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_吴志刚

武汉市汉阳医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 要】目的:分析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尿剂利尿、硝酸酯类药物、洋地黄强心等常规抗心衰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的LVEF、LVESD、LVEDD水平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有31例显效,14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7.83%,对照组中有22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6.96%,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有4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包括2例胃肠道反应,1例疲乏和1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对照组中有3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包括1例胃肠道反应,1例疲乏和1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前LVEF、LVESD、LVEDD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会引起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关键词】卡维地洛;慢性充血性心衰;临床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541.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130-01

慢性充血性心衰包括心功能障碍、运动耐力降低、肺循环和体循环充血以及心律失常等,患者往往合并有神经—体液调节改变,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病情确诊后应及时进行治疗[1-2]。对于慢性充血性心衰的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药物方式。大量的临床案例表明,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3]。本文旨在分析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特收集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92例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92例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本组患者均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病窦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肝肾功能损害及及 β - 受体阻滞剂禁忌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名,试验组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44岁-70岁,平均年龄(56.42±10.16)岁,心功能分级:有15例为Ⅱ级,24例Ⅲ级,7例Ⅳ级,患者的合并疾病包括:冠心病12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4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42岁-68岁,平均年龄(57.13±10.24)岁,心功能分级:有13例为Ⅱ级,25例Ⅲ级,8例Ⅳ级,患者的合并疾病包括:冠心病13例,扩张型心肌病1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利尿、硝酸酯类药物、洋地黄强心等常规抗心衰治疗,叮嘱患者加强休息,注意控制食盐摄入量;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治疗,初始每次剂量为2.5mg,每日两次,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对于耐受性较好的患者每两周剂量增加5mg/日,一直增至25mg/日,控制患者的心率为55~70次/min,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半年。

1.3效果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的LVEF、LVESD、LVEDD水平[4]进行分析对比。LVEF(左室射血分数)、LVESD(左室收缩末容积)、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水平为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进行判定,主要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显效:患者的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神经内分泌紊乱、水钠潴留、运动耐力降低等临床症状消失,心功能改善在Ⅱ级以上;有效:患者的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神经内分泌紊乱、水钠潴留、运动耐力降低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但并未完全消失,心功能改善在I级以上;无效:患者的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神经内分泌紊乱、水钠潴留、运动耐力降低等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加剧,心功能改善未超过I级[5]。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x±s)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并应用配对t检验;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有31例显效,14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7.83%,对照组中有22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6.96%,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试验组中有4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包括2例胃肠道反应,1例疲乏和1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对照组中有3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包括1例胃肠道反应,1例疲乏和1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具体情况见表2,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前LVEF、LVESD、LVEDD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3。

3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同时也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发病因素众多。同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与患者心脏间质纤维化、细胞凋亡、细胞因子增多及心肌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异常等联系紧密。对于该病的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药物方式。传统的治疗药物主要为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扩张剂及神经内分泌拮抗剂等等,这些药物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心脏负担。而大量的临床案例表明,单纯的采用以上基础治疗往往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猝死率依然居高不下[5]。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和医学研究的深入,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逐步引入了β-受体阻滞剂治疗。我国著名医学研究者余洋[6]等表明,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猝死发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卡维地洛属于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卡维地洛具有非选择性β-受体与 α1- 受体阻滞剂的作用,同时该药物没有内在拟交感活性。卡维地洛的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滞β-受体,并进一步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产生阻滞作用,抑制肾脏分泌肾素,最终发挥降压的作用。同时,卡维地洛能够对突触后膜α1- 受体产生阻滞作用,从而发挥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效果[7]。另一方面,该药物可抑制儿茶酚胺,促进末梢血管扩张,最终使患者的心率得到明显降低,并提高室壁张力,减轻心脏负荷和氧耗量,发挥提高心肌能量储备、长时间维持降压功效、降低心脏前后负荷等作用,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迅速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8]。

本文主要对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92例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加用卡维地洛治疗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83%,而单纯采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96%,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同时,试验组LVEF、LVESD、LVEDD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会引起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卢云甫,谢仲豪.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7:154+156.

[2] 张凯林.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观察[J].安徽医药,2012,12:1877-1878.

[3] 金美娟,厉伟民,李国洪.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03:346-347.

[4] 屈春生,张博,李琳.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8:151-152.

[5] 吴学茂.卡维地洛对慢性充血性心衰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02:74-76.

[6] 余洋.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02:50-51.

[7] 宋福春,王崇屹.替米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4,10:83-85.

[8] 肖会云,叶义红.卡维地洛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08:1013-1014.

论文作者:吴志刚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6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2

标签:;  ;  ;  ;  ;  ;  ;  ;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_吴志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