城大商场里,经济与文化,购物与度假合二为一,时间与空间都转化为商品。又如我国海南岛最南端的南山,原本是一处清雅幽静之所,空气甜润新鲜,树木葱郁,更有茂林修竹,山泉怪石。凭山远眺,水天一色,清景无限,的确令人流连忘返。但仔细一瞧,感觉就变味了:每一个歇脚处都是商品和商业行为,寺庙和佛殿也成了商品场所,销售各种佛教文化商品。海上观音据说比纽约的自由女神还要高出二公分。可以说,整个南山佛教文化公园是文化商品化,商品审美化的有力见证。
可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逐渐将一切转化为商品的过程。资本的欲望驱使人们在一切对象和关系中寻求商机,将它们点化为商品。几百年来,人类在欲望与自由、占有与尊严、本能与生命价值之间挣扎,表现出人格的自我分裂和自相矛盾,但一直或多或少地为情感、智慧、自为自主、原创、想象保留了一些不被资本逻辑渗透的空间。然而,席卷全球的跨国资本主义最终淹没了残剩的抵抗和非商品化空间,一如詹姆逊所说的,连自然与无意识这两个一直未被资本收抚的世界,最终也在晚期资本主义及其文化逻辑面前俯首称臣。资本逻辑和商品化在吞噬了整个西方以后,又开始大举蚕食非西方,在那里复制资本欲望、商品逻辑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与个人的异化、冷漠、绝望和种种变态。
抽象化作为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第三大文化策略与标准化和商品化密切相关。这里“抽象”一词既保留它的一般意义,又承载本文语境中的引申意义。所谓抽象作为概念思维的必要途径,指从不同事物中抽取本质而共有的属性,舍弃特殊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在英语中的对等词是“abstract”(并非完全等同),“abstract”作为动词还有分离、除去或偷窃的意思。读者会看到,本文挪用“抽象”一词,兼及以上不同语义,而且受到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影响。在他们的眼里,启蒙理性以抽象为工具,消除人和事物的个性和差异。全球资本主义及其消费主义所推行的抽象,旨在抽空事物在特定时空和特定历史语境中形成的内在属性或价值,使它们嬗变为消费商品和符号。大致说来,抽象化有四种体现:平面拼贴,迪斯尼化,商业接管,有价化。所谓平面拼贴就是当下流行的把各种不相关的具象、事件、人物、文字、场景、物体聚合在一起,取消它们各自原有的社会、文化、政治、民俗内涵、价值或功用,将它们重新配置以构成有商业效益的图案或装置。后现代平面拼贴的最大特征在于它向一切已逝的、现存的、本土的、域外的时空攫取资源,把任何不搭界的事物聚合在同一平面上。迪斯尼化则指复制历史、民俗、自然景点,使之成为供消费的主题公园或景观。迪斯尼化也同样抽空挪用对象的时空价值和氛围,使他们成为无深度消费符号。最典型的要数深圳的锦绣中华和民俗文化村这类主题公园,里面的苗家村寨、万里长城、圆明园、漓江山水等景观都是一片片被抽掉时空内涵的模拟时空。人们游览这些景点时,感觉不到历史和文化的积淀,而是把它们当作具象或包孕文化和象征资本的符号来消费。迪斯尼化不仅从眼前,而且向过去索取商业资源,汉唐遗址,卞京繁华,宫廷御膳,皇帝龙袍,宗教仪式,人力车,古代轿子无一不被挪用,抽空内容,转化为消费商品和文化符号。商业接管是指就地挪用文化或政治圣地、历史遗迹和名山古刹之类的人文或自然景观,给它们注入资本,进行商业包装,然后把它们作为消费场所和对象推出。这些被接管的空间大量失去原有的内涵和联想,不再保留原有的氛围。有价化指的是将原本不属商品范畴的东西明码标价,如知识、教育、艺术、学术、写作、科研等。于是货币价值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人与人的关系日趋物化,社会与个人行为都贴上商品标签,各种无法等同、无法计算的劳动都被抽空原有价值和内涵,在货币量化下统统成为可以出售和购买的商品。
的确,在交换价值取代使用价值的资本社会里,一切都可能成为抽象的符号,成为失去所指的能指,一切都变成没有深度的平面,被抽空固有的价值和功用,演变成大小不同的交换价值单位。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极其简单,都是一种商品或物化关系。一切都可以用金钱收买和衡量,被抽空固有特征,差别仅仅在于交换价值多少而已。尤其是学术产业化、大学公司化和跨国教育产业和市场出现以后,精神的和物质的存在都被锁入资本的牢笼,被凿空其固有差异和尊严,成为大同小异的待购商品。可以说,世界正在经历一次千年不遇的浩劫:在资本的暴力下,在无处不在的标准化、商品化、抽象化面前,人的精神主权和自由正遭遇空前的掠夺。
凭着标准化、商品化、抽象化三大文化策略的有效运作,全球资本主义一如马克思所言,正在根据自己的形象塑造世界,企图消除一切异己时空和力量。毋庸讳言,生活在资本社会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卷入了资本逻辑的怪圈,似乎都被深浅不一地拖下了水。人们一边抱怨资本逻辑无孔不入,在压抑的满足中呻吟,而一边又在与资本结成的不同关系中取悦、强化、或服务资本,摇摆于妥协与共谋之间。这就是亟须文化批判又消解文化批判的时代对我们的挑战。其实不独今天,任何时代的霸权体系都未给抵制和反抗留下太多的空间;同时,也没有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或霸权体系能够牢牢掌控所有的社会经验,不给任何“异己的行动和异己的意图留下潜在空间”⑦。用萨伊德的话来说,资本社会的物化或商品化本身也不可能密不透风地覆盖一切⑧。不错,资本逻辑盛行的社会,分配给知识生产者或传播者的生存空间是社会边缘,而文化批判者则处于边缘的边缘。然而,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边缘往往是独立思想者的自为空间,来自边缘的认识往往深刻而刚峻不谀。司马迁,杜甫,葛兰西,巴赫金,范农等,无一不是来自社会边缘的声音。卢卡奇所谓由结构关系产生的独到认识,指的正是这种来自历史的辩证法。关键是文化批判本身须认清目标和使命,有敏锐的洞察力,不媚俗,对文化与资本的共谋关系有深刻认识,在各种跟资本看似没有联系的事件、场景、具象和关系的背后看到商品逻辑。
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批判,首先要揭示资本主义现代性已经出现的和将要出现的矛盾和危机,揭示资本逻辑和资本扩张给社会和文化带来的种种伤害和扭曲,并论证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和可替代性。同时要在资本主义现代性轨道以外想象和寻求现代性,从自身民族和其他民族的现行和历史实践中吸取政治、社会和文化现代性资源。一如许多西方批评家所指出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背离了自身所追求、颂扬的平等、自由、博爱的原则,非西方国家没必要尾随其后,重复其矛盾和危机。在后资本主义现代性议程里,社会和谐先于效率,生活高于利润,幸福优于财富。一句话,人类的社会、政治、文化行为,最终目标应该是人的精神和身体的双重自由和解放,而不是人为利役,物为心宰,在资本欲望和商品逻辑的驱使下丧失主体自由,成为资本的附庸。而这正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及其霸权策略所导致的结果。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批判,只要坚持以人的主体自由和幸福为终极关怀,即便来自社会边缘,也一定能击中资本中心的要害,并赢得越来越多的回应和认同。
注释:
①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Globalization and Political Strategy,New Left Review 4 JulyAugust(2000),p53.
② 莱斯里·斯格莱尔(Leslie Sklair):Globalization:Capitalism and Its Alternatives(Oxford:Oxford UP,2002),pp62.
③ Partha Chatterjee(帕沙·查特基):Our Modernity(Rotterdam/Dakar:SEPHIS and CODESRIA,1997),p9.
④ 麦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多诺(Max Horkheimer and Theodor Adorno):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New York:Continuum,2002),p13.
⑤ 麦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多诺: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p13.
⑥ J.M.伯恩斯坦(J.M.Bernstein):Introduction to The Culture Industry by Theodor Adorno(London:Routledge,2002),p4~5.
⑦ 瑞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Politics and Letters:Interviews with New Left Review(London:New Left Books,1979),p252.
⑧ 爱德华·萨伊德(Edward Said):The World,the Text,and the Critic (Harvard:Harvard UP,1983),p240.
标签:全球化论文; 现代性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美国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自由资本主义论文; 美国史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经济学论文; 霍克海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