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中学生在不学习诗歌和文字的情况下使用古诗和散文_中学生论文

如何引导中学生在不学习诗歌和文字的情况下使用古诗和散文_中学生论文

不学诗,无以言——如何指导中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古诗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学论文,古诗文论文,学生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论语·季氏》中,孔子的学生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说你在父亲那里得到过什么不一样的教育指导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只是他问我学诗了没有,跟我说“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指导他儿子的关键词就是要好好学习《诗经》,说不学习《诗经》里的话,就无法跟人交流,其实也就是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

      我们今天的探讨,正是孔子这个观点的再次强调,只是把《诗经》扩大至古诗文。古诗文和写作两个项目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中学语文考核的重点。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果能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学过的古诗文转化入自己的作文,将两者的学习、运用结合起来,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一、指导学生树立活用古诗文的意识

      学生从小学到初高中,学过的古诗文数量已是不少了,但真正能用到自己的作文里的却很少。这个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没有活用意识。学的时候只是当作古诗文来学,并不知道这些都是写作文的好材料,或者题眼,或者标题,等等。

      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心存一个将其纳入学生写作借鉴的指导意识,这对日后的活学活用会很有帮助。

      在指导写作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提取已经学过的古诗文来为自己的作文增砖加瓦,润色添彩。

      教师在建议中学生写作中要有化用古诗文的意识时,学生们常会有这样的疑惑:若合适,我会用,若不合适,不成乱用一气了吗?

      古诗文多数以一当十,言约而意丰,一句古诗文往往可以对应多处。所谓灵活运用,就是能巧妙运用,将看似不搭的古诗文用上。

      笔者曾与学生作了个试验,让学生随便出个作文题目,再出句看似与作文题目不搭的古诗文。学生出作文题:我的青春去哪里。提供的诗文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笔者跟学生说,这个诗句不是不搭,是太搭你的题目。此诗句出自杜甫《登高》。青春不管要去哪里,只有登上高处,望向远方才知道。不登高,眼前只有三寸之地,是无法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青春也就无处寄放。而登高,需要一步一步积累,需知四季变换,时不我待,无边落木萧萧下,是也。而一旦登高望远,确立青春去处,不尽长江自是滚滚而来。一个青春赤子,若能涵养精神,吸纳百川,其青春去处必如万马奔腾,气势惊人……

      学生惊讶于这个结果,认为有些巧合。其实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因为古诗文丰富的内涵,往往和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可以关联上。

      如果学生说找不到合适可用的,或现想费力的,原因有三:一是背得太少,不熟练,容易找不到。二是虽然会背了,但平时从没想到去运用。没这个意识,自然也用不上。三是想到要用,但勾连不易,不会灵活化用。所以这个化用能力要练,平时有意识地练,多了便更易化用,同时也深化对古诗文的理解。

      二、指导学生如何活用古诗文

      有的学生也知道古诗文不错,如果能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很好,但是,他不知道该如何用,怎么才能用得上。这里就有一个活学活用的问题。

      (一)直接用古诗文的原诗原句

      古诗文可化用为作文题目,亦可用在开头、结尾、中间点题处等地方,使用古诗文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观点。

      借用古诗文,不是说在自己的作文里呈现了古诗文句子就是运用古诗文了。近年来,颇有一批中学生的作文,满篇里充斥着李白、杜甫的句子,花开花落,云淡风轻之类,看上去仿佛很美,只是经不起阅读,因为文章里没有自己的“精神”,没走过自己的“心”,这种作文在出现前一两篇的时候,还能以表面的“花容月貌”取得大家一时欢心,博得些掌声,可当满世界飘着这种不知其所云的作文时,读者和阅卷老师,都会做出否定的评价。比如一盘大虾,做得极其难吃,大家不会因为它是大虾就赞不绝口,一定是吃下去,觉得美味才行。

      如果不能很好地运用古诗文,只是漂亮的诗句满天飞,但读者不知道你是谁,想说什么,这是最糟糕的。还不如一篇实在的大白话文好,因为你暴殄天物了。

      借用古诗文,前提是作文要言之有物,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要抒发的情感,有自己的行文线索。在这个基础上,借用合适的古诗文句子,来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构成线索。用的时候,一般要将古诗文简单释意,和自己的语言融合一体,承上启下,让读者明白自己想说什么。

      (二)对古诗文的化用

      对古诗文的化用,可以用其意,或者以其精神内涵,引导自己的作文主题,作为自己作文的观点或者精神内核,使文章形散神不散,始终集聚在这样一个诗句的题眼上。

      比如北京2014高考作文是谈对老规矩老礼仪以至深入到传统文化的态度。拟题不容易,因为从“老规矩”三个字拟,太浅显,乏文采。若以白话“传承传统文化”类拟之,点题有了,但语言少力度。

      学生都是背过《论语》这一句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若会灵活运用,“不学礼,无以立”便是不错的选择。

      1.此题目紧扣要求中所涉主题——老规矩,其实就是礼。

      2.此题目已暗含观点,符合考题中暗含倾向——传承为主,批判为辅。

      3.此题目属《论语》中名句,朗朗上口,凝练有力,作题目合适。又让阅卷老师知道你看过《论语》,且会运用,增加对你语文能力的认可度。

      4.此题目还能帮助你展开内文论述思路,如为何不学礼,就不能立起来,不能在社会、集体、自我中有立足之地?如果平时学古文时有此问题意识,当时已探讨过此问题,那此刻便是现成的行文论述的材料了。

      由此延伸,分论点的每个领起也都可以用《论语》中的资源。

      如分论一,老规矩和当代生活有什么联系吗?有当代价值吗?子曰: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不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意思是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横,不是最高境界,最好状态是贫穷却仍然乐于追寻道义,富有又能遵礼施仁义。中国目前贫富差异越来越大,在贫困中失去道德底限,铤而走险,伤及无辜他人者频出。更有富人以为我有钱,我不蛮横,我只是买个跑车吹个风,没什么坏处。殊不知错失了身为富人的真正好机会,便是富而好礼。如果中国富人的慈善志愿精神能发扬,将带动中国社会走向和谐美好的未来。反之,在垃圾堆中建起自己的金字塔又有何用?

      分论二,如何让老规矩深入人心,重放光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规矩正是让人们在一个自己喜欢的场景里生活的保证,只是大家要从自己做起,带动别人,等等。试想,能以《论语》中句子串起作文的同学,语文能力能不被阅卷老师首肯?

      又想,能以此意识面对《论语》学习的同学,对《论语》的琢磨思考能不举一反三,深入理解?

      (三)对古诗文的延展运用

      每篇古诗文的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诗人和他的时代。他创作诗歌的背景或者他个人的风风雨雨的经历,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都会有所涉及。而这些材料,也都是学生写作文时的很好的素材。

      比如前文提到的杜甫的《登高》一诗,学生涉及的作文主题是写关于青春去往何方的,又提出这首诗。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曾经接触过很多杜诗,也了解他的一些经历,了解他以诗写史,以诗记录生活的时代,批判生活中腐朽的王公贵族,同情屡被征役的穷苦百姓,思考国家由盛转衰的原因。如果学生能主动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材料,会有很多的收获。如杜甫主动以诗纪实的选择,他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他的对国家自觉的关注、对百姓的关怀,都是学生对于青春如何度过的一种启示。具体到《登高》这一首诗的启迪,仅题目“登高”这两个字,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同题作文训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联系现实,在对杜甫的了解基础上,视角、主题、情感有多种,可以是对大自然的登高征服的勇气,也可以是对人生艰难困苦的跋涉攀登和超越,还可以是积极人世、为国家为社会登高而呐喊。而无论是哪一个主题,杜甫的创作背景材料都可以用上,而且效果会显得厚重。

      引导中学生巧妙化用古诗文进入自己的写作,不仅仅是一个技巧的训练,带着这种意识去学习古诗文,对于古诗文的理解会更细致深入,古诗文的学习也就不那么枯燥乏味,不再是一个应付背诵的过程。在化用的过程中,对古诗文的理解也会更丰富灵活,把古人的灵气变成了自己的感受,把死书读成了活书。写作的需要带动了古诗文的学习,而古诗文的学习提升了写作的水平。写作与古诗文学习的良性循环,由此而得,不亦乐乎!

      编辑手记:历来的语文教学都强调学生的积累,但积累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学会运用。死记硬背再多的古诗文,如果不会灵活运用,那么我们的语文能力也不会有显著提高。本文作者倡导培养学生活用古诗文的意识,并结合实例具体指导如何活用古诗文。在当前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如何指导学生活学活用古诗文。

标签:;  ;  ;  ;  ;  

如何引导中学生在不学习诗歌和文字的情况下使用古诗和散文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