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
◆ 云玉屏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山东 烟台 265500
摘 要: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学院学生现状,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结合本专业学生岗位能力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探讨符合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设计 计算机课程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利用互联网手段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化手段,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课程与技术手段深度整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针对计算机类课程中的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进行了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经过一年的实验探索效果显著。
一、高职院校学情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为大一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现在学生高中大都学习过计算机应用,不愿再投入精力学习一门“学过的课程”。笔者任教《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年,发现对于课程要求的例如系统安装、办公软件、网络连接等知识,高职学生掌握甚少。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中记笔记、课后复习等学习习惯,需要在教师带领和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信息化技术的引入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整合课程资源、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结构。例如:信息化技术可以让学生在电脑或者手机上完成虚拟仿真试验,计算机拆装、网络环境搭建部分用虚拟仿真操作,可以降低设备损耗,节约教学成本,还可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
1.根据专业岗位需求确定教学目标。通过调研企业对本公司职员的计算机能力需求情况,结合数控技术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从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专业能力目标三个方面重新确定了教学目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的养成。课程本着“基础知识够用,兼顾后继发展”的原则,按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软件应用流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并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整合思路,设置了10个教学模块,共72学时。
2.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我院有22个微机室,1100余台计算机,每个微机室均配备投影仪和完善的网络设备,为学生浏览信息、下载资料、网上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搭建了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现状,将相关教材、典型案例进行整合。在线发布仿真系统、教学课件、任务工单、实验素材、微课视频、习题试题等学习资源,将教学过程由课堂为中心向课前、课后延伸。
3.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翻转课堂”。建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课堂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要求学生每个教学模块都要完成一个具体任务,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本课程教学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在线讨论、提问、反馈指导,提高教师对学生、教学资源的指导和管理,进一步规范在线教学。
三、信息化教学实施
信息化教学平台分为8个部分,分别是电子课件、任务工单、实验素材、微课视频、虚拟仿真、习题试题、在线测试、在线交流。笔者以项目一中的第二个任务“计算机硬件日常维护”为例探讨信息化的教学实施。
1.课前自学。教师在线发布下节课的任务工单,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本次任务中将涉及到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学生根据任务工单上的任务设置查阅计算机硬件相关资料,通过教学平台上的教学课件、微课视频等素材自主学习完成课前任务。学生在查阅资料和讨论中掌握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填写任务工单中课前自学的相关内容。通过课前自学设置有效解决了以往学生课前学习盲目、自学不充分、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为教师展开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堂训练、教师答疑。学生通过课前完成任务工单了解本节课的任务,产生课堂实践的兴趣。教师通过检查任务工单,掌握学生课前自学情况,找出课堂教学的关键点,在课堂上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在掌握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利用虚拟仿真系统进行计算机模拟拆装,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处于辅助位置,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答疑解惑,因材施教。学生通过虚拟仿真系统,对计算机硬件有了具体形象的图像记忆,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在操作完成后,系统对其操作评分。当学生仿真成绩合格时,方可进入任务实操训练。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课前完成了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课堂实践时间充足。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课堂活动的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课后交流、综合评价。课后学生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的素材完成作业和相应习题,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和微信就感兴趣的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得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信息化教学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监测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增强学习的动力。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课程的总成绩由过程考核(单元考核)、期末考核、创新设计、作业四部分构成,这种考核方式对促进学生重视平时操作和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课程考核方式如下表所示。
表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表
四、教学效果分析
以2015-2016学年《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笔者所任教的2015级大专数控技术专业,共110名学生,每周2节课。共布置电子作业20次,其中2次作业为视频作业。在线测试10次,答疑解惑260人/次,电子作业和在线测试完成率为100%。
2015级与2014级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考试成绩相对比,2014级大专平均成绩76.7分,优秀和良好率合计为67.1%。而2015级大专平均成绩85.6分,优秀和良好率合计为87.3%,学习成绩提高显著。
五、结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了教学目标与企业需求相对接,仿真模拟与实际操作相对接;利用信息化考评方式,动态监控学生学习过程,实现学生成绩多指标综合的评价。经过一年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使得教师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参考文献
[1]邓文艳 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3),58。
[2]张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1),23-26。
论文作者:云玉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8月总第2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3
标签:学生论文; 课程论文; 在线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课前论文; 作业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8月总第2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