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传荣[1]2003年在《入世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及其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我国目前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必然带来新一轮的设备更新,装备制造业必将是调整中的主要着力点之一,也是我国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之一。本论文的目的是在于通过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及竞争力的分析,给出在中国刚刚入世及国家“十五”计划起动的环境下的中国装备制造业以合理的建议,来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抓住目前的有利时机加速发展。 全文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论文首先概括了装备制造业的定义及特点,以及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第二,论文接着探讨了我国装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发展现状。第叁,论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并建立了指标评价体系。第四,中国加入WTO后,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入世条款分析中国的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困境。第五,21世纪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及战略定位。主要通过生产方式、管理模式、产品市场叁方面来分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并给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定位及重点发展领域的个人预测。第六,面对入世及21世纪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建议企业以及政府等应采取的对策。 论文的创新点是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作了深入的分析,针对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指标进行分析,并针对提升竞争力给出了合理的建议。本课题还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使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不仅认识到行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企业目前的竞争力情况,而且还帮助企业对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而使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采用相应的对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样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肯定能在新形势下大有作为。
张林超[2]2008年在《中国重大装备产业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安全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政策的主要目标和核心内容。在我国中央政府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宏观背景下,本文以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为基础对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进行系统研究。国外关于产业安全的研究主要围绕两条主线,一是考察产业国际竞争力,二是考察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产业安全的影响。我国学术界对产业安全的研究,大致上形成了产业国民控制论、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国民产业权益论、外资影响及抵御和抗衡能力论以及综合产业安全论等五类观点和见解。关于产业安全问题的成因,主要可以从外商直接投资论、制度非均衡论、投资与贸易自由化论及产业结构论等不同方面作出解释。本文对产业安全的理解,更加强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只有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才能够从根本上维护产业安全,并由此形成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据此对产业安全概念作出如下新的定义:产业安全是这样一种状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重要的国民产业在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其生存与发展不受来自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威胁而保持一国的经济安全。该定义基本上概况了目前学术界对产业安全的各种不同观点所表达的含义,并揭示出产业安全的本质是产业国际竞争力高低的状态。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安全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指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开放条件下来自国外的资本、技术和产品对产业安全形成影响;内部因素包括国内产业的生存环境和竞争环境对产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影响,产业国内生存环境包括金融环境、生产要素环境和市场需求环境叁个方面,其决定了产业在国内生存的可能性;竞争环境主要是指过度竞争或垄断问题。从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出发,可以把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分为产业组织因素、产业结构因素、产业布局因素和产业政策因素。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安全的各种因素构成产业安全的评价模型和分析基础。世界各国把维护产业安全、进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即使是国际竞争力十分强大的发达国家,也十分注重采取各项措施维护本国的战略性产业的产业安全,进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对于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维护更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利用国内外已有的关于产业安全的理论及研究方法,选择作为战略性产业的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进行产业安全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和综合国力,是衡量国家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决定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装备制造业是工业体系的支柱,是国民经济的脊梁。装备制造业的安全发展,关系到整个工业体系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发展。而重大装备是装备制造业中“技术难度大、关联面广、成套性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需要组织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才能完成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①,重大装备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象征,尤其是强国必须要有水平相当的重大装备制造业。我国对发展民族装备制造业十分重视。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任务;2006年8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并召开了国务院振兴装备制造业工作会议;党的十七大再一次强调了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战略任务,并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明确要求②。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经过5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包括电力装备在内的中国重大装备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推动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大量装备,部分重大装备产品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重大装备生产大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是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及民族工业的佼佼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发电设备设计制造和电站工程建设工业体系,基本满足了我国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7.2亿千瓦电力装机中,自给率接近90%。发电设备制造产业代表了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前沿水平,选择发电设备制造产业作为基础对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进行研究具有典型意义。我国在几年前就已成为发电设备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具备了水电、火电、核电、重型燃气轮机、风电等各个领域高端装备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能力。我国的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产业安全状况如何?产业竞争力状况如何?哪些是制约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影响我国发电设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否引发产业安全问题?政府层面和产业内企业层面如何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动包括发电设备在内的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进一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保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维护产业安全?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基本逻辑。在分析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并以实证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基于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分析和国际竞争力评价,对中国重大装备产业安全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综合评价。总体来看,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叁、四章,即理论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对与产业安全相关的产业保护和贸易保护思想、产业安全的基本理论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该部分构成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即第五章,深入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在对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扼要分析了重大装备产业所具有的战略性产业特征;对中国重大装备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特别对中国重大装备产业的代表性行业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状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为下一步关于产业安全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第叁部分为第六、七章,根据产业安全相关理论,重点以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为出发点,在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直接利用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结论,从产业国内生存与竞争环境、产业控制力、产业对外依存度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产业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扼要分析影响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就提高中国发电设备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护产业安全提出了一些建议思路。本文利用产业安全评价模型,构建比交完整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的方式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安全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产业安全程度的估算值为67.75。根据本文设定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及对应的五种不同产业安全状态,得出了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产业安全状况为“安全”的结论。因而从总体上说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是安全的,产业安全问题基本不存在。同时,由于评价值接近安全状态区间的底线,表明仍然存在一些潜在因素影响中国发电设备的产业安全,因而存在潜在的产业安全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维护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安全,保持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产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转变。具体而言,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介绍本文的逻辑结构;归纳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及主要观点;客观评价本文的创新与突破;指出研究难点、存在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二章:产业安全基本理论。本章首先简要梳理古典经济学前后以及当代最新的关于贸易保护、产业安全的经济思想和主要理论;然后再阐述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的关系;并重点研究产业安全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文以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产业安全观和研究的基本逻辑。第叁章: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及评价体系。本章在深入分析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的基础上,引入产业安全评价方法及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后面的针对特定产业的产业安全研究提供研究方法和指导。本章还选择美国、日本、韩国扼要介绍国外维护产业安全的实践及经验。第四章: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本文推崇竞争力导向的产业安全观。本章对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及其相关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作简要介绍,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作初步研究,为将要进行的包括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进而对产业安全状况评价在内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五章:实证研究一:重大装备产业与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本章在界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重大装备制造业概念的基础上,对重大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性产业特征以及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作出简要分析,并从发展历程、产业规模及产品产量、产业主导产品、产业内厂商结构、进入和退出壁垒、产业市场前景以及产业“走出去”情况等各个方面对作为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代表性行业的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作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将要进行的产业安全实证研究做准备。第六章:实证研究二: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估是产业安全状况评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竞争力导向的产业安全观及相关理论,本章对中国重大装备产业最重要的代表性行业发电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专门研究,为下一章的产业安全综合评价研究奠定基础。结合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及重大装备产业的产业特征,构建专门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专门对业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评价,为产业安全总体评价提供有关结论和数据。第七章:实证研究叁: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安全评价。在上一章专门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前文有关章节关于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的论述,本章利用现存的评价模型和方法,构建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生存环境和竞争环境、产业对外依存度以及产业控制力等几个方面对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安全状况进行总体评估,并在对影响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作出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护产业安全的建议思路。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试图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结论上有所创新:在研究对象方面:关于产业安全的系统研究本来就起步很晚,在我国则是随着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才开始对产业安全问题予以关注,因而相关的文献并不多,更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我国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背景下,本文专门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进而对重大装备产业的产业安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产业安全角度研究我国重大装备产业,在国内尚属首次,该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并以实证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直接调查,专家咨询,引用大量的第一手最新数据,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安全状况进行第一次进行系统的定量研究。根据发电设备这样的重大装备产业所具有的产业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构建了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产业安全评价模型和最新数据,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客观的评估,并得出了由价值的结论。在观点创新方面:本文还提出了一些有新意的观点,得出了一些对中国重大装备产业发展有价值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新思路、新建议。(1)突破传统的以产业保护为重点的产业安全观,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是维护产业安全、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2)根据产业国际竞争力导向的产业安全观,对产业安全的概念做了重新界定:产业安全是这样一种状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重要的国民产业在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其生存与发展不受来自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威胁而保持一国的经济安全。(3)基于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安全的综合评价,认为,以发电设备制造为代表的我国重大装备产业总体上是安全的,但安全的程度接近评价值范围的底线,因而仍然存在一些引发产业安全问题的潜在重要因素。(4)虽然我国重大装备产业面对开放经济具有较强的产业控制力,但随着我国金融及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重大装备产业内主要企业纷纷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仍然存在外资并购而引发产业安全问题的潜在威胁。(5)随着我国重大装备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认为有选择的并购国外研发机构,是提高产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6)随着我国重大装备产业的市场需求逐步趋于理性,进一步推动产业国际化经营,实施包括扩大产品出口、技术出口及部分产能逐步向国外转移的“走出去”战略,是维护产业安全、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陈静[3]2015年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制造业是—国经济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2008年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实施重回实体经济的“再工业化”政策,力图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促进国内出口,从而占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他们在高端技术上对中国进行封锁,中国和发达国家的贸易已经由互补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这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对于中国国内而言,传统以廉价劳动力资源等比较优势切入国际分工的模式已经进入瓶颈,为了实现制造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力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打造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本文旨在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再结合发达国家制造业出口经验借鉴,提出了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背景下提升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对策。本文以发达国家(德、美、日为主导)“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出口影响为切入点,应用显示性竞争力优势指数(CA)测量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出口竞争力。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制造业中共有16个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出现了下降,下滑幅度最大的前叁位分别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尤其是本文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中加入“再工业化”政策和人力资本两个因素,最终得出“再工业化”政策对中国制造业总体、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带来了显着的负面影响,对原材料工业的影响力度最大。固定资本、劳动力人数和产业集聚程度对我国制造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质量)因素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并未带来显着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分析的结论,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针对性提升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何宁[4]2017年在《全球技术进步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各种技术进步融合体的装备制造业是工业化之母,是高新技术产业之根,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在新一轮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今天,全球经济增长格局不断变化、全球化生产方式不断变革。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GVC)中仍处于中低端地位,不仅面临颠覆性技术的冲击,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要想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必须通过产业升级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附加值更高和盈利前景更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技术进步是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之一。全球技术进步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已不仅仅是某个国家产业发展的问题,而是一种与特定的全球价值链及其生产网络互动的关系。一般认为,融入GVC可以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授权、进口资本品等直接和间接渠道实现知识转移、知识共享,进而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然而,GVC治理模式使发达国家企业更多处于价值链高端环节,广大发展中国家制造企业往往被封锁在低端环节,基本按照价值链主导企业传递的知识和信息开展本环节工作。融入GVC能否有效促进技术进步取决于发达国家技术外溢的程度以及发展中国家是否具有足够的技术吸收能力。因此,开展全球价值链下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问题研究,不仅对于中国在以智能制造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中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而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后发优势理论和全球价值链升级理论等,重点从融入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了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问题,并系统阐述了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和经典模型,分析了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技术进步机制和产业升级路径,剖析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总体发展情况、产业技术水平和样本企业情况,分析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对全球技术进步趋势进行了分析,对主要国家产业政策进行了比较与评价,从技术创新、资产结构、人才结构、产出结构、绿色发展以及两化融合发展等6个方面构建了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理论建模,并运用1999-2012年7个装备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首次实证检验了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技术进步效应,进而提出了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模式“自主式”升级路径、基于产业公地的“集群式”升级路径、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再创新的“渐进式”升级路径、由主价值链融入到多点融入的“包围式”升级路径等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具体路径,同时针对机床装备制造业进行了案例研究。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演绎法、理论建模法、多元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自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很多突出的成就,同时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也愈加突显。通过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及贸易大国,在装备制造业领域主要体现在:工业总产值规模不断扩大,在整体国民经济中仍是支柱产业;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结构有所改善,但出口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吸引外资增速放缓、对外投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一些制约因素也导致装备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测算结果显示,中国装备制造业各行业在2008年以前呈现明显的技术进步,之后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及以后部分行业又出现缓慢提升,总体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路径与趋势,表明装备制造业内部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正在通过产业升级优化提升。(2)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测算了装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全球价值链融入程度指数,结果表明,1999-2012年间,各细分行业融入程度基本呈现“W”型特征,在2005年达到最高点,在2001年和2009年出现两个低点,这种特征可能与2003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2001年和2008年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有关。基于对总出口复杂度分析测算得出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结果显示,2001-2014年间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并不稳定,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仍然较低,与领先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3)融入GVC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存在“阻碍效应”和“促进效应”双重效应的影响。本文利用1999-2012年7个装备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检验了融入GVC的技术进步效应,实证结果显示,融入GVC与技术进步效应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这体现出作为高技术产业的装备制造业与一般加工制造业的区别。随着“入世”谈判进程的加快,自1998年开始,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业的高保护措施逐渐弱化,进口装备关税大幅降低,外商投资企业全面落户中国。由于中国市场面临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外产品的直接竞争,给本土企业的研发和产品销售造成了较大冲击。由于本土企业技术吸收能力较弱,而且一旦到达功能升级时便会触及价值链主导企业的核心利益,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无法通过融入GVC获得有效的技术溢出,存在阻碍效应;随着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效应的作用将逐渐增强。(4)全球技术进步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产业政策和经济体制、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企业的跨国投资与经营能力、高级人力资本的供给等。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细化与产业活动的不断分离,除了 Humphrey和Schmitz(2002)提出的传统全球价值链升级模式外,产业升级路径还包括同一产品价值链上的升级、同一产业内产品结构的升级、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业升级、基于技术能力的产业内升级等。本文结合融入全球价值链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以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自身特点,提出了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模式“自主式”升级路径、基于产业公地的“集群式”升级路径、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再创新的“渐进式”升级路径和从主价值链融入到多点融入的“包围式”升级路径。基于研究成果和有关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在国家层面,构建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技术成果保护力度,警惕知识产权陷阱;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构建产业公地,促进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的实现;加快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提升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2)在行业层面,建立基于技术成熟度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形成良性互动机制;行业协会应适应脱钩改革新形势,更好的服务微观、影响宏观;融入全球价值链应重点关注技术升级空间大的行业,实现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高效对接。(3)在企业层面,深入践行“军民融合”战略,促进装备制造企业融合发展;合理选择升级路径,按照比较优势融入全球价值链;努力提升技术吸收能力,注重跨国并购技术协同效应。
向一波[5]2013年在《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安全与产业安全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产业安全领域。继粮食安全、石油安全、金融安全的研究热潮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升级和转型,中国对高技术装备和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国际社会在自主创新领域竞争的日趋激烈,装备制造业这种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科技、军工保障等硬实力的实体产业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新热点。当前装备制造业成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国家安全、国家工业生产能力以及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成了中国产品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竞争,树立大国强国形象的象征。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中国在21世纪与世界各国争夺国家控制力、掌握全球先进高端技术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能否避开“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最终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产业安全不仅事关产业自身的安全、还关乎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安全、军工企业的安全和领土主权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因此装备制造业安全越来越成了中国经济安全的重点领域。本文对装备制造业安全的研究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指出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至第五章是本文研究的主体部分;第六章是在主体部分的研究结论之上,结合到当前我国所处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提出了维护和提高装备制造业安全的政策建议。在主体研究部分,本文从四个方面分四个章节对装备制造业的安全进行了研究:首先也就是在第二章,文章从理论上探讨了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的涵义,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安全存在的关键问题;其次,也就是在第叁章,从产业内生发展的角度考察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当前的安全现状;然后在第四章,再从国家宏观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以揭示宏观经济环境对装备制造业安全的影响;在主体研究部分的最后,也就是第五章,利用模糊评价法和logistic模型对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的安全状态给予了定量的测评。具体的讲,文章的大致研究思路和框架如下:在本文的第一章中,分析了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安全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包括: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国家之间的高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领土安全等传统安全越来越尖锐等,这也是本文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同时,文章也综述了有关装备制造业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及其研究现状,指出了在研究经济安全含义时思路上的创新以及在测算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整体安全状态时方法上的创新。在本文的第二章中,本文跳出了当前国内学者开篇就给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简单下定义的思路,而是紧扣传统安全的本质,在传统安全本质的基础上引申出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的内涵。但是由于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的复杂性,仅仅阐述其内涵,往往还不能十分清晰的揭示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的实质,因此本文又从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的四种外在表现形式,即外延的角度对经济安全的实质作了补充,最后落脚到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安全面临的具体问题。这样的研究思路要比用一句话、几句话或者一段文字来定义经济安全、产业安全更能准确、全面的揭示其本质。此外在本章节中还讨论了经济安全、产业安全形成的复杂因素,以及装备制造业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军工安全的关系。本文的第叁章主要是从产业内生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装备制造业的安全现状,因此本文从装备制造业当前的技术现状、竞争力现状以及外资现状、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四个方面来研究产业安全的现状基础。技术现状主要揭示当前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及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竞争力现状重点是指对产业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通过产业进出口产品的结构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对比来揭示我国装备制造业当前的国际竞争力;外资现状主要通过外资当前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的规模、对产业特有的控制力、影响力,对产业的挤出效应以及装备制造业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来揭示外资对装备制造业安全的危害;最后是利用研发投入对装备制造业产出贡献率的大小作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定量分析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并通过一个DSGE模型把在叁章中提到的研发、外资放在一起,研究了技术、研发投入以及外资对装备制造业安全的影响。结论认为: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现有的技术水平较低、对外技术依赖性较大,外资在产业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对产业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对产业的控制力也正在逐渐增强;不过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速度还算满意,达到了7.22%;事实也证明研发投入对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要,但由于研发投入太低,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弱,不到1%。除了产业内生的发展对产业安全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之外,产业所处的国家经济环境对产业安全的影响也极为重要,因此本文第四章则是从产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来分析装备制造业的安全。在影响产业安全的众多宏观经济因素中,本文认为,在当前一段时期内,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和走向的主要因素是: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物价水平、劳动力成本、金融政策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化趋势。因此,本文分别从这几个方面给予了研究,结论认为:宏观经济的增长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拉动作用,超过了对国民经济其余各部门的平均水平,物价水平与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之间也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尤其是当前装备制造业领域工资水平的上涨幅度赶不上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是导致实体经济部门“过冷”的重要原因;融资环境对装备制造业安全的主要影响是导致企业现金流不足,大量破产、倒闭;同时,虽然人民币升值与装备制造业安全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但是在短期来看升值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似乎不大。对此,本文认为主要是(1)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单独考查的时间过短,有些影响还不能在短期内表现出来;(2)很可能是近几年中国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持政策正好弥补了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对产业造成的影响。在分别从产业自身的发展角度和产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角度研究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安全状态之后,本文在第五章中把产业安全分为“很不安全、较不安全、基本安全、较安全和很安全”五个等级,通过从产业竞争力、产业控制力和产业风险状态叁个方面建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评价法对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安全状态进行了测评;然后又用logistic模型对产业发生安全的可能性进行了测定。结论认为:虽然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安全等级不高,安全状态不很乐观,但发生不安全的可能性也很低!在产业安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文章在最后一章中,首先总结概括了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然后根据我国装备制造业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指出了维护和提升产业安全需要注意的五个问题;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叁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李侃[6]2005年在《我国农机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振兴农机制造业,不仅是我国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用现代农业装备武装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农业结构调整,为我国农机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研究农机制造业发展战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以及战略管理理论,首先对农机制造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由此可以对我国农机制造业的发展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发现我国农机制造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农机制造业内部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得出我国农机制造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接着用SWOT矩阵匹配分析方法确定备选战略,运用QSPM定量战略计划矩阵对备选战略进行排序分析,确定我国农机制造业发展战略。最后,根据发展战略的定位与目标,提出了实施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陈泊昊[7]2016年在《新形势下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和俄罗斯既是当今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也是两个最大的经济转轨国家。中俄两国互为友好邻邦,作为比邻大国,双方的经贸合作不仅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而且互补性也很强。中俄两国经贸往来历史悠久,即使是在中苏关系恶化时期,双方的经贸往来也未彻底中断。苏联解体后,加强对外经贸合作被视为俄罗斯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中俄两国经贸关系也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1996年,中俄两国宣布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强调双边经贸合作是"中俄两国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此后,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不断升级,尤其是普京任总统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全面深化,再加上两国政府对经贸合作的高度重视,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使得贸易与投资合作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彼此经贸合作取得新的进展,本文对这些新进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美国、欧盟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行经济制裁,对俄经济造成沉重打击。而且随着危机的日益发展,在政治上俄罗斯也限入被西方国家孤立的困境,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跌入到了冷战结束以来的谷底,短期内这种关系难以根本改善。这使得俄罗斯加强与亚太国家经济合作的迫切性大大增强,并开始实施经济"向东看"战略,注重融入亚太经济,更加看重俄中经济合作,尤其是更加关注俄东部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务实经贸合作的加强问题。另一方面,俄罗斯入世既为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也给两国带来了新挑战,中俄两国要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下开展经贸合作。事实上,近些年中俄两国在能源、贸易、农业、科技、投资、金融、地方合作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已取得丰硕成果。从长期看,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的对接合作,定会推动中俄经贸合作走向更高水平。本文以国际贸易理论、地缘经济理论以及区域合作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进程及其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预测中俄双方经贸合作的未来走势,并提出了促进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主要是从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入手,深入分析中俄贸易合作状况和投资合作的进展,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中俄经贸合作的如下特点:双方经贸合作具有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投资合作规模较小、边境贸易增速较快、地方政府助推部门和地区经济合作等特点。第二,对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加以分析。国际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当本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时,合作双方才能够不断扩大经贸合作的规模,两国经贸合作的质量和水平也会同步得到提升。随着俄罗斯经济的逐渐复苏以及中俄两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双方的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领域逐渐扩大,合作成果日益丰富,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不断加强。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农业合作、金融合作、科技合作、林业合作、旅游合作、交通与物流等各领域的合作状况。第叁,从四个方面着重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一是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对接及其对中俄两国的深刻影响;二是俄罗斯"入世"后中俄经贸合作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与面临的新挑战;叁是西方制裁下俄罗斯经济"向东看"对中国带来的新机遇;四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下中俄新型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和如何应对挑战。第四,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认为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具有互补性强、政治关系良好、地缘优势明显、两国高层领导高度重视及经贸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等有利因素。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经济体制不完善、信任危机等方面的不利因素。第五,分析新形势下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并提出发展双方经贸合作关系的对策建议。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是一个涉及双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不仅经济意义重大,而且具有战略意义,足见其重要程度。本文对中俄双方经贸合作的未来走势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具体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两国经贸合作的主要领域做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了中俄双方经贸合作的特点,分析预测了中俄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前景和主要发展方向。二是提出并着重分析了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所面临的如下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对接、俄罗斯"入世"后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与面临的新挑战、西方制裁下俄罗斯经济"向东看"对中国的新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对中俄新型经贸合作关系发展的影响。
魏艳[8]2015年在《专家领导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治理,重在制度,要在用人。当代意义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包含了国家的行政体制、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制度在内的系统制度体系。当今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之际,制度亟需创新与变革,国家建设与发展亟需从非常态建设发展走向常态建设发展,国家治理正从行政领域扩展至广阔的专业领域。值此之时,用人、特别是精于专业的人士,尤为重要。专业人士参与国家治理,不仅是历史现象,而且正在成为当代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形态,甚至成为行政治理危机时刻的基本形态。但是专业人士,尤其是专家,如何参政议政却缺乏系统认识,更缺乏理论建构,远远低于国家的需要、社会的期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国内外专家治国理政情况进行梳理,得出专家治国的基本形态;通过对国外专家领导力的理论研究,探索出我国专家领导力的初步模型;运用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对林木西教授的成长路径、专家表现方式、专家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以林木西教授为典型个案的专家领导力的12项行为表现,即:专业期刊发表论文、主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出书论着表达愿景、在国内外做各种专题报告讲座、为政府部门纳言献策、在各级各类会议上发言、为专业外报纸期刊等撰写文章、就专业领域问题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报道、为他人出版的书籍作序评介、作为代表发言讲话、获得各种奖励以及个人事迹被媒体报道。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专家影响力、激励力和赋能力叁方面,比照国际权威领导力词典。在此基础上,从叁十四个项目入手,细致分析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实践机理,得出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模型、成因及其相互作用。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中影响力大于赋能力和激励力,但这叁者之间有时界限不清,常常表现为互相融合,相生相长的特点。林木西教授成长的要素概括起来有九项,即:家庭熏护、人生规划、政策支持、名家指引、学术定位、责任服务、领导经验、问题驱动和基层实践。良好的家教环境和家庭支持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的成长基因,较早而清晰的人生规划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的基石,科教兴国等政策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的保障,名家引领指导和准确的学术定位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的牵引器,丰富的领导经验和高度的服务责任感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之一臂,问题驱动、基层实践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之另一臂。这些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促成了林木西教授的专家领导力。最后,研究者比照古德尔(Goodall)的专家领导力模型,进一步发现了我国专家领导力与国外的异同点。品格引领,人格感召是专家领导力中外共通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此外,两者之间的差异有五点:(1)我国专家领导力受政策影响明显;(2)我国专家有不畏权,不盲从的特点;(3)我国专家领导力与本土因素有关;(4)我国专家领导力对国家及社会的影响显着;(5)我国专家领导力中专家与领导的先后顺序有时代差异。本研究的贡献在于通过对林木西教授学术成果的文本透析,得出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模型,由典型个案追踪历史的足迹和影响,分析现实的存在,由此探知我国自恢复高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专家成长的内因及外因要素,并初步建立了我国专家领导力模型。本研究虽进行的是个案研究,但非常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性,对国家治理及专业领导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段一群[9]2009年在《国内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与实现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从整体上看,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大而不强,目前仍存在诸多产业安全问题。当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面临全球金融动荡和世界经济衰颓趋势中的国际环境,以及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迹象已显但基本面仍然良好的国内环境,并且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下产业安全问题具有动态性,从未来看,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关系和贸易摩擦都将更趋复杂。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国内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安全现状进行评价,并提出构建适合国情的、维护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的长效安全机制的设计构想。论文在借鉴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开展了四方面的分析和研究。第一,国内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分析。在对其发展轨迹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国内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安全现状,对加入全球化后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诸多重大产业安全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剖析导致其不安全的原因,为维护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安全提供依据和方向。第二,国内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安全测度及实证。科学选取指标建立了国内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特别地,对装备制造业国内运行中的金融支持效率指标作出具体量化评议。之后,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建立产业安全度定量测算模型,对国内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的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了测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投影分析得出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安全水平的改进方向。此外,选择意义重大的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和装备出口问题展开实证分析。尝试运用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较长时期的实际数据,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装备进出口对国内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影响。第叁,国际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实现机制的借鉴。对日本、美国和韩国这样的发达装备强国在发展装备制造业过程中的产业安全保障机制进行比较借鉴,其最终要义在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我们获得有益启迪,并避免重走弯路。第四,关于构建国内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实现机制的构想。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外部挑战,提出应对外源风险的国内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实现机制的设计构想,包括外资并购监管机制、贸易救济机制、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产业安全国际互动对话机制等;在应对内生性风险、提升国际竞争力上,强调政府及政府规制的重要作用,并分别针对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兼并重组与产业聚集叁方面突出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陈志洪[10]2003年在《九十年代上海产业结构变动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上海正致力于成为亚太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际中心城市,90年代上海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城市面貌也是“一年一个样,叁年大变样”。在当前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背景下,应如何看待和分析过去一段时期内上海产业结构变动所取得的成绩,以及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战略选择,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论文从对产业经济分析方法入手,首先介绍发展经济学等有关产业结构领域的基本理论,进一步提出城市聚集经济和产业集群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从而指出,城市产业结构有着不同于国家产业结构的特征。通过对纽约、东京、香港等多个国际性大都市的实证分析,印证了所提出的城市产业结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论文对上海产业结构变动轨迹进行深入分析,解析了叁次产业之间以及第二产业、第叁产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发展,并从投资、需求和技术进步等方面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成因。通过对引进外资和技术进步两个因素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进行重点分析,指出:90年代上海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引进外资效应显着,但技术进步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以上基础上,论文从要素(资金、劳动力、技术)效用、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等方面对90年代上海产业结构变动绩效进行评估。同时,就当前上海与长江叁角洲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论文也做了重点研究。最后,论文提出了新一轮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目标体系和手段措施。论文认为,考虑到经济发展的惯性和路径依赖性,上海产业结构发展到其目标模式还有很长的一个过程,期间也存在很多需要我们思考和对待的问题。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叁个方面:首先,论文强调,城市经济与国别经济有很大的差异,反映到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上也是不同的。原有发展经济学对产业结构的理论不足以解释和指导上海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城市产业结构的模式选择应该是由其功能属性来决定的。上海致力于成为一个国际性中心城市,在对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上应充分借鉴国际性大都市的发展模式,注重都市型产业的发展。其次,作为一篇以实证研究为主的论文,以大量、详实数据作为支撑是本研究的特色所在。论文通过系统地比较分析了纽约、东京、伦敦、新加坡、香港等城市的产业结构,为对上海产业发展分析提供了客观的参照。对上海产业结构的分析中也主要通过数据和模型进行定量研究。最后,对上海产业结构演进中所取得的成绩,论文进行了辨证地分析和评价。诚然,对上海产业结构变动有些观点与其他学者乃至政府所持有的观点是有差异的,如上海是否需要或者说能够建立工业新高地、第叁产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关<WP=5>系等问题。但笔者认为,作为学术研究上的一家之言,应该把这些观点提出来以供商榷。
参考文献:
[1]. 入世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及其发展研究[D]. 吴传荣. 沈阳工业大学. 2003
[2]. 中国重大装备产业安全研究[D]. 张林超.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3].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D]. 陈静. 北京邮电大学. 2015
[4]. 全球技术进步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问题研究[D]. 何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
[5]. 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研究[D]. 向一波. 中国人民大学. 2013
[6]. 我国农机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D]. 李侃.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7]. 新形势下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研究[D]. 陈泊昊. 东北财经大学. 2016
[8]. 专家领导力研究[D]. 魏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9]. 国内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与实现机制研究[D]. 段一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
[10]. 九十年代上海产业结构变动实证研究[D]. 陈志洪. 复旦大学. 2003
标签:工业经济论文;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 全球价值链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经济安全论文; 国际竞争力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中俄论文; 发电设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