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医工结合的教育改革措施分析论文_ 冯真

医学院校医工结合的教育改革措施分析论文_ 冯真

浙江大学医学院310058

摘要:医工结合指的是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式、教育体系等方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是培养跨领域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模式,是现阶段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必然发展趋势。在21世纪,跨领域跨学科成为了各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对于医学院校而言,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技术相互融合是发展的有益方向。医学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首先应让其具备医学背景,其次应在社会需求下培养其实际解决临床应用性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速度,让医工结合真正培养应用型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医学院校在医工结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教育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医工结合;医学院校;教育改革;改革策略

医工结合的教育改革早在上世纪末便展开。我国高校,尤其是理工科大学以及综合性大学,与独立设置的医科类院校加以合并,这些在校学生明显提升了生命医学相关实力[1]。但由于我国在此方面发展时间尚短,在医工结合的体制设置、课程设置、建设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缺乏清晰性,导致医工结合的目标难以明确达成,影响了医工结合的预期效果[2]。本文以医学院校医工结合为切入点,研究了有效结合的相关举措。

一、医工结合的问题所在

(一)教育体制问题

医工结合应在相关管理机制与办学体制上建立健全,以保障二者结合的有效进展。但我国在此方面大多处于自上而下的状态,虽然医工结合在理论上占有优势,但这一模式无法广泛推行以及实践[3]。高校在各类附属医院医学院校、大学院校之间的关系上并未理清,在体制设定上并未设立专业负责的常设性机构,缺乏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的有效推进,导致医工结合工作处于滞后状态甚至停滞不前。

(二)教学理念问题

医工结合的实施优势以及重要性早被世界一流大学所认知并作为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交叉学科来实现不同科目之间的有效融合。在我国,由于医工结合理念的提出较晚且实践应用的年限较短,不少院校在交叉学科的教育方式以及教学目标设定上缺乏深层次讨论以及战略性分析。主要表现在高校领导部门在医工结合顶层设计上有所欠缺,相关举措制定缺乏推动力量,教职员工缺乏在此方面的热情性。由于目标不明确以及教学理念不清晰,导致结合的状态难以形成既有深度又有高度的发展模式,往往造成医工结合在最开始轰轰烈烈,最终收场时平平淡淡。

(三)实际应用问题

对医工结合展开实践应用的过程中,除了在相关机制及体制上的建立健全外,还需要在工作程序上确保其有所作为,确保能够利用实质性举措让医工结合得以推进[4]。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在核心研发团队上缺乏有效实力,导致整个队伍难以积累教学成果,努力方向难以聚焦,人员的稳定性不足。不少高校在学科、院系之间的融合上存在着明显隔阂,跨学科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建设数量不足,相关教师配备不足。除此之外,工程师与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渠道存在明显阻碍且沟通有效性不足,导致工程师若发现了创新性研究成果,无法找到可信赖伙伴联合合作,导致成果束之高阁;而临床医师若有了创新性想法,也可能由于志同道合者的缺乏而导致想法自生自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医工结合教育改革相关措施

(一)课题交叉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由于其学习内容大多属于基础性知识,主要在于数学、医学等方面,因此在相关课题的选择上可令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对统计类、医学普查类的知识展开学习,制定活动计划,激发对知识融合的创新及探究意识。高校可制定前沿性课题,而非跟随其他院校展开医工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可通过对热点课题的进一步讨论,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专题综述报告;利用寒暑假时间,在学校的实验中心展开各类建模、竞赛等活动。强调在认知阶段各学科交叉下问题的提出以及寻求解决方案过程中探究能力的养成。

(二)联合代教

在学习上升到了一定阶段后,应通过联合代教的方式让学生接触不同学科,从而打破学科之间存在的壁垒,让融合能够真正实现知识点的交互,注重医学应用以及工学知识的紧密联系性,强调学科综合实验以及融合实验。例如处理技术实验以及生物信号采集、生物电子技术等,教学内容应具备多学科交叉设计性以及综合性特征。采用联合代教的方式,例如让工学教师、医学教师、生物教师同时代教综合实验,对学生的联合培养让学生更容易发现学科中的不同之处以及可融合之处,对不同学科知识点融会贯通并激发学习兴趣。

(三)改革实验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对各类知识充分应用能力的关键。医工结合的教育模式改革背景下必须注重实验教学的相关改革。首先,医学信息专业的学生增加创新实验课程以及工程设计课程,强调实验课程的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以及开放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升综合素质。其次,在行业的发展需求下,实验课程体系更具针对性,合理安排企业实习实践、医院实习实践、校内实验实训等。强调校外实习的连续性,以便于学生掌握未来的工作环境及岗位需求,加深知识点的学习动力。

(四)明确目标

医工结合理念下的办学路线切不可延续工科院校状态,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医学学科的特点。以医学基础作为强大支撑,突出医工结合,注意整体配合以及前后衔接。在教学目标上,除了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外,还需要对其工程技术能力的信息专业性展开培养,注重医学氛围的浓厚以及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课程的融入。

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对学科之间的融合性与交叉性要求逐渐提升,医学院校在发挥医学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必须让人才进一步掌握工程技术技能,在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强调跨领域复合状态。医工结合教育改革仍处于发展阶段,医学院校需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教育改革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巧红.医学院校医工结合的教育改革探索及对策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7(46):143-144.

[2]刘慧强,樊孝喜,段颖妮,柳超.探讨“医工结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J].教育现代化,2017,4(31):36-37+62.

[3]朱松盛,段磊,王伟,刘宾,吴小玲.“医工融合”培养创新型医学工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2):212-214.

[4]段磊,王伟,朱松盛,吴小玲.培养“医工结合、贴近临床、注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2):152-154.

论文作者: 冯真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30

标签:;  ;  ;  ;  ;  ;  ;  ;  

医学院校医工结合的教育改革措施分析论文_ 冯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