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闲情赋》创作对楚辞等作品的接受论文_石佳玉

论陶渊明《闲情赋》创作对楚辞等作品的接受论文_石佳玉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陶渊明的《闲情赋》远接楚辞,特别是屈原作品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创作传统,以及宋玉《神女赋》的艺术创造手法,近承张衡《定情赋》等情赋作品以及曹植《洛神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继承中又有所创新。陶渊明借助意象之间的关联和隐喻来表白心迹,创造性地使用“十愿十悲”的抒情句式,通过“十愿十悲”大胆炽热的的“爱情宣言”侧面坦陈来塑造佳人形象,这些都是以往作品中所不具备的。

关键词:陶渊明;闲情赋;十愿十悲

一、楚辞对《闲情赋》创作的影响

首先,从创作目的上来看,《闲情赋》继承了楚辞特别是屈原作品中借香草美人意象寄情言志的传统。赋作开端便描绘出一个倾城绝世的美人形象:“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屈原作品中的美人意象或用作自喻,或用以比喻君王,是作者心中高洁理想的化身,《闲情赋》中的美人形象同样也寄予了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赋中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美人正是作者理想追求的外化,其中蕴含了作者高洁的的情怀与志向。《离骚》表面上写“蛾眉遭妒”,实际上是借此表达自己的被小人陷害的愤懑,抒发自己的美政理想和对明君的渴望。而《闲情赋》表面上写追求美好爱情而不得的失落,其实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意蕴,其中既有对人生艰勤的感慨“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又有踽踽独行、犹豫彷徨的落寞“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既有感叹岁月流逝的迟暮之感“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又有无所依傍、怅然若失的忧惧“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其次,屈原的《离骚》中充满了奇花异草等缤纷多彩的意象,这些花草或者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配饰出现,或者作为单独的抒情之物出现,与屈原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相互融合,共同呈现出一个高洁而又神圣的理想世界,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陶渊明在《闲情赋》中也塑造了一个芬丽多姿的世界,而这一世界的建构是通过赋中“十愿十悲”的美好陈愿侧面衬托,“十愿十悲”也是多个意象的罗列,现举例如下:“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飚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这几句中出现了竹、扇、白露、桐木、琴这些意象。“团扇”这一文学意象自汉代以来就有其特殊的含义,西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作《怨歌行》,这首诗托物寄情,诗人以团扇自比,借以表达自己失宠之后像团扇一样终究被弃的凄惨命运。陶渊明虽然也以团扇自喻,但他却是“愿在竹而为扇”,同为纳凉之物,陶渊明想要变作竹子制成的扇子。“竹”这一意象以其笔挺坚韧、素雅疏淡的高洁品格深受历代文人作家的喜爱,陶渊明以“团扇”自喻自己被官场弃置的不堪的同时,也用“竹”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依然坚韧有力的品格和精神。再来看“桐木”这个意象,一方面,桐木因为质地通透是琴材的首选,另一方面,桐木也可使人联想到“梧桐”,而梧桐也是历代作品中的常见的文学意象,《庄子·秋水》 中的鹓雏“非梧桐不止”,足以显示出其与其它鸟类不同的孤傲与清高。而陶渊明想要变作桐木制成的琴,也能体会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的孤高。“竹”与“团扇”、“桐木”与“琴”,其中的关联和隐喻,正是陶渊明行文的独到之处,而这些也是《离骚》中的植物意象所不具备的。

再次,《闲情赋》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手法,“颇具风骚雅韵。”赋中驰骋飞扬、瑰丽多姿的想象令人神往。屈原在《离骚》中极尽想象之能事,他以望舒做前驱,驾起云车,寻访宓妃,境界开阔宏大,雄奇壮丽。陶渊明《闲情赋》中著名的“十愿十悲”,也借用大胆的想象来表达自己对美人的渴慕之情,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他所用的多是一些柔美轻曼的意象,但表达的感情却是坦率而炽热的,诗人想化作衣领、发泽、眉黛、衣带、草席、素屡、影子、烛光、团扇、古琴等日常可见之物,以细腻温婉的笔触抒发最浓郁而强烈的感情。从整体结构上来看,楚辞中很多篇章都充满炽热无比的追求和探索,也充满了艰难的等待和愿望落空的煎熬。如《离骚》中诗人经历了被贬黜、反省自己、再追寻探索、犹豫徘徊几个阶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遭遇小人诽谤之后又重新进行探索,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诗人的种种愿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而《闲情赋》也蕴含了作者政治生涯中的满腹悔恨与委屈,“五官三休”的经历也让陶渊明有所反醒,他写《闲情赋》难免会有一些“自嘲自谏”的滋味,赋中十个美好发愿的全然落空就像《离骚》中诗人屡次探索未果的经历。陶渊明在赋中感慨“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只得“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

最后,就《闲情赋》整篇的用词来看,陶渊明在创作中吸收借鉴了楚辞中的不少的语句和词汇。《闲情赋》中“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就是对《九章·抽思》中“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兮而九逝”的化用。“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諐。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作者对佳人十分渴求,想要亲近而又彷徨犹豫的心情和《离骚》中的“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也十分一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屈原《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而《闲情赋》则是“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这里的木兰和青松不仅仅作为必要的抒情之物出现,它们与《离骚》中的香草花木一样,象征着人高洁的品质,就“青松”这一意象而言,它代表的是一种坚韧、挺拔、顽强的生命姿态,这一意象曾多次出现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如他的《饮酒二十首》其八中:“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复何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写出了松树卓尔不群的特质,陶渊明借松树形象来托喻自己对不媚世俗、正气凛然的品质的赞美与向往。而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又“抚孤松而盘桓”,在《饮酒二十首》其四中也写到“因植孤生松,敛翮遥来归”,这里的“孤松”意象比“青松”更深了一层,它所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倔强、孤傲的特质,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独守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家园,这正像孤松一样,遗世独立、不媚流俗。陶渊明喜爱松树,由衷地赞美松树,他把松树意象与自己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进而融为一体。他既崇拜松树形象,同样也把松树当成自己所能依傍的对象,那坚韧挺拔的古松是他盘桓无所依靠时的寄托和安慰。

二、宋玉《神女赋》等作品对《闲情赋》创作的影响

纵观辞赋发展历史,宋玉的《神女赋》可以说算是美人赋作品的源头,而曹植的《洛神赋》更是艺术价值极高的美人赋作品。首先,从作品结构上来看,宋玉的《神女赋》写自己向楚襄王陈述自己在梦中与巫山神女相遇之事,结尾处“情独思怀,谁者可语?惆怅垂涕,求之至曙”,作品以梦始,以梦终。曹植的《洛神赋》是“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所作,作者是在“精移神骇,忽焉思散”的状态下偶遇宓妃女神,这也可以解释成作者进入了一种梦境。再来看陶渊明的《闲情赋》“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赋作的后半部分写作者回想梦中的场景,想要再次跟随佳人入梦,神思恍惚不能平静,由此可见,《闲情赋》所写的也是梦中之事。借梦境之事托喻身世,表白心迹,十分符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表达上含蓄蕴藉的传统。

其次,从作品所塑造的美人形象来看,《闲情赋》同《神女赋》与《洛神赋》一脉相承,赋中也塑造了一个绝世无双的美人形象。宋玉的《神女赋》开端就先总体上描绘神女之令姿:“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披华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奋翼。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紧接着又描绘了佳人的体貌、眸子、娥眉、朱唇等细部之美,语言华美,令人神往。而曹植的《洛神赋》中对洛水女神的描写更是极尽夸饰之能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语言极其华美,句式错落有致,一个体态妖娆、明眸善睐的美人形象跃然纸上。由此可见,宋玉的《神女赋》和曹植的《洛神赋》都对美人的容貌和体态了做了精工细刻的描写,陶渊明在继承中又有所创新,《闲情赋》开端仅用寥寥几字概括佳人之美:“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在此之后,陶渊明并没有直接写精心刻画佳人容貌的每一个细节,而是通过“十愿十悲”中的美好发愿,侧面衬托出佳人的绝世无双:陶渊明所看到的是一个身着罗缎做成的襟衫,有着“窈窕之纤身”,鬓发光泽明亮,粉面青黛,弱柳扶风的美人形象。这种侧面描写,让赋中的美人形象多了几分神秘感。

再次,从作品所营造的抒情氛围来看,宋玉的《神女赋》让人体会到的是一种幽微隐约、恍惚迷离的氛围,曹植的《洛神赋》则营造出一种浪漫朦胧的氛围,而陶渊明的《闲情赋》也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抒情氛围,这种氛围是悲凉凄苦的,在这种氛围下的情感流露相对于《神女赋》和《洛神赋》也是更加深刻而强烈的。一方面,赋中悲凉凄苦的氛围通过“十愿十悲”中愿望的落空表现出来,陶渊明毫不掩饰自己心中的炽热的情感,赋中对佳人的深情告白,毫不亚于热烈中男女之间刻骨铭心的的山盟海誓,但愿望落空的怅惘也具有浓厚的悲剧意味。另一方面,这种悲凉的氛围也通过赋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各种代表着离群孤单的意象表达衬托出来,如“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作者“凭舟失棹”、“缘崖无攀”的担忧与恐惧在这种悲凉的艺术氛围下流露地更加自然而深切。

总之,陶渊明的《闲情赋》远接楚辞,特别是屈原作品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创作传统,以及宋玉《神女赋》的艺术创造手法,近承曹植《洛神赋》等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继承中又有所创新。陶渊明借助意象之间的关联和隐喻来表白心迹,创造性地使用“十愿十悲”的抒情句式,通过“十愿十悲”大胆炽热的的“爱情宣言”侧面坦陈来塑造佳人形象,这些都是以往作品中所不具备的。总之,《闲情赋》以其清丽柔美的语言、炽热的“爱情宣言”、巧妙而新颖的艺术构思在赋史上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M].北京:三联书店,2007. 7

[2]朱光潜.诗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7

[3]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4

[4]李世萍.《闲情赋》的情蕴和主旨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6.03.

作者简介:石佳玉(1995-),女,山东泰安人,文学硕士,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论文作者:石佳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  ;  ;  ;  ;  ;  ;  ;  

论陶渊明《闲情赋》创作对楚辞等作品的接受论文_石佳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