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开放收益与成本的模型分析_发展中国家论文

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开放收益与成本的模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收益论文,模型论文,成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加快了国际间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为各国企业利用最有利的地点和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可能;同时,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弥补本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缺口,利用后发优势迅速地实现产业演化、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正如德国经济学家埃里希·贡特拉赫·努能坎普所说:“全球化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增加了从经济上把本国发展成工业化国家的机会。”(注:德国《时代》周刊,1995年5月24日。)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体现为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以及经济结构的变革。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规模效益,新技术产生和应用的速度大大提高。我国如果不积极对外开放,引进资金和技术,就会停滞不前。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更需要全球经济体系,更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国民经济连续攀升了几个台阶,对外开放成为了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同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对外开放也使我国不可避免地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成就与代价的关系就是对外开放收益与成本的分析。事实证明,收益与成本的大小与一定阶段的开放战略密切相关。

本文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条件下开放的收益与成本建立模型,作出量化分析,并对我国目前开放所处阶段作一判断,在此基础上,对新世纪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取向提出建议。

一、模型的建立:发展中国家开放收益与成本的数量分析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常受到国内资源和市场不足的限制。通过对外开放、发展国际贸易、引进外资,可以解决一国国内市场不足、储蓄不足、外汇短缺等问题,并能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哈罗得1948年在阐述其经济增长模式时,就曾提出过,当国内储蓄不足以支持理想的经济增长率时,就应当引进外资。1960年,罗斯托在论述“起飞”理论时,也提出过用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来增加不发达国家的投资,使其净投资率达到10%以上,并认为这是实现经济起飞的一个必要条件。1966年,钱纳里和斯特劳特提出了著名的“两缺口”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储蓄、外汇、吸收能力等方面的国内有效供给与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所必须的资源需求量之间存在着两个缺口,即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而利用外资是填补两缺口的有效手段。

钱纳里和斯特劳特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储蓄约束和外汇约束。所谓储蓄约束,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投资超过了储蓄,表现为储蓄缺口。所谓外汇约束,是指进口支出超过出口收入,表现为外汇缺口。根据国际经济平衡公式:

(收入)Y=C+I+(X-M)(支出)

储蓄(S)等于国民收入(Y)减去消费(C),代入上式, 并整理得:

I-S=M-X

上式左端(I-S)即储蓄缺口,右端(M-X)即外汇缺口。从国民经济的事后均衡看,左右两式必须相等,即当国内出现储蓄缺口时,必须用外汇缺口来平衡。由于事前I、S、M、X是相互独立的,因此,这种事后均衡是经过调整而得到的。调整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发展中国家内部实现均衡,即当(I-S)>(M-X)时,通过减少国内投资或增加国内储蓄来弥补外汇缺口。但减少投资会降低经济增长率而抑制长期增长能力,而增加储蓄又很有限度,因此这一措施不能长期维持。

第二,当(M-X)>(I-S)时,外汇缺口大于储蓄缺口,可以通过减少进口或者增加出口来实现均衡。减少进口同时也会危及经济增长率,抑制长期增长能力。因此,努力发展对外出口是发展中国家可采取的一个均衡手段。

第三,在利用外资条件下实现积极调整。除上述两种方法以外,采用引进外资的方法,可在促进经济增长率提高的情况下实现均衡。利用引进外资来平衡两个缺口,具有既能解决国内储蓄不足,促进经济增长,又能减轻外汇不足压力的双重作用。

采用第二、第三种平衡缺口的方法即是对外开放。两缺口理论以及随后出现的三缺口、四缺口理论,都从理论上论证了对外开放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必要性。事实上,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的发展中国家,一般而言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反之,则可能长期陷入停滞的境地。但另一方面,正如任何事物在带来利益的同时往往也带来弊端一样,在实践中,对外开放的作用同样是双重的,这表现为对外开放的收益和成本。

(一)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收益

两缺口理论论证了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的有利性。对外开放在贸易的收益上表现为:通过出口,本国可以获得发展经济所必须的大量外汇,出口所得外汇可支持本国为获得国内生产急需的特殊商品和劳务(主要是资本品、中间产品、原材料)的进口,并可以从国外引进可提高本国劳动生产率的先进技术,从而实现本国的技术升级;此外,扩大劳动密集型出口还可解决国内大量的就业问题。在进出口的两方面发展中,一般来说,世界市场基本处于买方市场,发展出口是主要的,因此,贸易收益可用出口额(X)加上适当因子(k[,1],0<k[,1]<1 )乘以高技术产品进口额(M[,c])来表示。

就引进外资而言,可以分为直接投资和举借外债两个部分。通过引进直接投资,即在国内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等企业形式,可以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加速发展国内的一些瓶颈产业,并解决一定量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获得可观的税收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引进直接投资可以弥补国内技术、管理、企业家才能方面的不足,提升国内经济层次,并通过外资企业的活动,建立起国内经济主体同海外银行、市场的联系,从海外获得新的资源供给。对外借债的作用一般比直接投资为小,仅限于前三方面(即发展瓶颈产业、就业、税收)。引进外资的总收益可用乘以折算因子k[,2](k[,2]>1)的直接投资(I[,a])加上对外借款(I[,b])之和乘以国内的资本产出率(λ)来表示。此外, 关税收入(T)也可看作对外开放的收益。因此,结合贸易与投资, 对外开放的总收益(V)可近似表示为:

V=X+k[,1]M[,c]+P(k[,2]I[,a]+I[,b])+T

设定虚拟变量开放度指数(n),根据历史数据考察,X、M[,c]、I[,a]、I[,b]、T都是n的增函数。如果以n为横轴,开放收益为纵轴,可得一条向上的曲线。一般来说,V的上升速度开始时较大, 随着开放度逐渐增大,增速会逐渐减缓。因此可得V(n)为经过原点的凸曲线,见图1。

(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成本

相应地,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成本在对外贸易上表现为市场成本的付出。在本国增加出口的同时,外国也要求本国开放市场,随之是外国工业制成品的大量涌入,国外制成品特别是科技产品的涌入对处于成长阶段的本国企业是十分不利的。这种生产开发的成本可以近似地用进口额(M)来表示。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品很多是作为原料的初级产品, 具有不可再生性,大量出口造成了本国企业因原料不足而开工不足;这些原料在国外加工为制成品后再返销本国,从而导致利润外流,形成收入成本。这一成本可以用初级产品出口量(X[,j])乘以一个折算因子k[,3]来表示(0<k[,3]<1)。因此,开放的综合贸易成本为:(M-X )+k[,3]X[,j]。同时开放还会引发失业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形成社会成本。

在引进外资方面也存在着开放成本。就直接投资而言,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造成了本国对国外资源的技术依赖,引起国内技术创新势头减弱。外资企业的技术专利制度、工业技术保密制度限制了科学技术在资本输入国的国内转移,阻碍了国内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并减弱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最终影响了国内企业的利润收入。直接投资的成本可用外资企业利润汇出数(P[,i])来表示。就对外借贷而言, 由此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形成巨额的债务负担,债务负担的净损失是对外支付的利息。对外债务成本可用支付的外债还本付息额(R)来表示。 这样,结合三者,对外开放的总成本(C)即为:

C=M+k[,3]X[,j]+P[,i]+R

即对外开放的总成本等与对外贸易、直接投资、对外借款三者成本之和。以开放度(n)为横轴,对外开放总成本(C)为纵轴, 可得,M、 X[,j]、P[,i]、R也是n的增函数。一般来说,随着开放度的提高,M、X[,j]、P[,i]、R呈加速上升趋势,因此,C(n)曲线为如图2中经过原点的凹曲线。

(三)开放收益与成本的相互关系

结合上述关于对外开放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分析,把V(n)与C(n)画在同一张坐标图中,即得如下图形:

在A点,开放收益与开放成本相等,即净收益为零, 这与完全封闭时(0点)产生相同的国内收益。在E点,开放收益与开放成本有最大的差额,这表明在E点可得到最大的开放净收益。令开放净收益S=V-C,即:

S=〔X+k[,1]M[,c]+λ(k[,2]I[,a]+I[,b])+T 〕-(M+k[,3]X[,j]+P[,i]+R)

在n-S平面上,S(n)为一条经过原点的钟形曲线,见图4。 在最优点E点有dS/dn=0。由dS/dn=0所决定的n值即为能获得最大开放净收益的最优开放度。

二、模型的实证检验:中国对外开放的收益与成本分析

上述对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收益与成本的一般分析,同样适用于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对外开放情况的研究。取历年的统计资料画出散点图,可以看作是对上述理论的实际检验,这也是对我国开放收益与成本的一次定量把握。为此,根据历年统计报表,进行换算,可列出表1,并可据此画出图4、图5、图6。

几点说明:

1.由于统计资料关系,M[,c]以机械、运输设备进口额表示, 两者高度正相关。

2.表中P[,i]设定为我国国际收支表中投资收益的借方数字的一半。

3.V=X+k[,1]M[,c]+λ(k[,2]I[,a]+I[,b])+T,其中,设k[,1]=0.5,k[,2]=2;C=M+k[,3]X[,j]+P[,i]+R,其中,k[,3] =0.3;S=V-C。

4.统计数字根据历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世界经济年鉴》整理而出。

5.单位:亿美元。

注:图4、图5、图6中, 模轴对外开放度以时间(即年份)单位表示,纵轴收益或成本以亿美元表示。

由表1及图4、图5、图6所反映的V(n)、C(n)、S(n)可见,由中国20世纪80—90年代的数据所作的曲线图与理论曲线基本吻合,横轴(对外开放度)实际上亦即是年度序列轴,表明中国对外开放的年度进程与对外开发度的提高进程高度正相关,中国的开放是走着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且图示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收益图、成本图、净收益图均处于理论曲线的左端,这表明,中国目前尚未达到最佳开放度,在新的世纪里,进一步提高中国对外开放度,开放收益的增长速度将超过开放成本的增长速度,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能够提高我国的开放净收益。

三、对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取向的启示

前述模型中诸多变量的不同选值,实际上反映了对开放战略的不同取向,对外开放的成本、收益是与选择何种开放战略密切相关的,在不同的开放战略下,会形成开放成本、收益的不同格局。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战略,按开放进程的时间序列(实际即为模型图中的横轴)可分为渐进开放模式和激进开放模式。按各部门在开放初期的不同作用可分为贸易主导型战略、资本主导型战略和均衡型战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开放战略,以利于提高开放收益,降低开放成本,获得更高的开放净收益。

(一)不同开放战略对成本、收益之影响

发展中国家采取不同的开放战略会带来不同的成本与收益。激进开放模式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经济效益,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基础、立法状况较差,往往又会影响国内经济稳定。发展中国家政府经济调控能力较弱,外资的大量进入使本国经济可能处于失控状态,付出巨大成本,在成本—收益图上表现为成本曲线呈较大的斜率。因此,较多国家采取渐进开放战略。渐进战略通常能以较小的成本获取较大的收益,在成本—收益图上表现为收益曲线较大的斜率和成本曲线较小的斜率。

在渐进开放战略中又可分为贸易主导型战略和资本主导型战略。

贸易主导型战略在模型中表现为较大的X和X[,j],较小的M和M[,c]以及较小的I[,a]与I[,b]。贸易主导型战略的特点是“贸易立国”,即通过全力发展出口产业,抢占海外市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利用出口所得外汇进口原材料,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弥补国内资源短缺和技术落后的缺陷,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与此同时,严格控制进口,限制外资流入,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控制尤为严格,以保护国内幼稚产业,发展民族工业。

实施贸易主导型战略会付出一定成本。首先,在经济发展初期,资源短缺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发展起点决定了对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和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的刚性进口要求,再加上出口能力不强,容易导致经常项目赤字。即使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出口能力增强,并且国内中间产品制造业也有较大发展时,经常项目赤字的压力依然存在。其次,经济发展的速度会受国内储蓄水平和出口能力的制约。根据钱纳里的两缺口模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公式中存在着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在没有外资流入的情况下,两者的较大缺口将限制经济发展速度,也即要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必须相应提高储蓄率和出口能力。

资本主导型开放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包含了两个循环流:一个是类似于“贸易主导型”战略中的商品循环流,另一个是通过引进外资形成的资本循环流。这一战略中的出口行业以加工组装为主。通过进口零部件,出口制成品获取外汇收入,出口的扩大必须以进口增长为基础。资本主导型战略带来的收益主要是以外资流入带动外贸发展,以国外资本投入带动国内投资需求增加,从而创造出新的投资能力。

资本主导型战略在模型中表现为较大的I[,a]和I[,b]以及较大的M[,c],较小的X与X[,j]。资本主导型战略的成本主要有:(1)经常项目风险。在很长时期内,不仅需要进口加工用的机器设备,还需要进口零部件,经常项目可能出现持续的逆差。如果能不断完善国内工业体系,提高技术水平,特别是发展中间产品制造业,进口刚性就会逐步下降,经常项目风险会因此降低。(2)资本项目风险。 任何形式的外资流入都是以将来的资本流出为代价的,无论是外国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还是对外借款,实质上都是一种负债,是必须偿还的,而外资的偿还又是以出口所得外汇为基础的,一旦经常项目发生危机,资本项目难免不被波及,特别是国际融资证券化使国际资本流动性大大增强,在此背景下更容易出现大规模资本抽逃。同时,由于资本主导型战略是以外资流入为发动力的,在此期间内如果外资流入发生困难,经济发展就会受挫。因此,这种战略对外汇收入和外汇储备的需求很高,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风险较大。

(二)中国开放战略调整与收益成本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的开放战略接近于资本主导型。特别是I[,a]很大,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 发展中国家第一位。资本主导型战略为我国大规模引进外资,弥补国内资本不足,加速发展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更高级阶段,开放战略也应作相应的调整,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导型战略的缺陷与风险。

从上述模型中可以得知,一个好的开放战略必须追求:

S=〔X+k[,1]M[,c]+λ(k[,2]I[,a]+I[,b])+T 〕-(M+k[,3]K[,j]+P[,i]+R)

的最大值。而这些变量之间是彼此联系着的,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评价一个开放战略的优劣,必须从以下这些经济参数的收益和成本的综合分析中得到:

1.国外投资与国内储蓄。大规模引进外资是我国开放战略得到的主要收益。与这一收益同时产生的成本是由于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稀缺资源等必需品所需要的较大数量的外汇。首先,若单靠出口外汇收入,一方面受到我国出口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国际产品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这也对我国出口构成强大压力。其次,东南亚金融危机说明,过度依赖外资风险很大,而且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主要依靠外资来发展本国经济的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应把国内储蓄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事实上,虽然我国一方面存在资金缺口,另一方面国内储蓄由于融资渠道不畅,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国内直接融资市场,疏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

2.国外投资与对外贸易。外资流入的目的是在将来取得更大的回报,将来资金更大规模的流出即是利用外资的成本,因此,外资使用的首要原则是必须能够提高出口能力。东南亚金融危机再次提醒我们在资本型战略下保持经常项目帐户顺差的重要性。同时,应努力提高对外贸易的产品层次。我国和东南亚国家类似,虽然出口增长较快,但出口制成品多属于简单加工和组装型加工工业,其特点是产业链条短,生产能力集中于下游产业,零部件和材料过度依赖进口,组装环节的加工增值率低。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将逐渐失去竞争力。例如,近年来我国机电产品增长很快,在1996年机电产品出口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占55.8%,但是这些出口中多数属于加工贸易。 在1995 年的438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额中,进料加工占50.5%,来料加工占19.4 %,一般贸易仅占28.4%。(注:徐长生、张茵:《东亚两种对外开放模式的比较研究》,《世界经济》1999年第1期。 )这种低层次的贸易格局,不会减少经常项目的风险。因此,在使用外资时应除注意增强出口能力外,还要利用它来完善制造业体系,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

3.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在制定开放战略时,还需注意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两个市场的关系。开放战略的核心作用是开拓国际市场,以出口带动国内经济增长,但像我国这样一个大国,国内市场开发还有很大潜力。在开放型经济中,内需和外需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就我国而言,内需承受的重量应更大一些。我国应着力于发展国内需求,而且依托国内市场也有利于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重视开拓国内广阔市场,可以较充分地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使我国产品降低成本,从而获得国际竞争优势,扩大开放收益;国内市场可以吸收外资流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国内市场还能对国外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起抵制作用,减少开放成本。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平衡发展。

(三)以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均衡型开放战略

根据以上分析,在21世纪初期,我国采取的开放战略应是以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均衡型开放战略。这一战略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在开放经济中获取的动态利益,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为参与国际经济交往而可能付出的成本,以取得最大的开放净收益。

以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均衡型战略,在各参数中取得平衡,更加适应了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大特征是全球化、一体化与各国经济日益自由化,国际竞争也随之日趋激烈。各国如何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有利于本国的动态利益,同时减少开放成本,关键在于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能力,国际竞争力已成为调节国际经济的主要手段。实行以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均衡型战略,有利于更好地培育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竞争地位,从而增加我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利益,减少成本。

以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均衡型战略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和优化本国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及本国市场的投资吸引力。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一国要在国家贸易中打开国际市场,就应使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且由政府对这种国际竞争力着力培育和调整;同时,由政府创造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内经济环境,以吸引国外投资。这一战略的核心是根据商品贸易和国际投资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相应的政策体系,包括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的推进速度,采取一种贸易与投资均衡发展的态势,实现投资、贸易配套发展的良性循环。

笔者认为,以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均衡性开放战略可采取的具体措施可以有:首先注重国内市场的开发,通过对国内市场进行合理保护,支持国内企业增强实力,提高其国际竞争力;通过增加内需来促进外需。其次,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利用长期外债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并通过向出口行业提供中间产品得到偿还,使投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外资与用于出口行业的外资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基础产业水平的提高会使出口更加有利可图,而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与出口数量的扩大又必然带动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的发展。同时,健全引资措施,规范外资流向,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于出口行业,通过出口创汇完成回流。注意在这些行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营销技巧和销售渠道,可以提高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吸引外商投资与发展对外贸易得到有机结合。

收稿日期:2000年11月1日

标签:;  ;  ;  ;  ;  ;  ;  ;  ;  ;  ;  ;  ;  ;  ;  ;  

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开放收益与成本的模型分析_发展中国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