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孩子的购买欲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如何对待论文,欲望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超市、商场里,我们不难看到如下的场面:
——孩子拉着大人的衣襟,嘴里不断地说:“给我买这个汽车吧,我想要嘛!”在孩子无休止的纠缠下,大人最终无奈地答应:“好好,买。行了吧?”
——孩子在其购物要求未能如愿时,无所顾忌地大哭大嚷,不肯离开,家长则在尴尬中或是勃然大怒,斥责孩子;或是强装笑脸,哄逗孩子,以许诺来使孩子终止哭闹。
为此,不少家长都抱怨孩子太不懂事。事实上,面对孩子无休止的购买欲望,家长如果总向孩子作出让步,就易使孩子产生“什么都要给我”的心理,并不断得到强化。而电视广告的刺激,也使许多家长误认为多买东西会使孩子快乐,从而在有意无意之中养成了孩子“什么都要给我”的观念。那么,家长应如何走出这一认识误区,使孩子在适度的节制中逐渐摆脱“给我”的行为模式呢?
1.无须每次购物时都给孩子买东西。不少家长在购物时总想着给孩子买回点什么。这在心理学家看来是家长潜在的一种愧疚心理在作怪。父母们常因工作繁忙而不能充分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与愿望,因此想买点东西作为补偿。然而从实际情况看,虽然家长在慷慨解囊中找到了心理平衡,可孩子却从中感到自己获得东西完全是应该的,进而会在每次购物中都提出额外的要求。
2.要让孩子学会正确地理解金钱的意义。家长从开始给孩子买东西时就应让孩子懂得,父母的每一个购物决定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让孩子从小就萌生理财意识。比如你给孩子买了一辆小自行车,就应该对孩子讲清买车所需的费用和买车的理由,以此来有意识地让孩子学着将个人的需要与整个家庭联系在一起。如果家长不同意孩子的购买要求,而这东西实际上家长是买得起的,那家长就不能简单地把拒绝的理由说成是“我们没有钱”。当孩子看到你依旧还在继续买其他的物品时,他就会怀疑你拒绝他的理由而要求也满足他的购物欲。家长应让孩子明白快乐并不等于购物越多越好,有些东西无须购买,由此来引导孩子从小就向着理智的消费方向发展。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可以被接受的,家长也应学会用间接的方式来满足他的要求。例如对他说:“可以,那我就不买我的牛仔服了。不过你如果能在这个月里每天晚上帮忙在厨房中干活,我就给你买。”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的要求,也使他懂得了以自己的劳动来赢得要求的满足。
3.在拒绝孩子的要求时,应力求言简意赅。在超市中,有位父亲对他的儿子解释说:“你买的那袋薯片不好,它没有营养,油盐太多,对身体有害。”在另一个店中,有位母亲对其女儿说:“你不能买这包发夹了,因为拥有太多的发夹就会失去责任感。”听这两种解释,大人似乎很有修养,可对孩子来说,这是没有意义的。一般说来,家长最好是以一个“不”字来明确答复,并做出最简单的解释。如:“这对你没用。”这种断然拒绝可使孩子不再试图寻找其他理由或方式来与家长纠缠不清。
4.一旦说“不”,就要坚持到底。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选择。家长若总是对孩子妥协,就需认真找一下原因。也许家长一开始就是为了避免发生不愉快的一幕。但是家长若总是企图以妥协、让步的办法来保持一种亲和的气氛,那么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家长不仅要多花钱,还纵容了孩子动辄就哭闹的坏脾气。因此,要避免在公共场合发生亲子之间的购物冲突,家长就应态度坚决,即使是孩子哭闹得再“惨痛”,家长也应坚持自己的决定。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家长可以离开商店,以此来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态度是不可改变的。
总之,作为家长,其任务之一就是要教会孩子懂得如何有选择地拥有与获得,并给孩子指点出拥有与获得的有效途径。而要使幼儿从小就有这样一种意识和行为,家长必须为此付出教育意识与教育技巧上的许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