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生态工业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论文,生物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267(1999)03-0075-03
工业经济文明的发展,一方面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推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工业经济文明的发展也带来自然资源,包括生态资源的巨大消耗和浪费,破坏了人类赖以生产、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给人类的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带来潜在危机。因而,人类寻求一种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能够与保护、培育资源相结合的新的经济运行方式、生产方式,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此试图探讨一下关于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培育相结合的一种工业形式——生物生态工业,核心试图说明,生物生态工业的内涵及特点,大力发展生物生态工业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生物生态工业的对策和途径。
一、生物生态工业的内涵及特点
(一)生物生态工业的内涵
生态工业就其含义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工业即是指“在不破坏基本生态进程的前提下,促进工业在长期内给社会和经济利益作出贡献的工业化模式”。它变革了传统模式,其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乃至消除废弃物,减轻工业污染程度,使工业排泄物达到无害化和资源化,在保证现代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不断创造丰富的生态财富,实现资源的增殖。生态工业得以实现的途径是从可再生资源为主的资源、能源体系为基础,走清洁生产的道路,广泛采用清洁工艺,确立无废物的食物链型工业生产技术的主导地位。狭义生态工业即生物生态工业,即模拟生态系统的功能,建立起相当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工业生态链,实现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和保护、培育生态资源相结合,工业发展与生态平衡协调统一的,生态资源良性循环的工业。
(二)生物生态工业的特点
生物生态工业不同于传统的工业模式,只注重提高生产效率,而对其产生的资源的过度消耗,甚至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和失衡却被排斥在工业生产视野之外。同时,它也不完全同于一般生态工业仅把保护生态和最低限度地减少污染,以实行清洁生产目的为尺度。生物生态工业表现在以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和保护生态资源为双重目的。
把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相结合,开发利用和培育相结合,建立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和资源生产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无害化和无废化的生产工艺过程。
第一,以保护生物生态资源和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为双重目的。
传统的工业模式单纯以生产能力为尺度,以直接经济效益为目的,只注重开发利用生态资源而忽视对它的保护,乱采乱伐,乱捕乱杀,造成大面积的绿色植被破坏,动植物种群严重失衡,自我更新,自我繁殖能力锐减。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生物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循环发生困难,进而引起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气候异常等现象,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被破坏。生物生态工业改变传统生产模式,以物质生产能力和生态保护能力为双重尺度,把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以生态效益为基础,实现和保障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统一,生物系统自身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交换的良性循环。
第二,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相结合。
传统的工业模式只考虑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而很少顾虑它的生态价值,因而在工业经济运行和成本核算中忽视资源的生态价值消耗和负面影响,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全是掠夺式、摧残式的,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毫不顾及生态资源的再生性和永续性。生物生态工业模式则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和估价生态资源的生态价值,把生产的经济成本、经济价值,同其生态成本、生态价值相统一,把生产过程和生物资源的循环过程相统一。这个主导思想就是,在开发利用生态资源时,首先要考虑生物系统的繁衍生殖自我更新的规律,生物系统自身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流转和循环的规律,利用这一规律,模仿、利用和遵循生物生态规律,进行工艺流程设计和操作,从而实现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有机统一,实现和保障生态资源的合理一发利用和生产、生态的永续不断地发展。
第三,开发利用与保护培育相结合。
实现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有机结合,必然充分发挥生产主体的能动性,不仅要遵循生态规律,而且要主动地调整,控制和培育自然生态,走种、养、加相统一的路子。首先,遵循生物生长繁殖规律,因地制宜,根据生物生态工业生产的实际原料需求和生态平衡的客观要求合理选择和种植、繁殖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利用植物之间的共生互养特点,培育植物生态链,为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食物原料和繁殖环境,同时为植物生产加工工业提供充足优质的原料。利用动物之间共生互养特点,培育动物生态链,从而为动物生产加工工业提供充足永续的原料供给。利用动植物之间的生态平衡规律,生长繁殖规律,培育和实现动植物种群、数量协调平衡,共生共荣永续发展的生态效应。其次,在实现生态种养产业化同时,必须加强生态资源的工业化,两者同属生物生态工业的不同生产阶段和生产过程,而且,通过种养的生态培育和生态资源的生产,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生态工业本身就是利用、遵循生态规律,运用生态资源进行生产加工,实际上构成了生态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和循环的一个重大环节,是人类调整和调控自然生态的体现,实现了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有机统一,完成了生态调控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开辟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道路。
二、发展生物生态工业,保持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生物生态工业的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从社会经济的总体构成以及工业产业结构的分类而言,还未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虽已引起工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关注,但在具体操作和运行中尚处于探索阶段。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诸如土地荒漠化,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等,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人类健康持续地生产和生活,传统的经济模式、工业模式即资源消耗式、单一的经济效益性的生产方式已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严重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和目标要求,寻求新的经济发展途径和工业模式,实现生产过程的资源良性循环,保持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已向我们提了出来,因而,大力发展生物生态工业已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根本方向,那么如何加强生态工业的发展?
(一)转变生产观念,确立正确的社会生产主导思想
发展生物生态工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的主导思想,充分认识自然界生物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性质,把人类生产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平衡,维护生态系统自我更新的繁殖功能相统一,充分认识人类作为自然生物系统的一部分,在改造自然、调整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过程中应采取的具体方式,寻找人类经济发展和自然生物良性循环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把生物、生态规律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生物生态工业。
(二)把握生态系统的特征,按照生态规律发展生物生态工业
以生物群落为核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特征,具体来讲,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相关性、自我调节性,生物之间保持着动态的相适应、相制约的关系,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相互交换,并在这种流转平衡中实现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组织和自我机能的调整。发展生物生态工业,首先就要顾及生态系统自身种群之间数量规模的协调平衡,建立良好的生态结构,健全生态自我更新繁殖的功能,在发展生态工业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态规律,科学地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保持生态资源的适地、适量、适时的开发利用,同时要采取主动的、积极合理生态培育的调控方法,坚持种、养、加相结合的生产模式,保持生态平衡和生态资源的永续不绝、良性循环,保持生态发展和生产发展的持续稳定,克服由于对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消耗引起的生态平衡功能的减弱和损害,导致生态资源退化,自身调节更新能力中断,整个生态系统萎缩的恶果,进而严重影响或阻碍人类生物生态工业的发展。
(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生物生态工业
科学技术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防治自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理论基础、重要工具。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正确认识生物圈的动态平衡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有效地调整、调节生物圈的动态平衡,发展生物生态工业提供了必要的科学基础和手段。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生态理论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充分认识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帮助我们找到保护生态资源、培育生态资源和充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的合理的生产方式、生产理论和生产技术,寻找到合理的发展生物生态工业的途径和制定正确的生物生态工业工艺流程。实现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共同发展。
(四)把生态经济和特色经济相结合
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培育在目前市场经济要求高效益、高产出的前提下无疑是一个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途径有两条:
一是国家要实行明确的产业政策,要把发展生物生态工业列入社会工业体系之中,并大力推行和扶持生物生态工业的发展。
二是,利用地区生态特色、自然环境特色(诸如林区、草原等)大力扶持和发展生态特色经济,使自然环境特色,转变为经济优势,把改善和培育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相结合。
(五)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强化生态资源的管理
发展生物生态工业必须有配套的生态资源法律规范措施,必须加强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和培育再生的法制管理。坚持以把生态资源的消耗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成本中来的经济发展思想,坚持谁开发利用,谁负责保护、培育、增殖,按生态规律办事,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多功能、多效益特点,坚持实行生态资源的系统控制,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的原则,认真贯彻和落实环境保护法,使生物生态工业发展纳入规范化运作。
(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自觉组织生产,保护生产力这一优越性
发展生态工业的第一目的是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物质、能量、信息流转的良性循环,永续发展。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人们的生态意识水平和科技发展程度,而且受一定社会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科技水平都比较高,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最高目的,因而,尽管资本主义国家一再高喊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最终不可能完全克服生态保护的社会公益性与资本利益的对抗性矛盾。社会主义本质不仅在于它要求发展生产力,同时它要求保护生产力。保护自然生态资源,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以社会方式组织生产,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并保持其持续发展这一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社会主义才真正有可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因而,社会主义为生物生态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大力发展生物生态工业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客观要求,是其制度价值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集中体现,代表人类先进生产方式的未来。
〔收稿日期〕199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