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罗孔

谈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罗孔

罗孔 广西梧州岑溪市马路镇荔王中心小学 543200

【摘要】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能力,对学生进一步发展思维,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正确的培养途径,帮助学生完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175-02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发育的重要时期,如何实施语文阅读教学,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言语智慧,是我们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目前我们农村小学的阅读教学,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语文味不浓。课堂中教师只注重语文知识而轻视语言表达能力。一些教师往往偏重于从传授语文知识来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疏通课文,理解词意和课文内容,似乎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完成了。教学中只重视课文中的关键点,不关注学生表达时句子的正确与完整。至于怎样在学生的回答中做好引导,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素养,就更少关注了。二是教学中教师重分析讲解,轻朗读与品味。课堂上教师花很多时间去分析课文的字词句结构,结果一篇课文学完了,学生对课文都读不连贯。更为严重的是,有些语文教师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往往不是读错语音,就是读破句子,更别说指导学生的朗读了,对字词、句的品味还有错误。三是教学中教师重学习的形式轻视学习的内涵。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教学中也开展小组学习、表演之类的活动,但由于教师本身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学习活动流于形式,缺乏语文学习的气息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是任何教师的分析都代替不了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识字、听话、说话、作文教学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课时占教学总课时的比例最大,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因而可以说抓住了阅读教学,也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益,就能促使语文教学的效益的整体提高。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中,我觉得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学中要始终面向全体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建议中又进一步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明确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问题,即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要让儿童成为儿童,不要成为“小大人”,我们要去欣赏他们、呵护、宽容、理解他们。这样的语言时常挂在老师们的嘴边:“我们可以上课了吗”,“我能给你提个建议吗”,“别着急,慢点说””等等。再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协调,让学生做一个教师式的学生,让教师做一个学生式的教师。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另外,我还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我首先想到的应是学生会怎样学,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呢?提到这些问题该怎样评价呢?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该怎样组织比较切实可行呢? 树立了“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就要注意操作上的策略: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学到什么呢?”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读了这篇课文,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解决,“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那么,你打算怎样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呢?”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我想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我们小组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过程应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自学、质疑、探究、合作、汇报、品读、体验等都让学生来参与。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我读懂了这个问题。”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老师,我想汇报这个问题。”要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这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目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同时发挥学生、教师、教材、媒体等要素的作用;但这些要素在阅读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各不相同,故它们所起的作用有明显的区别。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因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语言的积累、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的提升、思维品质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知识的习得和学习方法的改进均需通过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感悟、体验、运用和内化,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课本的基本作用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服务的,教师的指导也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彻底改变学生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所采取的被动应付的学习方式,必须实行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及要求得当的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中要“以读为本,用问题引路”。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本”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内容,品味课文。在课堂中,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学生读通课文仅仅是第一步,老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探究性阅读,从而做到读懂课文。“问题引路”是探究性阅读的起点和归宿,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在学生探究性阅读中,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让学生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伙伴,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阅读教学还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欣赏性阅读,让学生读出情感。通过启发想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学生读起课文来才能找到感觉,读出文本“味道”。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我们还要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学生的灵感。这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基本途径。

三、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感的培养为中心,强调老师和课文对学生的熏染、陶冶、感化,讲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涵泳、体验、感悟。通过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广化、深化、美化学生的语感,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走进课文,走进作者。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追求学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境界。

在教学设计中,要抓住两个关键词,一是“感受”,语感源于人的感官和心灵对言语的感受,“感之于外,受之于心”,通过感知使外在的言语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通过品读、体验,把言语的感知转换成表象,从而进行再造想象,引发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老师要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言语,让他们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去触摸它,让其“入乎其中”,与言语发生共振共鸣,又要“出乎其外”,让感受不断深化。二是“实践”,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主要是读。阅读,就是要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在读中学生的语感不断地与课文同化、顺应,课文对学生的语感不断地开拓、改造,在阅读中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课文的言语积淀转化为学生的语感。

我首先要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富有情感,发掘蕴涵于课文的情感,有了情感,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有了生命。我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氛围,以一颗童心走进课堂。陶行知的“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老师不能再吝啬那一丝甜蜜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柔的抚摸。老师追求的不正是那种“春风化雨”般的境界吗?其次,我在课堂教学中放得开、收得拢。放得开是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解放学生的身心,让他们大胆地问,大胆地说,即使有点错误,也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再轻易否定学生,不要把教参上的结论强塞给学生,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在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还要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趋向完美。

“教师是阅读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我们阅读教学中要放弃说教,学会真心诚意地倾听,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满怀信心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教师还要变“灌输者”为引导者,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问题”、“理解”、“领会”、“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真正的吃透教材和领悟教材,要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与作者息息相通,遥相呼应。让课堂处于有序和无序的中间地带,教师与学生,心要融化在一起,大家来读、来讲,来研究、来感悟。让学生在我的带领下走进课文的世界,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被感染,被陶冶,被震撼。

四、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淡化教师的讲,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强化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健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及表达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提倡教师少问,并不是一概反对教师提问,而是反对那种琐碎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像力、思维力的提问,反对那种显浅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要让学生多提问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感受、体会和体验。

2、强调自主的、个性化的语文学习行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 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在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自主”是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习伙伴、学习问题。“合作”是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后再与别人合作,使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得深刻的体验。“探究”是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涵、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

时代在进步,教学永无止境。我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加强探讨和研究,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争取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论文作者:罗孔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谈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罗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