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社会发展论文,当代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技术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基础性发动机,在参与对当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建构中体现了自身特殊的社会功能。
一、技术创新的经济功能
不同时代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农业社会中劳动投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现代工业社会中资本投入上升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在二十世纪尤其是二战以来的当代社会中,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开始上升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正在不断扩大。根据著名经济学家库兹尼茨、索洛、丹尼森和乔根森等人对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因素的不同定量分析和测算,一个共同的结论是:技术进步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主动因。以库兹尼茨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分析为例,从1909年到1957年,美国平均每个劳动力实际国民收入每年增长1.44%,其中约12%是由于土地和资本的增加,而85%以上是由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提高、规模经济和技术知识所带来的效率提高所致。
当代科学技术和技术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导致了第四产业的兴起。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和相关信息技术领域中技术创新活动的迅速发展,一种以信息生产和服务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即第四产业开始出现。信息产业具有科技密集度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和生产管理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它的兴起,不但使产业结构的链条得以向前延伸,而且也显示了在当代经济发展中,高新技术创新活动已经不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变成了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原因或“种子”。
技术创新导致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在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激光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和相关的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中,技术创新占据了极为重要和中心的地位,而在对制造业和农业等传统产业的改造中,以新兴技术的应用为主导的创新扩散活动也非常活跃,其结果是导致新兴产业和应用新兴技术的产品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技术创新导致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当代社会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表现形式是第三、四产业广泛兴起并在全部产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中,技术结构的高度化是其最根本的推动因素,而技术结构的高度化就是技术创新的宏观累积过程。从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际过程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对不同产业发生影响;二是通过对产品质量、性能和成本的影响,使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是通过直接促成新兴产业的出现,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技术创新对于宏观经济效益的实现发挥着中心的作用。同一般效益相比,技术创新效益有这样一些特点:技术创新对其他促进经济效益的因素渗透性强;技术创新经济效益具有明显的集约性;技术创新经济效益不仅表现为有形效益和直接效益,而且表现为无形效益和间接效益。正是由于技术创新能够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特殊的技术创新经济效益,并表现出上述效益特征,使得技术创新活动在宏观经济效益的实现中越来越占据中心的位置。具体来看,在宏观经济效益的形成上,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技术是其形成的源泉,技术创新所造就的新生产力是其形成的中介,而技术创新活动的物质成果即新产品更是其形成的结果。与此同时,在宏观经济效益的实现和提高上,通过技术创新活动而实现的有效技术选择和创新扩散,构成了两个最为基本的途径。
二、技术创新的制度功能
技术创新制度功能的一种主要方式,是以社会制度的内生变量存在和发挥作用,其作用结果导致各种支持和激励技术创新行动的制度体系的创立和完善,如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创新产权激励制度、创新收益核算制度等。由于任何一种技术创新都只能是在一定的制度选择集合的约束下进行,必须经由在一定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下活动的企业来组织和实施,而企业又只有在相应的组织形式中,按照先进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规则去行动,才能真正地、完整地实现技术创新行动及其经济和社会功能,同时,由于技术创新本身的“新组合”要求或性质,必然导致在具体的技术创新中要求相关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作出相应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以适应技术创新的发展。
技术创新作用于社会制度而引起的相应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实际上就表示了一种制度变迁和相关文化变迁过程的开始。因为它标志着特定制度以及凝聚在其上的文化价值规范已经不适应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或者已经成为阻碍其继续发展的障碍。但是,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过程,又是对凝聚在社会制度层面上的社会文化价值规范的一种否定,因此,它必然要遭到既存制度体系和相关文化规模背景的强烈反抗。然而,随着技术创新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新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和价值观念等在社会制度体系中不断渗透和生长,以及成功的技术创新所带来的高额利润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诱导,这一切都对作出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构成了强大的趋动,从而促使相关制度的供给者不断地作出调整,直至完成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的过程。
技术创新制度功能发挥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创新扩散的形式把技术创新作为一种外生变量引入本国或本地区之中,对既存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在从事技术创新引进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最为明显。
先进的技术创新器物是在先进的企业或组织机构中,遵循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而创造出来的,它总是一定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乃至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想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成果并从模仿创新过渡到自主创新的水平,还必须在引进技术创新器物的同时也引进与之相配套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并对之作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改造加工。而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作为外生变量对本土的制度体系的过程中,技术创新体系的作用也就发生了。当然,在这种把技术创新作为一种外生变量引入本土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对于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本土的制度体系的强烈反弹和抵制,从而对技术创新产生一种排斥性反应。然而,社会制度所发生的这种排斥性反应,正反映出了一种制度变迁过程的开始,并且随着外来的技术创新与本土的制度体系的整合过程的深入,这种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三、技术创新的文化功能
相对于物质和制度层面的变迁而言,由技术创新的作用而引起的文化变迁和更新无疑会在时间和节奏上表现出一种变迁堕距。但尽管如此,技术创新的文化功能仍是实际存在的,由此形成的当代社会的文化变迁趋势也是明显的。
技术创新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变迁和更新效应,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所形成的文化示范效应的发生和接受这样两个过程及其互动而实现的。而技术创新的文化示范效应之所以产生和被接受,本质上是由于文化所具备的“生机控制性”以及技术创新对于提高文化的生机控制性的特殊功能所致。
文化的生机控制性的含义是指:当一种文化所掌握的资源越多,其生机控制力就越强,谋求独立自主生存和发展的契机就越有利;反之,则该种文化的生机控制力就越弱,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契机就越不利。因此,生机控制性是决定一种文化能否有效独立生存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它在本质上是具有工具合理性的,讲求文化的效率和效用。既然生机控制性在本质上内涵工具合理性的特征,要求的是具有外控能力的效率和效用,那么技术创新无疑可以成为一种标志文化的生机控制性的最佳指标,这就是说,当一个社会由于实现了成功的技术创新行动并导致其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占有很大优势的时候,与之相伴随的文化便有了高度的生机控制性;反之,一种缺乏技术创新成功实践的文化系统就仅具有较弱的生机控制性。正是由于文化所具有的生机控制性以及技术创新在维持和提高这种生机控制性中的特殊作用,导致了技术创新行动能够产生一种文化上的示范效应,并经此去启动文化变迁的过程。
从文化示范效应的发生来看,能够不断实现并建构自己的技术创新优势的社会或相应的文化系统,能够有效地影响和控制这种文化所及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从而顺利地扩张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力,并使其文化呈现出高度的生机控制性。与此同时,这一文化系统中的技术创新优势也能够比较容易地扩散到其他文化或社会之中,成为促动它们接受技术和文化优势的扩散并产生相应的文化变迁过程的动力。从文化示范效应的接受来看,在技术创新上居劣势的社会或文化系统,由于不能成功地实现技术创新,使得它们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很难有效地适应和控制周围的环境,相应的文化上的生机控制性比较弱。当其处在一种对外封闭和对内凝固的不开放状态时,依靠自身启动文化变迁的动力和机会都是相当微弱的。因此,一旦其自觉或不自觉、自愿或不自愿地处于一种受文化上具有高度生机控制性的社会或文化系统的技术创新优势的扩散、冲击和影响的开放状态之中的,由技术创新优势所建构出来的外来文化的示范效应就会通过文化的模仿和攀比机制而发生,而在逐渐地适应和整合这种文化示范效应的过程中,一种文化上的变迁过程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
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大都是西方发达国家,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均较弱,因此,在当代科技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由创新扩散所形成的文化示范效应及其所造成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变迁过程较之以前表现得更加显著而快速,这从人们日常的服装文化、饮食文化乃至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上均可以具体明显地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