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子》的仁义思想及其实践(一)论文

论《管子》的仁义思想及其实践(一)

文\郭世东

《管子》是中国古代的学术典籍之一,先秦诸子时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管子》的政治思想以顺民心、利民生为原则,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其治国理政的智慧对当今社会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管子》一书博大精深,精彩纷呈,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和生动实践,对后世乃至当代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梳理该书中有关仁义思想的内容,就有关仁义思想及其实践进行整理、探讨,从推行仁义的意义、方法和如何修养仁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希冀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加强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推行仁义的意义

以史为鉴,需要推行仁义。《中匡》记述了管仲为齐相后,与齐桓公讨论有关治国的策略,认为称霸诸侯需要有充分的准备,要学习“先王必有置也,而后必有废也;必有利也,而后必有害也”的历史经验,特别强调“善之伐不善也”的历史规律,要治平乱,稳定社会,以诸侯和百姓为重;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取信于天下,不能偷安于一时。齐桓公问:“昔三王者,既弑其君,今言仁义,则必以三王为法度,不识其故何也?”管仲回答道,从前夏禹平定治理好天下,到夏桀却使天下大乱,商汤放逐夏桀而安定了夏禹的功业,但到商纣王又使天下混乱,周武王伐纣而安定了商汤的功业。可见这些都是“善之伐不善也”,从古至今,这种情况也没有改变过。管仲用禹、汤、武王时期兴衰治乱的历史事实,说明治国之道在于推行仁义,而那些不仁不义的昏君暴君必然被推翻,得出结论“善之伐不善也,自古至今,未有改之。”可见,治理国家要以古为鉴,实行仁政,远离暴政。接着,齐桓公又问,古代亡国的人是因为什么呢?管仲明确回答有三个方面原因:只算计能够获得多少土地和财宝,却不计算失去了多少诸侯;只算计能够获得多少财物,却不计算失去了多少百姓;只算计有多少受亲附的,却不计算有多少被抛弃的。如果触犯其中一条,就足以削弱国家;如果都触犯了,那么就要亡国了。他告诫君主不要只顾攫取土地和财物,更重要的是不能失去诸侯的支持和百姓的拥护。管仲还直言不讳地指出:“古之隳国家、陨社稷者,非故且为之也,必少有乐焉,不知其陷于恶也。”这是警告君主治国要以史为鉴,施行仁义,防止国破家亡的办法就是要防微杜渐,小心谨慎,慎小慎微,忽以恶小而为之,以防偶有淫乐,最终不知不觉陷入罪恶深渊。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展开标本制作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农村的自然环境中收集植物乃至昆虫的样本,然后在父母或教师的指导下对这些样本进行认真的整理,制作成栩栩如生而非杂乱无章的标本,最后呈现在班级自然角中。其中,昆虫标本的制作很有难度,保存也不容易,教师适宜取昆虫身上的一部分展开活动,比如,教幼儿小心截取和整理蚂蚱的对足、双翅,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开辟一小块沙盘,教幼儿玩沙画、写沙字等。奇石收集活动也可以成为幼儿动手能力教育的一个部分,它们都将有利于幼儿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

“义”为四维之一,治国不可或缺。《管子》开篇之作《牧民》篇阐述了治理国家的理论和原则,认为治国的原则在于“张四维”,并说明礼义廉耻四维的含义及其重要性。立国的根本在于“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进一步阐述缺少“四维”的不同危害性:“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意思是说,国家倾倒是可以扶正的,危险是可以转危为安的,翻覆也是可以再振兴的,但是如果国家灭亡,就不能再恢复了。君主治国都是希望长治久安的,那么礼义廉耻对治国有什么作用呢?答案是:“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遵守礼就不会超越规范,讲求义就不会自行钻营,做到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懂得耻就不会追随邪曲。可见“礼义廉耻”是治国不可缺少的,尤其是“义”在治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得人之道,关键在于推行仁义。

当宝宝咽喉疼痛时,不能指望他会和平时有一样好的胃口,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止痛和流食。如果任由宝宝哭泣,那么咽喉肿痛会更加严重,所以必须尽量让宝宝安静下来,停止不必要的哭泣和号叫。不要给宝宝吃任何刺激性的食物包括过咸、过酸、过甜的食物以及冷饮,尝试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减量多次喂。

《管子》提出在当时状态下要实行道义,振兴周王室。《轻重戊》篇记载管仲与齐桓公探讨如何利用轻重之术来治理国家。管仲历数从伏羲氏直到周朝,不同统治者实行不同的轻重策略。他建议齐桓公要实行道义。管子说:“帝王之道备矣,不可加也。公其行义而已矣。”齐桓公又问:“其行义奈何?”管子回答说:“天子幼弱,诸侯亢强,聘享不上。公其弱强继绝,率诸侯以起周室之祀。”这段意思是说,前代帝王的统治之道已经很完备,不必要再增加什么,你只要实行道义就可以了,并劝说齐桓公,当今周天子年幼力弱,诸侯过于强大,都不对天子遣使进贡,你应该削弱过于强大的诸侯,延续濒于灭绝的国家,率领各国诸侯振兴周天子的王室。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意见。这样做也体现了仁义之道。

回溯古时,有庄周不断扪心自问,在人生路途中寻觅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在他人都痛拍栏杆,嗟叹世道不公,意欲吞吐天地时,他却疑惑、思索。充耳为蜗角虚名,满目为勾心斗角,他毅然转身,洞察了超然物我之外的“蝴蝶”,发现了抟扶摇而上的“大鹏”,了悟了生死荣辱之外的至理。生而为庄周,他在一路探寻中摸索,在摸索中得到答案。《道德经》有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庄子以其“不争”之人生,活出了独特的风骨,发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

《五辅》中谈到治国需要实行“德义礼法权”五种措施,并具体阐述了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法有五务,权有三度。本篇是从治国安邦,巩固政权开始论述的,首先指出:“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并从反面论述暴君失国,是因失去人心所致的。因而告诫齐桓公“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得人之道”,就是得天下之道。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那么,君主如何才能做到“得人之道”呢?简而言之,“得人之道,莫若利之;利之之道,莫若教之以政”。国家的政事很重要,不可不慎重对待。第一要务就是兴六德。兴六德首先要采取三项举措,就是发展经济,满足老百姓生产的需要。“辟田畴,利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发伏利,输墆积,修道途,便关市,慎将宿,此谓输之以财。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此谓遗之以利。”通过上述措施发展生产,务农经商,老百姓才能获得收益。但做好这些并不是说老百姓就一定能过上安定幸福生活。要让百姓安定生活,君主还要采取三个方面措施:“薄征敛,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即实行宽政、匡急、解困三种仁义办法,来满足老百姓生活。一要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对老百姓实行宽大政策;二要养老爱幼,救济鳏寡等,帮助老百姓解急济困;三要帮助贫寒百姓,赈济衰落人家,资助面临绝境的人。所以说:“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论贤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薄税敛,毋苟于民,待以忠爱,而民可使亲。三者霸王之事也。事有本,而仁义其要也。”总之,发展农业生产,任用贤能人才,减轻百姓赋税,这些都是关系到称王称霸的根本大事,要达到目的,实行仁爱政策才是关键。

实行仁义,民亲国泰久安。齐桓公在当时历史环境下,提出治国要实行大仁大义是难能可贵的。《小问》记载,齐桓公问:“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仲的答案是:“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管子的建议是惩罚强暴禁止侵略,让亡国能够复存、灭绝的君位能够复继,并赦免那些无罪的人,这样就做到大仁大义了。这就要求君主对内要惩罚强暴、减轻刑罚,对外不要发动侵略战争等。《山权数》还记载了管子和齐桓公讨论如何使用权衡轻重的方法治理国家问题。该篇不仅论述在经济活动中要权衡轻重,乘时适变,而且要学会使用权衡一统天下的办法。管子说:“君不高仁,则国不相被;君不高慈孝,则民简其亲而轻过。此乱之至也。”即是说,君主如果不倡导仁爱,百姓就不会相互帮助;君主不倡导父慈子孝,百姓就会怠慢亲人而屡犯错误。警告齐桓公,这是国家发生动乱的源头。为了避免祸乱,应当采用平准之道,奖励孝道,宣传典型。“君请以国策十分之一者树表置高,乡之孝子聘之币,孝子兄弟众寡不与师旅之事。树表置高而高仁慈孝,财散而轻。乘轻而守之以策,则十之五有在上。运五如行事,如日月之终复。此长有天下之道,谓之准道。”这要求君主应该用盈余的十分之一来树立标志,表彰仁孝,对乡里的孝子要赠币慰问,孝子的兄弟不管多少都可以免除兵役。这样,树立标兵,倡导仁孝,财货布散于社会,币值就会变轻。国家趁币轻之时运用轻重之策加以控制,十分之五的财货又被国家掌握。再用十分之五的盈余投入辗转运用,就像日月那样往而复来。这就是长久地掌握天下的方法。实施这种“平准之法”的奖励方法,既倡导仁义、孝道,又控制财货和经济,可以一举两得。不仅如此,管仲针对当时大夫们藏匿财货不肯献出,宁愿粮食腐败也不肯发散给饥民的状况,向齐桓公提出建议:大夫们散财济民才算尽忠心,否则就是对君不忠。齐桓公采纳了这项措施,结果,社会上出现了可喜的现象。“功臣之家皆争发其积藏,出其资财,以予其远近兄弟。以为未足,又收国中之贫病孤独老不能自食之萌,皆与得焉。”这样仁义措施推行后,不仅密切了亲情关系,还救济了贫困人家,结果“桓公推仁立义、功臣之家兄弟相戚,骨肉相亲,国无饥民。”(《轻重丁》)

标签:;  ;  ;  

论《管子》的仁义思想及其实践(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