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政治论文

关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政治论文

对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情况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总体估价

通过调查我们感到,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9年后,吉林市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发展态势是好的。

1、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得到高度重视。近些年来,经历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动荡和国内各种思潮的冲击,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各院校对精神文明建设意义的认识更加成熟起来,把培育跨世纪高素质的“四有”新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当做事关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来抓,切实加强了对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一是各学校党委从指导思想上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来抓,把“三育人”(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意从“育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协调和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开展大量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工作,实施育人工程。二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日趋规范化。各院校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了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长计划、短安排,层层分解,层层落实,目标到人,责任到人。三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多。在不断优化和改善校园环境的同时,投入力量,投放资金,改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硬件设施,建立了实用性较强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2、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得到强化。各院校和中、小学随着思想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措施越来越得力,工作力度不断加强。首先是各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机构比较完善,运作状态良好。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各院校均由党委一把手任精神文明建设领导组组长,宣传部或者是党委办公室为具体工作部门,各校按学生比例配齐配强了一整套专兼职相结合的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其次是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各院校把提高“两课”(马列课、德育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做为搞好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在政策上给予倾斜,选拔一些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从事学生教育工作,担任“两课”教员,还有计划地开展业务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第三是加强了教育力度。各院校在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录相、演讲报告会、社会实践课、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大范围、多角度、多层面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教育过程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使受教育者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中得到启迪。第四是教育工作逐步规范化。从总体上说,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已基本上走出了只满足于搞几次教育活动的较低层面,各院校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突出自身的特点,制定了规范的、操作性强的、细致周密的实施方案。使整个思想道德教育过程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

3、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得到深化。调查中我们看到,各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更加注重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系统性教育,努力使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力求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总的说有这样几种趋势:一是由一般的道德教育向解决深层次问题的“三观”教育延伸。二是由单项教育向系统教育延伸。三是由书本教育向实践教育延伸。

4、学校的育人环境得到优化。几年来,各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校园面貌,绿化美化校园,让学生在优美环境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五年来,我市共投入38798万元用于中、小学教学条件的改善,建筑面积达407254平方米,仅1995年一年就投入11168万元,建筑面积115080平方米,维修面积160000平方米,建有多所实验职业高中那样的花园式学校。大专院校的校园建设也有长足进展。

5、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比较显著。几年来,各院校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及道德品质方面的养成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渐提高,尤其是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呈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局面。一是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和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二是学生对党和人民,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感情越来越深厚。三是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越来越坚定。四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越来越多。

二、存在的矛盾及问题分析

总体上说,近几年我市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是好的,工作成效比较明显。但是,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并且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1、当前,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资本主义势力“西化”图谋、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矛盾。这个矛盾将是长期存在、起着主导作用的。对此,我们要有高度的政治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地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长期坚持,毫不松懈。

2、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产生了新的矛盾。高校招生并轨后,在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的同时,淡化了学生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学生毕业要直接面向人才市场。一方面,市场竞争给学生带来压力,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政治素质的学习和提高的矛盾日见明显;另一方面,毕业分配中的不正之风对学生心灵的触动加大。我们要注意用政治观点审视教育改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努力铲除新产生的消极因素。

3、学校之间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不平衡。在普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有的单位领导政治素质较差、水平较低,精神文明建设抓不上去;有的单位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摆位不当,力度不大,缺乏应有的负责精神、科学的工作安排和严格的考评制度。

4、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仍然较弱。个别院校政工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两课”教学死板乏味。这既有学校重视不够,培训不利的原因,也有政策上的原因,主要在于大专院校政工人员不能像企业政工人员一样晋职称,一些中专院校的政工人员因工资收入受到影响,他们觉得搞政工和同期同学相比吃亏了,没有前途,不如归队搞业务,政工人员流失现象比较普遍。

三、几点建议

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肩负着培育“四有”新人的重大责任,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为下个世纪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的大问题。根据调查对我市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下功夫提高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领导的政治素质。要有计划地搞好培训,使其政治素质得到再提高,以适应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需要。

2、加大全市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协调指导力度。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对策,交流经验,协调工作,切实改变院校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参差不齐的现状,把来之不易的工作成果巩固下去,发展开来。

3、要坚持不懈地营造学校精神文明的浓厚氛围。思想道德教育要经常讲、天天讲、反复讲,思想政治气氛越浓越好,使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培养公德意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发挥高校的理论研究优势,争取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括分析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及发展中伴生社会现象的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以在深层次上解决人们的政治信仰问题。

5、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总结宣传农校“分阶施教”、电气化专科学校“主题讨论”、电力学院“分层培训”等新鲜经验,增强学校思想理论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掌握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同时密切关注高校学生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解决思想问题。

6、注意从政治高度看待和分析中、小学择校收费等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处理好深化教育改革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解决好毕业生分配问题。

7、认真研究解决大、中专院校政工干部和政治教师的待遇问题,充分调动这些人的工作积极性,稳定政工队伍。

8、认真治理学校的周边环境,重点整治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录相厅、游艺厅、歌舞厅和思想文化品位不高的书摊报摊。同时提倡有组织地兴办校园文化角、图书角等校园文化设施。

标签:;  ;  ;  

关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