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学研究中问题意识摭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11-10-20

现有相关文献均强调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认为问题是研究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生长点[1-6];但均没有回答什么是问题、问题域、真假问题、哪些因素影响了问题的深刻性、体系研究和问题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提出问题等深层次的问题。文献[7-9]以图书馆学问题为核心,凸显了强烈的问题意识,起到了好的示范作用。客观地讲,整体上学界的问题意识淡薄[10-11]。图书馆学教育多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对学生形成了什么新问题、对问题的态度关注较少,最缺乏的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衡量教师水平多注意知识积累的多少,而对知识质疑的思维方法、思想深度关注较少。学术研究绝大多数是低水平重复;在对某个研究方向综述时,只是菜单式地列出他人的研究成果,不指出此方面研究到何种程度,他人研究有什么不足,研究还有哪些空白点,作者自己观点和创新是什么,今后努力方向等。故问题意识还需继续深化研究。

1 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1)问题意识的普遍性。不管是应用图书馆学,还是理论图书馆学,都要把经验认识向理论思维转化或推进,把旧理论深化为新理论,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解决现实和认识中的问题,任何真正的研究都是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把问题研究逐步转化为图书馆学自身的课题来研究,从而深化学科知识。仅学习前人的知识,而不发现问题,就不会真正进入研究[12]。图书馆学是以时代性内容、本土形式、独特的学科风格探求图书馆问题的学科。

(2)问题推动研究。是否善于提出问题是图书馆学研究者一种最重要的能力。图书馆危机管理中,危机是单因素还是多因素的复合概念?为什么多数应急预案并不实用,为什么危机事件并不可怕,对危机事件回避与掩盖才真正可怕。与危机造成的危害相比,为什么防治理念或操作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更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会使研究者引出许多新问题,形成问题链,进而推动图书馆管理学的发展和进步。不同的问题可能会引起学科之间的分野,对图书馆学发展的推动力也不相同。

(3)问题的深入就是研究的深入。有问题就需要认识,而认识又产生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不认识就很少有问题,甚至原来的问题会销声匿迹。在问题的驱动下使研究深化。图书馆学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与研究者对问题的探求紧密相连。问题越具体,就越容易深刻。英美学术水平高,最终不在于它的规范化和技术操作,论文、资料做得很好,注解做到家,是因为他们在历史传统和理论中有一种相关性,吸收他人的思想传统,并能够从思想传统中发现新问题,并解决问题。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某个具体问题入手的,胡适讲“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假设的就是前提性问题,而不是其他。

(4)问题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基础和中介。通常,在原有理论对事实不能作出合理解释或原有理论不符合人们观察到的现实时,人们开始产生疑问。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疑问,迫使人们深入思考事物的本源问题,开始创新思维。把理论思维引向深入,须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否则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问题是理论创新的中介,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创新理论思维只能从问题开始,不能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就不可能进入理论创新活动。观察可以发现新的事实,并促使人们通过比较提出问题,从而引起新的理论思维创新。只观察不能提出问题,也不可能进入理论创新活动。原有的理论知识属于旧理论思维,观察属于经验思维。理论创新包括:原有理论知识向理论思维的过渡(旧理论思维向新理论创新活动),观察向新知识、新理论思维的过渡(经验思维向理论创新)。不论哪一种转变都离不开问题这个中介(见图1)。

图1 问题与理论创新的关系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研究科学性、有效性和有用性的保证。一种理论对于科学知识增长所能作出的最持久的贡献,就是它所提出的新问题[13],要把每一个论断作为一个问题来理解[14],“研究”就是要提出和回答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15],提不出问题的人不是一个好学者,真正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是问题意识与历史意识、继承与创新间的对话。图书馆学研究应从面向理论转向面向问题[5]。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问题

“问题”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涵义,学术界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故须对其作出界定。相对于矛盾观、愿望观、差距观、困难观,林定夷的定义较为合理些。他认为:问题是某个给定的智能活动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在判断和认识这种差距的时候,还存在着认识论和存在论两种不同的视角。认识论视角表现为疑惑、不解或知之甚少,其旨趣在于明白某事或某物是什么和怎么样,实质是某些知识的缺乏。存在论视角同人的感觉和体悟能力有关,是人对某些矛盾、冲突、境遇的困惑,是因某价值理念和生活旨趣无法实现,甚至严重缺失所得到的苦恼,是痛苦的体验[12]。

但此定义还存在局限。研究水平主要取决于提出问题的深度、广度和研究者处理问题的能力。问题提得好不好,可以反映研究者的知识水准、感悟力和洞察力。高水平者能在别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高手能在别人都觉得困难的地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大师最大的贡献就在于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反映出自己的学术思想,进而影响学科,使学科发生突变。问题与提出问题的主体有关。问题还与知识体系、研究活动、社会建制有关。这首先表现为问题是人们由于知识不足而引起的;其次,问题不仅仅在于人们知识不足,更在于这种知识不足形成的原因、机制和后果的过程(整个研究活动)。要使研究活动正常运行和发展,需要诸多前提条件,社会建制(研究者和问题研究共同体)是重要的。笔者认为:问题是研究者在发现真理、探索规律过程中,因知识不足而欲获得更多的知识,缩小现实与主体所要求的目标之间差距的状态。其本质是客观的现实存在与主观的认知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冲突。问题域是问题提出的范围、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逻辑可能性空间[16]。

问题不是静止、孤立存在的,而是动态的,问题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一方面,因为图书馆存在状态是客观的,问题具有客观性,不能人为构造;另一方面,问题也具有主观性,研究者对于客观存在的认识具有主观性。问题并不直接存在于对象之中,而是存在于研究对象的研究者意识之中[17]。

中国图书馆学应研究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18]。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分析和解决时代最重大的现实课题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是图书馆学本身最重要的存在和实现形式。当前我国图书馆现实是: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发展不平衡,一些基层公共图书馆生存艰难,图书馆功能萎缩,存在着危机;因能力不够,对社会、文化还不能起到支撑作用,难以满足社会发展或读者的需求。社会上(甚至界内)对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可有可无;迫切需要我们关注图书馆如何最大限度地为社会、读者创造价值。中国的图书馆学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面临意识形态和英美图书馆学的双重挤压,没有形成自己的问题和研究特色,研究边缘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较小。在现实问题上,要反对两种倾向:以面向现实之名忽视在图书馆学层次上提出和分析问题,或者以学术研究为由拒绝图书馆学的现实关怀。

有很多学者对中国语境认识不够,一出现问题就照搬谢拉、戈曼等西方学者的理论,用他们的理论来剪裁我们的实践。其实,他们的理论是从本国现实问题出发,构建的一种理论体系。向他人学习,应首先学他们这种针对实际问题所作出的理论解答的方法和学术精神,而不是把他国的理论、观点照搬过来。近年来,有些学者跟风英美的权威(信息公平、信息自由等问题),以英美为标准。这些学者只知研究什么,却不明白为什么研究,缺乏时代命题的感受和回应能力。笔者看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特别是中西部县级图书馆)现在的首要问题,恐怕不是公正的问题,而是效率问题,不能在没有或效率较低的情况下,先讲公正。并不是说这些问题不应该研究,而是说应提出一些我国现实语境下的新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够,只好复制他人了。

业界有些人认为,平淡的图书馆服务实践活动已被国内外所研究,难以提出新问题,没有什么值得研究,这是误解。对旧问题研究仍然可能会形成重大成果,何况我们的许多问题并没有研究或没有研究清楚。燕飞等就在看似普通的流通借阅中,用社会网路分析法,研究读者流通行为特征或趋势,形成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19]。可见,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问题存在,需要我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是我们缺乏发现眼光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罢了。越是具体平淡的活动,越能发现大问题,有些甚至是能颠覆图书馆学理论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研究宏观问题水平高,研究微观问题水平低。其实,研究水平的高低是看研究是否在比较深入的层次上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概括现象整体状况、发展规律,是否回答了人们在图书馆中遇到的、普遍关心的新问题或焦点问题,而不是从研究什么类型的问题来判断。

也有人指出,有些问题明摆在那里,只需要我们解决就是了,不需要提出问题,提问题是研究人员的事情。实际上,不管是基层图书馆馆员,还是研究人员都需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是他们的着眼点不同罢了。像如何搞好信息资源共享这一问题,摆在图书馆人面前已有几十年了。首先,要解决这一问题,会引起许多新的问题链。为什么大家皆知共享会给读者和成员馆带来好处,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很困难,什么因素使成员馆的积极性不高,共享的一套制度和行为规范是怎样被建构的,共享动机对成员馆分工产生什么影响等。第二,有时候解决问题本身就是问题。解决问题不只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术,还涉及方法的选择、该方法可能产生的后果等问题,只不过此问题不同于彼问题罢了。第三,问题摆在那里,但图书馆现实发生了变化,还需要研究者重新分析、反思、解释,而分析、反思、解释过程又会形成新问题。

2.2 真问题与假问题

首先要明确的是,图书馆学上所讲的“真”是人的意识对图书馆内在必然性的正确把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任何一个真问题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逻辑上能自洽,能成一家之言,言之成理、持之有故;②实践中能举证,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例证[20];③通过研究能对社会或研究者自身产生价值[21]。反之,是假问题。真问题必然是依照当前现实语境提出的问题,是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真问题还有一个质量高低的问题,这涉及问题评价,将另文论述。

当前,我国图书馆界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是假问题。一些实际操作性(如随书光盘管理)等类问题一旦解决,“问题”就不存在了,这是假问题。假问题会成为束缚思想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使问题得不到深入理解和真正解决。有人认为,初始性问题往往始于发散性或批判性思维,不成熟性、不确定性、表述含混,但不能以此否定问题之“真”。他们认为提倡质疑、提出问题,假问题也值得研究。笔者认为,这是从提出问题角度而言的,我们不但要提出问题,还要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目的。问题从提出到解决,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提出并正确表达问题(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反映新趋势,是否具有未来价值);二是判断所提问题的真假(一般来说,具有学术性的问题是真问题);三是研究假问题的形成及负面影响,真问题的形成规律和它的价值,确定问题域中的核心和关键等问题;四是提出解决真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第四个阶段,研究者就要坚决摒弃假问题,只研究和解决现阶段认为是真问题的问题。随着研究者认识能力的提高,可能又会在真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循环过程。只有在第二、三个阶段,假问题才值得研究。

人们多注意问题、问题意识的重要,却忽略了准确表达提出的问题,只有准确的提问方式才可能使问题本身得到合理的解答。同时,还应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主次关系。图书馆到底是“做大”在先,还是“做强”在先?“做大”是不是就是扩大办馆规模?不但要准确表述问题,还需要分清问题链中的主次,才能为下一步解答提供可能。

2.3 问题意识概述

2.3.1 问题意识的界定

问题意识虽源于问题,却是对问题本身的超越。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构成高水平的研究课题,只有对问题本身进行区分、归纳、提炼与批判,才有可能形成问题意识。问题本身还只是在经验或常识层面,问题意识才使人进入理论层面。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品质,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践问题或理论问题,并由此形成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研究是否充满生命力,就看研究者是否有问题意识,是否能够发现并提出大量的问题。没有问题意识的研究预示着研究者独立发展的衰亡或终止[22]。问题意识是特定研究者在已有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基础上,在特定社会文化情景下,主观与客观交互作用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问题意识是指一种认识和探索现实事物的方式,不能把它狭义地理解为会提问题,或带着问题思考,或把眼光局限在当前争论的热点问题上,更重要的是一种抱着批判问题的积极态度和对问题的理解而表现出来的自觉自为的行动。

问题意识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源于图书馆学基础的图书馆问题,二是图书馆学本身的问题。前者包括对问题前提、问题确定陈述、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和向何处追问等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后者包括:相对于构建图书馆学体系而言的一种研究方法和路径(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旨归);在研究图书馆学的过程中,研究者探讨对图书馆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内容丰富而复杂)。不论将图书馆理解成社会记忆的装置、知识集合,还是将它作为公共知识资源的机构,其基本任务无疑都紧紧围绕诠释“图书馆是什么”这个本体论问题展开。基于此,问题意识研究不能仅指向表层,还应针对图书馆本原的揭示和图书馆意义世界的构建。如馆员是否只是一个文献信息资源提供的中介人?图书馆服务的逻辑起点是基于图书馆,还是读者需求?它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是什么?支持这些研究方法的理论前提和依据有哪些?对一个问题做深入研究,须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多角度全面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为什么图书馆学研究和创新都需要有问题意识?图书馆学对现实的关注,不是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提供某种现成的技术性和工具性的策略和方法,而是通过对现实的反思,为图书馆生存状态提供一种思维方式、价值理想,从而促进人们对图书馆(学)自身存在境遇的自觉理解和自我意识,并推动图书馆(学)的变革。图书馆学对现实的关注,总是具有反思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反思和批判、创新都是一种思维方式[23],它们都是针对某个问题、某种思想的,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在对某个理论、某种现实批判时,会引出许多疑惑或不解,批判具体化就是问题意识。批判对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创新离不开批判精神的支持和帮助,反思和批判为创新的整个过程提供了所要解决的问题。反思和批判、创新都与问题意识不可分离,问题是创新的内在推动力。问题意识与人的思想密切相关。学术要对他人和社会发生影响,最重要的是思想,没有深刻的思想,就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就难以推动学科发展,难以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最缺少的就是较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思想,应引起重视。

2.3.2 问题意识的复杂性

(1)问题意识大致包括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五个环节,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问题意识[24]。此过程要解决如下问题:尽可能完整地描述提出的问题,判定问题的类型,为什么要解答这一问题、找出答案等。此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社会现实、图书馆现实、图书馆学研究现实、研究者个体因素(包括知识积累和研究视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对图书馆现实的分析解释能力、对问题的洞察力)、学术研究体制等方面,影响因素很多,使问题意识具有许多不确定性。

(2)提出和解答问题应是多方面的,包括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是谁、将怎样、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等[25],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其所当然”,这样才有可能提出真问题,并正确解答。但研究者未必能达到此高度,存在要求和能力之间的矛盾,使研究对象复杂化。

(3)问题之间也存在复杂性。从问题意识过程讲,研究者应认真探讨对图书馆学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密切关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图书馆事件和出现的冲突,从具体问题入手,探究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并尽可能地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设性方案。问题意识的复杂性说明,研究者讨论的问题不能总限定在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中。

2.3.3 形成问题意识的条件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非易事。研究者要树立问题意识,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图书馆学的专业训练,宽广的学术视野、辩证思维、问题意识,对图书馆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兴趣。提出问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需要有充分的调查研究,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思维和分析能力,也需要有自我批判和超越的自觉意识。但人们往往对此重视不够,总凭简单的直观感受(即常识)轻率地提出问题。一方面,常识源于具体的经验,它是人类未经过滤、提升的感性认识,是表观思维的产物,缺乏自我批判、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能力,问题研究不能局限于常识,需要对常识加以严格考察和批判;另一方面,人的理性有限,常识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能使人们相互理解,思想观念沟通,行为方式协调,尽管缺乏合理性论证,但经历了相当多的实践验证,不能简单否定,应成为理论思维的重要参照。

3 图书馆界对问题意识的误解

3.1 问题意识是一种学术研究路径

把问题意识只看作是一种学术研究路径,而不把它同时看成是一种共性的思维,或把问题看成是理论和学术中的问题,而不是时代和现实中的问题。图书馆学总是不断地探讨图书馆学中的问题和问题中的图书馆学。前者是指属于图书馆学学科研究范围的问题,迄今为止,学术思想主要以学科化的方式来提出问题、确立问题、展开问题、回答问题,形成分门别类的知识与启示,也形成分门别类的问题;后者是指研究中和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图书馆学问题,是对问题学科化的质疑,对学科化知识与启示的片面性、遮蔽性、荒谬性和有限性的揭示。前者只有来自后者才有生命力[17]。我们所讲的问题包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事实上,不论哪一种图书馆学理论,都不可能是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总是不同程度地形成于时代和现实中,实践是所有问题形成的源泉。人们只能在历史与现实的撞击中研究前者,只能以现时的图书馆生存状况和体验为背景来研究,不可能脱离时代进行所谓的纯理论、纯学术研究。正因为前者总是隐含着后者,故每个时代的图书馆学都具有某种广泛的内在一致性。

3.2 问题意识是研究者的一种主体意识

把问题意识理解为研究者的一种主体意识,而不是图书馆学自身的理论诉求。问题意识既包括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也包括学科自身的内在诉求。因为问题(实践问题、理论问题)要研究就得将它们转化为图书馆学自身的课题来研究,包括对问题的前提、为什么会成为问题和问题向何处去等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研究。将问题意识理解成学者的主体意识,反映了这些人对为什么要提出问题意识的目的性尚不明确。问题意识不只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科、学者、学界存在的需要解决的矛盾,寻找其间的规律,并遵循规律去解决问题或矛盾,正确认识图书馆现实,要建立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受传统思维的限制,许多人总认为图书馆是一个有形的借还图书的场所,而没有将其定义为服务制度,思维的前提是错误的,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3.3 问题意识是静态的

有人说,民国时期马宗荣先生就已经提出免费开放的问题,那时的图书馆理念比20世纪80年代不知要高明多少[26],甚至认为此问题早已解决了。笔者认为:①今天我们讲的免费开放问题与马先生提出的问题不同。一是语境不同,马先生主要是针对开架服务;我们基于对全体公民开放,并且基本服务是免费的。二是环境不同,前者是现存条件下的问题,后者是在当时历史环境下的问题。三是论述的内容不同,前者是讲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服务要免费向所有公民开放,体现平等、免费、关注弱势群体、覆盖全社会的理念,强调效率与平等统一;后者是针对提高文献利用率而言的,目的是提高图书馆效率。前人所处时代的问题与目前图书馆凸显的问题不同。②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前人对相关问题的论述只能提供一种参照。③我们不否认,《现代图书馆研究》文本的超越性,我们研究这一文本只是为了汲取他的思想资源,不是学习或照搬他的办法就能完全彻底地解决今天的免费开放问题。前人提出问题,不等于我们提出了问题;前人提供的研究思路,也不等于我们的思路。事实上,前人只是为当代提供了一种思想资源,而非完全彻底地解决了问题。对今天的研究者来说,重要的是自己能直面当前生存困境,对当前图书馆现状作出自己的认识,具备独立的问题意识。

4 问题研究与体系研究的关系

有学者提出,图书馆学研究应强化问题意识,淡化体系本位意识[2-3,9-10],笔者认为这种提法不妥。

首先,图书馆学研究有学科逻辑和问题逻辑。前者是一种演绎推理,表现为学科体系;后者是一种归纳推理,是从收集和归纳图书馆实践或图书馆学研究中发生的问题出发,讨论本学科应予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由问题构成学科的基本框架。二者对于学科的发展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二者侧重点不同,前者以学科为本位,强调学科的规范性,重视理论体系的建构;后者则是以问题为本位,强调具体问题的解决,关注选择和行动。体系本位也具有负面作用[2,27]体系研究和问题意识相比,笔者更强调问题意识,但这并不否定体系研究,而是以问题研究为主,以体系为辅。因为学科的分类界限是人为的,这种分类可能与客观问题相符,也可能不符,甚至相悖。图书馆学不应过分强调学科的界限,以免形成学科壁垒,限制了思维和眼界。我们不能一看某个问题,就先划定它属于哪个学科范围的问题,应从问题本身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当代学术思想,突破学科化的思想学术方式[11],这与卢青的认识基本一致[28]。

第二,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是从图书馆学发展历史看,问题总是贯穿于图书馆学的始终。图书馆学的发展进步总是围绕着“图书馆为什么会产生和存在、它依据什么力量发展的、发展规律是什么、图书馆学究竟发现了什么、继承或发展了什么”等问题(域)而展开的,从此意义上说,图书馆学史就是一部问题史,当图书馆学史被看成问题史时,它所提出的问题比作为体系的历史时要丰富得多。二是问题的产生先于学科体系。问题诞生之后经历了一个从自发状态到被学科整合、最后以学科架构出现的过程,问题先出现,随后以学科体系表现出来。三是构建图书馆学体系,要明确构建的要素和内容是什么、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将图书馆的基本理念贯穿于体系之中、内容如何取舍等问题,问题是构建体系的基础和基本要素,以问题为契机展开对图书馆学体系的理论进程,没有问题体系研究也搞不好。如研究图书馆社会责任是从“是什么”(指向事实层面,与认知过程相联系)、“意味着什么”(以价值关系及属性为内容,关涉评价过程)、“应该成为什么”(更多地呈现实践和方法的意义)等问题开始的。这样,图书馆社会责任体系就以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统一性来构建。四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学出现、形成的新问题很难完全纳入到既成的知识和概念框架,而是原有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新问题,需要重构。五是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学科内容体系呈现出知识拼图方式,有利于以“问题域”为中心来建立“知识域”。它不仅有助于学科交叉发展,也有助于汇集多学科资源解决现实问题[29]。

第三,二者并不对立。①应明确的是,强调“体系本位”与“问题研究”各自的重要性是从绝对性上而言的,本部分论述是从比较(相对性)而言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不能混淆,否则就会出现逻辑混乱。这种论述不是对问题研究的否定,相反,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问题研究。②二者是否构成对立,这一问题本质上可以转换为如下两个问题:图书馆学的“体系本位”是否本质地缺乏现实指向而只考虑自身?脱离了“体系本位”学术向度的问题研究是否可以真正解决现实问题?就前一个问题而言,图书馆读者权利、人文精神、职业理念等研究内容,都是来源于现实的。就后一个问题而言,敏锐的问题意识当然十分重要,但要注意的是:提出问题还只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开始和切入点,图书馆学研究不能总是围绕着问题,因为问题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而研究需要一定的确定性,需要提升到一个相对确定的研究领域,并进行相应的理论清理、探讨、分析与思想引导;研究需要研究者驾驭问题、分析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而不只是提出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现实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之用,只有选择、提炼之后的问题才能上升到学术问题;问题本身只是话题,还不是课题,从话题转化为课题,需要经过一种学术及学科的转换与提升,现在常常有人直接把话题当成了课题;以问题为先导只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取向或方法,尽管这种研究推进了图书馆学的发展,但不能解决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的问题。脱离了体系研究,仅靠问题研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其实,体系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整体观。二者的关系近乎于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它们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互补互济。将二者结合起来,一是有利于学科体系的建设。急于构建体系、选题大而无当是初学者易犯的错误。在学术积累不够的情况下急于构建理论体系是行不通的。二是有利于增强问题的推动力。我们所讲的问题主要是指读者、社会的全面发展、图书馆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图书馆学本土化等问题,其根本问题,是对图书馆学地位和作用的反思。可见,只有树立体系意识,才能恰当区别核心论题与边缘论题,抓住关键,增强问题的深度和推动力。二者不但不对立,还可统一于图书馆实践或理论研究中。

第四,目前二者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如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均衡发展是一个难题。但过去那种不是用理论来解释现实,就是在前人文献中寻找现实问题现成答案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那样“结合”的理论得不到发展,现实问题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目前,对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应先强调图书馆学体系或学科意识教育,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积累形成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培养和激发。

5 研究者问题意识的培养

5.1 研究者要加强学习

学习是建立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一是要认真学习,不断加强学术积累。研究者首先要熟练掌握著名学者的经典文献,切实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要学习逻辑学、语言学、哲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为提出问题打好基础。二是要在实践中学习,要注意参与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多与著名学者交流,尽可能参加重要学术会议,拓宽学术视野。有些学者在论述图书馆学家的学术思想时,只讲学术思想是什么,少讲或不讲这位图书馆学家思想的学术资源、影响机制、与别人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会产生不同以及国内外学术思想对他的影响,社会思潮和现实、民间思想与历史上的思想体系的联系,图书馆服务实践对他的影响,这是问题意识不强、研究不成熟的表现。所以,加强研究者的实践意识极为重要。研究者应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图书馆实践,感悟现实与理论的差距,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炼出新的图书馆学思想和理论。

5.2 正确认识中国图书馆的现实

不了解图书馆学面临的现实,就失去提出问题的可能性。了解现实,一是通过各种信息来了解;二是要深入基层图书馆调研,李国新、徐建华、肖希明、王子舟等教授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值得学习;三是观察和深入思考图书馆自身的言行,如为什么读者需要这类文献,读者需求的决定为什么总是由图书馆作出?究竟什么原因使人们更愿意通过团队来决定重要事项?团队到底是如何决策的?与个体决策相比,团队决策有什么优势和劣势?现有的理论难以解释这些问题,这样问题就出来了。

5.3 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

学习再重要,毕竟只是问题意识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与问题意识相比,后者更为重要,提出问题又是分析、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我们应学会提问的方法。①在交叉学科中发现问题。跨学科研究的问题主要源自学科与现实、学科与学科两种不同类型的交汇,综合利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将会成为认识和解决图书馆问题的一种趋势[6]。实际上,图书馆中的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能解决的。为什么不同主体向读者推荐的书目有所不同,这涉及图书馆学、阅读学、文化学、哲学等多个学科,局限于单一学科不能正确解答。②培养研究者的职业敏感性。图书馆界许多著名的学者对问题的发现和他们所具有的发现问题的职业敏感都建立在学术积累之上。是否善于积累以及积累之后能否凭借自己的职业敏感发现问题,这需要不断培养,应鼓励学者之间进行对话、举办培训班,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举办的“博士论坛”、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举办的“中美图书馆学高级研究班”等对培养研究者的职业敏感性都极为有利。③在文本中找问题。从文本中发现问题容易为研究找出扎实的理论基础,不必从头做起。从文本中发现问题要先对文本产生背景、思想内容、理论体系、研究历史、最新动态进行多方位的梳理、分析、阐释,在此基础上,抽象、提炼出思想或问题,其过程见图2。从文本找问题,有三种方法,一是质疑法。要分析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哪些问题研究是空白,研究存在什么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是何种关系,作者如何论述。如大多数研究者关注图书馆社会责任内涵、主要内容、实现方式等,仅有范并思教授研究它的研究内容,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进一步深化。二是对比法。将不同学者(特别是著名学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不同理论进行对比发现问题。三是联想法。阅读社会科学或图书馆学学科文本中的某些新观点、新理论、新材料时,引出图书馆学问题。这样,时间一长脑子就会积累一批问题,形成研究的巨大财富。④从制度中发现问题。如图书馆许多制度中没有指出违背后应承担的后果。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工作指南》中的有些条款,就会出现招标参与人都有责任,都规避责任,责任主体缺失的问题。

文本 产生背景;思想内容理论体系;研究历史最新动态

提出、解答问题或产生思想

①已有理论与经验事实的矛盾 ②多种假设之间的差别和对立 ③在某一种理论体系内部的逻辑矛盾

问题意义 学术史意义 研究价值

图2 由文本找出问题过程示意图

同时,也应懂得认知问题的先后顺序。现实问题(技术性的和根本性的)→历史问题(图书馆学史传统之内的和不在这些传统内而在其他学科的传统之内的)→方法问题(先验的和经验的)。

囿于篇幅,本文对有些问题并未讨论,如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和现状,问题域的形成机制,体系研究与问题研究如何有机联系起来,研究方法与问题关系,如何评价问题质量,问题意识研究的内容,如何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等,这都需要继续研究。

标签:;  ;  ;  ;  ;  ;  

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