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田地有收入 新家人人有活干
—— 余庆县着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文 / 图_代鑫
下班后,步行10多分钟,54岁的陈忠群回到了位于余庆县龙溪镇何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家中,淘米煮饭,到小菜园摘几颗白菜,从冰箱里拿出自家的腊肉,开始为家人准备晚饭。
2017年10月,原住龙溪镇小河村的村民陈忠群拎包入住何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当地政府协调下,到工业园区任氏鞋业加工厂上班,每个月有1600余元的稳定收入。
“以前出门就是上坡下坎,哪像现在住的是楼房,楼下就是小超市,外面就是大马路,还在附近园区找到了工作,方便得很。”说起现在的生活条件,陈忠群滔滔不绝。
走进何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幢幢崭新的黄色楼房挺拔矗立。小区内惠民超市、文体活动室、休闲娱乐场所、小区警务室、移民说事室等一应俱全,另外还统一规划了“微田园”,以租赁的方式让搬迁群众耕作,以减少生活开支。安置点可容纳180户679人,已于2018年6月全部搬迁入住。
2016年以来,余庆立足县情,坚持长远谋划、条块结合、统筹兼顾,在宣传动员、对象识别、项目建设、搬迁入住、后续发展上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扎实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
为确保搬迁群众“新家不养闲人,人人有事干”,该县还通过培训推荐、自主择(创)业、劳务输出等方式,采用公益性岗位就业解决一批、自主创业解决一批、产业带动解决一批、劳务输出解决一批“四个一批”的途径有效化解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难题。全县通过“四个一批”已实现就业3314人,达到户均1.6人以上。
余庆县西部新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移民技能培训中心,49 名移民群众正在展示自己完成的中式面点。
文中提出的超低功耗基准电流源和电压源电路设计如图2所示,电路中的MN1和MN2采用自偏置共源共栅MOS管结构[14],MN1工作在饱和区,MN2工作在深线性区,MN2相当于一个大电阻。MN3和MN4工作在亚阈值区,是一对电流镜。MN7和MN8也工作在亚阈值区,其中MN8的VDS<4UT。MN3、MN4、MN5和MN6构成的NMOS共源共栅电流镜以及MP3、MP4、MP9和MP10构成的PMOS共源共栅电流镜可以提高电源电压调整率和电源抑制比。MP2、MP3、MP4、MP5和 MP6的尺寸相同,MP8、MP9、MP10、MP11和MP12的尺寸相同,源漏电流均为Iref。
“县里相关部门立足搬迁群众实际及用工市场需求、全县产业发展需要,开展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培训,消除群众‘等、靠、要’思想的同时,确保每个劳动力掌握1门以上就业技能。”余庆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
回溯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有两条脉络清晰可见: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极大调动和释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二是坚持保障人民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探索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法治道路,有力保障和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的奇迹。40年来,改革和法治交相辉映,谱写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壮丽诗篇,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滚滚向前。
截至今年初,全县共开展各类教育培训30余场,5000余名搬迁群众参与;举办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技能培训56班次,涉及家政、厨师、种植养殖、面点师、电工等工种,培训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860人。
截至2018年6月,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全面完成。7月11日,余庆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进会召开,标志着该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功转向,由搬迁入住转移到搬迁群众后续发展上来。
20世纪80年代初冬前使用绿麦隆防除看麦娘,春季使用二甲四氯防除巢菜等阔叶杂草,但年度间、田块间防治效果差异大。针对这一问题,逐步改进采用绿麦隆与尿素、细土混配浅层施药技术,提高绿麦隆对杂草的防除效果。
在盘活搬迁户老家留下的土地方面,该县采取入股分红经营、大户承包经营、村集体收储经营或退耕还林模式,实现搬迁群众土地块块有收入。
从寝室装饰与文化建设设计到对学生寝室的改造,这对学生寝室标准化管理工作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由此,工作室负责同学应与学生处、宿舍管理人员等多方沟通,在不违反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开展创意设计和装饰工作。
“我老家的9亩地全部承包给了烤烟种植大户,租金每年有2000多元。”从余庆县关兴镇沙堆村搬到县城西部新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黄永辉说。
余庆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根本要求,以“新家不养闲人,人人有事干;老家不留空地,块块有收入”为目标,以“两个培训”为抓手,开展综合素质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在“四个一批”解决就业、创业上练真功、出实招,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助农增收,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作者单位 / 余庆县融媒体中心责任编辑 / 哈文丽)
标签:易地扶贫搬迁论文; 安置点论文; 余庆县论文; 余庆县融媒体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