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的政策研究论文

加强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的政策研究论文

加强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的政策研究

夏铭泽

(延边大学, 吉林 延吉 133002)

摘 要: 当前时期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与流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一个突出性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流动青少年的心理塑造以及干预已经发展成为当前学术界广泛探讨的一个焦点问题。在实际的社会融合中,流动青少年尚存在着生活、学习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对现阶段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突出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地具体政策,从而为构建流动青少年积极、健康的心理提供政策上的支撑与依据。

关键词: 流动青少年;心理特点;社会融合;干预措施;政策;机制

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数字显示:2018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已逾3亿。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近年来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情况,发展成为当前我国人口的一个常态化的特征。对流动人口特别是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关注,是一个社会性的以及迫在眉睫的事情。这是由于流动青少年目前的成长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特征等均可能会对将来社会发展格局造成较大的影响。如果长期不对流动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状况给予关注,那么就会对此类群体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不仅会对流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甚至还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由此可以得知,积极地关注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能够维持国家和地区的稳定,实现民族的昌盛。本文着重探讨了现阶段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的具体措施以及政策等,旨在为提高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与参考。

一、现阶段我国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剖析

现阶段,我国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存在着很多方面的突出性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一)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水平偏低

随着流动青少年数量的逐日攀升,流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问题也备受关注。当前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水平较低,据调查,约为50%以上的被调查的流动青少年均存在着轻度及以上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来自不同类型的学校的流动青少年与本地普通学生之间在心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流动青少年跟随父母,远离故土到异乡生活和学习,常常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其处境变得非常不利。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流动青少年常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在开发过程中,拈花湾将“禅”与旅游结合起来,使之引申为“简单、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契合了现代人的休闲心理,确定了心灵度假目的地的定位。

试验结果表明,比对照周麦18增产的品种有农大2011、泉麦29、郑麦1860,这几个品种从适应性来说,可以在关中西部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但是考虑到关中西部地区的特殊性,每年的条锈病和白粉病都较严重,郑麦1860在用三唑酮防治了以后,发病仍然偏重,因此推广时应慎重,农大2011和泉麦29已经在该地区经过了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未发生倒伏和严重冻害的问题,较适于关中西部的气候条件,审定后可以在关中西部地区塬区推广。

(二)流动青少年的社会融合度处于较低水平

针对以上关于现阶段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以及具体的影响因素,现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干预政策建议。

(三)青春期综合征非常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在流动青少年人群当中,家庭残缺或者父母教育不当的包括很多人,他们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被过早地推向社会,过着放任自流的生活。面临生存、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流动青少年父母整日为了生计而奔波,没有更多的时间以及精力顾及到子女的成长和学习。而且,很多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时,常常用指责、埋怨等方式进行,如果他们的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就会放任自流,放弃了对孩子的期望,没有给予积极和正确的引导、鼓励等。他们甚至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好坏与自身没有多大的关系,主要是学校的教育以及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完全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由于父母的学历较低,对子女的学习辅导存在较大的难度。由于学历低就业窄,工资水平较低,导致家庭的收入非常低,那么相应的也就会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不够。

1.3.3 日照 由图5可知,南丰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多年平均日照时数是1 616 h。最大年日照时数出现在2003年,达1 973.9 h;最少年日照时数出现在2015年,为1 306.0 h,日照时数最大的2003年和最小的2015年相差667.9 h。

二、影响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因素

(一)流动青少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对于大多数流动青少年而言,由于他们远离了自己的故乡,随父母迁移到另外一个城市,相比于非流动青少年而言,其青春期综合症表现得更为显著。主要包括:一是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之后,某些学生在情感方面存在一定的纠葛,心理情绪变得十分焦躁以及不安等,很多时候有很强烈的孤独感、苦闷感等方面的情绪反应,这就是我们常称的“青春期烦恼”。二是从某些时候开始,就很快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不能鼓起精神认真听讲,这就是我们常称的“青春期抑郁”。三是由于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之后,性技能逐渐发展成熟,性意识也随之而提高,使得他们产生了对异性的好感,甚至有追求异性的强烈愿望。然而由于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状况以及思想品德状况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往往会导致初中学生无法正视自己的思想观念以及性成熟,不能很好地将两性关系进行处理,最终常常会引起早恋或者青春期畸形的不良心理。

(二)流动青少年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情况

由现阶段我国流动青少年的生活现状,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在校(在读)、辍学以及待业等类型。根据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具体途径,又可以将其分为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等方面的途径。当前时期下,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非常完善,流动青少年的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也随之而发展,然而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性以及连续性等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所以说,根据流动青少年的实际特征,应该积极地构建流动青少年学校、家庭以及社区心理干预对接机制。具体包括如下对策:一是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政策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来促使此项工作的实施;二是设置心理干预协调机构,从制度层面来促使学校、家庭以及社区心理干预工作的积极对接;三是积极构建学校、家庭以及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信息共享平台,从而将其串联在一起。

三、加强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的政策建议

流动青少年若要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新的环境当中,其基本条件就是能够接受迁移之地的文化,且被城市文化所同化,能够重新适应社会。在社会融入过程中,流动青少年通过对生活地域的自我认同感进行改变,逐步接受城市生活中的生活方式、认同感以及归属感等。但是,现实情况就是:流动青少年基本上均来自农村地区,在对城市化文化以及生活加以适应的过程中,势必会导致文化冲突以及思维等方面的碰撞,在社会融入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心理,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还存在极端的不良行为,如发生犯罪等方面的严重行为。他们对城市文化生活的心理认同,是他们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若在身份认同感以及归属感等方面有所缺失,会对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而社会公平感又是流动青少年形成正确“三观”的核心要素与内容。

(一)积极构建流动青少年家庭、学校以及社区心理干预的对接机制

在流动青少年家庭当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存在理想的一个方面,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很多家长均对子女的教育有很高的期望值。但是,如果要求过高,在无形中导致流动学生心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压力,当孩子发现无法达到或者难以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时,便会出现情感淡漠以及消极落寞等方面的心理情绪。此外,在流动青少年家庭之中,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也带有现实性以及功利性的一面,导致很多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值较低,他们会错误地认为上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多认识几个字,或者是学好数学以免今后做生意找错钱等方面。这样就会使得家长产生了放松的心理。

(二)积极构建流动青少年社会管理机制

加强流动青少年的社会管理,是目前我国社会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内容,而社会管理的一个最为基础性的任务就是将社会矛盾进行化解。当前时期下,由于流动人口所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尤其是流动青少年的上学、就业以及社会融合等利益诉求方面的矛盾则表现得十分强烈。针对这些方面的矛盾,其中一个最为有效的化解方式就是强化心理干预,将相关的理论以及方法用于流动青少年的社会管理之中,积极构建科学、规范化的管理机制,从而为创新流动青少年社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三)积极构建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长效管控机制

一项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所对应的机制,也应该是长效的,而不能是短时间内执行和实施的。因此,积极构建一套完善的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长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对策:一是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政策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来推动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工作地落实;二是设置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协调机构,从制度层面推进心理干预工作的实施;三是构建学校、家庭以及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干预模式。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阶段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诸如: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水平偏低、流动青少年的社会融合度处于较低水平、青春期综合征非常明显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流动青少年健康、积极的心理特点的形成与产生。对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政策及相关机制构建,加强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工作的实施以及全面落实。

㉙有关该调查会来宁访问的情况,可参考王楠《寻找证据——1984年日本调查团的南京之行及其意义》,《江海学刊》2017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李一可,张潇.流动青少年犯罪成因研究[J].今日湖北(旬刊),2014(2):9.

[2]肖蕊.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学校社会工作路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1-53.

[3]宋广文,骆风.城镇化进程中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0(3):149-154.

[4]张巧玲,张曼华,来源,等.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1(8):1237-1239.

[5]崔丽娟,丁沁南,程亮.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特点、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0(16):25-29.

[6]甘满堂,李振亚.城市流动人口中“三失”青少年的社会工作干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4):87-92.

[7]Stallard P,Taylor G,Anderson R,et al.The prevention of anxiety in children through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s:study protocol for a 24-month follow-up of the PACES project[J].Prevention,2014(12):15-21.

[8]Corrieri S,Heider D,Conrad I,et al.School-based prevention programs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adolescence:a systematic review[J].Health Promot Int,2014(29):427-441.

[9]周爱保,姜艳斐,袁彦,等.团体催眠对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改善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5):363-367.

[10]王燮辞.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夏铭泽,男,朝鲜族,吉林长春人,延边大学,本科学历。

(责任编辑:李晓杰)

标签:;  ;  ;  ;  ;  ;  ;  

加强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的政策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