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替代”与“必须利用”:正确认识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必然替代”与“必须利用”:正确认识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必然代替”与“必须利用”——正确认识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正确认识论文,当代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它需要经历一定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社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优越性,但它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我们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从当代社会主义的现实出发,既坚持“必然代替”的观点,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又要对资本主义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人类文明成果加以借鉴和利用,这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逻辑。列宁也一再强调,帝国主义的垂死性是指它的“过渡性”。“垂死的”这个词,是中文的译法,有临终前回光返照的味道。按照俄文原意它是“正在死亡着”,不排除这个死亡过程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结论深刻揭示:当代资本主义不是万古长存的,它只是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殊阶段,是人类历史从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社会制度过渡的阶段,这种过渡迟早是要完成的。

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由于新科技革命的作用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曾经出现了一个约15~20年的快速增长的时期。因而,西方一些学者在考察未来社会发展走向时,提出了“电子技术与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设想,无非是想借当代科技进步以图资本主义制度永存。这其实只能是一种幻想。因为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不仅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反而使得这些矛盾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新科技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大规模利用自然力开创了新时代。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战后50年间对自然界的破坏也是空前的,而且在全世界造成了人口爆炸、生态污染、资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地球越来越不堪重负,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新科技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资有所增加,生活有所改善。然而,和它们与日俱增的劳动生产率所创造的财富相比,却是逐渐下降的。因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并没有变:生产仍被当作对价值和剩余价值追求的手段。

——新科技的发展,使世界政治、经济更加一体化,这既促进了各国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也使得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加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居民是全球人口中所谓的“金十亿”,但这个“金十亿”,却是建立在地球上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的,是当代资本主义剥削国际化的结果。

——新科技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发展成一个“消费社会”,成为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得以维持的重要条件。然而,却在更大程度上造成了异化现象。科学和技术在强调对人和物的控制的同时,把自然、有生命的世界和人变成了附庸和工具,从而导致了价值危机,使社会公正不再可能实现。

由此观之,当代新科技革命已潜在地成为推翻资本的一个强有力的杠杆。科学技术就其一般目的来说,应该是为人类带来普遍的福利,但它被资本主义运用却只给一部分人带来了幸福和自由,而给人类的另一部分人带来了战争、灾难、奴役和贫困,两者形成尖锐的矛盾。科学不断反抗资本,终将成为推翻资本的一个重要力量。

过去人们通常认为,似乎只有资本主义生产力停滞、不发展,才更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这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唯物史观深刻启示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形态转换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最终只决定于由科技革命所导引的生产力的发达程度。生产力愈是发展,愈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将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中趋于灭亡。因而,社会主义只应苦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不发展,而不应苦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这样一种可能性:消灭三大差别,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足够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应用。这正是马恩在19世纪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科学预示。这表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当代资本主义离社会主义更近了,而不是更远。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在生产关系方面,国家垄断及国家干预的出现和加强,私人垄断的形成与发展,股份制的空前普及,社会福利政策的广泛实施等等,这些变化的出现和发展,恰好说明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本质上已不适应社会化生产力的要求,而是迫于社会化程度的发展,不得不采取与其本性相矛盾的社会化形式。作为一种完全成熟的社会形态,它在不断地对自身进行修正、完善的同时,也为另一种更优越、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对它的全面的、辩证的否定,不自觉地构筑着经济、社会关系方面的基础。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正在于此。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马恩关于“必然代替”的结论再度受到质疑。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此后不久写了《历史的终结》和《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把苏东剧变看作是共产主义历史的终结,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必然代替”的结论已经失效。但也有不少西方有识之士和资深学者,对“必然代替”的结论深信不疑。如法国著名学者拉比卡教授就曾指出:资本主义“必然导致不平等、失业、贫困、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其他许多消极现象,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尽管现在的资本主义同马克思主义时代相比有很大不同,尽管马克思的某些分析已不适用于当前的现实,但社会主义必然超越资本主义是无可置疑的。”美国学者马拉布尔于1991年也曾指出:“1989-1990年的所谓的社会主义的灭亡,总有一天会象凤凰那样将自身转化为新生。”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占世界人口1/5强的中国在国际共产主义低潮的形势下,仍 然在坚持社会主义。它的蓬勃发展,具有示范意义。事实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并不太平。为争夺地区主导权,领土纷争、宗教冲突、民族战争、战祸战乱一直不断,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美、日、欧之间的矛盾愈益突出;俄罗斯正重温旧梦,意欲与西方争夺东欧。西方世界通过不平等贸易使发展中国家损失5万亿美元, 说明南北矛盾是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矛盾的继续。在西方国家内部,阶级矛盾也时而缓和时而激化。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贫困者、失业工人、无家可归者正在增加,阶级矛盾呈现激化的趋势。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各种矛盾并未消失,有的只是暂时有所缓和,或转变了另一种形式而已;当代社会主义虽然在苏联和东欧遭到了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但接受了经验教训之后,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必然代替”的历史大趋势不会改变。

(二)

社会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又与资本主义相联的社会形态,虽然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但这并不排除二者之间内在的历史继承性。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作为后起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大胆借鉴、利用、吸收人类社会包括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全部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并加以创新和提高,才能迅速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以最终取代资本主义。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定的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应该有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继承和发展。

由于现实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起来的,利用资本主义的任务尤为重要,尤为突出。十月革命后,列宁根据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明确提出了如果不向资本主义学习,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卓越思想。他当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加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总和=社会主义。毛泽东也早在建国前就明确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建国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则更明确指出:“我们应该拿出勇气,放下架子,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在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求得本国的高度发展。一味排外只能导致落后,并迅速拉大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作为后发展中国家,当代中国成功的奥秘之一即是充分利用当代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者的邓小平,正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高屋建瓴地构筑了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方面的新思路,这就是:坚持“必然代替”与“必须利用”相结合。一方面,他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卓越的洞察力,深刻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某些动荡、挫折,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并进一步肯定地说:“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他以大胆开拓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的精神,作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早在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的时候,就针对“四人帮”搞闭关锁国政策提出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1978年3月,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深刻指明: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外。特别是,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又再一次震聋发聩地强调,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学习和利用当代资本主义的最重大成果,即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是作为一般经济手段的抽象,而是把它提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提到“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的高度来认识的。这就解除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从而不敢加以吸收和利用的思想观点的束缚,设计了一条通过现代市场经济走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新路。

(三)

总之,在处理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方面,当代中国展开了新的视野:坚持“必然代替”和“必须利用”相结合。“必然代替”是从终极意义上说的,坚持“必然代替”,有助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但如果不去“必须利用”,就不能造成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就不可能最终实现“必然代替”。从这个意义上讲,“必然代替”是目的,“必须利用”是手段。为了“必然代替”而“必须利用”。当然,在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同时,坚决摒弃资本主义的消极影响,则是“必须利用”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的复兴和发展,显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当代社会主义要实现复兴,必须横向继承当代资本主义发达的生产力。人类社会生产力有自身的规律性,其中之一,就是生产力的自行扩张规律。唯物史观揭示,任何时代的生产力都是前一时代的既得力量。由于当代社会主义基本上失去了纵向继承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基础和条件,横向继承就显得尤为必要,尤为迫切。而且,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发展,人们能够越来越多地交流和掌握当代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成果。只有首先在生产力方面超越当代资本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谈当代社会主义的复兴和发展。

其次,当代社会主义要实现复兴,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一切优秀的精神和文化成果。在当代社会主义现实的条件下,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需要从资产阶级那里汲取时间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等等,并溶入我们自己的文化当中,以构筑具有自己特色的本民族的文化,这对于社会主义复兴是不无裨益的。

再次,当代社会主义要实现复兴,还必须在一国范围内,在坚持社会主义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作为补充成分而存在,并可取得适当发展。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在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允许台湾、香港等一小部分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在所有制形式方面,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允许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作为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与此相适应,在分配形式方面,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允许按资分配等资本主义形式并存。

标签:;  ;  ;  ;  ;  ;  ;  ;  

“必然替代”与“必须利用”:正确认识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