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把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论文,中小学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健康是人人都在追求的目标。什么才是健康的标准呢?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显然,完整的健康应当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完满状态,而心理健康无疑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负担也越来越重,越来越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我国很早就已经注意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工作也逐渐得到加强,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却相对少了一些。据1997年上海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公布的题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的报告显示,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48%。其他地区的调查也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这说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已到了不能不解决的时候了。
当前,中小学教师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师职业的不适应
有些教师虽然已经从事了教师工作,但却不喜欢、甚至看不起自己的工作,缺乏职业自豪感,他们在工作中缺乏热情,工作效率差;更由于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因而抱着混日子的心理,得过且过。
2.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
经常表现为情绪急躁,过于敏感,容易冲动,不善控制。在课堂上为一点小事大动肝火,对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学生随意惩罚。这种放纵自己消极情绪的做法只能导致一种恶性循环,使师生关系陷入一种僵局。其实,这种做法除了使学生感到教师的无能与可怕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3.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
有些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对领导不能理解支持,与同事不能和睦相处、协作共事,对学生不能关心爱护、尊重理解。凡此种种,往往与教师的缺陷性人格有关。这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内容。
4.工作中的认知偏差和态度偏差
有些教师基于以往某些片面的认识而形成了一些认知偏差和态度偏差,诸如认为学习好的学生什么都好,学习差的学生什么都差;对学生不能施以爱心,等等。这些偏差的根源在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是完美主义倾向、以偏概全倾向的反映。
大量事实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
1.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
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尤其是喜怒无常的情绪和暴躁乖戾的性格,常常成为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有的教师,或是由于工作上的挫折,或是由于领导的轻视,或是由于同事关系的紧张,或是由于个人生活上的问题,情绪低沉,心情烦躁,将心里的怨气,发泄在无辜的学生身上,使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受到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教师过于情绪化的表现,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时的伤害,而且可能影响他们长期的甚至一生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对那些情绪经常失控的教师有着严厉的行政制裁措施。比如,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里专门指出:“由于自身情绪不稳定给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教师,不应该留在学校里。一个严重的抑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薄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
2.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
几乎每个教师在口头上都承认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关系。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很多教师没有能建立这种关系。他们对待学生就像对待犯人一样,学生被约束、被看管,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在一项调查中,有近半数的学生对部分教师感到害怕。由此可见,我们的一些教师在师生关系上存在问题。经常听到一些老教师给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对学生不能太客气了,一开头就得把他们镇住,不然他们就蹬鼻子上脸。”有的教师以让学生害怕为荣,以把学生管老实为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甚至不择手段,挖苦、训斥、责骂、罚站、甚至打耳光、拳脚相加等。这方面的报道屡见不鲜。看了这些报道,全社会都极为震惊,也极为担忧和痛心。我们的教师怎么了?他们的行为很难让人们相信他们的心理是健康的。
3.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在学校里,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在校的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追求,都极大地受到教师言行的影响。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效应)从正面揭示了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但有些教师由于其不良的言行和心态,给学生带来的更多的是消极影响。致使学生对学习、对生活态度消极,厌学、厌校、厌师,甚至厌烦父母、亲人。有些教师虽然在心理健康方面没有明显的问题,但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态度有很大差别。对所谓差生(主要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冷言、冷脸,毫无耐心和爱心。这种态度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这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低。有材料显示,在占学生总数20%左右的学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成绩不良同教师消极的态度有关。
以上分析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维护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应做到:
1.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经常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不合理的认知主要有:(1)对教师职业的错误看法。认为教师是社会地位虚高、经济地位实低、工作辛苦费力的角色,因而看不起自己的职业。(2)有错误的学生观。认为学生都是被家长宠坏的、难管的,且常故意与教师作对。把学生看作是可以任由教师随意摆布的附属品,没有把他们看成是独立自主的发展主体。(3)不合理的认知还表现在教师的不正确的人才观和评价观上。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平时对他们总是高看一眼,而对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则打心眼里看不上,认为他们不会有出息。由此在平时的言行中也就不自觉地对他们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以上种种不合理的认知,是产生教师不良心态的主要思想根源,必须重视并予以改变。
首先,要引导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的价值。当前在我国,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较高,并且国家在困难的情况下也力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
其次,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发展观。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再次,要改变以学习成绩论好坏的人才观。不可否认,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应当把学习搞好,但这不是惟一的。
2.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建立积极的教师情感
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来说,建立积极的情感,控制消极的不良情绪,对于提高教师的影响力和工作效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教师应掌握一些控制和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首先,要有知足常乐的思想。对生活、工作和自己的学生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要求,应本着脚踏实地的精神去尽力而为,并努力感受由于自己的努力而带来的丰硕成果。其次,要能变换角度看问题。我们的情绪体验并不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经常决定于我们能看到什么,从而感受到什么。对顽皮好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应该认识到:活泼好动是他们这个年龄的特征;而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现阶段学生努力不够,知识积累欠缺,在我们的正确启发和引导下,是可以改变的。
3.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应具有如下良好的性格特征:善于交际、合作、乐于助人、责任心强、情绪稳定、热情、健谈、诚实可信、敢于创新、想像力丰富、聪慧、善于接受新事物、宽容、自信、勤奋、意志坚强等。在教育工作中尤其要注意防止狭隘、嫉妒、没有主见、没有责任心、抑郁孤僻等并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多观察、多实践、多磨炼自己。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获得积极的师生情感
要提高教师的威信和影响力,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的保证。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它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感情,进而影响学生对学校的感情。同时,师生关系状况,对教师也有十分明显的影响。首先,它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其次,影响教师的言行表现,不良的师生关系容易引起教师的不友好和惩罚等行为。再次,也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长期的人际关系不良是心理健康的大敌,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经常处于痛苦压抑、恼怒焦虑的状态。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一方。首先,教师应以热情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和交往,了解并理解他们,用亲人加朋友式的方式对待他们。其次,通过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来提高自己的威信。研究发现,学生对于能力强、水平高的教师都能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