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化社会和/或共产主义社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论文,共产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在当今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如果有,那么他在当代应有什么教训?我以为,答案在他的社会经济结构理论。也许,马克思赋予共产主义结构的主要特点,很像贝尔和其他社会学家描述的后工业化社会。现在,许多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方向的社会学家,很悲观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之一:在耗尽潜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后必然过渡到最先进社会的思想,即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共产主义。我们认为,这样的否定,有点为时太早。
我们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这面棱镜,来简要地考察一下社会经济结构理论的逻辑。实质在于,任何劳动产品的价值都包含必然增加的剩余价值。其次,剩余价值是减去人的日常生活必需的货币总价值(人的生活资料即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的总和。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剩余产品与必要产品比重的相互关系是进一步的标准,揭示了从一种经济结构过渡到另一种经济结构活劳动自由提高的程度。如果我们根据这些观点来看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那末就能看到如下情景。在原始公社经济结构中,全部劳动都是必要劳动;剩余产品等于零。
奴隶占有制结构在生产力没有达到出现剩余劳动产品之前,是不可能产生的。私有制的主要客体是人(奴隶)。在封建结构时期,生产力继续缓慢但持续不断地发展,剩余产品的比重作为结果既在普遍的规模上、也在个人的规模上增加了。这个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为准备工业革命创造前提和条件。后者乃是资本主义结构的序幕。剩余产品不只是简单地与必要产品比较,而是大大地超过了必要产品。
如果我们试图反映必要产品与剩余产品比重相互关系的历史变化趋势,那末就可以获得这样一种情景:第五种社会经济结构合乎逻辑地是在资本主义之后出现。在共产主义结构的条件之下,所有生产的产品都是剩余产品。严格地说,共产主义作为未来的结构,正如克沙(Ke шa)所指出的,不只是聪明人的“发现”或“发明”,而是从社会历史趋势中必然推出来的。
必须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极力回避详细地描述共产主义结构。关于未来结构的某些特点的说明,分散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不同著作中。如果把它们搜集在一起,我们对未来的结构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特点:消灭私有制,商品货币关系消灭,国家消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消灭,城乡差别消灭。我们根据当代社会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有关社会动态观念的立场,来对它们进行考察。
在当代社会学中,运用的不是马克思的社会经济结构理论,而是“三段式的”公式。按照后者,历史过程是一些社会和整个人类从一种文明形式向另一种文明形式的运动——从农业社会发展为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发展为后工业社会。在许多社会学家(其中包括俄罗斯的社会学家)看来,历史实践证明这与经验资料相一致。
我们要指出的是,在马克思的公式中,基础不是生产关系,而是生产力,即技能、技术和工艺因素的总和。在这一理论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它周期性地与比较惰性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
在众所周知的把社会分为传统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的分类中,传统社会涵盖很长的历史时期,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我们认为,更为准确的提法:传统社会这一历史锁链的开头是原始社会。当然,源于人类学的这个概念本身,用在社会学中的含义很多。但它被作者作为建立分析公式的起始因素,在这个公式中,把原始社会从传统社会中划分出去。
全球性革命的结果,是完成一种社会形式向另一种社会形式的过渡。因此,可以概括地描述出人类社会上升发展的普遍逻辑。根据这一公式,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机制是农业革命,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机制是工业革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过渡的机制是信息革命。
我们依据阿伦(R.Aron)的工业社会的概念,提出八种决定性的参数。借助这些参数,可对上述各种社会形式作比较分析。这些参数是:1.社会制度的性质(整个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2.社会成员参与管理的性质(大多数成年的社会成员参与对所有的人必须履行的决策的程度);3.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性质;4.组织—工艺水平的基本特点(生产力发展及其组织方式的水平);5.居民点的特点(按照农村—城市空间的各种形式安置居民);6.就业结构(按照四个部门安置有工作能力的社会成员: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7.教育的水平和规模(教育的社会设制影响社会变化的性质和速度);8.科学知识发展的特点(作为独立的社会设制的科学的发展及其与其他社会设制的联系)(详见附表)。
附表按照八种参数和四种文明类型对社会变化作了综合的评价。在“工业社会”栏中确定的特征,重复了阿伦的观点。在阿伦提出的这一栏中,主要反映了一种趋势。因为成熟的后工业(或信息)文明——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未来的事情,只是开始看到最先进社会的轮廓。何况,在“社会成员参与管理的性质”这一栏中,还是一个问号,这说明我们暂时还很难按照这个参数来揭示社会变化的一些大的趋势。这一图表为我们特别从宏观的层次上对社会动态过程作分析提供了合适、方便的手段。我们在这篇论文有限的篇幅内,未必就能介绍包括贝尔等学者的后工业化社会理论的一系列论据。我们只是试图说明,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从本质上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向第五个社会经济结构过渡的预测。我们上述所提及的后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按照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这种结构在资本主义之后出现。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假设的一些特征,与复杂的趋势相一致。
消灭私有制和商品货币关系,这是两个彼此密切联系的发展趋势。在后工业化社会中,主要的生产(不仅仅是生产)关系,是资本私有制。马克思把资本定义为“自行增长的价值”。当然,流通的巨大增长,先要有高度发达的和可靠的金融—贷款和货币体系。
在后工业化社会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与其说是纯粹的私有制,不如说是生产资料的公司所有制。早在马克思时代就已出现的大多数大企业的股份化,在成熟的后工业化社会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象征所有制关系的股票,成为有价证券,从而加快了资本的流通。同时,随着有价证券的作用和意义不断增强,它们逐渐在居民中扩散,这就冲击了私有制主要职能的意义,在最大限度集中的条件下表现得特别明显。此外,我们所指的国家所有制以及优抚基金和非营业组织所有制等等机构所有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这些所有制形式的比重,就其总的规模而言,大大超过了私有制,并在不断增加。
托夫勒注意到后工业化经济与工业社会中、创造社会财富的方式中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经济制度的区别,因而断言:“新的方式与过去所有的方式根本不同,就这个意义上说,是社会生活的转折点”。知识所有制成了全新的生产关系形式。我们认为,正是这种所有制,在把原先的私有制逼到社会关系的外围方面,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与知识所有制全新的属性密切相关,此种属性是历史上任何一种所有制形式所不具有的。
我们可以把知识所有制的决定性特征归纳如下:1.不灭性,在消费过程中,仍保持(甚至增加更多的)本质;2.在所有权从一个占有者转到另一个占有者的情况之下,必须专门培养新的占有者、管理者和使用者,以便掌握(而不是直接据为已有)这种在一些必要的范围内能为他们提供使用价值的所有制;3.由于信息是不能消灭的,它的占有者与过去意义上的占有者也是不同的,因而不可能把知识产品的成份完全无偿地转让给新的占有者;4.能自行规定拷贝的发行量。因此,如果我们认定占有知识的作用将不断增强,那末就应当承认知识所有制的作用也将不断增强,并将合乎逻辑地导致丧失拥有私有制的意义。
同时,在最发达的社会中,形成了以利用信息技术,即主要利用人的智力而不是体力为基础的创造物质财富的超符号体制。当然,在这种体制中,首先应当以知识为基础。随着服务业和信息业的发展,物质财富失去了在农业文明中地球所赋予的、而在工业文明中资本所赋予的那种物质表现。托夫勒认为,在后工业化文明中产生的资本的新的、超符号的形态“证明了马克思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所预见的传统的资本终结的思想”。
交换的基本单位已经不仅是或者与其说是货币——金属货币或纸币,现金或非现金,不如说是信息。电子货币在世界经济中的扩展,开始对建立持久的相互联系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
工业社会在克服封建割据时期,在资本主义关系、国内市场形成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家。民族——这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人的历史共同体的最高层次。她的特点是语言统一,领土、经济联系和文化的共同性。确立明确的国界,就提出了保护主义和民族资本家的要求。这就进一步巩固了国家。而阶级将怎样呢?
恩格斯早在100 多年前就预言:“现在我们正在以迅速的步伐走向这样的生产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这些阶级的存在不仅不再必要,而且成了生产的直接障碍。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样。”(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170页。)我们认为,即使在最先进的社会中, 消灭阶级的运动不会很快,而今天任何一个社会学家都没有提及这一点。然而,我们已经看到了,作为公共权力和管理的特殊设制的国家的某些特征的衰亡。例如,国界“淡化”了。这被认为是“开放社会”来到的征兆。此外,诸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洲国家组织、北约、“共同市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等超国家机构的作用逐渐得到加强。而且,社会发展的水平越高,融入国际组织的程度也越高。这就日益积极地决定着欠发达社会的方向。看来似乎是,在新千年之交,我们已成为各民族和国家融合为某种超级系统即巨大社会的见证人。当然,这不是作为管理大多数人的中央集权的形式的民族国家的消灭。但可以这样说,国家的设制已发生了变化。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本质差别的消灭是渐进的。工业革命最重要成果之一是劳动的知识化,这成为在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准确地说是手工劳动)内容方面差别的决定因素。与工业化过程密切联系的是,把技术和工艺创新不断运用到生产中,不断淘汰陈旧的设备和工艺。结果,所有生产的参加者必须不断掌握越来越新的技术和工艺。这就表现为劳动变化的规律。要求劳动者不断提高知识水平,迷恋于技术创新。在后工业化社会中,“蓝领”的人数急剧减少,“白领”的人数迅速增加。同时,各种形式的组织大量增加,并呈现出多样化。庞大和繁冗的官僚机构代之以灵活机动的机构。信息技术消灭了从前的劳动分工原则,并产生了新的共同信息的占有者。劳动的知识化还反映在就业结构中。工业社会的特点是,在农业中就业的居民的比重下降,而工业无产者的比重却相应地增加。当然,人力资源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只是由于农业和畜牧业中非常高的、不可思议的劳动生产率。
今天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中,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后工业化社会的趋势,在农业中就业的1个工作者,能提供其他部门50 人或更多人的粮食。当然,这样的效益,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些大农场主的努力能够达到的,实质上是其他经济部门中的许多人为他们提供了机器、能源、先进的技术、原材料和半成品等等。同样明显的是,没有严格的职业(包括教育)素养,以及农业部门劳动的知识化,上述效益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趋势并不意味着,未来社会的全部成员都应当平均地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里说的是任何类型的劳动活动的知识化,其增强是由劳动变化的规律的作用所决定的。
当说到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时,那末通常指的是:1.在城市居民点中,具有完善的生命活动的基础设施(舒适的公用设备,良好的道路状况,方便的通信手段等等);2.城乡居民拥有大量内容丰富的自由时间;3.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拥有高等的职业和教育水平。在当今最发达的社会中,已经不存在城乡差别。何况,已经逐渐消除了“城乡水平”这一概念本身的含义。共同体之间存在的那些差别,是由社会阶级这一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由地理位置因素造成的。从工业时代初起极力发展的城市化过程——加强了城市居民点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如果说,19世纪初3%的地球居民生活在世界各个城市中,那末1900年是13.6 %,1950年则是38.6%。城市群体的扩大,是对非农业的就业部门的补充,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村地区迁移来的。
城市化的趋势,在向后工业化社会过渡的时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城市化的发展,几乎任何地方都遵循“S”形的曲线:开始很慢, 尔后很快地推开,再后来又减缓速度,最后平稳地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亚城市化发展)。后工业化文明的居民,都努力在远离生态污染、喧闹的地方建造住宅。何况,远距离通信和计算机化以及广泛运用计算机网络,为在与生产和信息加工有关的部门就业的越来越多的“想不走出家门工作”的人提供了可能性。他们通过计算机网络与雇主和顾主交往。
最后,进入后工业化文明阶段的所有社会,过渡到“大众高消费”的时期。罗斯托夫(Y.Ростоу)描述该时期有五个发展阶段。我们认为,这个论题及其历史证据,与其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抉择,不如说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对社会福利和安全的拨款的不断增长,给社会工作和社会救助分配巨额资助,产生了获得“全民福利国家”称号的特殊类型的国家政策,——所有这一切证明已过渡到全新的社会关系。当然,这不能称之为“共产主义的”社会关系,但完全可以认为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我们认为,“后工业化”(依字面上是“后工业”)和“后现代主义”(依字面上是“后现代”),对未来社会来说,不是最恰当的名称。它们包含过渡的含义,并说明缺乏可以给新型社会以名称的特点。“信息”社会是比较恰当的名称,因为其中反映了全球性革命,这种革命把社会引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可以把它称之为“共产主义”或“信息”社会。本质不在于名称,而在于实际社会过程的内容。
附表 社会形式及其区别的标准
社会设制社会形式
的参数
原始社会传统社会
社会制度的 部落制(氏族部 薄弱的中央集
性质
落制).
权国家,始终不渝
推行专制制度.
社会成员参 自发的民主制: 独裁主义.政
与管理的性质
大多数社会成员以
治--范围小的上
紊乱的、无序的方
流社会阶层的职业
式直接参与管理. .绝大多数社会成
员回避参与管理.
占统治地位 自然经济.生产 生产资料私有
的经济关系的性质
资料公社所有制.商 制.自给自足经济
品交换关系的非必然 占优势.
然性.
组织和工艺 渔猎(采集、狩 以人和动物的
水平的基本特点 猎、捕鱼)的工具的 肌肉为基础的劳动
加工极其简单. 工具多样化。主要
的经济单位--家
庭.
就业结构
简单的按性别
劳动分工深化
和年龄的劳动分工; .手工业和服务业
大多数公社的成年 获得发展.绝大多
成员都从事渔猎. 数居民从事农业.
居民点的性 往往都是不大
大多数居住在
质 的、暂时的居民点
乡村地区.城市是
(驻扎地、宿营地). 政治、工业和精神
活动的中心.
教育的水平 以口述和个人
教育--少数
和规模 的方式传播积累的
社会阶层、上流社会
知识.的应分之事.
科学知识发 没有发生知识
科学和生产是
展的特点
的积累和系统化. 社会活动独立的、
很少联合的领域.
社会设制社会形式
的参数
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社会制度的 民族国家(具国界的透明度
性质
有明确的国界),有
和超国家的共同体
共同的经济、语言
的影响加强.
和文化.
社会成员参 普选权;围绕
与管理的性质
群众性政治活动的
制度化.
占统治地位 生产商品化, 信息的作用和
的经济关系的性质
自给自足经济消失拥有信息的人增加
.主要基础--资 .出现了电子货币;
本私有制.把信息变成主要的
交换资料.知识产
权的影响增强.
组织和工艺 生产的集中强
高技术和无人技
水平的基本特点 化.机器生产占统
术发展.生产过程
治地位.生产以工
自动化和计算机化.
厂制造为基础进行
改组.
就业结构
从事农业生产
从事工业的工
的工作者的比重减
作者的比重减少;
少,工业无产者的
从事信息业、特别
比重增加.是服务业的人员的
比重增加.
居民点的性 社会城市化. 趋向亚城市化.
教育的水平 有文化的人大
认真通才的作
和规模 量增加. 用.
科学知识发 把科学运用到
科学成为直接
展的特点
活动的各个领域、
的生产领域.
特别是工业生产.
社会领域不断合理
化.
摘自俄罗斯《社会学研究》杂志1999年第7期
标签:所有制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共产主义国家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