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国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_国际竞争力论文

2001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6X(2002)06-0005-07

一、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和方法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国际竞争力评价是一全新的量化概念,由290个评价指标组合而成, 用以反映一国或地区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包括8大要素,即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 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每个要素又包括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若干具体指标组成。这八大要素分别反映国际竞争力的各个具体功能(参见图1 国际竞争力基本原理示意)。国家经济实力是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以及支持它的投资、储蓄、最终需求、产业运营、生活成本和潜在发展的经济运行能力。企业管理、科学技术两大要素,是对国家经济实力要素的直接支持,体现深层的竞争实力和发展动力。这3大要素构成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 其中包含着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基本运行和发展竞争力。基础设施、国民素质两大要素,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支持核心竞争力的长期发展和成长。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反映市场、体制、法制、政策的作用条件,是国际竞争力发展的重要环境和激励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国际竞争力基础的发育,都具有直接的重要作用。

图1 国际竞争力基本原理示意

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国力是两个不同但有密切关系的概念。综合国力主要反映一国的整体实力,它是国际竞争力内含的一个重要层次。国际竞争力不仅包括综合实力,还包括实现综合实力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和运行整体的竞争力,以及长期持续发展的内在的成长能力。

在世界国际竞争力群体中,有一族是后来者居上的国家或地区,中国属于其中重要一员。历史经验和实证理论都表明,这一族必须突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的三位一体的整体发展和提升,才能达到追赶发达国家的积极效果。

二、2001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

从1996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评价与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变化。该中心主要以国际权威的竞争力研究机构——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历年数据为依据, 对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2001年IMD国际竞争力评价年鉴中提供了49个国家的286个指标的国际竞争力数据,其中有118个硬指标的数据信息来自国际组织和35 个成员机构组成的网络,其余的106项指标是软指标,数据来自IMD对所有参与评价的国家和地区的中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的问卷调查,共有3678个有效样本。2001年以前,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 )一直公布按照国际竞争力八大要素体系公布国际竞争力评价结果,供世界各国和地区分析自身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劣势,并为政府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和政策研究与制定提供客观依据。但是,2001年,IMD改变了评价体系, 即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4 大国际竞争力要素体系。我们认为,新体系可能更适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需要。但是,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改革与快速发展时期,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存在许多不协调因素,在既抓重点与核心内容,又在广泛控制因素方面推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过程中,IMD原来的8大要素更是至关重要的。从今年起,我们将运用国际竞争力规范理论和方法,系统公布中国国际竞争力及其4大新要素和原来8大要素体系的评价结果。

1.2001年中国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

2001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在IMD的世界排名是第33 位(注:资源来源:IMD各年年鉴,以下同。),较2000年下降了2个名次。2001年IMD 的排名国家比2000年多的两个国家中爱沙尼亚排名在中国之前,如果剔除掉这个因素,实际上中国的排名只下降了1位, 应该说中国国际竞争力整体实力变化不大。但从这几年动态分析来看(见表1), 我国国际竞争力总体上呈现的是下降的趋势,2001年达到近6年来的最低点。 尽管全球经济受到衰退的威胁,但整个世界的国际竞争力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大的结构变化,相对于2000年而言,比较引人注目是中国香港地区排名由2000年第12位上升到2001年第6位,位次上升了6位。

2.2001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最新4大要素世界排名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从2001年起,按照新的4大要素进行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4大要素是经济运行竞争力、 政府效率竞争力、企业效率竞争力、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竞争力。经济运行竞争力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于国内经济实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就业和价格进行的系统评价。政府效率竞争力是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政府管理效率角度对于公共财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政体组织、企业和市场保障组织、教育进行的系统评价。企业效率竞争力是从企业创新、获利能力与责任的角度对于生产效率、劳动市场、资本市场、企业管理和适应全球化进行的系统评价。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竞争力是从满足市场经济需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对于基本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科学基础设施、健康和环境基础设施、价值体系进行的系统评价。2001年中国国际竞争力4要素及其子要素评价世界排名结果见表1和表2。从国际竞争力的4大要素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来分析,中国香港地区总体名次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其经济运行的名次较上年的第25名上升21位,2001年世界排名第4位。取得这样成绩, 应该说是香港加强与中国内地的经济互补关联的重要结果。

表1 中国国际竞争力新4大要素世界排名

年 份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总体排名 2721293033

经济运行 4 3 4 5 7

政府效率 2419313235

企业效率 3432343740

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

4130353439

表22001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新4大要素子要素世界排名

经济运行 政府效率 企业效率 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

国内经济实力7公共财政 4 生产率 45基本基础设施 14

国际贸易

20财政政策 4 劳动市场47技术基础设施 47

国际投资

16货币政策和政体组织

28金融市场37科学基础设施 26

就业1企业和市场保障组织

47企业管理29健康与环境基础设施41

价格

16教育 48全球化 21价值体系 38

从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4 大要素看,2001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在这4大要素排名相对于2000年均下降了;经济运行竞争力世界排名第7位,下降了2位;政府效率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5位,下降了3位;企业效率竞争力世界排名40位,下降了3位;基础设施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9位,下降5位,下降最快。 从这种结构分析来看,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结构仍然没有太大变化。

从2001年中国国际竞争力4大要素的具体子要素看,中国在就业、 公共财政、财政政策、国内经济实力方面,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投资、价格、国际贸易、基本基础设施、科学基础设施、全球化、企业管理、货币政策和政体组织方面也有较好的国际竞争力。透过2001年中国国际竞争力的20个子要素,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其在成长方向和竞争力培育上的基本特点。中国对于宏观经济运行投入精力最大、效果也比较明显。在政府管理方面,中国在公共财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政体组织方面投入较多,从而也获得较好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在企业保障组织和教育方面,国际竞争力较低,有待大力提升。在微观领域,中国企业适应全球化表现出较大的积极主动态度,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企业管理相对于其他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竞争水平。金融市场对于企业竞争力有支撑,但水平仍较低。生产效率、劳动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处于世界最低之列。在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方面,基本基础设施、科学基础设施表现出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与中国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政策有直接关系,因为这两方面都需要政府的投资。技术基础设施、健康与环境基础设施、价值体系需要大力加强,因为这三个方面在国际竞争力上表现出明显的差距。

3.2001年中国国际竞争力8大要素世界排名

为了进一步准确地分析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结构变化,我们将2001年的4要素转化为以前的8大要素形式进行分析。经过标准化和加权汇总,我们得出2001年中国国际竞争力8大要素的世界排名(见表3、表4)。从中国在这8个要素竞争力水平的动态变化来看, 中国竞争力的结构按照以前的分类方法出现了一定的结构变化,与2000 年相比, 表现为:2001年国内经济实力上升最快,上升13位,回到了我国历史的平均水平,世界排名第5位。主要表现在增加值竞争力从2000年世界第6位提高到第3位,投资竞争力从2000年世界第17位提高到第9 位, 储蓄竞争力从2000年世界第5位提高到第2位,生活成本竞争力从2000年世界第19位提高到第15位。高储蓄、高投资、劳动要素低投入和增加值的较快成长是中国国内经济实力提升的特点和核心。最终消费竞争力和适应性竞争力对变化的影响不大。

表3 中国国际竞争力及要素各年排名一览表

年 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总排名26 27 2129 30 33

国内经济实力

3 14 5 6 18 5

国际化23 29 2018 35 37

政府管理

9 6 5 16 16 18

金融体系 37 40 4236 42 45

基础设施 40 40 4042 42 39

企业管理 30 34 3036 37 41

科学技术 28 20 1325 28 28

国民素质 35 31 2427 29 29

表4 2000年与2001 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要素及子要素世界排名对比表

要素名称 2000年排名2001年排名

要素名称 2000年排名2001年排名

国内经济实力

18

5基础设施 4239

增加值6

3基本基础设施 3027

投资17

9技术基础设施 3234

储蓄 5

2商务基础设施 4647

最终消费 26 25健康基础设施 4347

生活成本 19 15 能源自足3511

适应性

26 26环境 4242

国际化 35 37企业管理 3741

经常项目差额

18 20

生产率 3843

商品及服务出口 39 30 劳动成本1114

商品及服务进口

3

3 公司绩效3934

汇率31 34 管理效率3336

证券投资 29 27 公司文化3238

外国直接投资13 13 科学与技术2828

国家保护 46 46

R&D支出3130

开放度

33 35

R&D人员2717

政府管理16 18 技术管理

2536

国债 1 20

科学环境

2219

政府支出 12 42

知识产权

3632

财政政策

2

3 人力资本 2929

政府政策 28 25

人口特征1 1

政府参与 44 42 劳动力特征 3233

公平与安全 31 27 就业 1 1

金融体系42 45失业 4038

资本成本 36 32教育结构 4042

金融效率 46 47生活质量 4443

股票市场活力33 41 态度与价值观3737

银行部门效率39 41

2001年国际化竞争力世界第37位,比2000年下降了2位。 但是商品及服务出口竞争力确在上升,从2000年世界第39位提高到第30位,上升了9位,证券投资竞争力从2000年世界第29位提高到第27位,上升了2位。经常项目差额、汇率、开放度的竞争力分别下降了2位、3位、2位。商品及服务进口竞争力世界第3位,外国直接投资竞争力世界第13位,虽然这两方面竞争力没有变化,但是它们的较高竞争力水平还是非常明显的。

2001年政府管理竞争力世界第18位,比2000年下降了2位。 其中财政政策竞争力随下降1位,但是仍然保持世界第3位的高水平。政府效率、政府参与、公平与安全的竞争力均有所提升,但竞争力水平还不高。国债、政府支出竞争力下降较大。主要原因是政府内外债务增加以及政府的支出大幅增加导致的。

2001年金融体系的竞争力世界第45位,比2000年下滑了3位。 资本成本竞争力从2000年世界第36位提高到第32位,上升了4位; 金融效率竞争力从2000年世界第46位下降到第47位,下降了1位; 股票市场活力竞争力从2000年世界第33位下降到第41位,下降了8位; 银行部门效率竞争力从2000年世界第39位下降到第41位,下降了2位。 中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并且处于较低竞争水平,这对于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是不利的。

2001年基础设施竞争力世界第39位,上升了3位。 基本基础设施竞争力从2000年世界第30位提高到第27位,上升了3位; 技术基础设施竞争力从2000年世界第32位下降到第34位,下降了2位; 商务基础设施竞争力从2000年世界第46位下降到第47位,下降了1位; 健康基础设施竞争力从2000年世界第43位下降到第47位,下降了4位; 能源自足竞争力从2000年世界第35位上升到第11位,上升了24位;环境竞争力2001年世界第42位,没有变化。能源自足竞争力增强,主要是由于中国GDP 增长率减能源消费增长率由2000年排名第16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1位。

2001年企业管理竞争力世界排名第41位,比2000年下降了4位。 生产率竞争力从2000年世界第38位下降到第43位,下降了5位; 劳动成本竞争力从2000年世界第11位下降到第14位,下降了3位; 公司绩效竞争力从2000年世界第39位上升到第34位,上升了5位; 管理效率竞争力从2000年世界第33位下降到第36位,下降了3位; 公司文化竞争力从2000年世界第32位下降到第38位,下降了6位。2001 年我国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中除了公司绩效竞争力在上升外,其他子要素竞争力均在下降,其中生产率竞争力下降最快,下降了5位。

2001年科学与技术竞争力整体名次没有变化,但内部结构有变化。其中最大变化是R&D人员竞争力上升了10位,从2000年世界排名第27位提高到2001年的第17位,是因为中国参与R&D的人员数量、 质量与范围在全面提高;R&D支出竞争力上升了1位,2001年世界排名第30位;科学环境竞争力上升了3位,2001年世界排名第19位; 知识产权竞争力上升了4位,2001年世界排名第32位;技术管理竞争力下降11位,2001 年世界排名第36位,主要是其中中国R&D设备的重新配置能力太差,竞争力排名下降了24位。

2001年国民素质竞争力名次没有变化,并且内部结构也没有大的变化。2001年人口特征、就业没有变化,仍然保持世界第1位; 失业竞争力提升了2位,2001年世界排名第38位;生活质量竞争力提升了1 位,2001年世界排名第43位;劳动力特征竞争力下降了1位,2001 年世界排名第33位;教育结构竞争力下降了2位,2001年世界排名第42位; 态度与价值观的竞争力没有变化,2001年世界排名第37位。

三、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分析

从整体上看,2001年中国竞争力在下降,处于这几年的低点,竞争力内部结构也在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的结果,如积极财政政策和强调科技创新、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设的成果,即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如资本成本下降、公司业绩上升等。通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可以更清楚了解中国参与WTO 之后国绞竞争力发展的未来后发优势。

2001年在所有指标中,中国20个最有竞争优势指标分布是经济运行5个、政府效率10个、企业效率1个、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4个(见表7)。在经济运行要素中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资源、吸引外资和出口上。政府效率要素竞争优势体现在强调个人低税、提高个人社会劳动保障、增强国家经济调控能力和强化社会凝聚力。企业效率要素竞争优势较少,主要体现生产率增长。基础设施要素中竞争优势表现为加大现代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能源效率和注重培养国民的社会价值观(见表5)。这些竞争优势为中国进入WTO,参与国际竞争,吸引外资和人才, 奠定良好基础。

表52001年中国国际竞争力优势指标情况表

排名 竞争力 优势指标

要素

1 1 劳动力资源(总雇用人数)

2 1 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

3 1 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存量

5 1 货物出口的实际增长率

7 1 货物出口额

1 2 有效个人收入税率(占人均GDP比例)

1 2 雇员的社会保障缴款率(强制缴款占人均

GDP的百分比)

1 2 雇主的社会保障缴款率(强制缴款占人均

GDP的百分比)

2 2 总储备(包括黄金和官方储备)

4 2 累计总税收(占GDP比重)

4 2 社会凝聚力(调查数据,社会凝聚力是政

府的首要目标)

5 2 中央政府国外负债

6 2 中央政府国内负债

8 2 累计资本和财产税

14 2 累计间接收入税

4 3 总生产率的实际增长率

1 4 电子通讯投资(占GDP的比例)

1 4 GDP与能源(实际GDP增长减去能源消

费增长)

5 4 工业用户的电力成本

11 4 社会价值观(勤奋、创新)支持竞争力

在2001年中国20个竞争的最劣势指标主要分布在政府效率10个、企业效率7个(见表7),在经济运行要素中没有明显的劣势项目。在政府效率要素中中国竞争优势多,竞争劣势也较多,主要体现在对外开放上政府态度比较审慎,开放力度不够。在企业效率要素中竞争劣势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能力特别是按国际市场要求的管理能力上,这与缺乏高素质人才和企业营销文化的竞争劣势有着密切的联系(见表6)。 在基础设施要素中,中国面临的主要劣势是与国际交流的基础环境差,如国际电话成本。这些劣势如不尽快解决,进入WTO 后中国企业想加入国际市场将面临严峻的挑战。通过模拟,如果把这些劣势提高到平均水平,中国国际竞争力将大大提高,由目前的第33位上升到第27位,名次上升6位。这说明逐步消除劣势极其重要。

表62001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劣势指标情况表

排名 竞争力 劣势指标

47 2 国外金融机构(国外金融不准进入国内市场的程

度)

47 2 公共部门合同(是否充分地对外国竞标商开放)

49 2 进入本地资本市场(对外资公限制的程度)

49 2 国外和国内公司(国内和国外公司平等对待程

度)

49 2 合格工程师(在该国劳动市场是否容易获得的程

度)

49 2 国外投资者(在国内公司是否有控制权的程度)

49 2 进入国外资本市场(本国公司是否受限制的程

度)

49 2 跨国界的风险投资(能否在没有受到政府干预的

情况下谈判的程度)

49 2 金融教育(金融教育在该国是否有效率的程度)

49 2 保护主义(国家保护主义阻碍了外国产品和服务

进口的程度)

47 3 自我融资能力(公司是否能产生足够现金流以自

我融资投资的程度)

49 3 金融技术人才(在该国劳动力市场上是否容易获

得的程度)

49 3 高级经理人员的易获得性(是否容易从该国市场获

得的程度)

49 3 制造业部门的单位劳动成本

49 3 国际经历(管理者是否有丰富的国际业务经验的

程度)

49 3 金融机构透明度(金融机构没有为他们的活动提

供足够信息的程度)

49 3 市场营销文化(动态的市场营销文化是否在你的

国家存在的程度)

47 3 能源强度(单位美元GDP消费的商业能源数量

的程度)

48 4 国际电话成本

49 4 弹性和适应性(该国国民是否有足够的弹性以适

应新的挑战的程度)

表7 2001年中国国际竞争力优势指标和劣势指标分析表

竞争力要素 优 势 劣 势

个数 排名平均值个数 排名平均值

经济运行 5

3.6

--- ---

政府效率10

4.610 48.6

企业效率 1

4

7 48.7

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

4

4.5 3 48

四、进入WTO中国国际竞争力提升面临的挑战

随着中国加入WTO, 在今后几年里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要的是对政府的职能重新定位。政府经济职能应该是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界定和保护产权,培育和完善市场,治理“市场失效”。同时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根本的是明确与企业的关系,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服务,包括经济政策、法规、设施等等要积极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是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根基。

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经验表明,政府控制一定的财力对于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是积极的。但是这种财力的获得必须是经过市场经济过程,而不是行政强加。从企业盈利水平看,我国微观经济基础薄弱。但是,在我国权利至上的社会风气和经济数据严重不实、水分极大的严重问题,可能导致政府吸纳财力相对过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果把这些资源集中投入基础设施,那么对于拉动内需是积极的,但是对于企业资本的良性循环却是极为不利的,提升企业竞争力必然受阻。与此相一致的,人才过多地流向政府和金融机构,也造成向企业配置的人才相对不足,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严重问题。

基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竞争力发展主题,作为后来者居上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政府在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根本的是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框架下,在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内部和外部关联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竞争力成长的可持续发展轴心。中国在新世纪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关键的是全面发挥政府管理的积极主导作用。

加快金融体系改革步伐,增强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也是我们应该正视的挑战。

市场深化是我国一项中长期任务,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建立在发达的市场机制基础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金融创新都与市场深化直接相关,在这方面我们同样面临着入世后的挑战。

总之,进入WTO, 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和经济实力提高带来机遇和挑战。尽管中国国民对新挑战的弹性和适应性较弱(见表3), 但只要找准目标,循序渐进,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相信中国国际竞争力,在经历目前短期波动之后会有大的提高。

标签:;  ;  ;  ;  ;  ;  ;  

2001年中国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