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模式论文,企业技术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推 动经济增长、提升经济质量与水平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否 发挥上述作用(无论是企业个体还是企业群体),很关键的一环在于它所选择的技术创新战略 是否适当有关。战略选择对了,大方向不会错,技术创新的质量、水平、频率和可持续性就 高,反之,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会产生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是 个大问题。
企业技术创新的本质内涵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是我国最早从事技术创新研究的单位,他们根据我国实际,在大 量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 潜在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 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 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 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这可以理解为:技术创新不同于发明创造,前者是经济行为,后 者是科技行为。发明创造只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试验品,技术创新则是把发明创造和其 他科技成果引入生产之中,利用其原理制造出市场所需要的商品。推动发明创造的是发明家 和革新者,推动技术创新的是企业家,而预期将获得潜在的超常规利润是企业家进行技术创 新的根本动力。
技术创新是个过程,始于研究开发,以实现市场化而止。如技术引进,通常在技术上新意 不大,要把它变成本企业能实现的商品,仍需进行开发工作;比较重大的技术创新,更需要 研究开发工作的支持。通过营销环节(即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得以最后的实现。
技术创新的扩散是创新社会经济效益的根本来源。扩散主要是通过创新成果的大面积模仿 来实现的,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模仿扩散是经济得以持续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别与分析
自主创新 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并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取得 预期的经济效益。自主创新要求企业有较雄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研究成果积累,在某一领域 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自主创新具有率先性,一项新技术或一项新产品的率先创新者也只有一 家。其他采用该项技术、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或个人都是创新的跟随者和模仿者。就我国企 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而言,除少部分企业或某一领域外,技术创新能力还很差。今后一段时间 ,自主创新应是企业努力的方向,但过份强调自主创新是脱离实际的。
模仿创新 是指在率先创新的示范效应和利益的诱导下,企业通过合法的手段引进技术, 并在率先者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创新形式。就我国企业的现有实力来讲,模仿创新 也非易事。一再地重复引进技术和设备客观上与我国企业技术模仿和创新能力低有很大的关 系。因此,明智的选择就是先做到高质量的模仿,再在模仿中创新。
合作创新 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研究机构或高校合作推动创新的种种创新 组 织形式。合作成员之间,可以是供需关系,也可以是相互竞争关系。合作创新成立的前 提是合作各方共享成果,共同发展。通过合作创新,可把有竞争关系和利益冲突的企业联合 在一起,各方在合作竞争中获得利益,谋求发展。如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便是建 立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内容。
模仿创新是现阶段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正确选择
历史和现实的例子都告诉我们,技术创新对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今发达国家技术实力和经济基础雄厚,大都着力于自主创新和率先创新,以占领产业、 技术的制高点,保持竞争优势。纵观发达国家发展史,这与他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 发展环境中,成功地选择和执行技术创新模式有关。
而从日本、韩国等很多国家发展的历史看,模仿后创新是工业后进国家缩小同发达国家差 距的一条捷径。正确地实施这一战略,可加速进步和经济发展,并很快地走上自主创新的道 路。企业通过模仿创新过程,可逐步培育出一支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不断增强自身的研究 开发实力,在模仿创新中不断增加自主,最终过渡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
一国或一企业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应选择什么主导形式的技术创新方式,主要受资金和 技术等创新资源的约束。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资金与技术缺口较大,现实可行 的选择是以模仿创新为现阶段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形式。
资金紧张、投入不足是严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创新难以开展又进一步削弱了 企业的获利能力,加剧了创新资金的不足,陷于恶性循环。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由研发资金 (R&D)、折旧基金、发展基金、专项贷款等几方面构成。就研发资金讲,发达国家该项经费 通常占到GDP的2%—3%,我国一直徘徊在0.7%左右,且近两年呈下降的趋势。不仅资金数量 少,而且大部分游离于企业之外,而在研究机构中,有限的资金分散化。据统计资料反映, 我国研发资金总额中仅有22.7%在企业,与发达国家70%以上在企业的比例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企业层面看,国际上已达成共识,研发经费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2%可以维持,5% 以上才有竞争力。我国大中型企业近年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在1.4%左右徘 徊,其他类型的企业的状况更差一些。从根本上讲,这种情况主要是由我国经济综合实力所 决定的。其他三个来源也不乐观。资金紧缺,创新的要求又是这样的迫切,我们只能选择投 入低的创新模式,同时还要防止风险,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收益最大的企业或领域。模仿创 新的特点恰可满足以上的要求。
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对全国进行的创新调查,缺人才、技术信息和技术能力是紧随 资 金后技术创新的又一些重要障碍,其中,广东的技术创新调查显示,研发能力不足的占样本 企业的3.6%,人员素质差占46%。从技术人才数量的角度,我国研发人员占人口的比例为0.4 ‰(1992),同期日本为4.7‰,美国为3.8‰,欧盟国家平均为2.2‰。从技术人才分布的角 度,发达国家50%以上集中在企业中,其中,美国高达75.4%,而我国60%以上的技术人员集 中于高校和研究所,与企业界的合作存在问题较多,进一步加剧了企业技术创新力量短缺的 局面。从技术人才构成的角度,我国现有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作为技术创新重要力量的研 究开发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比例太低,如我国大中型企业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工程技 术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7%,而日本三菱公司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6.7%,日本电器 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1.9%,可见差距是很大的。所以,从实际出发,从现有低 水 平起步,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同时选择好适当的技术创新战略 是可行的选择。
模仿创新暂且回避了自主创新所必需的高难度的技术开发,使企业在技术力量较薄弱的 情况下,走上模仿创新的道路,参与市场竞争。在企业技术资源的配置方面,模仿创新能形 成 侧重于工艺和生产制造的体系,可使企业在技术能力总量不足的情况下,优先配置利于提高 竞争力的环节,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还有,模仿创新能力为企业无形资源的快速积累,提 高企业的技术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可使后进企业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达到技术创新与技 术资源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
促进企业技术模仿创新的建议
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企业、政府、科研单位都面临着转变观念的问题。首先要明确 的是,技术的先进性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标。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和部门对技术发 明和技术创新不加区别,常用技术指标来衡量技术创新的效果,认为技术越先进,技术创新 的力度才越大。结果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大量“国际领先”、“填补空白”的新产品,而能够 投产并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新产品却不多。技术创新其实是经济行为,借助于技术手段来实 现,经济指标是评价其成败与绩效的最终指标。此点对发展中国家企业非常重要。只有对以 上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可能对模仿创新的作用、价值有切实的把握与作为。其次要明 确的是,模仿创新与自主开发并不矛盾。模仿创新的目的不是永远跟在他人或国外技术的后 面,而是把引进学习与自主研究开发结合起来,在产业关键技术及工艺开发、装备研制等方 面逐步实现以国内为主。模仿创新还以自主性的技术开发为重要的实现手段,它是通过充分 学习、吸收率先者优秀成果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开发,这是落后者摆脱对率先者技术的依 赖,加强产业关键技术自主开发的出路所在。
成功国家的经验表明(如韩国与日本),在发展的初期引进购买型模仿创新最为常见,对推 动一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也最大。通过这种途径,引进购买型技术的企业能用最少的投入接触 到先行者先进技术的核心信息,最大程度地吸取先行者的技术溢出利益,且知识产权纠纷少 。根据一国或一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在重点产业领域开发引进购买型模仿创新对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企业引进购买模仿创新水平还比较低。据清华大学的调查 资料,1994年我国引进技术企业能够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占18.7%,而韩国在8 0年代中期已达90.5%。这一形式的创新能否在我国得到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市场竞争的压力 ,一方面取决于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模仿创新的基础是有创新的行为,不是简单的模仿。只有将模仿创新的目标放在创新上, 努力提高模仿创新的深度,才能避免模仿带来的被动性及其它劣势。模仿创新的水平首先取 决于自主开发的努力程度,其深度也靠大力自主开发来推进。成功的模仿创新离不开自主开 发的支持,这是解决企业创新深度不足、重复引进、低水平模仿等问题,推进我国企业发展 和经济进步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