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研究进展论文_曾德善

小儿肠套叠研究进展论文_曾德善

曾德善

宾阳县妇幼保健院 广西宾阳 530400

【摘 要】肠套叠是小儿常见急腹症,小儿肠套叠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诊断、治疗尤为重要,在治疗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死亡率及减少小儿肠套叠的误诊率的关键。

【关键词】研究进展;小儿肠套叠;诊断方法

医学研究表明,小儿肠梗阻的常见病因通常是小儿肠套叠,其中大多数患者以2岁以下儿童居多,小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肠套叠,常见的表现为回肠末端套入结肠,而对于肠管,则多无器质性病变[1]。其发生常与肠功能失调、蠕动异常、肠管解剖特点等因素有关[2]。目前,国内外都对小儿肠套叠的治疗开展了多种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对近几年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具体内容如下。

1 研究进展

1.1 病因方面的研究

研究表明,目前对于肠套叠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通常可能的发病原因如下:①促发因素:可能和患儿饮食的改变有关,如早期添加量过大、添加辅食时过早、卫生意识差、气候变化、腹泻等引起的肠道感染,与小儿胃肠功能发育不健全等多种原因有关。②淋巴增生:末端回肠淋巴组织增生可导致发病[3]。③感染:研究发现,由于没有对小儿回盲部系膜进行充分的固定,导致其移动度较大,易引起复杂性肠套叠。另外,小儿肠套叠与轮状病毒的关系密切,其本质都是由于肠道病毒感染,所引发的肠蠕动不协调及功能紊乱[4]。④痉挛:通常情况下,在肠管痉挛后也可因鞘部发生痉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成为不可逆性的肠套叠,同时由于蠕动的增强,从而套入远端连续的肠管(鞘部)形成了套叠。⑤生长抑素与胃泌素:小儿肠套叠也可能和血浆生长抑素含量的下降、胃泌素的升高有一定的关系。在肠套叠早期,可见血浆生长抑素水平低下,由于生长抑素对胃肠道运动具有调节的作用,水平低下可导致胃肠运动功能的失调[5]。⑥机械因素:据统计,有一小部分的病例为继发性肠套叠,3岁以上的患儿居多,表现为具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肿瘤、肠重复畸形、肠息肉等。研究表明,低龄儿的肠管较年长儿细小,因此在肠套叠发生时通常不易造成完全性肠梗阻,且还有自行松解整复的可能,但是其病程长,症状不典型,如若发生套叠较紧情况,则后期的整复较为困难,也易引起复发[6]。

1.2 发病特点的研究

根据肠套叠的发病特点,可将其分为原发病和继发病,原发病是较为常见的急腹症,约占发患者数95%,后者约占5%。有关统计发现,每年新生儿肠套叠的发病率为1.9-4‰[7],我国发病率尤其高;女性低于男性,男女比例为2.5:1,通常情况下,小儿的发病年龄以3-10个月为多见,其中对于0-12个月的占94%,对于1-4岁占5%,而4岁以上占1%,且发病情况不受时间季节和地理位置的影响[8]。

1.3 病理的研究

肠套叠时易引起肠道细菌移位,指肠道内正常细菌穿过黏膜上皮,侵袭肠外组织和内脏器官(如脾、肝、肠系膜淋巴结)。研究发现,能够导致细菌移位的原因有:①肠管水肿、缺血、坏死等情况可能会导致肠黏膜屏障遭到破坏;②小儿肠套叠患儿的机体免疫功能较低;③细菌过度生长,可能导致肠道细菌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此外,内源性感染,也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发生多系统器官死亡和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这种情况通常也是由于细菌移位所引发的。所以肠套叠晚期会出现中毒性休克的险情,而检测内毒素、肌酸磷酸激酶、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水平能够有助于诊断细菌移位。另外,在进行肠套叠的整复后,仍然有些患儿没有能够立即脱离危险,研究表明,整复后的再灌注是导致此类现象发生的原因[9]。

对于肠套叠移位方式探究发现,其蠕动方向为两种:逆行或顺行套叠。研究发现,肠套叠移位通常为顺行套叠,对于逆行套叠极为少见。通常根据构成肠套叠套入部顶端所在的不同组织结构来区分,一般可分为结肠型、小肠型和小肠结肠型。其中在发生肠套叠移位,通常是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管内时,由于局部肠壁的反折,构成了三条同心管(反折管、套鞘、套入管)。研究发现套入管和反折管能够形成套入部,其顶端称之为为套头,套鞘和反折管的交界处称为套叠颈部。

1.4 诊断方法的研究

典型肠套叠患者临床症状可总结如下:①可出现阵发性哭闹、不安,通常的临床表现有突然出现有规律阵发性的哭闹,同时患儿拒食,面色苍白,痛苦表现,可有短暂的安静,循环往复。②患儿多在腹痛发作后出现恶心、呕吐情况,尤其在进食后呕吐现象更加明显;③另外,肠套叠患儿也会出现血便的情况;④患儿通常精神萎靡,嗜睡,通常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腹泻情况发生;⑤肠套叠患儿出现腹部包块,这种情况是诊断为肠套叠的重要体征。

通常情况下,肠套叠腹痛的起始症状是患儿出现阵发性哭闹不安的情况,进而是出现呕吐、血便,这类情况出现则表明是已经发病了一段时间,早期诊断要求医师对可疑病例及时进行常规B超检查[10]。研究发现,大约在2岁以下婴幼儿(特别是肥胖儿),突然出现可疑症状,排除嵌顿性斜疝后,虽然没有出现血便或因为各种情况而没有触及到肿块,此类情况下,医师仍应高度怀疑为肠套叠[11]。

2 治疗

医学研究得出,通常情况下小儿肠套叠可通过非手术治疗法得到复位,而进行一些手术治疗的方法只会在个别情况下使用[1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儿肠套叠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主要为灌肠法,研究发现有80%以上小儿肠套叠患儿在进行灌肠法治疗时会辅以麻醉、按摩、或解痉剂。有关文献指出,传统的灌肠法是在X线监察下的钡剂灌肠,在此之后推广了空气灌肠的方法,统计发现这种治疗方法的复位率显著高于钡灌肠,除此之外,这类方法还具有操作简便,如若发生肠穿孔等特殊情况又易抢救等优点[13]。在之后的80年代时期,医师通常情况下应用B超监察下进行空气灌肠复位肠套叠,这种治疗方法避免了患儿避免暴露在X线下[14]。根据国外报道,透视时间超过30分钟会导致癌肿,从1000例患儿中就会有1例发生此类情况,所以此类方法仍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随着人类的不断探讨,在80年代中期,医师开始采用B超监察下生理盐水灌肠的方法进行治疗肠套叠,治疗的方法一般是先加压到6-8kPa,之后在B超下来判别肠套叠类型,如果发现套叠头能退缩,那么再给予8-12kPa的压力进行复位,一般的液量为500-1100ml,时长约为10分钟。近代医学研究发现,腹腔镜下治疗肠套叠效果更佳,这种治疗方法分为腹腔镜下空气灌肠复位术和单纯性腹腔镜下复位[15],另外,在治疗时可在腹腔内见到肠套叠的腊肠样肠管,这种治疗方法对小肠套叠的治疗具有优势[16],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学者认为空气灌肠结合腹腔镜下进行肠套叠复位术,这种治疗方法可复位绝大多数难复位性肠套叠,且这类治疗方法更加安全可靠,同时还具有腹腔镜手术的微创优点,一般可取代剖腹探查术[17]。

3 结语

综上所述,肠套叠是小儿常见急腹症,对于患儿的早期诊断、及时的治疗与治疗的方法的选择在小儿肠套叠的治疗中尤为重要,在治疗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死亡率及减少小儿肠套叠的误诊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靳园园,王建峰,王琳.小儿急性肠套叠细菌移位及L211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2010,3(4):61-63.

[2]Kuskonm az B,Yurdakok K,Yalcin SS.Comparison of acute bloody and watery diar rhea:a case control study[J].Turk J Pediatr,2009,51(2):133-140.

[3]Aw asthi S,Agarwal GG,Mishra V.Four-country su rveillance of intestinal intus susception and diarrhoea in children[J].Paediatr Child Health,2009,45(3):82- 86.

[4]马少锋,曹志清,陈江谊. 腹腔镜下治疗小儿难复性肠套叠[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8(10):739-740.

[5]孙静涛,段雨,张金辉,等,B 超、X 线诊断及其引导下整复小儿肠套叠的对比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6):3811-3812.

[6]李永奎.压力灌肠对腹腔压力的影响[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2):252.

[7]何晓俊,秦增辉,马新瑜等.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规范化诊疗的探讨[J].放射学实践,2010,25(5):559-562.

[8]高见朋.小儿肠套叠120例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0):41-43.

[9]盖淑志,刘素霞.婴儿急性肠套叠85例诊治体会[J].青岛医药卫生,2015,47(2):131-132.

[10]王宏权.小儿多发性肠套叠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沦坛,2015,19(1):137-138.\

[11]苗军.190例小儿复发性肠套叠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60-61.

[12]郦凡,何英,沈红.小儿秋季腹泻并发小肠套叠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3):314-315.

[13]张丽蓉.小儿肠道套叠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6):50-52.

[14]陈苏平,何宋兵,汪良.Peutzjeghers综合征伴小肠套叠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0,14(01):28-29.

[15]庞国富,何深流,林正友.超声监视水压灌肠治行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3):46-47.

[16]周永兴,张建文,杨文斌,等.成年人肠套叠诊治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1):3230.

[17]龙雪峰,李强辉,陈小勋等.小儿肠套叠364例临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03):331.

[18]Weiwei Jiang,Weibing Tang,Aiming Geng,Etc.Postoperative intussusception in infants and children:a report of seven cases[J].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2012,26(1):66-68.

[19]Nutnicha Suksamanapun,Mongkol Uiprasertkul,Ravit Ruangtrakool,Etc.Endoscopic treatment of a large colonic polyp as a cause of colocolonic intussusception in a child[J].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2010,2(7):268-270.

[20]Savas Yakan,Cemil Caliskan,Ozer Makay,Etc.Intussusception in adults:Clinical characteristics,diagnosis and operative strategie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15(16):1985-1989.

论文作者:曾德善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9

标签:;  ;  ;  ;  ;  ;  ;  ;  

小儿肠套叠研究进展论文_曾德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