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拥抱电子书,还是回归纸质阅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纸质论文,我们应该论文,电子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国外的地铁、公交上,经常能够看到乘客拿着一本书,尽管人声嘈杂,他们却看得津津有味。但是,国内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却是另一种景象:每个人手里捧着的,都是一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其中一大部分人都塞着耳机在看视频、听音乐。缺乏阅读习惯,一直是国人被诟病的话题之一。事实果真如此吗?2014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仅为4.77本。而同样是移动通信十分发达的邻国——韩国,人均阅读量为11本;日本为40本。法国的人均阅读量为20本,犹太人更是达到64本。不过,在移动设备发展迅猛的今天,很多人已经从看纸质书转为阅读电子书,所以,这一项仅仅针对纸质书的数据并不能反映国人最真实的阅读状况。面对电子书和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究竟用电子设备阅读与看纸质书有没有差别?介质的不同如何影响到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而现在中国人的阅读情况又如何?《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或许能解答这些问题。 早在1999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开始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2000年发布第一次调查报告。此后,该机构分别于2002年、2004年、2006年每隔两年发布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从2007年开始,由以往的每两年发布一次发展为每年发布一次。到2015年第12次全民阅读调查发布为止,全民阅读调查活动已经走过15年。以前曾规定调查对象年龄上限为70周岁,2014年进行的调查则放开了这个规定,可以说,调查对象几乎涵盖了所有年龄段的人。 数字阅读量不断增加,仍有将近六成的人更倾向阅读纸质书 从这篇报告中,我们能够读出什么? 第一,国民图书阅读率年年倒退,这两年终于开始缓慢回升。2000年发布的第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国民图书阅读率达到60.4%。不过,之后多年都呈现倒退趋势,2005年更是低于50%,只有48.7%。对此,政府做了多番的努力,到2013年,国民阅读率终于回升至57.8%。但是,阅读率的增速仍然十分缓慢,2015年发布的结果显示,2014年国民阅读率为58%,仅比上一次调查回升了0.2%。如果加上书报刊、数字出版物等各种媒介,我国国民的综合阅读率为78.6%,比2013年的76.7%上升了1.9个百分点。 第二,数字化阅读增长迅猛。2015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iPad阅读等)的比例为58.1%,与2013年比较,增长速度可谓迅猛,因为2013年的数字阅读量为50.1%。而在阅读本数上,2015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3.22本,较2013年的2.48本增加了0.74本。 调查显示,人们越来越习惯用手机阅读了。2013年,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是21.7分钟,但是到2014年就增加了12.12分钟,达到33.82分钟。其中,看微信成为人们手机阅读的重要方式,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间为14.11分钟。此外,我国成年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中,信息获取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重视,具体来说,有74.8%的网民将“阅读新闻”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有43.6%的网民将“查询各类信息”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 第三,将近六成的人更倾向阅读纸质书。虽然电子阅读的比例增长飞速,但是人们似乎还是心心念念着最传统的阅读方式——看纸质书。57.2%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领先其他选项。仅有23.5%的人倾向于“手机阅读”,有14.3%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而仅有3.4%的人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 调查还显示,使用数字阅读的人基本都比较年轻,近九成为49周岁以下人群。其中,18岁~29岁人群更占到40.3%。所以,从这个数字看来,“纸质书即将消亡”的论调大可不必当真,人们对纸质书有深深的情结,而且还有一大部分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只阅读纸质书。 第四,超过四成的国民自认为阅读量很少。不仅各种数据真实反映了国民阅读量低的现状。国民的自我感觉也认为自己“读书太少”。201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44.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有38.3%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只有2.0%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8.2%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 从纸质阅读到数字阅读,差别在哪里?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一边不断增加数字阅读量,一边又放不下纸质书。从现实中可以看到,现在的电子书越来越专业,也有更多人愿意付费购买电子书。报告显示,有44.3%的国民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这一比例比2013年的38.7%上升了5.6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接触者总体能够接受一本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为1.58元,价格接受程度比2013年的1.28元略有上升。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数字阅读的确好处多多。 首先,数字阅读拓宽了阅读的空间。请你设想一个情景:如果你希望在路上也能读《红楼梦》,是带着一本几百页、像砖头一样重的纸质书出门方便,还是把电子书放到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里,轻轻松松出门去方便?结论显而易见。电子书让阅读超越了空间,变得无处不在。无论你在公交、地铁上,还是在办公室、医院、学校,甚至走在路上,你都可以随时随地看任何书,哪怕一本《康熙字典》都没问题。另外,数字阅读更是将所有的书籍都数字化,从此,图书不用再占用过多的空间。占地几万平方米的湖南图书馆,目前藏书229万余册。但是,你只要有一台电子设备,就可以往里面放几乎无限量的书,你的手机或者你的kindle,就是一座图书馆。此外,由于成本大幅降低,电子书与纸质书相比,价格也降低不少。因此,无论从购买成本还是收藏成本来说,电子书都比纸质书方便得多。 其次,电子书能够马上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再也不需要出门逛书店,更不用苦苦等待快递送书上门。最近十年,人们的买书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网络购书流行起来之前,人们要阅读,必须先走出家门,走进书店买书或者到图书馆借书。而有了网上购书商城之后,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动动手指,书就能够送到家门口。可是,这种方式始终有个时间差:快递再快,从下单到送达也要几个小时的时间。如果有人实在很想马上读到一本书,网上买书就显得太过低效。而电子书就极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想看什么书?只要点击一个“下载”按钮,一切就搞定了,不过几秒钟的时间。如此方便,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一切求快、讲求效率的现代人。而且,无论你人在哪里,一年365天,一天24个小时,只要你有一台电脑,连上wifi,就能够随时随地地买到书,再也不用管什么营业时间了。 此外,电子书图文并茂,甚至还可以有视频功能,大大增加了可读性。杂志尤其适合以电子形式传播。很多杂志都采用彩色铜版纸印刷,不仅成本高昂,而且重量也十分吓人。但是,作为时效性十分强的刊物,很多人对杂志的态度都是看完就扔掉。既然如此,何不把杂志电子化?既不占地方,又节省成本,还可以有更多样的呈现方式。以生活类杂志《城市画报》为例,《城市画报》的电子杂志在扉页处增加了一段有趣的视频,而内页的内容和图片也有了更加生动的排版。通过自身带有的录音、影像、动画,使书本试图传递的信息更加明了生动。不仅如此,电子书还可以列出链接,方便读者查询更多资料;还可以随意添加书签,方便读者查找相关的内容…… 随着电子书的日渐普及,“电子书将革掉纸质图书的命”的声音不绝于耳。尤其是具有“快消”特性的杂志、报纸,受到电子书的冲击十分大,已经有一些知名报纸取消了纸质版的发行,只做电子版。同时也有更多人愿意付费购买电子版的图书产品,这样的消息,对喜欢纸质阅读的人而言其实并不是好事。 有了电子书,是否可以舍弃纸质书? 但是,正如《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虽然数字化浪潮强势袭来,但仍然有近六成的读者认为自己更倾向阅读纸质书。由此可见,读者仍然在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之间摇摆不定。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有人把其归结为怀旧情结。的确,电子阅读出现才不过数十年,真正普及也只是几年的时间。人们必然更加习惯于纸质阅读。但是,纸质书与电子书的区别绝对不仅仅在于介质的变化,人们对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争论了那么久,简单归结为怀旧也未免太过以偏概全。传播学大牛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信息,阅读载体的改变,带来的是一系列更深层的变化。其实如果追溯历史,就会发现,我们曾经经过多次阅读介质的改变,而每一次改变,都引起一次阅读习惯的变革。 在纸张发明之前,中国人用龟壳刻字,后来变为竹片记录文字。很多人都知道,用竹片记录文字串联而成的就是竹简,竹简不仅占地方,而且十分笨重。“学富五车”这个成语就是说人的学识渊博,“五车”指的就是五架装满竹简的车。而当时在欧洲,更是流行在羊皮上书写。无论是龟壳、竹片,还是羊皮,这些东西作为记载文字的原材料都有一个问题:太贵了!因此,在纸张发明之前,读书识字只能是特权阶级的活动,老百姓没钱,也没必要读书。后来人们发明了纸张这种物美价廉的载体,再随着印刷术的不断发展,“全民阅读”终于成为可能,于是就迈进了如今这个纸质阅读的时代。 由此可见,介质的改变能够带来阅读的重要变革。而从纸质阅读跨入数字阅读时代,前文已经提到过数字阅读的好处,但这是否就意味着纸质阅读一无是处,必然会被数字阅读取代呢?其实并不然。 首先,电子书使得阅读跨越了空间的界限,理论上来说,只要有一台电子设备,一个人就能拥有无限多的书。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就会阅读更多,汲取更多的知识呢?其实并不然。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到处都是信息,其实相当于人们无法获得信息。你是不是也曾经下载了一堆电子书,想着“有时间的时候一定会看”,结果却是早已遗忘掉它们的存在?你是否曾经在网络上到处逡巡、汲取信息,但是逛了一圈下来,完全不记得自己曾经看过什么?现在,我们缺的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筛选和整理。 其次,在数字阅读浪潮下,人们的阅读却越来越碎片化。很多人都抱怨没时间看书。于是上下班、排队、等车的几十分钟就成为阅读的好时机。碎片化阅读的最典型例子就是微信阅读。上文提过,2014年,中国人平均每天花在微信阅读的时间有将近15分钟。的确,微信成为现代人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走进地铁,十个人中有五个都在低头看微信。很多优秀的公众号也不断为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但是,微信的文章再长不会超过几千字,只阅读这些短、平、快的文章,对充实人们的知识库没有太大帮助。好好回想,你上一次完整阅读一本书是什么时候? 现在的人缺少的是深度阅读。曾几何时,阅读是一种仪式。花上好几个小时,从抚摸纸张的手感开始,到静静品味一本书,这种事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奢侈。随着现代生活日趋忙碌,能够抽出一大段时间来阅读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所以,也许不是电子阅读导致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日趋碎片化,而是忙碌的现代人只能碎片式阅读,而电子书正好迎合了人们的需求。网易云阅读发布的《全球数字阅读报告》显示,中国人最爱读都市、玄幻、言情小说。的确,这些小说情节引人入胜,正是适合用电子书的方式呈现。问题在于,在数字化的浅阅读流行的同时,深度阅读越来越少。面对这样的现状,不禁令人发问:我们真的失去了深度阅读的能力吗?在拥抱数字阅读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抽出时间,再次回归纸质阅读,静下来,好好读一本书。我们应该拥抱电子书还是回到纸质阅读?_手机阅读论文
我们应该拥抱电子书还是回到纸质阅读?_手机阅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