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青少年亚自恋人格障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论文,青少年论文,障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06)03—0115—02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焦点问题。因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家庭不稳定,各种社会思潮等无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其中人格障碍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本文针对青少年人格障碍中的亚自恋人格障碍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摸索一些适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方法。
一、人格障碍和自恋人格障碍
由于人格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尚缺乏较统一的人格障碍划分标准。美国精神病学会新版的《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Ⅲ)将人格障碍分为:偏执型人格;分裂型人格;表演型人格;自恋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边缘型人格;回避型人格;被动攻击型人格;依赖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等。根据西方一些国家调查,人格障碍者约占总人口的0.2%—2%之间,而它在犯罪者中所占的比例却在15%以上,特别是在累犯、惯犯、早发性犯罪者中,人格障碍者高达40%—100%。
自恋人格障碍作为一种较典型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每个人都有自爱,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承认,这对于人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当一个对爱、赞赏和承认的需求以一种病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他就会出现一种心理学所称的自恋人格障碍,就会自我封闭,难以与他人融合,从而影响其生活和工作。每个人都存在一些自恋的心理状态,因为程度的不同很少产生自恋人格障碍。但是,我们现在就是要对这种表面上看有一些自恋,没有形成人格障碍的青年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说他们是一种亚自恋人格障碍状态,其自恋人格障碍没有形成,但由于自恋状态在个体中存在和发展的特殊性。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时,一旦遭遇巨大的挫折和多次的失败就会产生自恋人格障碍,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严重时诱发青少年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自恋人格障碍和亚自恋人格障碍
(一)自恋人格障碍
自恋是个十分宽泛的基本病理现象,自恋性、边缘性、分裂性、癔症性、强迫性、双向性、抑郁性、精神病等人格障碍和疾病里均可见自恋人格障碍。了解自恋人格障碍对我们了解人们的心理状态十分重要。自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的环境的不适应,不能和环境协调共同发展。自恋人格障碍类型的人具有一种扩大了的自我价值感,尽管他们偶尔也假装着很关心别人的幸福但实际上却很少如此。他们是自私的而不是反社会的;他们的行为多数是专门用来吹捧自己的自我形象的。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只要出现其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其主要特征如下:一是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二是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三是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四是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五是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六是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七是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缺乏同情心;八是有很强的嫉妒心。
以上只是一个比较流行的划分标准,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关于各种心理问题的问卷和划分标准,这种专业的和非专业的判断标准模糊了人的视线以及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使大部分人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在对待自恋的心理现象时都认为自己十分正常。人都具有来源于本能的自恋心理,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没有产生人格障碍的自恋心理的人大部分都处于亚自恋人格障碍的状态。
(二)亚自恋人格障碍
亚自恋人格障碍状态基本没有表现出一般意义上自恋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但由于自身存在自恋的因素,因而与环境作用时就容易产生人格障碍。亚自恋人格障碍的划分标准应理解为个体自我实现的目标不符合社会所能提供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个体在向外扩张时身心的各个方面的目标在社会环境中是不可以一般地实现的,社会环境所提供的发展空间不完全容纳个体的意识目标,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是不协调的。一旦个体在某一方面形成强烈的目标意识而不能在社会中实现时,就会诱发多种心理问题。这就是社会因素对自恋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在自恋人格障碍未形成时重视亚自恋人格障碍状态。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当他们步入大学校门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智力和个人能力上的优秀程度,并且充满着自信,又标榜着个性特征的发展代表着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无疑在某些方面产生脱离现实的想法,在与现实斗争时却屡战屡败,必然产生焦虑,从而产生自恋人格障碍。
三、防止亚自恋人格障碍转化为自恋人格障碍的对策思路
(一)调整个体心理环境
1.要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个体并不是最优秀的,要把自己和家庭、集体、社会的发展充分地融合为一体,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克服这种错误的观念,必要时可以清自己的老师或朋友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自己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自己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会慢慢消除掉。
2.要尽可能地关心别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拿出你真挚的情感去关心他,尽你最大能力去帮助别人。在你得到别人的认可同时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3.要建立正确的付出价值观。也就是当我们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我们要付出我们的努力,从而达到个体的意识目标,得到自我价值在各个方面的体现。我们今天不讨论关于付出与得到的辨证关系的问题,主要说明付出与得到的价值平衡关系。个体的付出有回报,也要正确看待。相对于得到,这种付出应该具有成正比例的价值。对于付出价值判断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物的付出。这主要是依据付出主体,对于付出客体物体的心理期待程度决定其价值,是由付出主体的主观意识决定的。同一客体物体在不同的主体的心理期待程度不同,使得付出主体对于客体物的价值判断也是不相同的。并且,同一主体对于同一客体物体的心理期待程度也不具有一致性。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付出主体对于同一客体物体的价值判断在变化,客体物体也由于环境的影响,在形状和价值上不断变化,这就造成衡量的价值不确定。这与客体物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具有社会性,需要社会的认可。二是对人的付出。这主要是依据付出客体对于付出主体的心理认可程度决定其价值,是由付出客体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这说明付出的价值根本是由付出客体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与付出主体的付出程度没有关系。这依赖付出客体对于主体的付出的认可程度,因为不同的人对于付出主体的付出价值具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回报也是由付出客体的人决定的,与主体的付出没有绝对的对等关系。
我们要理解这种付出价值观,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在付出巨大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不管是对于物,还是追求爱情时对于人,有时并不知道这个目标的真实价值,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不知道付出的回报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不是由自己的努力程度决定的;特别是大学生在追求爱情的时候,认为感情的付出是会得到对等回报的,但并不了解对方对于自己付出感情的认可程度,这恰恰是决定回报的关键因素。对于自己的付出盲目乐观,期望值过高,得到的结果并不遂愿,由此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正是由于对付出价值观的不了解,感觉付出与得到失衡,从而在奋斗过程中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在屡次强烈的目标实现意识不能实现或不能充分实现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自恋人格障碍。我们要十分重视这种现象。
(二)调整个体生存环境
1.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心理问题已经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社会、学校和家庭要最大限度提供帮助,有条件的地方要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摆脱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给他们一个健康、轻松的发展环境,帮助大学生摆脱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2.最大限度地提供发展空间。社会要最大限度地为个体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逐步消除社会中固有的陈旧意识。比如,狭隘的就业意识,盲目的攀比意识等,这都限制了个体的主体能动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且增加了个体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挫败感,诱发自恋人格障碍的产生。
3.倡导积极的校园文化。学校是学生个性发展和完善的主要场所,学校要提供给他们更大的自我实现的空间,使其在不同的方面寻找自己的价值实现方式,促进个性健康发展。要倡导积极的校园文化,多举行一些团体竞争项目,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其成为团队中的一员,把自己的参与和集体的成功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既能够淡化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又可以减少自恋人格障碍的出现。
收稿日期:2006—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