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质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作用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增长比较的困惑
经济增长是世界各国追求的目标之一,实际增长率是度量经济增长的最常用指标。世界银行在评价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时,往往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实际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增长率为评判指标。例如,在1996年《世界银行各国经济地图册》中,对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比较有如下排序:在1985年至1994年期间, 泰国的人均GNP增长速度高居榜首,为8.2%;韩国第二,为7.8%;中国和新加坡并列第三,为6.9%;博茨瓦纳第五,为6.6%;马尔代夫第六,为6.5%; 智利第七,为6.2%等等。
然而,从实际的增长效果来看,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却并不与其经济增长率相吻合,也即各国的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其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可以考察下面的例子:
1.1961年,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6美元;
1960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6美元;
1960年,巴基斯坦人均国民生活总值为80美元;
从1962到1984年,韩国人均国民生活总值年均增长率为8.4%;
从1961到1984年,中国该指标为7.28%,与韩国的相近;
从1961到1984年,巴基斯坦该指标为6.2%,稍低于前两国;
1984年,韩国的人均GNP为2160美元,而同年,中国的人均GNP却只有310美元,而巴基斯坦的人均GNP却有360美元;
2.根据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1970年低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GDP之比为1∶8.4;1970—1993年, 低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的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0%和3.1%,低收入国家明显有较高的增长速度。
然而,在1993年,低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GDP之比却为18.4%, 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
为什么日本和巴基斯坦、中国和韩国有相近的增长率和起点却没有相近的增长效果?为什么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高收入国家而南北贫富差距却日益扩大?用什么增长指标才能有效地测量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定义去考察各国的经济增长也会得到相同的疑问。故问题并不仅仅是存在于少数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对比之中,在日本、德国和美国、韩国和泰国、中国和印度以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相互比较中,实际增长率与实际增长效果之间的差距普遍存在。
二、经济增长的内涵
为了解决这一困惑,我们先来深入研究经济增长的内涵。
一国的经济增长指的是该国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增长。从本质上讲,经济增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该国生产的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服务)数量的增长,一是该国生产的产品质量的改进。经济增长率指标以该国的货币为计量单位统计了这两方面的内容。
在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中,各国产品的数量是固定的,已无法改变。但是,各国对产品质量的判定标准不尽相同,在国际市场中,各国产品质量的比较将会使该国产品的价格发生很大变化,从而导致该国的经济增长水平按国际市场的价值标准来衡量时发生变动。所以,从本质上来讲,各国产品质量的差异是经济增长比较之困惑的根本原因。
于是我们有必要对质量的概念进行研究。
在不同的时期,对质量的概念有不同的定义。在早期,对质量的定义来自生产技术领域。即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符合技术标准的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人们对产品质量有了不同的认识,对其定义更多来自消费领域,如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所提出的,产品质量就是产品适合用户需要的程度。在国际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发布的《质量术语》标准中,对物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同时下的定义为:产品和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由以上可知,目前,对质量的认识有以下两种含义:一是产品自身具有的特征,即符合技术标准的程度,我们可称其为品质;二是产品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所以说,品质不高的产品当然是低质量的产品,但是品质优良的产品亦可能是质量低下的产品,因为这种产品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
在对经济增长的内涵和质量的定义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之后,我们可以来解释经济增长比较的困惑了,一国GNP(或GDP)的实际增长率只代表了该国产出纵向比较的结果,而在经济增长的比较中,各国的产出将在横向比较中得到检验。由于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往往只能在横向比较中才能真实地得到反映,故该国产出的国际竞争力将决定该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按美国总统产业竞争力委员会的定义: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生产能经受国际市场考验的产品和服务,同时维持并提高其公民实际收入”的能力。显然,各国产出的质量将直接决定该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所以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国产出经过国际市场竞争后的变化。实际增长率与实际效果发生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产出的质量差异。
三、有价值增长率
在指标核算上,在经济增长国际比较中,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以美元计价的GDP和人均GNP作为评价各国发展水平的指标;同时以用本国货币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实际增长率和人均GNP实际增长率来评价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上述的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排序中即采用这种指标。
这样,在国际比较中指标的选择就发生了不一致的现象:即评价经济发展水平以美元为计量单位,而评价经济增长速度采用的则是以本国货币为计量单位的实际增长率指标。
从静态的角度来讲,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按国际市场的价值规律以美元现价来计算各国的GDP和人均GNP,以考察各国社会生产成果总量现期的价值。同样,从动态的角度上讲,衡量一国经济增长也应根据国际市场价值规律来考察该国的总产出,然后得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可以相互比较的经济增长率。
所以,我们提出有价值增长率的概念,即将以统一单位(美元)不变价计算的增长率称为有价值增长率,而以各国货币不变价计算的增长率仍按习惯称为实际增长率。
下面将系统地对两种增长速度进行比较,以考察它们与实际增长效果之间的关系。
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这里拟用全世界1993年2000万人口以上的所有国家作为比较对象,并选择1973—1993年共20年的数据。
表1 各国实际增长率与有价值增长率的比较(1973—1993年)%
实际增长率
有价值增长率 人均GNP(美元) (现值)
国 家
GDP
人均GNP GDP
人均GNP1973年1993年
高收入国家
美国
2.521.48
2.521.48 6 910
24 740
加拿大 2.871.52
2.150.82 5 850
19 970
日本
3.963.35
6.365.74 3 470
31 490
西班牙 2.391.72
4.093.41 1 930
13 590
意大利 2.572.29
4.714.43 3 050
19 840
法国
2.191.61
2.401.83 4 580
22 490
德国〔1〕 2.542.48
2.692.63 5 120
23 560
英国
2.031.80
3.473.24 3 480
18 060
中等收入国家
韩国 8.497.30 10.188.984307 660
印度尼西亚
6.094.36
2.480.81120 740
菲律宾 2.500.20
1.40
-0.87250 850
泰国
7.425.25
6.023.872702 110
土耳其 4.352.85
3.191.705002 790
巴西
3.060.84
2.11 -0.0857602 930
哥伦比亚 3.871.34
1.56
-0.924601 400
墨西哥 3.150.63
1.37
-1.11 1 0903 610
阿根廷 0.87
-0.89
1.47
-0.31 1 8107 220
南非
1.810.35
1.40 -0.057 1 0402 980
摩洛哥 4.291.72
1.07
-1.433601 040
低收入国家
中国
8.687.13
1.490.54150 490
印度
4.822.59
1.18
-0.98130 300
巴基斯坦 6.253.66
1.800.99130 430
埃及
6.304.23
1.89
-0.10280 660
肯尼亚 4.300.69 -0.51
-3.96200 270
尼日利亚 1.63
-1.30 -6.31
-9.01310 300
坦桑尼亚 2.93
-0.71 -5.20
-8.55130
90
*本表根据大量的统计数据计算后编制。
①德国的数据为东、西德统一后的数据,下同。如只考虑西德的情况,在1969—1989年间,西德的GDP实际增长率、人均GNP实际增长率、GDP有价值增长率、人均GNP有价值增长率分别为1.91%,4.47%,2.03%,5.64%。
数据来源:The world Bank:《World Tables 1995 》;《WorldDevelopment Report 1995》.
这样,在排除数据不全国家(伊朗、朝鲜、罗马尼亚、苏联、越南、缅甸、波兰、南斯拉夫、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苏丹和扎伊尔)之后,共选择出26个国家,按世界银行的分类,其中8个为高收入国家, 即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和日本;11个为中等收入国家,即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土耳其、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阿根廷、南非和摩洛哥;7个为低收入国家, 即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埃及、肯尼亚、尼日利亚和坦桑尼亚。
采用的指标有GDP、人均GNP实际增长率,GDP、人均GNP的有价值增长率及各国的美元现值计价的人均GNP的期初值和期末值。 计算增长率的方法为最小二乘法。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大多数高收入国家的GDP实际增长率都在2 %~4%之间,而中、低收入国家的GDP实际增长率则高低不一,从最低的0.87%到最高的8.68%不等。
我们来重点考察一下GDP有价值增长率与GDP实际增长率。
从表1中数据按GDP实际增长率和GDP有价值增长率排序得表2。
表2各国实际增长率与有价值增长率的比较(1973—1993年)
按GDP实际增长率 按GDP有价值增长率
国家 GDP实际增长率
国家 GDP有价值增长率
1
中国 8.68韩国 10.18
2
韩国 8.49日本
6.36
3
泰国 7.42泰国
6.02
4
埃及 6.30意大利 4.71
5
巴基斯坦 6.25西班牙 4.09
6
印度尼西亚6.09英国
3.47
7
印度 4.82土耳其 3.19
8
土耳其4.35德国
2.69
9
肯尼亚4.30美国
2.52
10 摩洛哥4.29印度尼西亚 2.48
11 日本 3.96法国
2.40
12 哥伦比亚 3.87加拿大 2.15
13 墨西哥3.15巴西
2.11
14 巴西 3.06埃及
1.89
15 坦桑尼亚 2.93巴基斯坦
1.80
16 加拿大2.87哥伦比亚
1.56
17 意大利2.57中国
1.49
18 德国 2.54阿根廷 1.47
19 美国 2.52菲律宾 1.41
20 菲律宾2.50南非
1.40
21 西班牙2.39墨西哥 1.37
22 法国 2.19印度
1.18
23 英国 2.03摩洛哥 1.07
24 南非 1.81肯尼亚-0.51
25 尼日利亚 1.63坦桑尼亚 -5.20
26 阿根廷0.87尼日利亚 -6.31
由表2可知,在1973—1993年间,GDP实际增长率最快的国家为中国、韩国、泰国、埃及、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大部分为亚洲国家。然而,就是经过了这样的2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埃及依然为世界上最穷的国家,而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却发展成了中等收入的国家。另外,我们还可看到,大多数发达国家的GDP 实际增长率都不高,排名在20名附近。
这明显与实际情况发生了矛盾。
1973—1993年间,有价值增长率较高的国家有韩国、日本、泰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土耳其等,有价值增长率较低的国家为印度、摩洛哥、中国、肯尼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排位提前,而中、低收入国家的排位靠后。大多数中、低收入国家的有价值增长率低于高收入国家的有价值增长率,尤其是排名最后的5 个国家中,有4个是低收入国家。
从上述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1973—1993年间,日本、韩国、泰国、意大利、 西班牙等国有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如此迅速(人均GNP分别从1973年的3470美元、430美元、270美元、305美元、1930 美元增长到1993年的31490美元、7660美元、2110美元、19840美元、13590美 元),并不是因为其实际增长率多么高(分别为3.96%、8.49%、7.42%、2.57%、2.39%),而是因为其有价值增长率高(分别为6.36%、10.18%、6.02%、4.71%、4.09%);恰恰相反,中国、印度、埃及、肯尼亚等国的经济增长如此缓慢也不是因为其实际增长率低(分别是8.68%、4.32%、6.30%、4.30%),而是因为其有价值增长率低(分别为0.49%、1.18%、1.89%、-0.51%)。
所以,在经济增长速度的国际比较中,我们不能单纯以实际增长率为主要评价指标,而应以有价值增长率为主要指标。在这种意义上来讲,有价值增长率才是真正的“实际增长率”。同时应指出的是,上述的分析计算是基于长期(20年)的考虑,故得出的结论只适用于长期的经济分析,短期内无法用有价值增长率进行分析预测。
四、用户满意度指数(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或CSI)
有价值增长率在长期中反映了各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体现了各国产出质量经国际市场比较后的差异。但我们如何直接从统计中得到各国产出质量的差异,并且在短期中也能较好地反映各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呢?
由于质量包含了自身品质和用户满意两方面的内容,所以对质量的真实度量有一定难度,在评价质量改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则更有一定困难。在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中,最困难的即是对不同国家产品质量差异的处理。这也是在编制跨期和国际价格及物量指数过程中遇到的最严重的实际问题。为此联合国和世行在国民经济帐户核算中对质量差异的处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如对“质量差别”、“价格变化”和“价格歧视”等的处理。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最终统计结果并不尽人意。
近几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研究和采用一种新的宏观经济指标——用户满意度指数。用户满意度指数是用来测量用户对产品或服务满意程度的质量指标,主要依据用户对其采购产品或接受服务的评估数据进行测定。目前,采取这种指标的国家和地区有瑞典、德国、美国和台湾。其中,瑞典在1989年开始测定这一指数,德国和台湾稍晚,美国在1994年开始测定这一指数。其他若干国家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中国的经济学家正在积极进行建立中国用户满意度指数的研究工作。
用户满意度指数对产品质量有较清晰的度量,可用来测度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状况,具体地说,用户满意度指数可以实现如下的目标:
1.有利于测定经济的稳定性。一种连续的固定的国家质量指标有助于区别价格变动中有多大比重是由质量改进所致,多大比重是由通货膨胀所致。
2.有利于理解现代经济。这是因为经济产出质量或经济增长质量是与价格、生产效率紧密相关的。缺乏对质量的测量与分析,而仅仅对价格和生产效率进行测量与分析显然是不确切的。
3.有利于测量经济福利。以用户满意度所测定的质量是国民经济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客观的标准。
4.有利于平衡经济增长或经济产出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这是因为该指标能够促进以用户为中心的质量改进,因此,也能相应促进销售数量的增长。
5.有利于进行多种经济成份的质量比较。如产业与产业之间满足用户需要程度的比较,产业与国家平均值的比较,国内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与进口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比较,国有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与非国有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比较,各国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相互比较,等等。
所以说,用户满意度指数作为一种度量经济运行质量的宏观经济指标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都有很高的发展价值。如果其指标体系建立得较科学且完善之后,我们将能较清晰地比较产品质量的改进以及各国产品质量改进的差异,并进而对各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较科学的评价。这样,结合有价值增长率这一增长率指标,将能较圆满地解释各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
但在目前,对用户满意度指数的研究还只是在初期阶段,故还较难用它来进行国际间产品质量的比较,但我们可以初步比较一下中美产品的质量的差异。根据美国1994年用户满意度指数测定结果,美国全国范围的CSI为74.5,其中制造业(非耐用品)为81.6,制造业(耐用品) 为79.2,运输通讯业为75.4,零售业为75.7,金融保险业为75.4,服务业为74.4,公共管理和政府的为64.3。美国专家发现美国在几乎所有产业和行业中用户满意程度都较高,这是因为在美国,产品和服务同美国人的收入水平更匹配。在中国,目前政府采用监督抽查的方法来度量国民经济的质量状况。根据中国国家技术监督局的通报,1996年全年产品的抽样合格率为77.2%。在工业行业里,1985—1990年工业部门的不良品(包括次品、废品和返销品)损失约占工业产值的10%~15%,“八五”期间,工业产品抽查的不合格率由1991年的20%左右上升到1992—1994年的30%左右,1995年第一季度更高达34.1%。这仅仅是中国产品质量的表层定义(品质上)反映出的问题,如扩展到满意程度,则更能看出中美产品质量的差异了。从中也可以看出为什么中国的实际增长率远远高于有价值增长率,为什么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其实际效果依然不尽人意的原因了。
五、结束语
1.传统的经济增长统计指标未能反映质量差异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从而导致了经济增长的困惑。
2.有价值增长率能在长期中较好地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在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中,应重视有价值增长率这一指标的比较。
3.用户满意度指数反映了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
4.一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要注意数量的增加更要注意质量的提高;评价一国的经济增长状况不仅要分析其实际增长率更要分析其有价值增长率;产品的质量在经济增长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