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_市场经济论文

浅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_市场经济论文

深层次探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性论文,资源配置论文,深层次论文,作用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大将市场对资源配置定位为“基础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认真学习领会。目前,人们还只是初步地认可这个论断,至于什么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什么要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怎样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还要不要计划指导?二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什么关系?等等,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很不一致,本文试图对它们进行深层次探讨。

一、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内涵

“基”有两层含义:(1)“基,根本也”,在万事万物中, 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如盖房,地基没打好,房屋就会倒塌,所以,基础很重要。(2)“基,始也”,万事万物从这里开始。只有先打好地基, 然后才能砌房,否则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同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也含有这两个方面的意思。具体说来有:

(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一为计划配置,即指由各级政府编制的计划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调节资源配置;二为市场配置,即指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资源配置。这两种配置方式在整个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计划与市场配置各有优劣,二者结合,取长补短,发挥综合优势,但它们不能平起平坐,市场为基本手段,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是由市场机制本身的特性决定的。(1)利益的诱导性。市场机制是一种利益调节机制,即通过市场价格、供求、竞争情况的变动,影响市场主体的利益得失,进而间接调节其经济行为。充分发挥利益的诱导性作用,有利于调动国家、企业、职工三者的积极性。(2)信息反应的灵敏性。市场机制是一种信息调节机制, 即通过市场上的各种信息,调节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决策。充分发挥信息反应灵敏性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市场主体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从而增强活力。(3)生产经营活动的竞争性。 市场机制的调节实质上是通过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内动力和外压力迫使市场主体不断地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开展竞争,实行优胜劣汰,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些特点都反映了市场经济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主要调节者

社会再生产全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都对它们进行调节。这主要表现为:(1)市场调节生产。市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引导企业的发展规模和方向,调节着企业的供、产、销。也就是说,企业必须面向市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完全由市场的需求状况、价格信号、盈利水平决定,即使是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企业也会根据市场状况作出决策,盈利高,可超额完成任务;反之,最多只完成国家计划。因此,市场是调节企业资源的配置的根本性因素。(2)市场调节交换。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交换劳动产品是市场的基本功能。市场越宽阔,交换也就越充分。同时,市场——交换——生产连成一线,没有市场中的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生产无法进行;没有市场中的卖,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不能实现,再生产也会受阻。(3)市场调节分配。通过市场价格,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例如,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将国家集中的一部分货币资金转入农民手中,提高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将城市居民的一部分货币资金流入农民手中;通过市场购买消费品,最终实现按劳分配;通过市场营销,获取风险收入、股息收入、房地产收入。(4)市场调节消费。市场上商品供给的结构、 丰裕程度、档次及价格水平,制约着消费需求的满足及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市场上良好的服务既能推销商品,满足群众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又能满足某种心理消费的需求;市场上的广告宣传可以起到引导消费的作用。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各种经济关系的联结点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含义也在不断丰富,它不只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而且还是各种经济关系的联结点。在市场中,买者与买者之间、卖者与卖者之间、买者与卖者之间因购买或销售而发生的关系,除极少数是由计划协调外,绝大部分是由市场机制调节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过去是婆媳关系,行政隶属关系,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改革后,它们都进入市场,以市场为纽带,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政府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职能,企业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换经营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型的政企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市场调节着各种经济形式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分配结构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物质利益关系以及各部门、各企业、各地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主要是由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来调节。

(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是在市场基础上进行的,计划调节必须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

在强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时,如何看待计划手段?有的人不敢提计划、计划机制、计划调节、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了,甚至有人借口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全面否定它们的作用,并企图取消它们。这不仅在理论上是非常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十分有害的。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计划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离不开计划的指导。因为:(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使各部门、企业间存在着质的依赖性和量的比例关系,协调这种关系需要计划调节。(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公有制和按劳 分配要求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全局性的经济活动。而且,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还为计划调控提供了可能。(3)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 要求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对市场经济实行计划指导,而计划的优势和特殊功能,不仅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能动的导向、保障作用,对关键的部门、企业、产品起关键性的调节作用。(4)中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越来越证明, 现代市场经济离不开计划的宏观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是要取消计划机制,而是使它更好地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但是,这种计划是在市场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因为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出发点。国家在编制、执行、检验、修正计划时,必须依市场供需状况、市场价格信号、市场盈利水准而定,并根据市场的变化,经常调整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保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如果离开了市场,国家计划就没有基础了;如果没有市场信息、市场预测,仅凭主观臆想出来的计划,就可能带来实践的失误,以致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功能的实现

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功能,是通过市场机制的具体运作实现的。

(一)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功能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重要的机制,它是通过价格与价值的一致与背离实现的。

市场价格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表现为:(1)对同类商品的生产者来说,价格是竞争的工具。一方面实行优质优价,拉开价格的档次,鼓励先进,迫使企业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以廉取胜,迫使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减少个别劳动时间。 (2)对不同商品的生产者来说,价格是企业调整生产方向和规模的信号、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企业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哪里,投多少,主要取决于价格的高低和盈利的多少。(3)从消费者来看, 价格是改变需求方向、结构、数量、水平的信号,即价格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从而影响市场需求。(4)从宏观调控来看, 价格是重要的经济杠杆。一方面国家通过价格和价格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扶优抑劣,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对价格总水平的控制,促进总量的平衡,抑制通货膨胀。(5)从对外开放来看,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 有利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

发挥价格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必须:(1)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市场形成价格是指商品的市场价格是由价值决定,同时受市场供求关系、货币价值、货币流通量等因素的影响。(2)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价格管理体制及形式。我国价格形式有计划价格、浮动价格、协议价格、自由价格四种;价格的调节方式有直接调节和间接调节两种。改革应由直接调定商品价格为主转向主要实行间接调控监测价格总水平。但具体而言,由于所有制形式不同、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产品对人民生活影响不同、供求弹性不同等等,价格调节的对象、范围、程度、方式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对极少数关系国计民生而又长期短缺的产品、受资源约束较大的产品、自然垄断的产品、供求弹性小又缺乏竞争性的产品、极少数受政府严格控制使用的产品的价格,以及主要的公共服务事业的收费标准,应由国家计划订价和调价,实行直接调控,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其余的商品及劳务,均实行间接调控;对某些重要商品实行限价,建立重要商品及劳务的储备制度和价格调节基金,实行提价申报或备案制度、明码标价制度、价格监审制度,放开竞争性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加速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进程。可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价格管理体制和管理形式,并不否定政府对价格的管理、调控和干预,放开价格不等于放任自流。反过来,国家的宏观调控不等于完全的计划价格,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的价格都应放开,由市场调节。 (3)完善价格体系。我国传统的价格体系相当紊乱,不少商品价格既不反映价值,又不反映供求关系,极不合理。不同商品之间的比价不合理,工业品内部矿产品、原材料、能源价格偏低,加工工业产品价格偏高;农产品内部的粮价低,棉价高,烟叶、麻类价格更高;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仍未解决。同一商品的差价也未完全拉开。第三产业收费偏低等等。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已迫在眉睫。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既反映价值又能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的合理的价格体系。(4)贯彻物价政策。 国家制定的物价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构成了调节机制的重要内容。它包括控制价格总水平,保持物价相对稳定,抑制通货膨胀;发挥价格的扶优作用,对重点保护的企业、产业、产品,实施优惠政策;在发展生产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鼓励企业薄利多销。

(二)发挥市场供求机制的功能

市场供求机制是指供求双方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它是通过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实现的,它对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调节作用是与价格相联的,即供求影响价格,价格影响利润,利润影响生产;供求影响价格,价格影响流通,从而影响消费。

供求机制是整个市场机制中的基础部分,其他市场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例如,价格机制是通过价格与价值的一致与背离发挥作用的,而这种一致与背离又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如果求过于供,价格就会上涨,因而就会刺激供应;只要市场上供应一增加,价格又会下跌,而如果供过于求,价格就会急剧下降,因而需求又增加。那么,只有当供求平衡时,价格才符合价值,价值规律才得到贯彻,这时的价格称均衡价格。然而,供求平衡总是偶然的,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经常的、绝对的。当然,我们应该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与需求及时平衡。同时,供求对价格的影响是有条件的,它不能使价格无限度地高于或低于价值,价格围绕价值这个中心受供求关系影响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由于供求机制的作用在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是不一样的,在卖方市场中,商品严重供不应求,需求者就会饥不择食,市场运行主要由计划调节,这就象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几十年那样,各种票证满天飞;相反,在买方市场中,商品供过于求,消费者有权选择自己需要而又喜爱的商品,供求规律能充分调节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行为。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创造一切条件,促使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使供求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三)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功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人们间既为互助合作关系,又是竞争关系,它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卖者之间的竞争、买者与卖者之间的竞争三个方面。

竞争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它表现为:只有通过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要求才能得到贯彻;只有通过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商品的价格以它的价值为基础才有可能;只有通过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商品交换必须按等价原则来进行才能成为现实;只有经过部门间的竞争,才能形成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只有经过部门内部的竞争,才能获取超额利润。

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重要因素,它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1)竞争表现为使用价值的较量, 它要求企业注重产品的品种、规格、型号、花色、款式、质量、功能、装璜等等,生产出更多更好适合人民需要的产品。(2)竞争表现为价值或价格的较量,它要求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获取更多盈利。(3)竞争表现为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较量, 它要求企业树立“顾客至上”的经营宗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转变经营作风,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4)竞争表现为管理水平上的较量, 它要求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严格实行经济核算,降低成本,增加盈利。(5)竞争表现为信息量的较量,它要求企业注重市场信息的搜集、储存、分析、预测,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随时调整经营决策。(6)竞争表现为新型的群体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较量,它要求各种社会组织重视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为其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关系环境。总之,竞争机制作用的结果是优胜劣汰,它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压力、动力和活力,有利于人才、技术、知识、资金、物资的合理流动及优化配置,有利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竞争有风险,或盈利、或亏损,或发展,或破产。常言道:在计划经济的保护伞下,人们可以高枕无忧,而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人们则是提心吊胆。为了使竞争机制能充分地发挥调节作用,必须:(1)防止垄断,保护竞争。(2)取消不平等竞争,保护公平竞争。(3)反对不正当竞争,保护正当竞争。(4)建立风险机制,实行破产、 兼并制度。

(四)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自动调节功能

由于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的作用,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具有自动调节功能,从而把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生产部门和效益较好的企业中去。例如,当消费品供给短缺时,就会引起消费品价格上涨;由于消费品价格上涨,反过来抑制了人们的消费需求;由于消费品价格上涨,刺激了生产者投资需求的增长;由于投资的增长,推动了消费品生产的增长;由于消费品的增多,又引起消费品价格下跌;当消费品价格下跌后,反过来抑制了生产者的投资;由于生产消费品的投资需求的增加,就会向银行贷款,从而引起利率的提高;当借贷利率提高后,企业负担过重,反过来又抑制了生产消费品的投资需求的增加。以上整个运动都是在市场竞争中自动调节的,每个市场主体必须以此来调节自己的经济行为,使之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改进和完善计划机制,为更有效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提供宏观保障

前面分析得知,市场具有两重性,它只有在计划的宏观调控下,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然而,我国传统的计划体制有许多弊端,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改进和完善它。

(一)加强计划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国民经济计划是指国家对未来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所作的部署和安排。计划是由人制定的,计划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取决于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加强计划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除了树立计划的市场观、加强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市场分析以外,还必须:(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的思想路线,使计划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计划问题的论述,对外国的和我国的计划经济模式,应进行实事求是的总结和评价,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样,计划才更符合中国的国情。(2)使计划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改进和完善计划机制,就是要使计划按客观规律办事。(3)经常自觉地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改和调整计划,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地区间的平衡、财政、信贷、物资的综合平衡。(4)坚决克服计划中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尽可能使主观符合客观,减少由主观主义、官僚主义造成计划决策失误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当然,由于受信息、预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的计划带有某些主观性、盲目性、失效性,这是难于避免的,但也应将它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二)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计划管理体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机构仍然存在,并发挥其功能。但是,计划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综合性计划和各项经济政策,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规划重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国土整治和重点建设,加强服务、监督、检查,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它主要突出客观性、战略性、政策性、把重点放在中长期计划上。

(三)改进计划形式和方法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意味着计划手段、计划方式也要相应发生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不等于指令性,指令性与指导性都是计划调节手段;指令性不能取消,但国家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尽量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范围,使之成为主要的手段;指导性计划不具有强制性,而只导向,因此,它只能是粗线条,有弹性的;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引导企业行为纳入计划轨道。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将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以市场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若不能起基础性作用,就不成其为市场经济。然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又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计划为指导,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正常发挥。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2〕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标签:;  ;  ;  ;  ;  ;  ;  ;  ;  ;  

浅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