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系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管理体系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潘鹏程[1]2003年在《管理体系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ISO9000、ISO14000及OHSMS18000 是国际上通行的关于质量、环境、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的管理体系。自九十年代以来叁个标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现在,将叁者或其中两者整合在一起的整合型体系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各类企业中。这些管理体系的策划实施、认证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这种投入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社会效益,实际上管理体系也已经成为一项资产。目前许多通过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能对管理体系这项资产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运营。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合资、合作、股份制企业,在这些企业建立的过程中,管理体系是否能够作为一项资产计入企业总资产、企业管理体系的价值应如何估计已成为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因此对管理体系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管理体系实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主要作了以下工作:(1)分析了管理体系资产性的特点,对管理体系价值评估的理论进行了探讨。(2)在介绍相关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管理体系评估所应采用的方法,并对采用收益现值法评估管理体系价值的难点作了探索:基于AHP方法,较为准确的分离了管理体系所实现的收益;基于灰预测GM(1,1)模型,对管理体系的收益进行了预测。(3)对管理体系价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企业如何实现管理体系的保值增值提出了建议。

刘锡健[2]2006年在《石油资源资产价值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资产,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对石油资源的价值不够重视,造成了对石油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也使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在石油资源需求量增大,后备储量不足的形势下,如何树立科学的资源价值观,合理地评估石油资源资产的价值,建立一套科学的石油资源资产价值管理体系,是石油资源资产化管理工作的核心,是近几年石油经济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石油资源资产为研究对象,围绕价值管理这一主线,从价值化管理的目的出发,基于价值理论、价值构成分析、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模型、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构建与确定,建立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石油资源资产价值管理体系。论文在石油资源资产价值管理体系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首先从自然资源价值的概念入手分析了资源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并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资源复合价值观。然后,通过对石油资源资产的价值构成的分析构建了石油资源资产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接着,在剖析传统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物期权法的评估方法。最后,在对我国现行石油资源收益分配方式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石油资源资产收益分配的具体方案。 本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在传统资源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联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从自然与经济复合系统的角度,提出并分析了涵盖自然资源价值的全新的资源复合价值观。 (2)在资源复合价值观的指导下,剖析了石油资源资产的价值构成,即由现实社会价值、潜在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和风险价值四个层次构成。 (3)科学地设计了一套石油资源资产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从现实社会价值、潜在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和风险价值四个不同角度出发,系统地构建了相应的关键性指标。 (4)提出了实物期权法的石油资源资产价值评估方法。该方法既体现了资源复合价值观的思想,又考虑了石油资源资产勘探—开发的风险性,较其它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更为客观、公正、科学。 (5)构建了石油资源资产收益分配的调整方案。此方案充分考虑了所有者、管理者、勘探者和开发者的权益,使得不同资源产权主体间的利益得到了合理分

李星仪[3]2009年在《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尽职调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评估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金融市场日趋稳定成熟,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投资的热土,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投资作为一种见效快、收益高的投资方式在中国市场表现活跃。这里的私募股权基金所指的是广义的私募股权基金,包括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等多种股权基金组织形式。众所周知,私募股权基金经理或者基金合伙人(Limited Partner)做出投资决策之前会委托第叁方或者自己组织专业团队进行尽职调查,以降低投资风险,确定投资预期。日前,各大私募股权基金及投资机构惯用的尽职调查模式是叁位一体的尽职调查体系,分为法律、技术和财务叁个方面。但是随着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相对规模较大人员较多的企业加入到引进私募股权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的行列,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从前的私募股权基金及风险投资投资尽职调查体系慢慢显现出不能完全反映受投资人企业经营和稳定情况的弱点。本文作者依据自身参与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和风险投资尽职调查的切身经验,总结出一套适合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尽职调查使用的人力资源管理评估体系,该体系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依托EXCEL的系统数据支持,从受投资企业的基本信息、决策层信息、结构价值、薪酬福利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等五方面出发,可以在进行一轮人力资源管理评估调研之后自动获得受投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结构的价值评分。给基金经理及投资人LP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评估结果,为投资决策亮出又一盏明灯,点亮投资回报的道路。该体系可以详细的反应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性和合理程度,更大的规避投资风险,为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最后获利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

邬长城[4]2012年在《安全管理体系质量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对已有成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以现代事故致因链为理论基础的安全管理体系评估框架,设计了包含安全文化、组织结构和安全管理业务运行方案的12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指标体系。根据成熟度理论模型将评估指标分为五个等级,并详细规定了指标定量测评标准和方法;综合考虑多种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和赋权结果的一致性对指标进行赋权,并以基于指标认同率的赋权方法解决二级指标赋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严重不一致问题;以ISRS、NOSA、API和安全标准化四种安全管理体系评估方法为参考,计算各级指标权重。合理性评价表明,一级指标组合赋权结果贴近度达到91.0%。建立了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综合评估模型,实现安全管理体系的定性、定量和动态评估。实证研究表明,评估模型的结论与国际安全评级系统评估、安全标准化审核和安全文化测评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评估结果可靠。

陈新[5]2014年在《职能转变视角下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的经济发展,政治与行政发展的滞后,以及建设行政文化的历史局限性,造成了中国在相关制度设计和安排方面的滞后、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方面粗放。十八届叁中全会特别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2014年将进行的60项改革任务就涵盖了“完善政绩考核”。政治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高需要辅以依据,用什么来体现改革成效、体现提高?政府职能转变的依据是什么?应该如何转变?政府绩效评估提供了这样一个依据,以上这些改革为政府绩效评估提供了有效需求。近二十年的政府绩效评估实践经验令人纠结。政府绩效评估应该怎样?建立怎样的评估体系才能更有说服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各地政府绩效评估杂乱的现状?基于此,人们一直希望寻找并建立一套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使政府绩效评估从实然成为应然。政府绩效评估不仅要注重技术理性,更多的要注重政治理性。它涉及评估价值、评估基础,然后才是评估技术,最后归根于制度安排。因此,它是政治理性为根本,技术理性服务于政治理性,其评估基础是政府职能——这是其政治理性。基于政府职能视角下的绩效评估,运用合理、客观的技术手段对政府职能进行绩效评估,使政府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合理安排制度,找到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新路,这是进行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在于:政治稳定发展为中国政府绩效评估与制度安排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国政府绩效评估与制度安排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需求,绩效评估杂乱无章的现状为政府绩效评估与制度安排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突破的空间,绩效评估的目的是为政府合理的制度安排提供依据。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意义在于:当前中国进行的政府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政府职能切实转变——改变全能政府模式,适度退出经济管制,健全市场经济;适度放松社会管制,培育公民社会,承担起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责任,回归政府的公共目的性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有可操作性的保障机制,把绩效评估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抓手。政府绩效评估的现实意义在于:由于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目前缺乏统一的理论依据、没有一致的实践模式、没有明确的价值共识和富有成效的检验标准、没有清晰的目标导向。为此,政府绩效评估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是利于推动政府职能合理发挥;二是有利于完善评估技术体系;叁是提供找出制度安排偏差的依据;四是提供政府绩效改善的方向和路径。政府绩效评估从政治角度看,应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其价值取向,以建立法律规范为其必然要求,以建立转变职能的制度体系为其根本目的;从技术角度看,需要在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确立其评估主体、评估客体及评估指标体系,从评估方法上要以客观反映价值为根本选择和出发点。从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实践看,需要以政府工作报告及政府履行的职责为其评估基础,以客观反映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履职能力为根本来设定评估主体、客体、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特别要注重多元主体的选择,特别是第叁方评估主体的介入,引入公众满意度评估方法才能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地方政府绩效,这是对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然选择。

惠源[6]2014年在《“标准单位疫病”经济学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重大动物疫病尤其是人畜共患病的暴发,造成大批畜禽死亡和被扑杀,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并给畜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疫病暴发导致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心降低,畜禽产品的市场需求下降,国际市场上对动物疫病暴发国家所采取的严格的技术贸易壁垒,也给动物疫病暴发国的产品出口和对外贸易带来不利影响,使一国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同时,人畜共患病使人们感染疫病的风险增大,一旦感染疫病,不但给感染者造成人身损害,还给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了威胁,如果疫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将会危及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动物疫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了解疫病暴发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损失,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方法探讨的基础上,对国外发达国家在动物疫病防控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防控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等提供相应的参考。文章首先对动物疫病风险损失经济学评估的政策发展历史、国内外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总结。近年来,针对动物疫病的防控、管理、监测等,我国政府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府所颁布的相关农业、畜牧业发展政策中,也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逐渐提上日程。除了政府部门的努力,学术界也针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损失评估与方法探讨、损失补偿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国内研究在风险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关于损失评估的专家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国外在疫病损失的定量化、技术手段探讨等方面的经验,可以为我国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同时,动物疫病的损失评估方法有许多种,评估指标体系也在逐步完善,这些方法的运用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为“标准单位疫病”损失评估法运用时的指标选择与构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动物疫病风险损失的经济学评估可能的发展方向。之后,文章对动物卫生经济学、灾害经济学等与疫病损失评估相关的学科发展进行了简介,然后对成本收益理论、福利经济学基本理论、条件价值评估法、交易费用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分析,这些理论与方法也构成了“标准单位疫病”损失评估法中的指标选择、评估的理论基础。在成果总结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标准单位疫病”的经济学损失评估方法。与已有方法不同的是,“标准单位疫病”损失评估法设定标准地区和待评估地区两个对象,以布病作为评估的标准疫病,通过构建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标准地区的疫病损失进行评估,然后以标准地区损失为基准,运用熵权法对待评估地区的损失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疫病程度系数”作为区域疫病损失的调整值。与已有的动物疫病损失评估方法相比,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估方法的选择运用等方面,“标准单位疫病”损失评估法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已有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除此之外,“标准单位疫病”损失评估法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即从宏微观角度出发设定评估指标、资料可得性较广泛、方法可行,运用该方法既可以在疫病暴发初期迅速估计出基层养殖者的直接损失(主要是强制扑杀损失、疫苗注射费用)等,为政府制定应急补偿策略提供参考;在疫病结束后,运用该方法对地区疫病损失进行较为详细的评估,为了解区域疫病整体损失情况、制定疫病防控投入策略等提供参考。然后结合“标准单位疫病”法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模拟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标准单位疫病”损失评估法,并对动物疫病的方法论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考。国外动物疫病防控和区域化管理经验,以及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证明,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是有效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基础,动物疫病的区域化管理能够起到示范作用,有效的财政支持政策、畜牧业保险政策既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开展的有力支撑。动物疫病的经济损失评估、相关方法以及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探讨,对于及时了解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经济社会影响及损失量化、分析预测发展趋势、提高动物疫病防控的决策水平等都有很好的帮助,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动物疫病损失的经济学评估和防控策略研究。同时,我国兽医管理体制的逐步健全、兽医人才队伍的建设、合理的扑杀补偿政策、有效的财政支持政策、技术研究和区域合作的不断加强,是推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开展的有效实践,需要在今后逐步得到完善和加强。

董峰[7]2008年在《成长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它们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知识管理作为企业提高自身可持续竞争力的一种手段,逐渐被应用于解决这些问题。然而,中小企业不同于成熟型企业里知识的现状,它们没有较高的知识存量和知识质量,组织处于知识创造、积累和发展期。因此成长型中小企业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满足并能改善这种知识现状方法,指导其知识创造的方向,规范组织自身的知识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帮助组织成员快速成长。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思想对国内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以及有关中小企业成长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尤其是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阐述了中小企业对发展型、规划型和应用引导型的知识管理方法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在组织职责驱动下成长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方法,首先对基于知识管理的对象一基于组织职责的核心知识以及基于核心知识的关键文档一进行了界定,然后对将知识及专家与完成职责的核心流程进行二维综合的组织知识资产体系化管理方法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二维综合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文章重点根据二维综合法的实施思想设计了成长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评估的指标体系,从知识管理的组织架构、知识资产管理体系、知识资产清理和知识资产发展规划四方面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进行评估,以实现组织对企业内知识资产现状的把握、知识管理实施过程的调控和有效知识发展规划的制定。最后,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知识以及知识管理需求的视角界定了成长型中小企业,将其知识管理看作发展型、规划型和应用引导型的结合;同时根据这一特点创新出核心知识两个新特性,即相关性和确定性,构建了在组织职责驱动下将流程和核心知识、知识专家进行二维综合的组织核心知识管理网络;发展了二维综合方法指导下的知识管理评估指标体系。本文的研究可为成长型中小企业有效实施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提供理论方法和工具支持。

刘俊杰[8]2009年在《整体构建高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对整体构建高校德育体系问题进行研究。本文试图在高校内部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相互配套的德育工作协调运作机制,以更好的加强和改进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对高校德育体系构建问题展开研究。从宏观上说,本文首先对“整体构建高校德育体系”的基本内涵做出了界定,然后探讨了为什么要构建高校德育体系以及怎样构建高校德育体系的问题。高校德育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可以从德性的可教性与整体性特点、德育整体性原理以及系统论的科学方法来分析。实践依据在于,这是有效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所带来挑战的必然选择,有效应对国内改革开放后所出现的新形势、新变化的需要,同时还是解决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还列举了构建高校德育体系需要坚持的指导思想、原则与方法。指导思想主要有,坚持以人为本、饯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吸收中华民族优秀德育传统与国外德育建设先进经验等。基本原则包括,与世界发展趋势相符合、遵循青年大学生个性发展和成才规律、全方位与多层次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不断动态更新、发展的原则。基本方法有,建立德育组织机构体系、德育工作者体系、严格管理、对症下药等。从微观上说,本文将高校德育体系划分为六大子体系,它们分别为高校德育目标体系、高校德育内容体系、高校德育途径方法体系、高校德育主体体系、高校德育组织管理体系以及高校德育评估体系。本文首先对每一个子体系的基本内涵做出了科学界定,其次分析了它们的组成要素,最后论述了各子体系的构建方略。其中,高校德育目标体系是高校德育活动的指向和最终归宿,主要分为法纪素质目标、道德修养目标、心理素质目标、职业能力目标、政治素质目标与思想素质目标。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是一定社会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包括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高校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是实施德育的手段,关系到德育内容的贯彻落实与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高校德育途径体系包括八大类:课堂教学类、社会实践类、辅导咨询类、组织类、管理类、自我教育类、环境类、传媒类。高校德育方法体系分为七大类,分别为:实践锻炼类、语言说理类、规范制约类、评价激励类、榜样示范类、修养指导类、行为训练类。高校德育工作者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主体。主要包括四大要素:政工干部、授课教师、大学生自身以及机关后勤服务人员。高校德育组织管理体系是整个高校德育体系中具有统帅功能,带有全局性、整体性色彩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大工作系统,分别为党组织系统、团组织系统、宿舍管理系统、学生会系统与学生社团系统。建立高校德育评估体系是保证高校提高德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评估主体体系、评估客体体系、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体系、评估结果及其应用体系。

陶春华[9]2016年在《价值创造导向的企业碳资产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的大气污染和全球变暖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如何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重视,人类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全世界已经开始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付诸于行动,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一系列的应对气候问题的国际框架性制度,并直接催生和发展了国际碳交易市场。碳排放额度就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从而具有了商品属性并可在交易所进行公开交易。在世界碳交易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我国的碳交易也蓬勃发展起来。在碳交易框架下,碳排放权变成了一种可以交易的特殊的商品,而且还具有金融属性和资产属性。碳资产的产生为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碳资产管理的发展也将改变企业的现有生产模式和状态,提高企业的低碳竞争力。依托于企业经营实体,碳资产管理将虚拟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益、金融资本和现实经济连接起来,正日益重组企业现有的碳资源,冲击着当前国际经济格局。但目前我国碳资产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市场规则还有待完善,如何提高碳资产管理的效率,进一步完善碳资产管理方法和机制,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因此,对碳资产管理开展研究,既必要又紧迫。以目标作为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是规范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的研究通过对碳资产管理的动力机制和目标导向的研究而展开。本文思考了当前形势下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首先,碳资产管理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是什么?其次,当前我国企业碳资产的交易和管理能否影响企业价值?第叁,如何基于价值创造导向构建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体系?最后,当前我国企业应该如何对碳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并且以这四个问题的解答为逻辑主线开展了全文的研究。本文根据经济理论-实证分析-体系构建的研究思路,对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展开分析。以期通过此研究,为中国企业在碳减排国际趋势和可持续发展时代背景下的碳资产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依据。本文对企业碳资产管理主要从事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科研成果:第一,研究了碳资产管理与企业价值创造的耦合关系和作用机制。本文明确了企业碳资产管理是企业环境管理的一部分,是对低碳管理的一种创新。它是企业围绕碳交易对碳资产进行战略规划和价值管理的一系列活动,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叁个维度的效益,平衡节能减排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旨在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本文通过详细分析碳资产管理的制度动力和价值动力在对立阶段和共生阶段的特点,讨论了碳资产管理的环境规制导向和价值创造导向,提出了碳资产管理应该以价值创造为首要目标,它是对环境规制导向的转化和超越。第二,实证检验了碳资产影响我国企业价值的经济效应。本文分别应用VAR模型和事件分析法,利用我国配额碳资产市场和减排碳资产市场的数据,研究我国企业碳资产对企业价值产生的经济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一方面,基于配额碳资产交易的限额机制,采用VAR模型,首次探寻了中国区域配额碳资产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关性方面,高碳排放行业收益率与碳交易价格有着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在冲击性方面,上海碳排放权市场与高碳排放行业股票市场收益率之间存在长期相互影响的联动关系;我国目前只有与碳排放权市场关系密切的行业才会与碳市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另一方面,基于减排碳资产交易的CDM项目机制,本文采用事件分析法检验了中国资本市场对企业在联合国注册CDM减排项目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CDM项目通过联合国注册这一事件能对所有公司整体股票价格有显着影响;而且高碳排放行业对CDM项目注册对股票的影响比其它行业更为显着。除此之外,我们也发现了公司规模会对注册事件的经济效应产生影响。本文认为我国企业当前的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已经引起了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关注,但是由于我国在碳资产的战略规划、运营管理、价值计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很多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和健全,需要进一步建设和研究,加快建立科学高效的碳资产管理体系,为我国控排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最后,本文基于对中国已有的碳资产交易和管理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明确提出构建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碳资产管理体系设想。该体系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和价值最大化原则作为构建原则。本文着眼于碳资产管理的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核算的全过程,围绕企业价值创造这一主线,分别从"预算管理、运营管理、核算管理"叁个核心环节对企业碳资产管理进行设计,提出了价值创造导向的企业碳资产管理体系的实践运用,将价值创造理念融入碳资产管理实施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可行的实施路径。本文还针对配额碳资产和减排碳资产的不同情况,提出了"配额模式"和"信用模式"两种主要的碳资产管理模式以及可行的路径建议,旨在为企业碳资产的财富计量和价值创造提出优化路径,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

孙洁斐[10]2008年在《基于能值分析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文中指出随着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可替代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分析与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及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地。它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及开展自然保护等的理想场所。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对闽赣两省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气候调节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展开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的。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已有方法多是建立在费用-效益分析基础之上的常规市场评价方法。而本研究将美国生态学家H.T.Odum依据系统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出的能值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弥补了现有评价方法的不足,拓展了能值的应用领域。本文采用定性讨论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阐述并较深入地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能值分析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基本理论与方法,使整个研究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随后,分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系统特征,构建能量系统图,并分析其能值基础。基于能值分析,最终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分类评估,并进行了总价值量及构成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年能值为89.3×10~(19)sej,价值人民币23.3亿元。其中有机物生产和原材料价值7.19亿元,涵养水源价值1.9亿元,固碳释氧价值1.3亿元,污染物处理服务价值3.13亿元,保持土壤价值9亿元,营养物质贮存与循环价值3400万元,科研服务价值4200万元,生态旅游价值230万元。保持土壤方面的价值在所有生态系统服务中占比最高,达到38.6%,揭示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在保持土壤方面的巨大功能。单位面积年服务价值为41219元·hm~(-2)·a~(-1)。此外,保护区在作为动物栖息地方面的存量价值达到1820亿元。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能值投资率为0.43,净能值产出率为8.93。本研究结果还与Costanza等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本研究通过将能值理论与方法运用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揭示出其生态系统服务蕴藏着巨大的生态经济价值,所得结果为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本研究也从管理政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立法和保护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本研究最后对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同时就相关问题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1]. 管理体系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 潘鹏程. 天津大学. 2003

[2]. 石油资源资产价值管理体系研究[D]. 刘锡健. 成都理工大学. 2006

[3]. 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尽职调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评估体系研究[D]. 李星仪. 贵州大学. 2009

[4]. 安全管理体系质量评估方法研究[D]. 邬长城.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

[5]. 职能转变视角下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D]. 陈新. 南开大学. 2014

[6]. “标准单位疫病”经济学评估方法研究[D]. 惠源. 武汉大学. 2014

[7]. 成长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董峰. 山东大学. 2008

[8]. 整体构建高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D]. 刘俊杰. 山东大学. 2009

[9]. 价值创造导向的企业碳资产管理研究[D]. 陶春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16

[10]. 基于能值分析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D]. 孙洁斐.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管理体系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