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央企业的审计风暴_薪酬管理论文

关注中央企业的审计风暴_薪酬管理论文

聚焦央企审计风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审计风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键词:央企重组

央企重组:预期目标何以难实现

日前,审计署第15号公告指出,中国铝业公司2008年度财务审计结果显示,中铝公司并购重组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1个项目,因多种因素影响,截至2009年底尚未实现预期盈利目标。

前期调查很重要

事实上,央企重组失败的案例时有发生,中外运和长航这两家航运集团经过两年的时间,依然没有完成重组。

无独有偶。2007年10月30日,中铝以百亿之资入主云铜,3年过去了,曾经豪赌的巨资回收日依然是个未知数。

五洲松德会计师事务所受薪合伙人沈芳在接受《中国会计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铝和云铜是跨行业的重组,并购重组前期的尽职调查需要做得非常透彻,及时捕捉潜在风险,并且中铝还要对未来经济走势做出详尽合理的预测。”同时她还强调,在重组过程中一支高效的团队很有必要。

而恰恰是一支“高效”的团队在这次跨行业的重组中让中铝措手不及。仅仅1个月之后,云铜管理层集体腐败案件浮出水面。

一位接近审计署的业内人士分析:“管理层集体腐败的曝光对云铜的影响非常大。管理层人才的缺失,对一个刚进入铜行业的中铝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与此同时,他也强调了对行业预测的重要性,像铜这种资源类的产业,原材料的价格是很重要的,它的预期涨幅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经营的走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铜价从6万多美元/吨急降到2万多美元/吨,无论是中铝还是云铜都是始料不及的。

关键是整合和内控

“并购企业整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重组能否顺利进行。”上述接近审计署的业内人士在谈及重组问题时,强调了企业的整合能力,包括资源、人力和技术上的整合。其目的是要形成一种合力,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中心张金鑫对此非常认同。他告诉记者,并购后整合的关键或风险高发环节就是企业并购后的整合。

另外,并购内控流程不完善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企业并购中,有些企业发起并购的一个主要动因是利益输送,这个主观目的导致的价值损失比一般企业并购风险高发环节所引起的价值损失有过之而无不及。”张金鑫称。

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所主任王炜看来,审计署审计出中铝并购云铜存在的问题,说明央企内控程序存在问题,而这对央企未来重组有很好的警示效应。

为保护国有资产,国家审计总署按计划对央企进行审计,通常是几年审计一次,但往往发现问题时已是几年后的事情。

对此,沈芳认为,外部审计可以发现问题,而央企重组过程中更需要依靠内控流程控制各种风险,“一支专业的强有力的队伍对重组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控制点都会有详细地梳理和分析,也有应对措施,这是非常必要的。”

重组的是质而不是量

国资委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推动央企重组。2003年,国资委开始启动央企重组,当年央企数量是196家,到2006年,央企数量减至161家。按计划,到2010年央企数量将调整至80家至100家。

张金鑫认为,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数量重组阶段已告一段落,消减企业户数不再是央企重组的重点,而质量提升则提到中央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位置,即进一步提升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央企的竞争力也是国资委进行央企重组的初衷。那么,同行业之间的重组与跨行业之间的重组谁将更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呢?

“这要看企业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但可以预见的是,做与自己产业相关的重组,有助于产业链的发展,做到重组的精细化、合理化。”一位业内人士对这一问题分析说。

同样,沈芳也表示,跨行业的重组,存在较大的风险性,行业之间的差异是造成风险最大的原因。如若在事前没有对重组行业进行详尽的调查分析,将会对日后企业的发展埋下败笔。

尽管各有利弊,但企业要做大做强走向国际,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产业的发展,由本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是提高竞争力的一条出路。

上述接近审计署的业内人士指出:“企业在重组时要及时查漏补缺,保证其顺利进行。从而扩大企业经营范围,更好地提高竞争力。”

有央企人士分析,近年来央企重组步伐加快,深究其因,或许很多都不是市场行为,“拉郎配”则会适得其反。与其急速扩张,不如以质换量,关注重组的风险,加强重组后的整合。

“央企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前期并购重组企业的内部整合,通过资源重新配置创造效益。”张金鑫最后说。

关键词:预付款

困扰企业的预付款难属

审计署5月20日下发的对17家央企财务审计结果中,大唐集团和中国交通集团的“预付款”被列为违规现象。在接受《中国会计报》采访时有专家表示,预付款问题是大型企业经常会遭遇的财务难题,究其原因,似乎并不能完全把板子打在企业身上。

预付款难题图于工程进度

公告结果显示,大唐集团在克旗电厂项目未获得发展改革委核准的情况下,违规向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公司订购设备并支付预付款2.18亿元:中国交通集团在2007年至2009年,对部分境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控制不够有效,西班牙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项目未收到任何预付款便开工建设。

记者在审计署对17家企业的财务审计公告中发现,出现预付款违规的原因大致归为两点:项目工程抢占先机或项目工程的进度进程要求。

对于企业预付款的支付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注册会计师表示,预付款的支付问题主要和项目工程进度有关,在一些特定时期,企业难免会有为了工程进度“先斩后奏”的行为。

他告诉记者,以电力行业为例,电厂的建设主要由是发改委审批,而电厂和电网是分开建设的,2005年左右由审批制变为核准制。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全国出现电力紧张,国家发改委对电力企业的管控有所放松,也就出现了工程或者工程进度先建后批的情况.这也引起其他有类似情况行业企业的纷纷仿效。

“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预付款操作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他说。

外部原因不应成为违规的理由

此次财务审计结果公告后,大唐集团很快做出回应,表示将与设备厂家终止项目合作,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中交集团亦表示全面梳理了境外投资项目,西班牙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项目已停止执行,待对方支付预付款后再重新启动。

这样的处理结果似乎并未涉及预付款问题的根源,并不能杜绝今后类似事件继续发生。工期导致的预付款问题仍未得到解决。那么是不是说为了项目工程抢占先机、为了项目工程的进度进程,企业对预付款就可以随意“做主”呢?

有着多年财务工作经验的一家国企财务负责人张经理讲到,对于预付款来讲,一般的企业是要求先开具预付款保函。看见保函后,就支付预付款,收到预付款后再开工。“先开工还是后开工,要看支付单位的经济情况。”她说,如果发现对方资金有问题的,那就必须要求对方先支付,然后才能开工建设。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目前预付款的问题大多出现在各大央企集团的下属二三级企业当中。由于各大企业近年来都在不断整合,但整合的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整体程度,还没有一个指标可以显示,这里有一个对下属公司的管控能力的问题,同样会影响预付款项目合规处理。

预付款问题需正确看待

上文中那位注册会计师表示,国资委对央企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会对企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考核指标一味地偏重或者关注利润,那么企业也会产生操纵利润的动机,会间接产生一些粉饰报表的行为,比如虚增利润、资产,预付款问题只是其中的一项。

“大的问题仍在管理部门对于企业绩效评价的导向方面。”他说,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财务管理尤其是会计核算管理是目前非常重要的课题。

张经理也表示,随着央企的实力增强,我国的会计核算与国际也逐渐接轨,国际会计法规对企业和企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这就会产生一个对冲,实施的新准则与会计人员或管理人的素质之间的对冲、错位的问题。“人员素质达不到准则的具体要求,也会产生问题。”她说。

“这也要求我们对企业的账目数据及产生金额的实际发生情况进行核实。要视具体情况,一个案子一个案子的分析。而且还要看最后的结果是失败了,还是抓住了机会。机会成本和货币成本的博弈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示的。”张经理说道。

央企能否从这次的审计署审计当中汲取经验教训,自身财务管理会有哪些进步,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关键词:薪酬管理

薪酮管理乱象背后

日前,审计署发布17家央企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其中有多家央企存在薪酬管理问题,其问题涉及违规发放奖金、补贴、旅游费、为员工垫付购房款、支付住宅物业管理费用、违规购买商业保险等多种形式。

薪酬管理乱象丛生

在审计署出具的17家央企审计报告中,11家央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薪酬管理问题。其中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3家企业更是在报告中专设“所属单位职工薪酬福利管理存在问题”部分对其进行详细说明。其余薪酬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企业,则把该项内容列入“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部分。

据记者统计,薪酬管理问题中大量资金牵涉到住房。比如中国核工业集团下属公司代职工承担住房建设成本1557.82万元,物业管理费2137.53万元。三峡集团2007年为职工购买经济适用房垫款高达22540.33万元,截至2009年底尚有7001.33万元垫款未收回.在2007年至2009年间为职工支付住宅物业管理费用86.28万元。

违规向员工发放奖金、补贴乃至旅游费等则较为普遍。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下属2家企业违规使用1037.06万元发放职工奖金、补贴。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所属3家企业以“赶工奖”、过节费等名义发放职工奖金福利2268.30万元未纳入职工薪酬体系。这些多被计入企业经营成本,不体现在薪酬体系,因此称作“隐性福利”。

背后有深层次原因

薪酬管理问题成为此次审计署公布报告中的突出问题之一,背后有其深层次原因。

目前,针对央企实施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规定了央企薪酬发放上限,国资委一直对其进行较为严格的监管,对央企工资总额预算实行核准制。即便是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自我约束机制完善等具备条件的企业,也需实行备案制。在薪酬方面,央企的自主权更多地体现在内部分配上。

在此前提下,将发放补贴、奖金等福利作为企业经营成本,则巧妙地规避了各种问题。

一位央企下属企业财务负责人告诉《中国会计报》记者,薪酬是成本的一个构成项目,在满足股东回报的前提下,企业对薪酬应该具有自主性,不该由政府干涉。但央企作为政府公共资源的经营者,这一部分的钱本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对于央企的要求,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半事业单位半企业性质来看待的,所以对其进行更严格的监管。

一方面要突破工资额度的限制,另一方面要避开个人所得税,如此一来,各种隐性福利就随之而来,薪酬方面的违规行为有其土壤。表现方式则可多种多样,为职工修建安居房,垫付购买经济适用房,甚至连环境费用、物业管理费用也可囊括其中,或发放购物卡等,变相提供各种隐性福利。

“如果不能从源头上遏制住这种经营管理层出于小集体利益而违规的行为,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央企薪酬管理体制的问题。”该负责人说。

财务、会计制度是防范问题的重要一环

央企突出的薪酬管理问题,重新引发民众对于建立一个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和监管体系的关注。

目前看来,需要明确中央企业薪酬管理体系设计的目的。薪酬管理究竟是旨在控制员工收入增长,或是为了企业更好发展,或在防范国家投资人的风险的前提下对企业适当激励,这些目前看来并不清楚,其中也涉及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问题。

在具体操作层面,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有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陈少强认为,财务、会计制度是防范薪酬管理问题的重要一环。对企业按照会计准则操作进行严格要求和规范,从财务、会计制度乃至税费处理的制度设计上,对薪酬管理进行规范,从技术上对薪酬管理问题进行防范。

而针对二三级公司问题较多的情况,上述财务负责人认为,可以将薪酬体系纳入集团公司的专项检查,尤其关注其中非直接货币方面的福利,同时将薪酬瞥理体系纳入信息化系统,实现更为透明的管理。

此外,明确的惩罚机制同样不可或缺。目前看来,审计署查出问题之后,企业及时整改,但多数时候并未将责任具体到负责人。薪酬管理问题因其牵涉范围广,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集体腐败”,法不责众。没有明确到责任人的时候,审计报告并不能显示出其威力,而实际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关键词: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不是“泥团”

在近日审计署公布的17家大型央企审计公告中,记者发现17家企业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会计核算粉饰财务报表,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对于央企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南京大学会计学系副教授李翔认为,这与央企的考核指标不无关系。

会计利润是“一杆秤”

在大多数央企并未上市、缺少市场监管的情况下,企业的信息质量就很容易受到考核指标的影响。所以,企业的会计结果与考核体系有很大关系。

目前,大型央企的外部考核指标体系正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比如引入E-VA指标等。但李翔认为,总体上来说,对大型央企的考核还是一种以利润为基础的考核方式,而且是以财务报表上显示出来的利润作为基础,即会计利润。

“每年在企业的预算编制中,都会把企业利润考虑其中,一层层地编下去。这样,就构成了央企一个比较硬约束的外部考核指标。从结果的角度看,央企自然要完成以利润为主要导向的业绩目标。”李翔说。

对此,武汉市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杨锡才也表示同意:“在利润为导向的考核体系下,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动手脚’的真正原因了。”

央企除了面对硬性的外部考核指标,内部考核也同样存在。记者了解到,目前央企对其子公司和分公司的考核也同样倾向于以会计利润为基础。李翔对此分析道:“企业要完成自己的指标,就必须要求子公司完成相应的指标。那么,分、子公司也很有可能会对自己的报表进行处理,来满足考核指标。”

总之,在会计利润这杆“秤”下,非客观的财务报表虽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却是在努力满足外部和内部的考核指标。

打“擦边球”是一门艺术

此次公布的大型央企财务报表中,在会计核算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合并会计报表少抵消内部往来导致多计资产、负债,固定资产少计提折旧导致成本增加,未按公允价值确认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导致多计或少计长期股权投资等等。

北京永拓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赵亦飞认为:“会计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例如,有时候,我们并不能准确地界定哪种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是正确的,因为在会计科目的处理上,本来就有会计人员自身的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

那是不是说企业就可以随意调整财务报表或者打政策的“擦边球”呢?当然不是。“如果某企业的会计政策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差别很大,或者企业的会计政策经常变动,就需要有合理的理由。毕竟一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是10年还是20年对企业的利润影响还是很大的。”赵亦飞说,“对于审计署公告的央企中存在的情况,也很有可能是千种客观事实。”

另外,央企一般掌握某些垄断资源,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属于资源型或者高端服务型企业。自然,此类企业的利润或许不成问题。但管理者一般都不愿意将会计利润全部公布,否则第2年的指标会有所提高,管理者自然不愿意将自己置于这种境地。

在过于强调会计利润、不区分垄断性资源带来的利润和经营能力带来的利润的大环境下,管理者自然有了操纵利润的动机。

XBRL可作为辅助手段

对于央企考核指标的改进,李翔建议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有效结合。

“不论是外部考核还是内部考核,除了要对财务的结果性指标即会计利润进行考核,要结合很多其他业务层面的指标,比如成本降低的幅度、销售量、成本结构的调整、产品结构的附加值等。影响会计数据的动机减少,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李翔说。

综合多方面的指标考核,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利润增加有多少是来自垄断性资源的优势,有多少是来自管理者优秀的管,理能力。

另外,XBRL也可以作为杜绝央企粉饰财务报表行为的一种辅助手段。“这是因为XBRL从数据产生最基础的源头就可以进行信息编码,提供一个信息量庞大的数据库,供不同的使用者使用。”李翔说,“央企的信息化工作进一步推进,对于提高企业会计报表信息质量会有很大帮助。”

虽然XBRL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运行成本相对比较高,但是与事后才通过监督检查公布问题相比,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该更加关键。

同时,对于财务报表中存在的合并会计报表少抵消内部往来的问题,这与其操作的难度或许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使用了XBRL,会计人员的差错也就大大减少了。

关键词:

投资风险成为央企需关注的重要议题

17家央企财务收支审计结果显示,有9家存在投资风险问题。

风险与责任不匹配?

在此次审计署报告中,中钢、中铝、三峡集团、兵器装备集团、中国建筑、中国远洋、中钢集团、招商地产等,均出现投资亏损的情况或潜在风险。其中,兵器装备集团旗下天威集团一项投资额约为1亿美元的海外项目,面临投资风险。

国际财务管理协会中国总部研发总监高慧表示,目前,我国央企所面临的投资风险问题,同样存在于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但国有企业可能更为明显,主要原因在于一旦投资面临风险,责任没有明晰。而在民营企业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民营企业投资风险一般全部都是由企业自身的经营者来承担的,所以在投资时,民营企业相对更为谨慎。

“国有企业控制投资风险,首先要设定明确的监管目标,明确投资风险的管理人,避免出现投资获利有人收益、投资亏损无人承担的局面。”高慧建议说,“国家作为央企的投资人,应该对央企的投资进行监督,部分央企出现项目未经发改委核准或者相关部门批准的情况,是非常不应该的。”

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监督职能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走出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投资成为国有企业常态化的工作内容之一。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央企在重大投资决策机制、资金管理和使用机制、风险管控和效益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严重缺失的问题已然暴露。

“企业管理者看到了投资中可能蕴含的机遇,而企业财务管理者则更多地注重风险的把握,如何掌握好冒险与审慎的‘火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位央企财务管理人员告诉记者。

财务监督不仅可以让投资真正透明起来,也可以有效提升央企的投资效率。

上述财务管理人员举例说,在工作中,常常是企业管理者提出几个投资项目,最后仅有一两个方案可以考虑,其他项目都因为总会计师提出的审慎建议而被否决。“在投资过程中,财务监督应该贯穿于每一个环节,投资初期考察企业是否符合公司战略、是否符合产业发展的要求,投资中期看企业是否能够按照计划投入生产运营,投资末期,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收益等,都需要通过财务手段来实现监控。”

以内控提升央企投资效率

“企业的规模越大,实施内控管理的难度也就越大。”高慧认为,央企出现投资风险的原因之一还在于,央企规模庞大,缺乏高效的内部控制手段。

从审计署发布的17家央企财务收支审计结果来看,发生投资风险问题的主要集中在子公司层面。目前,在央企,集团实现对分、子公司进行控制的手段主要有预算控制、财务集中控制等,但随着企业发展,子公司层级越来越多,这种监管的程序也越来越多,监管难度越来越大。

据一项研究发现,当企业投资过度时,较低的内控质量将加剧这种情况。同样,当企业投资不足时,较低的内控质量也将加剧这种状况。而相对于内控较好的企业而言,内部控制较差的企业更可能出现偏离正常投资水平、无法解释的极端投资。

可见,通过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对企业减低投资风险非常重要。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为例,从接到国家审计署的审计决定后,集团已于今年2月底,对发现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尤其是完善了25个内部控制制度,在构建企业风险防范机制上迈出了一大步。

关键词:主辅分离

主辅分离,比想象的要慢

在关注央企重组提速、户数骤减的同时,央企的主辅分离是另一大看点。但是,主辅分离比想象的步伐要慢。 主辅分离首先要为企业战略服务

审计署检查结果显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尚有16家单位未按国资委规定完成主辅分离工作;南方电网公司电力体制改革还不彻底,主要是厂网分开改革不彻底,主辅分离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代管的34家县级供电企业和86个农电机构责、权、利关系还不明晰等。

对于企业的主辅业问题,审计专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明辉表示,往往在实现企业战略、主业长远发展过程中,在当下或者某个特定时期,需要辅业来支撑,通过提供利润和现金流来支持。

而且,对于特定企业在特定阶段存在主辅业没有完全分离的情况,可能不好指责,因为从央企历史沿革来看,过去在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多成分混合制企业都一并存在于同一个央企中,央企改制后,一般是国有企业做主业,其他企业做辅业。在国资委主辅分离要求下,如果主辅业差得不远,辅业可以转主业,如果不是同一个行业,要剥离、破产、关闭、并购,这需要一个过程。

“但是,如果辅业亏损,或者没有现成的资源可用,从而拖累企业发展,形成主业不主、辅业不辅,那么该企业本身就有问题。”刘明辉说。

从检查结果来看,中核集团三级及以下非主业类公司322家,占三级及以下公司总数的74.7%,涉及14个行业。其中,亏损企业和微利企业145家,占三级及以下非主业类公司的45%。

对此,刘明辉认为,多元化发展与突出主业,本身并不矛盾。主业明确不意味着只要主业、不要辅业,但首先是要明确企业战略并为之服务。主辅业应该相辅相成,如果背道而驰就有问题。“企业什么行业都做,对品牌、核心竞争力无益,客户、公众、外界也无法识别公司到底在做什么。”

突出主业需合理考核和持续创新

对于辅业拖累主业的情况,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信息披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宏亮认为这与管理方的考核脱不了关系。

对经营业绩的考核,为出现问题埋下伏笔,让主业不太突出的企业只能走旁门左道。为了实现政治升迁,企业管理者一心贪“大”,而不图“强”。目光短视,哪行赚钱做哪行,不考虑未来市场或者产业政策变化。这些行业可能面临衰退以致影响整个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近几年大多数央企涉足房地产就是实例。有的企业甚至把辅业做成主业,主辅业颠倒。

张宏亮认为从公司治理角度来讲,管理方的考核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目前企业更多只想做大,实施捆绑式经营,动用一切手段创造利润,因此要引入长期激励计划,让企业管理者能够更加投入地考虑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

另外,公司要突出主业,根本上还是需要创新。张宏亮说,就同一种主业来讲,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利润可能会越来越低。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四川长虹就演绎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现实版故事,靠显像管发家,因为缺乏创新和突破,固守这一传统技术致使最终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

“所以,企业应该根据业务特点,进行产品创新,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守住主业并突出主业。”张宏亮说。不过,创新,加强企业研发能力,也需要企业不断努力。

关键词:违规报账

多家企业开具虚假发票套取资金

5月20日,审计署发布了17家央企财务收支审计结果,显示多家企业所属发票与真实业务不符、违规报账等问题。中国联通旗下企业被曝4年收取假发票1400万,在中粮香港所属4家企业的销售费用报销原始单据中,有946.44万元的发票不规范。

逃税是主要目的

“假发票基本是央企逃税的主要工具。”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审计师告诉《中国会计报》记者。

国家审计署法规司副司级审计员张曼曼向记者透露,2010年审计署抽查发现,56个中央部门已报销的29000多张可疑发票中,有5170张为虚假发票,列支金额高达1亿4千2百万元。

“少缴税收原本就是一种偷逃税犯罪行为,并会直接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则会导致能够用于民生领域资金的减少。因而实际上这也是在损害民生福祉的改善与提升,损害的是公众利益。”张曼曼表示。

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央企作为国有企业,其收益为国家与作为实际出资人的全体国民所有,部分央企用假发票套取资金并违规发放薪酬,实际上是在非法侵占国家与民众利益,是一种集体贪污国有资产行为,严格来说已经涉嫌犯罪。

虚假发票套取资金在央企很普遍

“还有就是通过开假发票套取现金,变相发放职工福利和薪酬。特别像央企,央企的工资都是国资委经过核实的。可能就存在一部分的工资缺口,那这部分缺口怎么办呢?就通过发票套取出来,他将这部分费用发给了个人。这种现象在央企中算比较普遍。”上述审计师表示,“央企现在的待遇都很好,工人的工资很高,福利等方面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放的。”

记者翻阅了此次发布的审计报告,发现中远集团假发票套资金千余万发职工奖金补贴:南方电网公司未按规定代扣代缴个税3亿3千万;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公司为职工承担住房成本1500多万;交通建设集团下属3家企业利用假发票套取资金700万元等等。

“有些企业领导的职务消费很严重。所谓职务消费,是领导消费了,用发票到企业去报账,这部分费用还是蛮厉害的。那么到底职务消费有没有这么多,可能领导干部拿了很多不合规的发票。事务所查发票真假问题是比较难的,会计师不是发票审核专家,审计署查这些就比较容易,他们的手段很多,可以到对方开发票的地方去查,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我们没有这样的权限。”该审计师告诉记者,“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只是考虑费用的基本合理。不要出现很大的偏差就可以。”

“部分央企出现假发票、少缴税等问题之所以让人感到惊讶,首先是因为它们的央企身份。在人们印象当中,假发票、少缴税收等问题一般出现在小企业与部分民营企业身上,而央企作为国有大企业理当承担社会责任,做遵纪守法的楷模。”张曼曼表示。

从这个意义上说,部分央企出现假发票与少缴税收等违法犯罪行为,将严重损害央企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还可能会对部分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产生不良的示范作用。

以内控为契机

记者了解到,针对审计公告指出的“中国联通旗下企业被曝4年收取假发票1400万”,中国联通昨日回应称,已就相关问题采取改善措施,其中提到的个别广告商和代理商向集团提供不适当发票的问题,经调查发现,有关问题确实存在,已要求对方提供正确的发票并进行更换。中国联通还对员工进行针对性培训,以加强对不适当发票的鉴别能力,进一步细化了发票管理流程和建立了服务提供商黑名单制度。

那么如何加强发票监管,规范财务制度呢?

“国资委要改进对央企的考核体系,减少操纵利润、操作财务报表的动机,那样财务报表就比较真实。考核体系一定要科学。”业内专家这样表示。

“微观上,法人治理机构要完善,不能由董事长一人说了算,否则公司管理会出现问题。第二,要借企业内控指引为契机,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特别是加强企业级次比较低的分、子公司的管理体制。第三,加强领导的问责机制。子公司出了问题,子公司领导要承担责任。第四,要加强财务人员的素养,至少能避免一些错误。”上述专家表示。

审计部门在发现部分央企出现领导职务消费不清、假发票、违规发薪酬、少缴税收等问题后,有关方面对其中的违纪违规行为将予以严惩,对其中涉嫌犯罪的行为也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业内人士也表示,应进一步强化对央企行为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制约机制,以能变事后查处为事前防范,从源头上减少假发票、少缴税收等问题的发生。如此才能更好地维护中央企业的形象,进一步强化国有资产保障,并减小民生因为央企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所将遭受的直接与间接损害。

关键词:违规招投标

违规招投标或源于内控失效

审计署20日发布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等17家央企2007年—2009年财务收支审计结果。《中国会计报》初步统计,被查的17家企业中有8家涉及违规招标。其中,2008年至2009年间,大唐集团82个重点项目的946份合同中,有345份未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涉及合同总金额103,27亿元。违规招投标引发公众热议,没有审计出实质性的经济损失却让人奇怪,违规招投标到底意味着什么?

违规招投标隐患多

在涉及违规招投标的8家企业中,审计署只是披露了违规招投标的事实,而没有违规招投标引发的具体损失。“这是因为违规招标多是隐蔽工程,一般要若干年之后才会暴露。”一位财政系统检查人员告诉记者。

这次发现的违规招标主要表现在违规借用或出借资质参与招投标以及违规转包、分包,以及与无建设工程设计执业资格的自然人签订设计合同,如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属7家单位,中国铝业下属贵州铝厂等11家企业;未实行公开招标而是直接指定施工单位,如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下属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招投标对外发包工程、采购设备,或将应公开招投标项目违规改为邀请招标,如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下属大连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

公开招投标本身会形成对企业的制约,防止采购、工程等出现寻租、出租行为,同时也是维护市场竞争公平的要求,可以提高效率。公开,更可以让采购、工程等处于社会监督之下,接受纳税人、社会公众的关注。

据上述财政系统检查人员经验来看,一旦违规招投标,工程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而且合同价款有失合理,客观上会提高成本。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没有了阳光,浪费、利益受损、腐败均难以避免。

事实上,从这次发现的违规招投标表现形式中,就有让无资质单位来承接工程的实例。当然,违规招投标还可能存在名义上是公开招投标,实质上是内幕交易。违规招投标的“猫腻”实在很多。

不管是何种形式的违规,对于企业发展而言都是百害而无一利。但是,违规招投标却像杂草一般在企业中到处生长,总是“野火烧不尽”。

内控失效或是根源

企业违规招投标存在已久。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信息披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宏亮认为此次审计署披露的关于违规招投标问题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在中国,隐性契约、心领神会的东西太多之后,企业管理运行就逐渐非制度化了。”

究其原因,上述财政系统检查人员表示,他在以往的检查中发现类似的现象一般由两个原因所致。一是暗合了个人利益,满足个人之需;二是中国人情社会色彩比较浓,招投标一般约定俗成用领导亲戚等,似乎不用就不懂人情世故。

当然,如果把违规招投标单独拉出来看就未免显得简单了些,其实内控执行无效可能才是根源,充分暴露出企业管理的薄弱。大多数央企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控制度,但是,“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内控执行往往不到位。

张宏亮认为,国企最大的治理缺陷就是股东缺位,国资委派驻的监事有的同时负责多家国企,不能彻底履行好监事的职能。而且一股独大造就了“伪经理层”,监事会很难监督经理层的决策行为,这给内部人控制制造了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内控制度很大程度来讲成了“摆设”,更多的是在满足监管机构的需要,而不求经营效益。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也都同时强调了违规成本低这一问题,这让违规招投标后面形成了一个利益链条。当然,与中国“个人决策,群体问责”也有关系,如果企业发生问题,一般不会把责任归结到个人身上,往往会有一群人出来“负责”。刚好与国外企业“董事会决策,个人问责”相反,这也值得大家深思。

对上述问题,张宏亮认为企业应该建立制衡机制,它解决的是事中问题,明确谁应起到控制作用,谁监督谁。监事发挥的作用应该从法律监督层面上升到会计监督层面、从合规层面上升到会计信息披露层面,并引入社会制约机制。如招投标项目应该引入第三方审计。同时,建立良好的问责机制,如谁签字谁负责,增加违规成本,让人不敢轻易违规。

还有专家表示要设计一个完善的用人机制也很有必要。要避免任免某人既是部门招投标规则的制定者,又是招投标代理机构的遴选者,还是项目负责人、招投标人的领导者、招投标仲裁,一人身兼数职。决策者和执行者没有分开。

另外,检查结果显示,违规招投标问题主要发生在二、三级企业,有专家认为这是因为一级企业也就是集团本部一般不涉及具体业务,也不排除出现问题内部消化的可能。但是无论如何,压缩法律层级,推进企业的扁平化管理,加强集团对下属企业的控制需要在今后下大力气。

短评

打造“阳光企业”促进央企健康发展

从此次审计署公布的结果来看,17家央企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均存在问题,15家央企存在内部管理问题,9家央企在投资风险或投资项目管理上存在问题,3家央企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上存在问题,3家央企在信息系统管理存在问题,3家央企存在职工薪酬管理问题,2家央企存在经济决策事项管理问题等。

对于央企而言,这无疑是一场“风暴式”的监督检查,对央企近年来在加强内部管理、强化风险管控、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成绩进行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毫无保留地指出央企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如果说对17家央企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的公布,是一次对央企财务管理问题的集中暴露;倒不如说,这是来自监管层面对转型期央企发展的一次深层次的思索,以及对进一步促进央企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敦促央企从“大”走向“强”而做出的努力。

审计结果公布后,第一时间内已有7家央企对审计后的整改工作进度给出了回应。其中6家已经就审计结果中的绝大部分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1家已经进行了部分整改,并在持续跟进整改工作。而从这些关于央企整改的回应中,我们不难看到作为央企打造“阳光企业”、抓住机遇落实整改的决心以及身为央企所应具备的责任心。

如在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整改公告中表示,“公司管理层意识到,2009年是原中国联通、中国网通重组、融合和新公司运营的第一个年头,本次审计对于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再如,三峡集团副总经理、新闻发言人沙先华曾表示:“本次审计署的审计监督,既真实反映了三峡集团公司改革中取得的积极成果,又指出了集团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了很好的管理建议,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对进一步规范公司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促进公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日,针对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结果,国资委做出了回应。国资委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国央企的管理水平和国际一流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国资委将以此次审计结果的发布为契机,督促中央企业认真落实审计整改意见,举一反三,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夯实基础,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审计结果的公布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相信不仅是在审计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还有这种接受社会监督,力求打造“阳光企业”的方式。风暴来临,但终究会有拨云见日的一刻。相信这种监督方式对于推动企业及时堵塞财务管理漏洞、依法合规经营、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等具有重要作用。

标签:;  ;  ;  ;  ;  ;  ;  ;  ;  ;  ;  ;  ;  ;  ;  ;  

关注中央企业的审计风暴_薪酬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