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化建设论文,中国论文,总体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们谈论中国的现代化,脱口而出的往往就是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但是,如果再追问一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容是否仅仅限于四个现代化?那就需花点工夫来回答了。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个总体设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内容十分丰富。
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层次建设
从宏观的、全球的视角来说,现代化有一个历史进程,它的内容不断充实和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不同时期有不同阶段性,而且在不同性质的国家形成各自的特色。中国的现代化,就其性质来说是社会主义的,同时又是具有中国的特色,是三个层次协调发展的。
开始于20世纪下半叶,将完成于21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总体设计,首先是全方位的,是包括社会生活即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教育和文明等各方面的整体的现代化:其次是分层次的,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物”的现代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文明建设,属于物质基础方面的建设。这个层次的建设主要是硬件方面的建设,也有软件方面的建设。
第二个层次是社会结构方面的现代化,各种“制”的现代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各方面的体制改革,主要属于制度文明建设。这个层次的建设,既有硬件的建设,又有软件建设。
第三个层次是“人”的现代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属于人自身各方面素质的现代化建设。这个层次的建设有硬件建设,但主要是软件建设。
三个层次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关于物质文明建设
物质文明建设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物质基础,使社会的物质财富丰富起来,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经常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页)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物质文明建设要完成的任务,首先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使国家富强,综合国力增强。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的。
其次,使人民富裕起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邓小平同志在对美国记者迈克·华来士的谈话中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复次,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二、关于制度文明建设
制度文明建设,主要指经济、政治等各种体制的现代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各种体制改革。
关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8月18日的那篇《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著名讲话中,作了透沏的论述。他指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建设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他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后,还进一步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所以他得出结论,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邓小平同志还分别地论证了各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关于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他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总体设计,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的体制要改革,还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是密切相关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4页)这就是说,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四个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四个现代化所需要的,是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
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又说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
讲到民主,有些人常常分不清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的原则界限,少数人甚至羡慕资本主义民主,总想把西方的所谓民主照搬到中国来。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在他同美国前总统卡特的一次谈话中,面对面地挑明了这个问题,并且讲得十分透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4页)。1989年2月26日在同美国总统布什谈话时,在说明了西方的多党竞选、三权鼎立那一套方法不适合于中国以后,邓小平明确指出,在中国要坚持实行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中国国情所创造的人民代表大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我们的国家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这种制度,一方面保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另一方面保证对极少数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事业,只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使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意志、利益和需要,人民才会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才能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有效的专政,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我国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使人民能够更好地行使国家权力,使国家机关能够更有效地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根据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国家和社会保障公民正当的自由和权利,公民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公民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及他人的自由和权利。我国还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三、关于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要明确,我们所讲的精神文明是指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精神文明,这样就同其他社会性质的精神文明区别了开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的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根据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具体任务,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教育、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它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二是思想道德建设,其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加强思想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学生品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要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为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因而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
精神文明建设既需要有各种各样的物质载体,例如学校、科学院、报纸、刊物、图书、音像制品、电台、电视台、图书馆、博物馆、剧院、音乐厅等等,但是无论载体怎样多,精神文明的内容都必须内化成人自身的素质,才算达到了目的。物质文明建设基本上是一种物化过程,人们用自己的双手,把各种设计、构想、方案等等精神成果外化为物质存在,因此,物化、外化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而精神文明建设则要通过种种中间载体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输入人脑,所以,内化就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
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物质文明建设在很多场合可以一次完成,完成后可以长期不变,甚至一劳永逸,而人是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可塑性和可变动性,人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可逆转性。精神文明建设中除了知识性因素具有长期有效性外,非知识性因素,例如精神状态、伦理道德、心理素质、情感情绪等等,则常常变动不居,具有明显的可变动性,出现逆转、反复是常见的事,所以精神文明建设需要长期、持久、反复地进行。
现代化三个层次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现代化三个层次之间是存在辩证关系的。
一、物质文明属于基础性建设
物质文明建设在三个层次的现代化建设中,属于基础性的建设,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全社会的物质基础,为其他两个层次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这一基础性的建设如果不抓好,基础不打牢靠,其他两个层次的建设不是无从谈起,就是如同建立在沙滩之上,是极为容易坍塌的。
二、制度文明属于关键性建设
制度文明建设属于承上启下的中间层次的建设,主要任务是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社会结构的现代化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一方面对社会经济基础、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另一方面对精神文明建设也会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所以,这个层次的现代化建设是一种关键性的建设。
制度文明建设是决定社会性质的建设。我国的现代化是否能保持社会主义的性质,主要就看这个层次的建设是否能保持社会主义的性质。这个层次的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建设,因而也是最为艰难的建设。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教育等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一方面要使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充满活力,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保持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致出现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弊病。而在这方面,在全世界还没有完全成功的经验,已经瓦解的苏联模式,只给我们留下了值得思考的反面的教训,所以只能靠我们自己根据中国的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创造。
三、精神文明属于既是支柱性又是目的性的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全面素质的建设,是人的精神支柱和人自身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需要具备现代化素质的人去建设,从这个角度说,精神文明建设属于支柱性的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柱;同时,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是有目的的,就是邓小平同志反复教导我们的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是要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创造物质基础。所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但需要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去建设它,而且只有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才能享用它。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建设起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人仍然愚昧落后,文化贫乏、迷信盛行、丑恶行为泛滥,没有能够同现代化的物质文明相配的具有现代化文明素质的人去建设和享用它,这样的物质文明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所以说,人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任务,要为现代化提供重要的保证,而且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根本目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这个角度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支柱性和目的性相结合的建设。
基础性建设表明物质文明建设是其他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是为其他两个文明建设创造物质基础;关键性建设表明制度文明建设是其他两个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决定其他两个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属性和发展方向的建设;支柱性和目的性建设表明精神文明建设、人自身的现代化建设,既是其他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其他两个文明建设所要实现的根本目的。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个层次的建设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现代化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邓小平同志对它有一个总体性的设计,是我们党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总体的战略部局,我们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把握它。三个层次的现代化建设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准确地、全面地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了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华夏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政治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