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源为逻辑起点的中华武德内涵解析论文

以字源为逻辑起点的中华武德内涵解析

杨建营1,2,韩衍顺3

(1.上海市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体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上海 200241;2.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3.齐鲁理工学院 校办,山东 济南 250200)

摘 要: 针对武术界不少专家学者对武德缺乏应有的认识的实况,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为出发点,重点以字源为逻辑起点解析了中华武德的内涵,得出以下结论:(1)“德”字的本意是心正、目正、行正,是以仁爱为核心而发自于心、表现于行的一个内外统一的概念;“武”字的本意是持戈而立、举戈而动、荷戈而行,具体到武打技术,其核心是技击能力。(2)就核心层面而言,武德是限制习武者使用武力的内在制约机制,其存在的前提是习武者具备一定的技击能力,其核心是习武者发自内心地不随便使用武力,其根本是习武者具有仁爱之心。(3)拓展之后的武德涵盖了习武者在为人处事方面应遵循的各种日常道德规范和在习武过程中应具有的各种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内容。(4)升华了的武德是习武者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境界”。(5)武德中有些内容已经不合时宜,但其主体内容值得深入挖掘,继承创新,特别是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当今时代。

关键词: 武德;字源;核心;仁爱;升华;精神境界

武德是武术界世人皆知的一个概念。在十八大、十九大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高度的当今时代,武术界应该当仁不让地把深入挖掘武德的内涵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项重点内容。然而,浏览相关研究,不少学者对武德的认识仅停留于表层,没有深入到实质和内核,很多学者没有弄清武德与武礼的关系,还有学者将德治和法治完全对立起来,极力反对提倡武德。鉴于这种状况,很有必要从基础理论层面阐明武德的实质与核心,从发展演进的角度梳理武德的拓展与升华,从当代传承的视角辨析其中的良莠与精糟。本文主要以字源为逻辑起点,从最本质的一度开始,逐层解析中华武德,勾勒出武德的层次性结构,为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作好理论铺垫。

1 武德的本义

从语言文学角度,武德是一个偏正词组,其中心词是“德”,修饰词是“武”,从字面上讲,就是与“武”紧密相连的“德”。

1.1 什么是“德”

“德”本来是一个象意字,按照历史演进顺序,在甲骨文、金文、篆书中的写法如图1。在甲骨文中,“德”字左边的“彳”表示道路,是行动的符号;右下面是“目”,上面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射”之意。左右合起来,即“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从深层次讲,眼是心之苗,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正是内心的直接反映,所以,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依照本心、遵循本性地行动”,即“行动与内心的统一”。为了进一步突出内在,在金文中,右下方又加了“心”,意即“遵循本心”。在篆书中,右上变成了“直”,下面还是“心”,意思是“直心”为“德”,也就是说,德是直指内心的。从“德”字的演进来看,对“德”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行正”“目正”,还要“心正”。所以,“德”的本义即从内心到行动的统一,所谓“道德、品行”,首先是发自于心,然后是表现于行。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告诉发展,多媒体实验演示与计算机模拟实验,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尖端化学研究领域。为了提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水平,我们将这两种先进的实验形式引入了我校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切实提升了化学素养的同时,有效发展了信息化应用意识,这能够为他们今后的长远发展,带来重要的促进意义。

在最适酶添加量和料液比的试验条件下,其他条件不变,试验考察了酶解时间对辣椒碱、辣椒二氢碱及辣椒红色素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见图2中D。

图1 “德”字在甲骨文、金文、篆书的写法

[12][32][37]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0,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Vol.VI,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6, p.232, 254-255, 233-234 &244,

孔子还曾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2]。唐代孔颖达曾对此进行解释:“‘君子进德修业’者,‘德’谓德行,‘业’谓功业”“‘忠信所以进德’者,复解‘进德’之事推忠于人,以信待物,人则亲而尊之,其德日进是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3]。由此可知,“德”是内在的忠、信、诚的体现。随着历史的发展,“德”的外延逐渐拓展,仁爱孝悌、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好礼等,都纳入了中华美德的范畴。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新课改小学科学主要有两方面要求,首先以探究为其核心内容,其次是力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此背景下小学不应再只依应试成绩为要求,则要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单纯地进行传授科学知识。另外也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能只以分数论好坏。同时教师进行拓展教学,主要指校方给学生提供可自主学习的内容,要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指导与引领者,花更多时间精力去帮助学生实践操作科学问题。

谈及“德”,不能不提及“礼”,为更深刻地理解“德”,有必要辨析与“礼”的关系。“德”与“礼”即相互关联,又不是一回事。首先,“礼”是“德”的一种外化表现。“德”有多方面的外化表现,“礼”是其中的一种。孔子曾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意思是说: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礼仪、规矩)去规范其行为,这样老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还会口服心服。由此可知,孔子提倡的“以德治国”既要有内在的道德,也要有外在的规范,内在的道德和外在的礼仪是相呼应的。武术界有“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之说,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礼”和“德”的关系。其次,在很多时候“礼”与“德”又不一致。在20世纪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传统道德被视为封建落后的内容,被作为杀人工具的象征而受到批判。如1977年武汉体育学院编写的《武术讲义》也将武德与封建迷信、宗派门户、陈规陋习、孔孟之道、江湖义气归为一类,列为“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的范畴[5]。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旧社会存在大批伪君子,武术界存在大量老江湖,这些人表面上彬彬有礼,如谦谦君子,而实际上却道貌岸然,打着道德的旗帜却干尽缺德的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人只有外在的“礼”,没有内在的“德”,出现了内外失衡。由此而言,内在的“德”与外在的“礼”不是一回事。相对而言,“德”比“礼”要重要的多,外在的“礼”只有建立在内在的“德”的基础上,才有实际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学研究方法及价值…………………………………………………………………………赵艳华(2.44)

1.2 什么是“武”

“武”也是一个象意字,按照历史演进顺序,在甲骨文、金文、篆书中的写法如图2。在甲骨文中,“武”字还有象形的意味,左下方画的是一个“足形”,右上方画的是一个“戈形”,合在一起即“立足持戈”,是拿起武器作战的意思。在金文和篆书中,原来的“足形”被“止”字代替,而“止”同“趾”,仍然是“足”的代表,“戈形”被“戈”字代替,仍然是武器的代表,因此,其象意的成分更浓了。另外,“武”字也变成了上下结构,即“戈”被举起来了,具有“举戈而动”“持戈而行”的意味。

RT-PCR结果(图4)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6号化合物50 mg·L-1组Bcap-3细胞凋亡相关基因p21,p53,Bax和NF-κB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P<0.01)。

后人为了美化“武”字,赋予了“止戈为武”“正戈为武”的新内涵,这表达了人们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但这并非“武”的原意,严格地讲,是望文生义的曲解。我国著名文字学家唐兰(1901-1979)曾对此提出批评:“‘止戈为武’见于《左传》……似乎是很有根据的。但从现在的眼光看,这种说法都是错误的。古文字只有象意,没有会意。象意字是从图画里可以看出它的意义的”“‘武’字从戈从止,止是足形,我们决不能把它当作停止的意义,因为停止的意义,在图画里是没有的。‘武’字在古文字里本是表示有人荷戈行走,从戈形的图画,可以生出‘威武’的意义,从足形的图画里,又可以看出‘步武’的意义,可是总不会有‘止戈’的意义”[6]。根据唐先生的论述,不仅可以得出“止戈为武”是望文生义的曲解,而且还可以得知,从“武”字持戈而立、举戈而动、荷戈而行的原意,还可以衍生出威武、勇武的形容词意义。

图2 “武”字在甲骨文、金文、篆书的写法

也就是说前者在修辞格的选用上多多益善且将修辞格的益处全盘接收,这点尤其表现在对典故氛围的吸收上;而后者更愿意看准时机少用且精用修辞格,使之各安其位,这也是其典故使用的特点——愿意用典,但不完全接受典故所营造的氛围,自主地选择心仪的情绪加以自己的表达形成独特的创作。《秀才胡同》使用修辞格11种,在修辞格的使用上丝毫不吝啬笔墨;而《东风破》仅用6种修辞格且大多集中在移就和用典上,用典故来拼凑自己想要的意味。由此可见前者善于海纳百川,后者善于挑拣缝补。

仅就核心层面而言,无论军事上的“武”还是民间的“武”,都是一种解决纷争的暴力手段,只是一个用于解决国与国、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纷争,一个用于解决个人或小团体之间的纷争而已。军队是国家的暴力手段,早已是常识性问题,而武术则是个人的暴力手段。正如程大力所言:“武术是作为直接解除对手战斗力而伤残对手甚至杀死对手的手段而存在的”“血腥残酷既是武术的普遍表象,又是武术的本质特征之一”[7];也如乔凤杰所言:武术“以残忍诡诈为工具理性”[8],其技击招法中不乏“笑里藏刀式的阴险、杀人不见血式的无情、声东击西式的狡诈”[9]。就性质而言,“武”这种暴力手段是中性的,人们既可以以此发动侵略,掠夺财富,涂炭生灵,也可以以此保卫疆土、捍卫主权,抵御侵略,既可以以此为非作歹,打家劫舍,欺凌弱小,也可以以此防身自卫、见义勇为,行侠仗义。至于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这种暴力手段,就涉及到“武德”的问题。

1.3 什么是“武德”

“武”的分野也导致了武德的分野,就目前的研究而言,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军事上的武德,如《中国武德通史》(王联斌,解放军出版社1998)、《武德人格论》(徐星,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等,一种是武术方面的武德,如《传统武德及其价值重建》(刘树军,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本文要研究的武德是后者,习武之人的武德。

从字面上讲,武德就是习武之人应具有的品行。仅就武德的本义而言,必须以“武”为前提,是紧紧围绕“武”而展开的“德”,这个“武”即通过练习武艺而获得的技击能力,“德”即具有技击能力的人对如何使用所掌握的技击技术的价值判断,它使习武者从内心深处懂得不能随随便便使用这种残酷技术,所以,武德的本义是“具有技击能力的人在运用武术时应具有道德品行”。

当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武德内容逐渐丰富,最后发展成为一个涵盖习武者应遵循的各种日常伦理、应具有的各种意志品质的广义概念。但这些都是武德的衍生内容,并非本义。

2 武德的内核

如何引导呢?——培养习武者的仁爱之心。“仁”在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中排在首位,是儒家思想最重视的一个品德。“仁”的核心是“爱人”,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实施方法。“仁爱”即“对人同情、爱护、宽厚等的思想感情”[11]1565,具体到武德方面,即要有仁慈之心,爱惜别人,爱惜生命,慎用武技,通过以“仁爱、仁慈”为核心的高尚道德来保证不随随便便使用武力,不随随便便伤害别人。程大力曾言:武德“以儒家仁学思想为中心”[7],是很有道理的。“仁爱、仁慈之心”正是武德这种制约机制的根本。

就最本质的核心层面而言,武德是一种内在的制约机制[10],它制约着习武者发自内心地不滥用武力。具有技击能力的人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掌握着破坏性很强的暴力技术。虽然暴力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如果掌握这种技术的人出了问题,那必将对他人、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正如乔凤杰所言:“无论武术的技击战术变得多么诡诈与阴险,都不可怕,可怕的只是掌握这些阴险诡诈的武术技击的人不做好事”[9],故此,在整个社会层面,如何限制习武之人对所掌握的这种特殊技术的使用,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不同国家对各自的武技采用了不同的限制方式,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文化更侧重于思想控制,道德自律,即从道德品行方面对习武者这个特殊群体提出更高要求,试图通过改造习武者的思想来影响习武者的价值判断,从思想道德层面引导习武者不随便使用武力。

当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对习武者使用武力进行制约:一是通过外在的法律法规强制,即只要随便使用武力,就绳之以法,通过法律强制来限制其对武技的使用;二是通过内在的武德引导,即让习武者从内心里知晓自己掌握的技术非常特殊,具有很强的破坏性,绝对不能随便使用武力。所以,法律是一种外在的制约机制,武德是一种内在的制约机制。应该说,两种机制都很重要,但在法制不健全的古代社会,武德这种内在的制约机制就显得更为重要。

有一个问题需要明晰:为什么做广播体操不需要“操德”?跑步不需要“跑德”?因为这样的技术不具有破坏性,无论怎么练,也不会危害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练习竞技武术套路和练习健身养生性武术套路与核心层面的武德没有任何关系,因为练习者即使每天24小时坚持训练,天天训练,练一辈子也不会具有技击能力,所以对这样的技术根本无须武德这样一个内在的制约机制。山东师范大学姜周存教授曾言:“以德服人的前提是以武服人”。当然,这里的“武”不是“武力”,而是指技击能力。也就是说,武德是对具有技击能力的人而言的,具有技击能力是武德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有技击能力这个大前提,也就无所谓武德了。乔凤杰博士曾说:“第一,高深的功夫是一个武术家的必备前提。第二,高深的功夫,必须受制于伟大的人格”[8],在此,他也强调了“高深的功夫”是大前提,而习武者的“伟大的人格”却是由武德造就的。

没有武德这个内在机制制约,习武者必将成为为害一方的祸害,而抽掉了技击能力这个前提,武德将因失去了特殊性而变得空洞而无所依。武德的实质是“武”与“德”的统一,即技击实力与道德品行的高度融合。首先自身具备了一定的技击能力,其次又以仁爱为本,发自内心地不随随便便使用技击之术,这才是武德的实质,这才是核心层面的武德。

综上,定性地讲,核心层面的武德是习武者在运用武技时的价值判断,更进一步讲,是一种内在的制约机制,制约着习武者不随便使用武力,可具体地表述为“具有技击能力的人在运用武术时应具有的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品行”。

3 武德的拓展

在长年累月的习武过程中,经过方方面面的行为规范训练,通过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品质锤炼,习武者完成了“内圣”的储备,继而就要成就“外王”的诉求,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这种价值表现为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侠肝义胆的侠义精神。往大处说,可以奔赴疆场、精忠报国;往小处讲,可以行侠仗义、见义勇为。周伟良把侠义精神称为“传统武德中流光溢彩的无限风光”、习武者“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境界”[12],这正是对升华了的武德的褒赞。乔凤杰把习武的过程视为“成就伟大人格的实践过程”[8],提出“诡道成就的是强大的杀伤力,而圣道成就的则是伟大的人格”[9],这里的“圣道”即升华了的武德。客观地讲,原本纯粹技术性的武术是一种残忍的暴力技术,根本不具有涵养道德的功能,正因为经过升华之后的武德的规训,才成为了“一种事实上的修身养性的手段”[9],习武者伟大的人格正是通过升华了的武德来成就的。正是因为武德的升华,中华武术才由一门“制人之术”,发展成一门“治己之术”;正因为有了升华的武德,伟大的武术家才成了“高超的武术技击能力与强大的人格魅力的完美统一”[9]

还有在台湾民间信仰的符咒图像中,也经常可见以“金鸡”象征太阳者。如在今澎湖、台南等地的许多宫庙在进行“安龙谢土”醮典仪式时,也多会在庙宇的左、右两侧高处或梁柱下方分别贴一大圆中有金鸡和玉兔的“金鸡玉兔符”(图5),应是用以象征日、月。[注]有时,金鸡玉兔符也会和“尺、镜子、剪刀”符画在一起,可知其亦具有镇庙及祈求合境平安的功能。至于这类图像是否受畬族文化的影响,则或有待日后更进一步追索。

随着历史的发展演进,“武”又分化出军事上用于战争的“武”、民间用于私斗的“武”。在冷兵器时代,这两种“武”相互交融,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随着火器的发展,两者的分野越来越明显。当今时代,军事上的“武”与民间的“武”已经发展成了几乎没有交集的两个概念。军事上的“武”就是指战争,既包括冷兵器战争,也包括热兵器战争;民间的“武”则是指武打技术。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武打技术,中国的武打技术的特别之处是围绕技击这个核心而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诸多拳种流派,衍生出了多种形态的运动形式,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然而,无论中华武术如何演变,其核心仍然是技击术,技击能力是众多习武者的核心追求。

例如,在学艺过程中,作为日常伦理道德的孝悌、敬诚、遵奉,都被纳入武德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悌”分别是处理与长辈、平辈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孝”一般指对父母的奉养、尊重、顺从,“悌”一般指是对兄弟的友爱、良善、和睦。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是一种模拟血缘关系的传承,正因为“师徒如父子”,所以血亲之孝也就自然转换成了徒弟对师父之孝,即徒弟要奉养、尊重、顺从师父;善待兄弟也自然转换为与师兄弟之间应该和睦相处。“敬诚”即伦理意义上的恭敬谦和,包括对师父、师兄弟、外人以及所学技术等各个方面。习武者都要恭恭敬敬地对待传授武术技艺的人,诚心诚意地对待与自己一起练习技术的人,同时,对于外人也应该以礼相待,不仅如此,而且对所学技艺也要保持一定的敬畏之心。“遵奉”即对各种行为规范的遵守和奉行。各门各派都有相应的门规戒律,如鸳鸯门有习武“八规”“八戒”,以其中的“八戒”为例,规定“戒断、戒贪、戒浮、戒蛮、戒变、戒满、戒门户偏见、戒忘师忘本”[13]。在每次拜师大会上,师父都要宣读这些规戒,弟子则都要认真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以此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同拳派的习武者都要遵守和奉行各自的门规戒律。

再如,在习练武艺的过程中,专心、苦心、恒心等意志品质方面的内容是习得高超技艺的必备条件。“专心”即在习武过程中的心不旁骛、神专志一、专心致志地练习武艺。据传,形意拳名家李洛能跟随戴龙邦学习形意拳之初,“二年之久,所学者仅五行拳之一行,即劈拳”[14],正因为他专心致志、心不旁骛地练习劈拳,才为学习形意拳打下了良好基础,造就了后来的“神拳李能然”。“苦心”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刻苦磨砺。练习武艺,拉韧带、练体能、站桩功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没有长年累月的刻苦磨砺,不可能成就高深的功夫。“闻鸡起舞”一词正源于“东晋时期的著名将领祖逖年轻时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的故事[15]。这种刻苦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正是经过了长期刻苦训练,祖逖才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恒心”即坚持“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的持之以恒精神,在很多场合以“功夫”指代武术,正是因为高深的武功是持之以恒地下功夫的结果。据传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因铲除恶霸犯了人命官司被关进监牢后,即使手脚戴着镣铐,依旧每日练拳不止,无法跨出一步就迈半步,不方便换步就不换,这种坚持不懈的持之以恒成就了“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武林奇才。正因为专心、苦心、恒心等隶属于意志品质方面的内容可以促进人格完善,所以常常被称为“道德意志品质”,也被纳入武德范畴。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大地形成了诸多文化学派,其中,孔子的儒学最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儒家做学问的总纲可用《论语·学而》中孔子所言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概括。“志于道”即立志高远,做学问应以“求道”为最高目标,以“求道”为最终境界;“据于德”即要想实现“求道”目标必须根据内在的德,德是内心的根本,是行事的根据;“依于仁”即内在的德是以仁爱为核心的,以是否具有仁爱之心为判断依据,这种仁爱之心是人的内在修养,具体表现为爱人、爱物、爱家、爱国、爱天下,它是道德的依靠,是为人处事的具体原则;“游于艺”即遨游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学习渊博的具体知识技能,“六艺”是做学问的具体方法。概而言之,“道”是目标和境界,“德”是“求道”的内在根据,这些都是“形而上”的,要实现“据德求道”的目标,须依靠以仁爱为核心的内在修养,具有“爱人、爱物、爱家、爱国、爱天下”的情怀,具体方法要落实到“形而下”的“艺”的层面。从儒家做学问的总纲中可以看出“德”与前面的“道”以及后面的“仁”“艺”的关系,以“仁”为依据的“德”是求“道”桥梁和依靠,是连接“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艺”的纽带。

综上,拓展之后的武德涵盖了习武者在为人处事方面应遵循的各种日常道德规范和在习武过程中应具有的各种意志品质。需要说明的是,拓展之后的这些内容,并非习武者所独有,而是各行各业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成就各项事业都应具有的意志品质。

4 武德的升华

在武德由“习武者使用技击时的价值判断”拓展为“涵盖日常行为规范和意志品质等多方面内容”的过程中,习武者的修养逐次提升,人格不断完善。作为习武者不断“文”化之载体的武德,最终也升华为习武者追求的“高尚精神境界”。特别是在强调“德治”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本属纯粹技术性范畴的武术,就变成了成就伟大的人格的实践途径,“技术与做人,成了传统武术的两个重要的范畴”[8],习武过程同时也是人格修炼过程,其最终指归即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的一种理想人格”,即“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或外务社会事功”,这个词语虽然语出《庄子·天下》,但后来成为儒家思想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成为中国历代士人与知识分子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标[11]1364。在儒家思想的人生阶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内圣”的途径,“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外王”的具体体现。

由于习武者掌握着对社会具有潜在破坏力的暴力技术,所以中国社会对这个特殊群体提出了比一般人更高的道德要求。所谓“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正道出了对习武者而言“德”的重要性。正因为社会对习武者的道德品行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众多习武者在习武过程中才更加“自律”,力图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由此,武德已经不局限于“如何用武”,而是拓展到了习武者的方方面面,最终成为几乎统摄习武者所有生活领域的道德修养。例如,周伟良将武德的基本场景概括为“传武、习武与用武”3个方面,具体包括“传武”中的日常伦理(孝悌、敬诚、遵奉)、“习武”中的意志品质(专心、苦心、恒心)、“用武”中的侠义精神[12],乔凤杰将其扩展延伸到了尊师敬友、慈善待人、见义勇为、为国尽力等诸多方面。如此一来,武德就从“运用武术的道德”升级成了“习武者的道德”[8],成为一个外延越来越广,涵盖内容越来越多的广义概念。泛化之后的武德变成了“习武之人所具有的意志品质和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综上,升华了的武德是习武者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境界”,大可精忠报国,小可行侠仗义。

综上,“德”即“道德、品行”,以仁爱为核心和依据,包含了忠义、诚信等多方面内容,是发自于心、表现于行的一个内外统一概念,可以通过外在的礼仪表现,但与礼仪又不是一回事。

5 武德的传承

有一个问题需要从思想层面明确:武德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在当今社会是否还值得传承呢?——这涉及到对武德的认识问题。有些学者认识到了武德的积极意义,认识到武术的是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坚持大力提倡;而有些学者没有认识到武德的实质,有些学者对武德认识不全面,所以认为当今时代没必要提倡武德。下面对各种不同观点具体剖析。

有武术界著名的研究生导师在给学生上课时曾引用了我国当代著名武术家的原话“什么是武德?——武德就是五讲四美三热爱”,以此为依据提出“无论习武者,还是一般大众,都要具有一般的社会公德,都要遵守一般的社会规范,所以当今时代武术界完全没有必要把武德单独拿出来突出强调,更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提倡”。这种认识仅仅局限于武德与一般道德规范的共性,仅仅看到了拓展之后的武德,没有深刻认识到武德的特殊性,没有更深刻地深入到武德的本质和核心。因此,是不全面的。如果该观点持有者仅仅站在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和以武术健身养生为主的一般大众角度,还能站住脚,因为这类人群所习练的技术与其他体育运动相比没有特殊性,完全可以遵循一般的社会道德规范。但如果着眼于整个武术,问题就严重了。

1.2 仪器和试剂 迈瑞Mindray公司的五分类细胞分析仪;Dympus BX50型显微镜;广州万孚公司的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试剂;染色液为RR8姬姆萨染液。

还有学者提出:“‘武德’是一个特殊历史范畴,它显然根本不适应于今天的社会”,理由是武德是法制外社会的产物,而今天“根本不存在一个法制外社会”,所以建议“对今天的武术专业运动员和武术专业学生而言,要开设的课程和要进行的工作是法制普及,而不是什么‘武德’教育”,并言“如果还要正儿八经地编写所谓‘武德’教材,在大专院校开设所谓‘武德’课程,要学生学习所谓‘武德’、遵守所谓‘武德’,就成了一件可笑而荒诞不经的事情”[16]。与前一种认识所不同的是,这种认识主要局限于核心层面的武德。其存在的问题是把道德和法律完全对立起来了,其潜台词好像在说“法治社会就不应提倡道德建设”。这显然是西方“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在作祟,这样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缺陷。

法律和道德虽然有近似相同的价值取向,但却有完全不同的内在机理。法律是外在的,是强制性的,可以使习武者被动地、消极地不敢滥用武力;而武德则是内在的,是引导性的,可以使习武者主动地、发自内心地不愿意滥用武力。前者导致的结果是习武者不得不限制使用武力,后者导致的结果是习武者从内心深处懂得不应该以武欺人。法律使人明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道德使人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两者一外一内,一刚一柔,一为治标,一为治本,只有将其结合起来,才能内外兼顾、刚柔相济、标本兼治[17]。如果抛弃武德,仅仅依靠法律制约,那么,习武者在法律无法触及的领域就会把“不能做之事”偷偷地转化为“能做的事”,而以武欺人,祸害社会。如果以武德为本,那么,习武者在法律无法触及的领域即使能做“不能之事”,也依然固守自身的做人原则,甚至还会行侠仗义,制止他人的不法行为。由此,当今时代武德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

还有一种观点肯定提倡武德的积极意义,但认为应该重点提倡的是内在的“德”,不必强调外在的“礼”。这种观点的持有者可能对封建礼教逐渐演变成了杀人的工具,培养了大批谦谦有礼的伪君子心有余悸。诚然,内在的“德”比外在的“礼”更重要,但不能以此就否定了外在的“礼”,“礼”毕竟是“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应该是一种更好的美德。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在《体育与健康学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课题论证会上讲述了他在北京体育大学作副校长时视察体育高考的场景:走到跆拳道考试场地,考生的鞋子、护具摆放的整整齐齐,而到了武术散打场地,整个场面乱七八糟。这种鲜明的对比应该是不同考生平时接受了不同教育的结果。我们无法以此就断定跆拳道考生比武术考生在内在的道德修养方面一定就高,但至少能够说明跆拳道考生懂得礼仪规范,并且已经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武术考生缺乏礼仪规范方面的训练,没有养成这种好习惯,可能还认为这些细节无所谓。由此使一般大众产生了这样的观念:武术散打是野蛮人从事的运动,跆拳道是高雅的人从事的运动,虽然跆拳道的技术也都是暴力技术。这种鲜明对比说明:跆拳道教练已经把礼仪规范融入到了平时的课堂教育之中,而中华武术却忽视了本应具有的礼仪规范。为什么大城市中很多家长愿意让孩子去学跆拳道,而很少愿意让孩子去学武术散打?这正是不同教育理念而导致的不同结果,因为长期以来,在反对封建礼教的大潮中,我们抛弃了整个传统文化。

2.游戏与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游戏对幼儿的意义尤为重大。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幼儿是在游戏中长大的,喜欢游戏是幼儿永恒的天性,也是最初儿童心理的直接显现,在儿童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阶段最适合并最能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活动。

十八大明确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九大则更为细化地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可否认,武德的内容中有因宗法社会而导致的“门户之见”、因江湖义气而导致的“为朋友两肋插刀”等不合适宜的内容,但武德的主流是好的,其中蕴含着中华武术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内容,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一个重点。

6 小结

就字的结构而言,“德”即“心正、目正、行正”,其本义是从内心到行动的统一,首先是发自于心,然后是表现于行。具体而言,“德”以仁爱为核心和依据,包含了忠义、诚信等多方面内容,可以通过外在的礼仪表现,但与礼仪不是一回事。“武”字的本义是持戈而立、举戈而动、荷戈而行,还可以衍生出威武、勇武的形容词意义,并无“止戈为武”的含义。具体而言,可细化为军事上的“武”和民间的“武”两方面。无论哪种“武”,都是一种解决纷争的暴力手段,其本身是一个中性概念。就后者而言,武德的本义是“具有技击能力的人在运用武术时应具有道德品行”。

立足根本层面的武德,涵盖拓展之后的武德,兼顾升华了的武德,可将其定义为“以习武者在运用武术时基于仁爱之心的价值判断为核心向外拓展而形成的涵盖日常伦理、意志品质、精忠报国、行侠仗义等内容的道德品行、行为准则和人生旨归”。该定义涵盖了3个层面的武德。其核心内容是仁爱仁慈,由此形成一种内在制约机制,从内心深处制约着习武者对武力的使用,从而形成了“用武”过程中的价值判断。将其泛化拓展之后,个人层面的内容包括在学习武术时的神专志一、练习技艺时的刻苦磨砺、锤炼功夫时的持之以恒;个人与社会层面的内容包括孝敬师父,和睦师兄弟,忠于师门,遵守门规,奉守戒律,恭敬谦和,以诚待人,讲究信义,和谐社会。其升华之后的内容包括精忠报国、舍生取义、行侠仗义、见义勇为等。

武德中有不少历史糟粕,但其主体内容是好的。我们既要重视一般社会伦理规范层面的武德,更要重视特殊意义上的武德,既要让德治与法治并行,共同规范习武之人的行为,还要让内在的“德”与外在的“礼”统一起来,内外合一地实现“育人”目标。因此,无论武德是在什么社会形成的,只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值得传承,不仅如此,而且还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使其展现出永久魅力,绽放出时代风采。

参考文献:

[1] (宋)蔡節撰《論語集説10卷》卷四,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 (周)卜商撰《子夏易傳11卷》卷一周易,清通志堂經解本.

[3] (三國)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9卷》周易兼義上經乾傳第一,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4] (三國)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20卷》論語注疏解經卷第二,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5]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编写小组.武术讲义[M].武汉:(未出版,见超星图书馆),1977:3.

[6] 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2-63.

[7] 程大力.武德仁学中心论[J].体育文史,1990(3):56-61.

[8] 乔凤杰.本然与超然——论传统武术技击的诡道与圣道(二)[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10-14.

[9] 乔凤杰.本然与超然——论传统武术技击的诡道与圣道(一)[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14-17.

[10] 杨建营,邱丕相.从武德的实质和精神内核探析当代武术教育改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112-114.

[1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12] 周伟良,杨建营.论武德的历史发展与当代价值[J].中华武术(研究),2014,3(2):6-19.

[13] 姜周存.鸳鸯门[M].济南:银河出版社,2004:5-6.

[14] 孙禄堂著.孙禄堂武学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271.

[15] 周锐斌.中华故事选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6:307.

[16] 程大力.“武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兼论“武德”在现代武术界提倡之不合时宜[J].体育文史,2000(3):39-40.

[17] 任海.体育“法治”与“德治”辩[J].体育科学,2005,25(7):扉页.

Connot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Virtues from Point of Etymology

YANG Jianying1,2, HAN Yanshun3

(1.P.E.Research Base of Key Research Bas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Shangha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School of P.E.and Health, East China Normal Univ., Shanghai 200241, China; 3.Qilu Inst.of Tech., Jinan 250200,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Wushu lack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virtues,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virtues taking etymology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ed:(1)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word “德” is the idea of integrity of mind, eyes and action.Taking kindheartedness as the core, it is a concept unifying the internal and the external that comes from the heart and expresses in the action.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word “武” is to stand holding weapons, to act raising weapons, to walk taking up weapons.Specific to martial arts, the core is the ability to fight.(2) At the core level, martial virtue is an internal restriction mechanism that restricts martial arts practitioners using of force.The premise of martial virtue is that martial arts practitioners have certain ability to fight.The core of martial virtue is that martial arts practitioners do not intend to use force casually, and the fundamental of martial virtue is that martial arts practitioners have the heart of kindheartedness.(3) The expanded martial arts virtues include various daily moral standards that martial arts practitioners should follow in dealing with affairs and various volitions that they should have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ing martial arts.(4) The sublimated martial arts morality is a kind of “noble spiritual realm” pursued by martial arts practitioners.(5) Some of the contents of martial arts morality are out of date, but the main content of it should be further explored and innovated, especially in the current

era of vigorously carrying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striving to build a strong cultural country.

Key words :martial arts virtue; etymology; core; kindheartedness; sublimate; spiritual realm

中图分类号: G8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20X(2019)08-0055-07

收稿日期: 2019-06-06;修回日期: 2019-07-06

基金项目: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体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建设项目(11001-412221-16057);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发展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 杨建营(1972-),男,山东宁津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基础理论、武术文化与教育。

标签:;  ;  ;  ;  ;  ;  ;  ;  ;  

以字源为逻辑起点的中华武德内涵解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