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理论的演进及其在中国的发展_购买力平价论文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演进以及在我国的拓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购买力论文,在我国论文,平价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6)02—0164—04

一、传统购买力平价——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考虑

1922年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PPP),并在《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完整地阐明了购买力平价学说的理论体系。该学说认为,只要是完全相同的一揽子商品和服务,在除掉关税与运输费用以后,其成本在任何国家都是相同的,这意味着某种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其所具有的购买能力。该理论的基本主张为,汇率的决定因素是物价水平而非其它因素。下文将通过区分购买力平价的绝对及相对形式来说明该理论。这两种形式的购买力平价是建立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基础上的。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价定律。

1.关于一价定律

一价定律是关于各国货币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前提是,假设两个国家只生产可贸易品,且商品同质,没有任何贸易限制,如关税壁垒或交易成本,不存在资本流动,经济处在充分就业水平且价格系统运行良好。同时存在充分套利条件。在此情况下,一价定律就会成立,即: 表示i商品在t时刻的价格,*号表示国外,S[,t]为汇率。如果等式不成立,就会出现套利现象,直到等式重新成立。这一套利调节机制在固定(或钉住汇率)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起作用的形式是不同的。在固定汇率制(或钉住汇率)下,如果,由于存在套利交易(从国外买,在国内卖),则i商品在国外的价格就会上升,在国内的价格就会下降,使等式重新成立。在清洁浮动汇率制下,如果,就会出现以本币兑换外币的压力,本国居民就可以用外币购买较便宜的外国商品,这会使本币贬值(S[,t]变大)。 这样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依靠汇率变化的调节即可使等式重新成立。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固定汇率制下可被用来解释由国际商品交换引起的外汇储备的变化;而在浮动汇率制下,购买力平价决定汇率。

2.关于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把汇率定义为两个国家价格水平的比率,即购买一单位外币所需本国货币的数量。它的转化形式就是刚刚讨论过的一价定律。用加总的价格(用相同的权数来构造各国的价格水平)形式,可将式,其中P为价格水平。左边是一个商品篮子在美国的美元价格,右边是在德国购买该商品篮子的美元价格。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如果用同一种货币表示,所有国家的价格水平应该相等;或者说在现行汇率下,只有当每种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和它在国外的购买力相等时,购买力平价才成立。

3.关于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把汇率与两国全部商品的价格水平相联系。在一个价格相对稳定的时期,汇率不会剧烈波动。然而,在通货膨胀时期,正如20世纪70年代所发生的那样,一国物价水平很可能大幅波动,汇率也随之剧烈波动。问题是,汇率应该波动多大?在实际中,由于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价格指数权重来计算价格水平,(1)式不是十分可行。并且,如果存在诸如关税和配额等限制条件,或者运输费,或者两国的价格信息是不完全的,绝对购买力平价就不会成立。相对购买力平价就是要克服这些问题。这样,即使各国所采用的物价权重方案不同或者上述其它因素起作用,只要权重和这些因素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稳定,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就会反映在价格指数中。这样,如果我们把(1)式改为自然对数形式并去掉下标i(P[,t]在这里表示整个价格水平),我们可以得到:。通过一阶差分,我们可得到汇率变化率ΔS[,t],它等于国内外物价水平变化率之差,如美国物价上升10%,德国上升5%,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预测美元将相对于马克贬值5个百分点,以保持货币国内外购买力不变:。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简单地表明,如果本国的相对价格水平(与基期相比)增加一倍,外币汇率会等比例升值,反之,外币汇率将等比例贬值。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

1.交易成本对购买力平价的修正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分析中,假定商品的国际贸易不存在交易成本,但实际上,商品在国际间的运输存在较高的运输成本和保险成本,同时在国际贸易中还存在关税,时关税要占商品贸易价格的很大部分。考虑到运输成本和关税,则可以将购买力平价理论重新表示为:设c是运输成本与国外商品价格的比率,t是关税比率,则有。将上式两边取对数,仍原符号表示其对应的对数形式,假设c,t为常数,则上式变为:e=a+p-p[,f]。该式即为考虑到交易成本后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2.巴拉萨和萨缪尔森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扩展——工资成本汇率理论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商品价格既包含贸易商品又包括非贸易商品,而对大量的非贸易商品来说,不能够通过国际间的商品套购来使一价定律成立。因此,非贸易商品与汇率没有直接的联系,从而使实际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出现系统性偏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巴拉萨和萨缪尔森提出了工资成本汇率理论。

巴拉萨和萨缪尔森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用工资代替价格,因为工资能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商品和劳务中。除工资外,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也是决定商品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巴拉萨和萨缪尔森的工资成本汇率理论的假设条件是:(1)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生产贸易商品和非贸易商品;(2)工资和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商品成本的唯一因素;(3)在同一国家内,贸易和非贸易商品行业的工资相同,而与其它国家不同;(4)工资和价格正相关,劳动生产率和价格负相关;(5)本国和外国的消费行为相同。

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新视角:并入资本项目的考虑——购买力平价的有效市场观点

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着眼于经常项目下平价汇率的决定。一些学者也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可用来考察一些与国际收支资本项目有关的平衡条件。我们称这种购买力平价方法为购买力平价的有效市场论。这种方法与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存在一些差异。购买力平价的有效市场论的前提是利率平价理论成立(无担保利率平价成立),并假设两国经常项目的交易结构不变。此外,它还假设两国以本币发行一种证券,并且这两种证券可完全相互替代。下面对购买力平价的有效市场论作出推导:

说明实际汇率是随机游走的,因此,对未来任一时期实际汇率的最佳预期就是今天的实际汇率。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任何使名义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的力量(也就是任何使实际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的力量)都将是永久性的;它将一直持续到无限的未来。这种汇率决定的观点与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不一致的。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倡导者(如卡塞尔),在接受实际汇率在短期会偏离购买力平价的同时,认为在长期内实际汇率将会回归均值。因此实际汇率的时间序列特征在评价购买力平价的有效性就是决定性的了。传统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在实物贸易的基础上推出的,并没有考虑资本市场上资本流动对汇率平价的影响,而购买力平价的有效市场论却从另一个角度,从资本市场的要素利率着手,用利率平价推导出了购买力平价的相对形式,将购买力平价理论和资本市场联系起来,这相对于传统的购买力平价的确是一种进步。

4.货币主义者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长期汇率决定理论

货币主义汇率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汇率理论。随着资本在国际间的大量流动,资本因素对汇率决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货币主义汇率理论就是从资本市场的调节来分析汇率水平的决定。其假设前提:(1)国内外资产具有完全的替代型;(2)经济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商品的价格具有完全的弹性;(3)货币需求函数稳定,货币供给的变化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4)购买力平价在长期成立。

在以上假设的基础上,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可以建立一下关系是:

上式就是货币主义汇率理论的表达式。货币主义货币理论所讨论的是一种长期汇率理论,其假定条件经济式中处于充分就业,货币需求函数稳定以及国内资产具有完全的替代型都不是一个短期意义上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将两国资本市场联系起来的条件是在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因此,可以说货币主义汇率理论是购买力平价理论在资本大量流动情况下的进一步发展。它是一种长期均衡汇率理论。

三、我国学者对购买力平价的拓展研究

PPP的概念源于传统经济学关于完全竞争条件的假设,一是一价定律(The Law of One Price),即同种产品在世界各地折成同一货币后售价相同; 二是理想产出(Ideal Output),即在竞争经济中存在均衡相对价格,也就是存在均衡的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的价格比率。通过假定可贸易品必须一价、非贸易品和可贸易品价格之比保持均衡关系,PPP确立了名义汇率和国内外物价之间的均衡关系。因此,PPP理论隐含了三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完全竞争、不存在生产率差异(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以及国内外购买篮子相同。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其内在的简单性,从货币具有购买力的角度分析货币的交换问题,非常符合逻辑、易于理解;同时,它的表达形式也较其它汇率决定理论更为直观。所以,购买力平价被广泛运用于对汇率水平的分析和政策研究。但其是否成立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在早期,它曾被认为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公理,随后它又被认为过于简单而极易造成误解。因此,不断有人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提出修正。前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本质就是该理论不断被修正。扩展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部分学者对人民币购买力平价作了一系列修正研究。人民币对购买力平价模型做修正的以易纲、张岭松、温建东等为代表。

易纲(1997)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期可能有较高的通胀率而其汇率并不按比例贬值。因为在经济起飞的一段时间里,发展中国家的非贸易品(住房、服务)的涨价幅度远高于贸易品的涨幅。即意味着,即使在人民币值完全收敛于购买力平价以后,人民币也不会按中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的百分比贬值,中国仍可在通货膨胀率略高于美国的情况下,保持人民币与美元的名义汇率基本不变。其次,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可贸易品生产力的提高一般高于发达国家,这也是人民币未来可能超强的一个重要因素。综合以上因素,“适合中国的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为:中美两国汇率变化之百分比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减去通货膨胀率的非贸易品调整系数,减去生产力提高调整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美、中t期的通货膨胀率,E为汇率,α为中国通货膨胀中非贸易涨价幅度高于美国的部分,β表示中国可贸易品生产力提高快于美国的部分)。

郑轶男(2003)则利用相同的分析因素得出的人民币相对购买力平价为:

(式中:St为t期美国货币的本币价格即人民币汇率,i、i[*]为中国、美国的通货膨胀率,α、β同前)

张岭松(1999)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运用非瓦尔拉斯均衡这一独特的分析方法,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本质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对其局限性重新做出评判,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理论修正。

作者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本质上反映的是一个包含外汇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瓦尔拉斯均衡,因此,它忽视了其它市场对外汇市场的影响,忽视了其它价格信号对汇率的影响;它只考虑了商品市场价格信号对外汇市场的影响,而忽视了商品市场和其它市场的数量信号对外汇市场的影响,忽视了跨越市场的溢出效应。鉴于以上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本质及其局限性的分析,作者对其进行理论修正,建立一个能同时容纳多市场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的汇率决定模型,即一个包含外汇市场的多市场非均衡模型。

作者首先建立起非瓦尔拉斯式的外汇净需求函数,即:

Z[,i]表示经济行为人i的商品净交易列向量(其分量Z[,ij] 表示经济行为人i对商品j的净交易量);P是交易价格行向量;β[,i]为外汇净交易量;e代表汇率。

接着在浮动汇率制的假定下通过下列方程求解外汇汇率e:

这一结果显然与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存在显著区别,这里的外汇汇率已不再是本国商品价格的一元线性函数,而是一个包含所有市场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的多元函数。外汇汇率将不再唯一地取决于本国商品价格的变动,还取决于所有其它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的变动。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非瓦拉斯式的汇率决定模型,是对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修正。

温建东(2005)通过对人民币购买力测算研究的回顾发现,已有的研究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它们忽略了中国从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影响;其次,它们大多使用双边(如中美)比较,尤其是进行外推测算时;第三,没有计算中外生产率差距对购买力平价的影响(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为了探讨PPP成立的理论前提与我国国情是否相符,作者们回顾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市场化进程,提出了PPP的“生产率—市场化”修正模型。作者将购买力平价理论运用于中国这样的外贸市场多元化且高速增长的转轨经济,需要进行三项修正:用多边相对价格变动替代双边价格变动、计算生产率差异、考虑关税减让和税收制度变化的影响,将所有影响人民币PPP的因素归纳如下:中外相对价格变动、中外生产率差异、出口退税率变动和关税率削减。因此,相对PPP公式可以修正为:

(其中:p=价格,σ=生产力,v=退税率,f=实际关税率)

式中第一项源于相对购买力公式,第二项代表巴拉萨—萨缪尔森修正,第三项为退税率对PPP的影响,最后一项为关税减让的影响。

标签:;  ;  ;  ;  ;  ;  ;  ;  

PPP理论的演进及其在中国的发展_购买力平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