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语用身份研究:五种路径与方法论文

近十年语用身份研究:五种路径与方法

蒋庆胜1,2

(1.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西南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摘 要 :以语用身份论为代表的从语用学视角开展的身份研究是基于语用学理论对身份研究的新视角,是身份作为超学科研究话题的新增长点。近十年来,语用身份论基于身份建构观、修辞观等,整合了参与者视角和分析者视角,发展出五大研究路径,即身份是解读资源、施为资源、人际资源、阐释资源和评价资源,体现出较强的解释力。目前存在五大路径发展不平衡,研究议题和方法相对单一等问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

关键词 :身份;语用身份论;资源;修辞

一 、引言

身份研究是“社会科学的中心舞台”[注] Bamberg, M. De Fina, A. & Schiffrin, D. 2007. Introduction to the volume. In Bamberg, M. Fina, A. & Schiffrin, D. (eds.) Selves and Identities in Narrative and Discourse .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1-8. ,是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中心概念”[注] Grad, H. & L. Rojo. 2008. Identities in discourse:An integrative view. In R. Dolon. & J. Todoli (eds.). Analysing Identities in Discourse .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3-28. 和热点话题[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外语研究》2013年第4期。 。由于身份与语言的不可分离性[注] Joseph, J. 2004. Language and Identity :National ,Ethnic ,Religious .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12. ,任何对语言的研究只考虑语言都是不充分的,需与身份结合起来[注] Edwards, J. 2009. Language and Identity :An Introduction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 ,因而,当代语言学正把语言的身份功能当作中心议题[注] Joseph, J. 2010. Identity. In Llamas, C. et al. (eds.). Language and Identity .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17.. 。然而“身份”一词在社科领域一度被拉伸得“没有意义”[注] Grad, H. & L. Rojo. 2008. Identities in discourse:An integrative view. In R. Dolon. & J. Todoli (eds.). Analysing Identities in Discourse .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3-28.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和相当大的范围内‘身份理论’是一个宽泛的、无专指、无系统内容的说法,无法与特定的提出者或倡导者挂钩”[注] 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现代外语》2014年第5期。 。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一批学者[注] Haugh, M. 2007. Emic conceptualisations of (im)politeness and face in Japanese:Implications for the discursive negoti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identities. Journal of Pragmatics 39, 657-680.;Spencer-Oatey, H. 2007. Theories of identity and the analysis of face. Journal of Pragmatics 39, 639-656.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外语研究》2013年第4期;《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现代外语》2014年第5期;袁周敏、陈新仁:《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以医疗咨询会话为例》,《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 4期。任育新:《学术互动中权势关系建构的语用分析》,《现代外语》2015年第2期;陈静:《语用身份:辅导员身份研究的新视角》,《江苏高教》2017第12期;等。从语用学角度切入,丰富了身份作为超学科话题的研究。事实上,“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开展身份话语的研究是语用学领域的热点之一”[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63、7、7、7页。 ,身份研究不仅成为国际语用学大会的主题,语用学重要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及Pragmatics都刊载了身份研究的专栏文章。特别是,“语用身份论”的提出明确了身份的交际属性,释放了巨大的研究潜能。“语用身份”这一概念从提出到如今刚逾十年[注] “语用身份”由陈新仁于2008年4月3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做的题为“语用身份:理论与应用”的讲座中首次使用。 ,有必要对语用身份论的发展做一个阶段性回顾,如语用身份论是什么?有何理论来源和理论主张?未来发展方向何在?等。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指明未来研究方向,对于鸿蒙初辟的语用身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拟从理论路径和方法对十年来语用身份研究的成果进行回顾。

二 、近十年语用身份的理论构建

(一)语用学视角下身份研究的缘起

首先,从语用学角度开展身份研究源于对语言及其使用与身份的关系的认识。身份处于语言意义的核心位置,“整个身份现象都可以被理解为语言现象”[注] Joseph, J. 2004. Language and Identity :National ,Ethnic ,Religious .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42.,“语言与身份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特定的身份总是以特定的语言形式或话语方式呈现的”[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63、7、7、7页。 ,因而,“对语言使用者特别是说话人的身份加以研究应该是语用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63、7、7、7页。 。其次,语用学指导下的身份研究是基于对身份研究文献、语用学的学科特点及语用学理论能够提供的理论资源的探索发展而来[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63、7、7、7页。 。语用学视角的身份研究与其他视角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对身份的不同定义上。语用学视角的“语用身份”指“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统称为语用身份”[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外语研究》2013年第4期。 ,就与传播学视角的定义(“身份涉及个体在社区里的成员关系”[注] Hecht, M. et al. 1993. African American Communication :Ethnic Identity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 Newbury Park, Sage, 80.)、社会学视角的定义(“身份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注] Stryker, S. 1992.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A Social Structural Version . New Jersey:Blackburn Press.,是“对他人和自我的社会定位”[注] Bucholtze, M. & Hall, K. 2005. Identity and interaction:A sociocultural linguistic approach. Discourse Studies 7, 585-614.)、社会心理学视角的定义(身份是一种对群体的认同倾向,社会中的个体一旦倾向于认同一个特定群体,就会保持自己作为该群体成员的高度自尊[注] Tajifel, H. & Turner, J. 1986.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In Worchel, S. & Austin, W. (eds.). Psychology of Inter -group Relations . Chicago:Nelson-Hall. )等区别开来。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观认为各种身份并非同时在交际中起作用,只有在当下语境中被激活的身份才是影响当前话语的身份[注] 陈新仁:《论语用平衡》,《外语学刊》2004年第6期。 。语用身份视角所强调的身份的交际依赖性、动态选择性、交际资源性、话语建构性等属性[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外语研究》2013年第4期。 正是上述视角所忽略的。另外,语用身份是专注于说话人与符号间关系的语用学的应有内容,且语用学理论,如礼貌理论、顺应论等“可以为语用身份的系统研究提供出发点”[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63、7、7、7页。 。 下文拟系统回顾语用学视角身份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语用身份论,同时将认可身份是在交际语境下通过话语建构起来、具有临时性和变化性、服务于交际目标的论述都归入广义上的语用身份理论的研究范畴。

(二)语用身份论的理论依据及主张

这里的理论依据指语用身份论依赖的理论工具和理论视角。借鉴的主要理论工具为顺应论[注] 如袁周敏:《自称语的语用身份建构:作为语用行为的顺应》,《外语教学》2012年第5期;徐敏、陈新仁:《课堂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及顺应性》,《外语教学》2015年第3期;等。 、语用平衡论[注] 如袁周敏、毛延生:《商务会话中的语用平衡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1期;等。 等,方法上采用了融合参与者视角和分析者视角的“整合语用观”[注] Culpeper, J. & Haugh, M. 2014. Pragma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 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 11.。语用身份论顺应了身份研究从“本质主义转向建构主义”的大趋势[注] Joseph, J. 2004. Language and Identity :National ,Ethnic ,Religious .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42.,认可身份建构观。

语用身份论的理论主张可概括为“语用身份资源观”。虽然Hall[注] Hall, S. 1996. Introduction:Who need identity . In S, Hall. et al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 London:Sage.1-17.提到身份是用以做事的资源[注] 引自Grad, H. & L. Rojo. 2008. Identities in discourse:An integrative view. In R. Dolon. & J. Todoli (eds.). Analysing Identities in Discourse .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3-28.,Widdicombe[注] Widdicombe, S. 1998b. Identity as an Analysts’ and a Participants’ Resource. In Antaki, C. & Widdicombe, S. (eds.). Identity in Talk .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191-206.也认为身份是分析者和参与者的资源,但他们并没有系统地讨论身份具体可充当何种资源。陈新仁[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94、94、94、22-23页。 系统论述了语用身份的五大资源性,从参与者角度看语用身份是解读、施为和人际资源,从分析者角度看,语用身份是阐释及评价资源。这五大资源属性,或称语用身份研究的“五大路径”集中体现了语用身份论的理论主张,下面以这五条路径为纲对语用身份论进行简述。

身份评价的内容或维度包括话语的切适性、得体性、公正性、真实性、正当性[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58、180、181、181-183、191、198、74、92、191-196、198页。 。这些维度不是穷尽性的,而是指导性框架,比如还可开展身份作为行事资源、人际资源等的有效性评价。评价的理论视角可采用批评语用视角,进行积极或消极的语用身份偏离分析[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58、180、181、181-183、191、198、74、92、191-196、198页。 。

Across the Atlantic,Dr.Donald Ross,who trained under Lord Russell Brock,performed the first heart transplant in the United Kingdom.The patient,a 45-year-old man,survived for 46 days before succumbing to infection.He performed 2 more unsuccessful transplants before a moratorium was declared[53].

话语的解读需要语境。语用身份论认为身份本身就是一种语境因素[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94、94、94、22-23页。 。身份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尽管在文献中被反复强调[注] 如Edwards, J. 2009. Language and Identity :An Introduction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但在语言理解中到底有何作用及如何起作用却鲜有探讨。Joseph[注] Joseph, J. 2004. Language and Identity :National ,Ethnic ,Religious .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42.认识到话语的理解常因听话人对身份的认知而受到改变,Verschueren[注] Verschueren, J.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 London:Arnold. 把话语解释者区分为受话人、旁观者、旁听者、窃听者等就是意识到参与者身份对话语交际的影响,但他们并没有明确指出身份是一种语境因素。相比之下,语用身份论提出语用身份是交际者社会身份的语用化,被交际者作为语用资源和潜在语境的一部分[注] 袁周敏、陈新仁:《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以医疗咨询会话为例》,《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 4期。 ,身份直接参与话语的词汇意义、施为用意及人际意义解读[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94、94、94、22-23页。 。一种身份得到凸显时,其他方面的身份会被压制[注] Widdicombe, S. 1998a. ‘But you don’t class yourself’:The interactional management of category membership and non-membership. In Antaki, C. & Widdicombe, S.(eds.). Identity in Talk .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53-69.。身份的动态性和可变性会引起话语意义的改变。因此,把身份当作话语意义的解读资源不仅是根据一定的话语表现来识别参与者的身份,更是身份与意义的动态、在线建构过程。语用身份论不仅关注参与者具有何种身份,“更在意参与者是否以及何时、如何使用了某种身份”[注] Widdicombe, S. 1998b. Identity as an Analysts’ and a Participants’ Resource. In Antaki, C. & Widdicombe, S. (eds.). Identity in Talk .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191-206.。这符合社会建构主义身份观的主张:身份既不是给定的,也不是一个产物,而是一个过程;身份发生在具体、特定的互动场合;交际带来多种身份而非个体、单一不变的身份;身份不是简单地源自个体,而是来自磋商的过程和语境化;身份需要通过“话语工作”来实现;身份是参与者的资源,而非简单的人口统计事实[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94、94、94、22-23页。 。身份建构主义启于对身份本质主义的批评,后者主张身份是个体或社会的某种性质,与社会现实间存在某种一一对应关系[注] Widdicombe, S. 1998b. Identity as an analysts’ and a participants’ resource. In Antaki, C. & Widdicombe, S. (eds.). Identity in Talk .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191-206.,在进入任何一个具体的交际互动前,身份业已完成[注] Ho, V. 2010. Constructing identities through request e-mail discour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42, 2253-2261.

2.路径二:将交际者选择、构建的身份视为施为或行事资源,考察交际者如何通过构建特定身份达成具体交际目标

身份的可选择和可建构性是其作为施为资源的保证。人际交往的一个核心维度是做“身份工作”[注] Tracy, K. 2002. Everyday talk :Building and reflecting identities . London:The Guiford Press, 7、51、39.,主要目标之一是事务性目标[注] Kasper, G. 1990. Linguistic politeness :Current research issues . Journal of Pragmatics 14, 193-218. ,能够为实现交际的事务性目标所用的资源都可称作施为资源。持身份是静态、先在、固定观的研究者不可避免会忽视身份是可用来“做事”的资源。比如,身份的文化视角就基本忽视了身份作为资源的属性,而致力于发现说话人的固有身份如民族、性别、社会地位等如何限制、影响说话人的话语(方式)或话语如何反映说话人的身份[注] Tracy, K. 2002. Everyday talk :Building and reflecting identities . London:The Guiford Press, 7、51、39.。文化视角是从固有身份出发到话语中寻找为身份所影响和制约的话语表现。与此不同,语用身份论认识到身份与交际需求相关,不同身份的建构最终或都指向交际需要的实现[注] 袁周敏:《身份的界定:问题与建议》,《外语教学》2016年第4期。 ,“语用身份具有充当施为资源的属性,即施为资源性,原因是该语用身份可以被交际者刻意加以利用以满足特定的行事需求”[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17、118、118、148、148、149、152、178-179、158页。 。不同的身份对应不同的行为规范、行为影响或行为效果等[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17、118、118、148、148、149、152、178-179、158页。 。因此,由于日常生活中的交际需求与行事目标多种多样,因而用话语建构的语用身份也多种多样,也即语用身份的可变性[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17、118、118、148、148、149、152、178-179、158页。 。身份的选择性和建构性也是身份修辞视角所推崇的。修辞视角把话语看作策略行为,话语实践是为了取得某种结果、规避不合意结果所做的选择,身份是话语建构的结果[注] Tracy, K. 2002. Everyday talk :Building and reflecting identities . London:The Guiford Press, 7、51、39.。修辞视角从交际需求出发,通过话语来建构相应的身份,与语用身份论的主张相符。

默认与偏离身份的设定所示意的某种规范在语用身份论中被概括为身份准则,即“采用与当前交际情境相适应的语用身份进行交际”[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58、180、181、181-183、191、198、74、92、191-196、198页。 ,更具体地说,“长期以来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这样的一种自然规则:特定的语境对身份的选择具有默认性,因而,在言语交际中,除非另有原因,交际者一般按照当前语境中的默认身份进行交际”,这就是“语用身份准则”[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58、180、181、181-183、191、198、74、92、191-196、198页。 。身份准则作为语用身份的选择机制,也是进行身份评价的理论基础。

3.路径三:将交际者选择、构建的身份视为体现认同取向的人际资源,探究交际者如何选择、建构特定的身份以达到亲近或疏远交际对方的目的

交际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事务性目标,其二是人际性目标,这两种目标经常同时存在,事务性目标经常依赖于人际目标的实现,而人际关系管理往往需要策略性[注] Kasper, G. 1990. Linguistic politeness:Current research issues. Journal of Pragmatics 14, 193-218. 。语用身份论认识到,身份有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身份的人际资源属性指“交际者通过选择、建构特定的身份来传达特定的人际意义,实施关系工作”[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17、118、118、148、148、149、152、178-179、158页。 。说话人通过特定语用身份的选择和建构可拉近或疏远与听话人的关系。由于人际交往的和谐取向[注] 李成团、冉永平:《他人身份的隐含否定及其人际和谐的语用取向》,《中国外语》2012年第5期。 ,拉近距离是语用身份作为人际资源的主要功能。语用身份的这种人际或关系资源属性有可靠的理论基础。首先源于社会身份的心理认同属性[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17、118、118、148、148、149、152、178-179、158页。 。其次得益于语言的功能,“语言不仅具有交际功能,而且具有认同功能,可用来构建‘圈内人’或‘圈外人’的情感身份”[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17、118、118、148、148、149、152、178-179、158页。 。从目前的研究看,语用身份作为人际资源的使用策略可通过称呼语、人称代词[注] 如任育新:《学术会话中人称代词身份建构功能研究》,《外语研究》2016年第2期,等。 、特定身份标记语等诉诸感情,“触及对方内心,展示出真诚的关心”[注] Ruhi, S. & Isk-Güler, H. 2007. Conceptualizing face and relational work in (im)politeness:Revelations from politeness lexemes and idioms in Turkish. Journal of Pragmatics 39, 681-711.,进行“语用移情”[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17、118、118、148、148、149、152、178-179、158页。 ,引起听话人的情感共鸣,从而拉近人际关系。

就资源紧张来说,越来越多的机器需要靠电力驱动,这给城市电网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4.路径四:将交际者选择、构建的(语用)身份视为阐释资源

区块链是在公共或私人计算网络上共享的分布式账本或数据库。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相当于一套按时间排序、真实记录的超级账本,对交易参与各方的活动记录进行综合记账。

5.路径五:将交际者选择、构建的语用身份视为评价资源

杨鹏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师,他十分重视读书对孩子的影响。每个月,父亲都会拿出工资的一半用来买书订报。为了吸引儿子对阅读产生兴趣,他还想了很多有趣的法子。杨鹏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就是,他很小的时候,父亲给家中的书橱做了个电动卷帘,一按开关就会自动收起放下,引得小杨鹏经常跑到书橱边去玩,时间久了,他想对书橱中的书不产生兴趣都难。

语用身份论还为言语交际中的身份调用提供了策略和标准。说话人可通过凸显策略、遮蔽策略、认同策略、偏离策略等来进行身份操作[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17、118、118、148、148、149、152、178-179、158页。 。在何种情况下凸显、遮蔽某种身份取决于具体的事务性目标。语用身份的调用依据和标准就是语用平衡,即“在交际需求和语用力量之间保持平衡,而身份策略有助于产生一定的语用力量,进而满足相应的交际需求”[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17、118、118、148、148、149、152、178-179、158页。 。

1.路径一:将交际者选择、构建的身份视为解读资源,从身份角度解读话语意义

服装PDM系统使用功能模块化设计的思路,可以很好的适应多种运作模式,提升PDM系统产品化程度。企业在实施应用过程中无需重组运营架构,甚至无需改变产品开发人员的工作习惯,选用适合企业运营架构需求的PDM模块进场实施即可。模块化设计的PDM系统结构,使其在各类服装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服装企业的适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已有学者在社会心理学意义上从身份的功能及运作出发,把身份当作阐释工具[注] 如Simon, B. 2004. Identity in Modern Society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 Oxford:Blackwell, 66.。还有学者[注] Spencer-Oatey, H. 2007. Theories of identity and the analysis of face. Journal of Pragmatics 39, 639-656.从身份理论角度审视礼貌和面子,形成对仅从关系角度研究面子的重要补充。语用身份论将身份当作阐释资源主要在于解释特定话语特征的形成原因[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58、180、181、181-183、191、198、74、92、191-196、198页。 ,从话语入手阐释话语使用者的语用行为。语用身份论强调身份是由话语建构起来的,也即语用身份的识别依据是话语表征,但又把身份当作阐释资源,从话语所建构的身份出发来解释话语的形成原因,似有循环之嫌。实际上并非如此,原因在于语言与身份的内在联系[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58、180、181、181-183、191、198、74、92、191-196、198页。 。从参与者视角出发,语言选择与身份建构几乎同时发生,选择了何种语言表达就带有参与者建构何种语用身份的目的,从语言表征入手原则上就能分析参与者建构的语用身份。把语用身份当作阐释资源,所依赖的主要是分析者视角,其优势在于可依据一定的身份“规范”(norms)[注] 见Simon, B. 2004. Identity in Modern Society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 Oxford:Blackwell;等。来对说话人所建构的身份进行分辨和阐释。因而,从分析者视角可认识到:根据话语可推知说话人的身份类型;合适的话语可以开始一种身份,也可以结束一种身份;话语还可以构建并不真实存在的身份[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58、180、181、181-183、191、198、74、92、191-196、198页。 。这使得把语用身份当作阐释资源成为可能。

三 、近十年来语用身份研究的方法

2007年,Journal of Pragmatics和Pragmatics登载从语用学角度思考身份问题的研究。同年,国内的语用学会议也关注了从语用角度研究身份的新动向[注] 冉永平:《语用学传统议题的深入研究 新兴议题的不断拓展——第十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述评》,《外语教学》2007年第6期。 。经过短暂的沉寂,一改过去以引介和跟踪国外最新动向为主的做法,“语用身份论”作为一个术语率先在国内诞生。由图1可见,2010年以来,语用身份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持续关注。

拟基于上述方法分类来对近十年来语用身份研究的方法进行归纳。以“语用身份”作为“关键词”和“篇名”输入中国知网(CNKI),为保证文章质量,只选择中文社科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加外语院校的学报文章,加上根据本文“语用身份论”的工作定义选择的相关英文期刊文献及中、英文专著,获得近十年来的相关研究51项。从两个维度呈现这些研究所用方法:一是理论与实证研究(图1),二是实证研究中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图2):

语用学研究可粗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前者通常不使用数据,有时会用示例来说理[注] 孙莉:《语用学研究中的定性分析法探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2期。 ,后者往往会系统使用语料来得出研究结论。理论研究在方法上常以思辨为主,实证研究的方法则更多样化,涉及数据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角色扮演法[注] 季小民等:《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2期;冉永平等:《科技发展背景下语用学研究方法与议题的新变化》,《中国外语》2016年第6期。 等,此外还有数据分析方法,以会话分析和话语分析为主[注] 冉永平、宫丽丽:《科技发展背景下语用学研究方法与议题的新变化》,《中国外语》2016年第6期。 。

把语用身份当作评价资源是从身份角度考察特定交际情境中的话语是否具有适切性、得体性等[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58、180、181、181-183、191、198、74、92、191-196、198页。 。从身份出发对话语进行评价体现了语用身份论对身份修辞观的认同。Tracy[注] Tracy, K. 2002. Everyday Talk :Building and Reflecting Identities . London:The Guiford Press, 33.称,若一种行为只是对某种自然或文化秩序的反映或表达就只需理解即可,而不宜进行好或不好的评价。若行为是选择的,就可进行道德或实用性评价。语用身份论强调身份的选择性和建构性。身份的修辞视角设定说话人以特定的方式说话,以取得合意的身份,而说话被设定为工具性和目的性的,说话人是富有策略性和目的性的[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58、180、181、181-183、191、198、74、92、191-196、198页。 。语用身份论也认定说话人是根据需要而选择特定话语、构建特定身份以取得期望的交际效果,并设定某种默认或规范身份的存在,因此,才有身份评价的价值取向——“身份的正偏离和负偏离”[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58、180、181、181-183、191、198、74、92、191-196、198页。 。

图1 近十年来语用身份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对比图

图2 近十年来语用身份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对比图

图2显示,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为多,这和语用身份论主要以话语为分析对象有关。目前的定量研究数量很少,较为纯粹的定量研究只有徐敏、陈新仁[注] 徐敏、陈新仁:《课堂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及顺应性》,《外语教学》2015年第3期。 与柴改英等[注] 柴改英、韩骅:《政府商务外宣话语中关系身份的人际语用研究》,《外语教学》2017年第1期。 的数据收集与分析都使用了语料库研究法。

还有少量研究方法需要说明。Mieroop使用了“叙事分析法”,即“就故事一样的文本对谈话进行分析”[注] Mckinlay, A. & Mcvittie, C. 2011. Identities in Context :Individuals and Discourse in Action . Chichester:Wiley-Blackwell.,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避免频繁的话轮更替造成的身份不连续[注] Mieroop, D. 2011. Identity negotiations in narrative accounts about poverty source. Discourse &Society 5, 565-591.。Mckinlay & Mcvittie[注] Mckinlay, A. & Mcvittie, C. 2011. Identities in Context :Individuals and Discourse in Action . Chichester:Wiley-Blackwell.也采用了叙事分析法及会话分析法探讨了医患会话以及法庭话语中的身份问题。本文未把叙事分析法单列出来,因为其本质上属于话语分析。

四 、未来研究展望

语用身份研究经过十年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大量论著得以发表,还有相当数量的博士论文,显示出语用身份研究的发展潜力。不过,“关于身份的研究从关注问题及研究路径上看仍然比较单一”[注] 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现代外语》2014年第5期。 ,议题上多囿于分析语用身份的类型与动机。方法上相对单一,以理论思辨和话语分析为主,定量研究尤其缺乏。鉴于语用身份建构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注] 徐敏、陈新仁:《课堂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及顺应性》,《外语教学》2015年第3期;等。 ,实验法也可纳入身份研究,但目前还未见相关研究。理论建构方面也还可进一步拓展。

在“教师推荐好书”活动中,每两周由语文教师为学生推荐一本好书。老师们推荐的好书有《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小猪叽哩咕噜》《猜猜我有多爱你》《蛋糕哪儿去了》等,而且老师们所推荐的这些好书在我们“小书吧”中都能找到。结合部编教材一上第二单元“和大人一起读”内容,教师推荐《童谣100首》,并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读,引导学生回家请爸爸妈妈一起读,并向身边的长辈学读他们小时候的童谣,把学会的童谣在班级里教大家来读。学生们读得开心,学得积极,教得认真。

未来研究除了使用更多方法外,还可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对于前者,可把语用身份论作为理论工具用于阐释更多的话语现象。还可从语用身份视角开展词汇语用学、句法语用学、韵律语用学、篇章语用学、修辞语用学、发展语用学、历史语用学、网络语用学研究推进语用身份论的发展[注]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15-213页。 。对于后者,可把语用身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如功能语言学视角[注] 曹霞等:《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语学术语篇的情态与语用身份建构》,《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4年第2期。 ,人际语用学视角[注] 李成团、冉永平:《人际语用学视域下争辩会话中的身份构建研究》,《外国语》2017年第6期。 等,可为身份研究提供新导向。从更宏大的视角看,兼顾表达与接受的广义修辞观[注] 谭学纯:《广义修辞学/修辞学大视野:理据与实践》,《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 2期。 能为语用身份的发展提供更高层级的发展视野,如此,不仅能弥合Tracy所述的身份修辞观与共建观的对立[注] 见袁周敏:《身份的界定:问题与建议》,《外语教学》2016年第4期。 ,又可拆除身份研究的人际语用取向、身份资源取向等的潜在藩篱而纳入统一的视野,还能在方法论上兼顾表达者和接受者的参与者视角及研究者的分析者视角。

第二阶段:通过标准修订及数据更新,将军有民无中的部分非军事特有要素纳入到第一部分中,扩充军民共同表达要素。

五 、结语

尽管国外学者差不多同时从语用学角度开展了身份问题的研究,但语用身份论却是由我国本土学者率先系统建构起来的理论。该理论从萌发到如今的成形已跨十载。本文首先梳理了语用学视角下身份研究的缘起,发现前期尝试还较为零散,没有系统的研究路径,也没有对从语用角度研究身份的做法进行理论提升和概念化。语用身份论的提出不仅有了专门化的术语,还明确了语用身份论的主要研究路径,即将交际者选择、构建的身份视为解读资源、施为资源、人际资源、阐释资源和评价资源。我们还对语用身份论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发现现有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匮乏,具体的语料收集和分析方法也显得较单一。最后还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认为在方法上可以借用更多、更新的实证手段,如语料库法,实验研究法等。在理论上,语用身份论对建构观、共建观、修辞观、资源观等的拥抱还可在更为宏观的层级——广义修辞观那里得到更圆融的观照。

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285(2019)01-0057-07

DOI: 10.12046/j.issn.1000-5285.2019.01.008

收稿日期 :2018-08-28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语用身份论”(14FYY03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蒋庆胜,男,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生,西南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用学、修辞学。

(责任编辑 :陈 芳 )

标签:;  ;  ;  ;  ;  ;  

近十年语用身份研究:五种路径与方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