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的发展——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学习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习体会论文,课程标准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将“以学生发展为本”贯穿全过程,对地理学科教学进行了既符合新时期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又具有学科特点的定位。它的实施必然引起广大地理教师对传统地理教学观的反思,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取向。因此,研究高中地理新课标如何贯彻体现“关注人的发展”思想,是我们教师建立新的教学观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关注人的发展”思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孙俊山在《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一文中指出:“在以科学为中心的过程中,我们过多地强调概念、判断、推理、原则、规律的掌握,却忽视了个体的情感体察、想象回忆等心理功能的发挥;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背诵、模仿,却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人的直觉、敏感、童心和灵性。”分析造成这种教育结果的原因,直接缘于我们使用的教学大纲。这是因为:①教学大纲的制订依据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科的逻辑结构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与兴趣、情感体验。②课程内容相对滞后,脱离社会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且知识堆砌、记忆性内容比重过大、原理性不强、迁移价值不大。③重视学科解题技能的演练而忽视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以及合作交流。因此,大纲关注人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科性的精英,是从社会、国家的大方向考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它就培养什么样的人。一句话,就是大纲过分偏重了自身的学科性而相对忽视了地理学习中的主体——人的发展性。
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的新课程标准,为地理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与大纲相比较,新课标与之存在着本质的区别:①课程标准的制订依据是以人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发展,要求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态度的形成、价值观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而且学生态度的形成、价值观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比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②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地理知识。③重视了实践、考察、调查、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和发展学习能力。所以,新课标关注人的角度是以发展人为目的,是使人成为按照他的本性应该成为的样子,而不是要改造人。从其深层意义来讲,就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即实现人的价值。
二、“关注人的发展”思想贯穿在高中地理新课标中
1.从“课程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来看,为适应现代社会对公民地理素质的要求,新课标提出了“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其目的是要求未来公民学习对自己生存能力有启示,有帮助的反映时代特征的地理素材。为此,新课标在“内容标准”部分首先注重了围绕现代地理科学观念的素材加以选择。诸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意识、国际意识等方面的内容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而揭示了地理教育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即地理教育的使命应由注重改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向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地理科学素养目标方向的转变。其次,注重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素材,增加具有广泛实用性的内容来实现“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这是把涉及个人、公众及日后职业生活的内容作为取材的范畴,是地理课程内容适应社会需要的具体体现。另外,新课标将“注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作为基本理念给予了特别重视,要求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因为信息意识和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组成部分。
2.从“课程目标”来看,新课标体现了作为基础教育的高中地理课程学习与作为科学研究的地理之间的异同。相同之处在于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应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经历科学的发现历程。学生应自己去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学习的成果、体会。即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使之体验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学会学习,获得能力。如通过讨论研究、动手制作、方案设计、活动策划、社会调查等形式,探索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及问题。不同之处是新课标的出发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它在考虑到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之外,更强调要遵循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因为它们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新课标“课程目标”部分制定了从原大纲单纯的教授“知识和技能”的一维目标转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三维一体式课程目标,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从而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关注人的发展”思想能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3.从“学习评价”来看,新课标力图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这种评价应该是一种发展性评价。课标中“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这一课程基本理念,一方面建议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如除了书面测验、口头表达、作业、小论文写作、绘制地理图表并分析等常用评价方式外,还有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实地观测、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同时要根据实际学习目标的不同,评价也要增强其针对性,发挥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另一方面,强调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从而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评价建议”中也提供了一些案例供教师借鉴,尽可能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中的误差。这些评价提供的改革,不但使其操作性更强了,而且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充分地体现。
三、“关注人的发展”思想引导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新地理课程标准摆脱了传统教学方式痼疾,倡导了学科教学的价值是对人的发展的回归,教学方式应当是关注人的发展的“学程”设计,而不是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程”设计。
1.基于“地理问题解决学习”为主题的教学设计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包括认知的和非认知两方面的协调发展,两种发展又有其发展的内核,其中认知的内核是思维,非认知的内核是情感体验。集中促成两种内核是教学的关键。一方面,一切思维都源于问题,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往往固化在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中。另一方面,一切情感体验伴随新的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后成功感受的满足,使其产生“乐学”的余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中便会自发生成。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地理教学应是基于“地理问题解决学习”为主题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说认识对象是以解决问题为主题,围绕一定的主题教师呈现结构化的材料,引导学生去揭示事物的内在各因素的本质联系。虽然以解决问题为主题,表现为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并不要求学习者去寻求这些问题的预定的、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策略、多种可能性解释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其结论是开放的、发展的,不是封闭的、静止的。所以,新课标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了“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做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求来指导教学。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应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作支撑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认识的重要命题是:“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因此,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学认识活动的实践性。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考察、实验、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如课程标准1中,就安排了学生讲解、制作、绘图、观察、实验、计算机模拟、角色扮演、研究性学习、收集资料、小论文、设计、主题讨论、调查访问等十多种学习活动形式。这种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转变了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从根本上可改变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为“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就合作学习而言,它既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学生在集体学习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全体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教师只能从台前走到幕后,从知识的施与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学的导演者、学生行为的辅导者;它追求使学习的过程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的人格、个性和彼此的差异性有更充分的体现,使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最终使学生获得自我的充分发展。
标签:地理论文; 新课标论文; 地理科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课程标准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