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疼痛阿婆”个案中的应用
◎冼德源
一、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理论假设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短期家庭治疗中心的Steve de Shazer 和Insoo Kim Berg夫妇发展起来的。焦点解决疗法的核心假设是: 来访者自己选择治疗目标,自己拥有资源做出改变。治疗师通过与当事人的会谈互动促进了那些具体的、细小的、积极的改变。治疗师采取的是一种尊重来访者的、非指责与合作的态度,目的是朝着属于来访者参照框架内的目标前进。
至少胡人把胡葱引到了柴米河。第一次见到胡葱,没人敢吃,这玩意像蒜,又不像,剥开它一层层的鳞片,把人辣得眼泪直淌。还有人打赌,胡葱有心。但把鳞片剥光了,也没见着心。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不强调对既往史的收集,在焦点解决疗法会谈中,那些针对“问题原因”的探讨以及对症状“目的”的探讨都需要避免。焦点解决疗法更为强调的是,治疗师需要保持对来访者谈话内容的关注,而非关注那些隐蔽的动机和对无意识机制做出的假设。与传统治疗方法的聚焦于听众不同, 焦点解决疗法的访谈应聚焦在来访者本身的“言语文字”上。也就是说,我们获得的信息是来访者提供的,是用他们的理解和语言所表述的。
对供试种子样品进行处理,种子发芽指数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上杭锥种子发芽指数为0.5413~2.6541,处理4发芽指数最高为2.6541。从R值可以得出,不同因素对上杭锥种子发芽指数影响的主次顺序为A>D>C>B,依次为粒级分类、萌发温度、GA3浓度、浸种温度处理。根据各因素水平的平均值(ki)的大小比较可得最优水平组合为A2B2C3D3,即中粒种子在40℃温度下浸种后沥干,加入90mg·l-1GA3溶液浸种24h,放在萌发温度30℃的人工气候箱内萌发,种子发芽势最高。进一步经方差分析,种子大小对上杭锥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显著 (P=0.0426<0.05)。
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介入个案服务的过程
案主陈阿婆,68岁,婚后一直生活在农村,以务农为生。案主与丈夫的关系良好,丈夫对案主很是照顾,家庭氛围融洽。案主育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有体面的工作,经济收入充裕。其大儿子育有一个孩子,其小儿子育有两个孩子。两个儿子都住在较远的地方,没有与案主同住,但都会利用周末时间和其他空闲时间探望案主。但是,近一年来,案主不断诉说自己的脖子疼痛,胸闷,想吐,严重的时候确实发生呕吐。案主因此到不同的医院就诊和检查,但均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家属与亲戚告知案主并没有身体疾病时,案主仍然认为自己身体不舒服。尤其在近2个月内,案主反复住院,有4次之多,而且最近一次的住院已经一个多月。尽管住院多次,但每次出院不久,案主就喊不舒服,又再次住院。案主及其家人对此比较无助。
根据案主的情况和评估,社工发现,案主在家中一直处于“被保护”的状态,案主很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希望为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但一直被丈夫和儿子们“保护着”。症状(疼痛)的出现,让案主在身体的自我感受方面有了“话语权”,实现了心里层面上的自主性。为此,社工决定采用根据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介入,主要帮助案主从疼痛的困扰中走出来,让案主从消极的参考框架中释放出来。为此,社工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介入和服务。
社工与案主第一次接触后,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同时掌握了案主的情况。在与案主讨论疼痛感受时,社工使用症状处方(Symptom Prescripton)的技术,没有否认疼痛的存在,而一直对她的疼痛表示好奇。社工也没有与案主探究疼痛的原因,将焦点定位疼痛的感受。在社工的引导下,案主描述了疼痛的不同形状、不同位置,社工在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都表示同理。当社工提到“确实,疼痛会转移”,案主马上点头。社工立刻把话题集中在“疼痛会转移”上,并且将这一想法放大,疼痛不再只停留在脖子,会转移到肩膀、胸口、大腿、小腿,身体的各个部位。案主听了社工的陈述后,笑了起来说道:“真是有趣,痛也会走来走去。这让我想起过世的公公,他跟我说他的痛也是走来走去的。”社工将“疼痛是有趣”的想法进行夸大。社工配合着动作说道:“假如疼痛走到这里(胳肢窝)呢?假如疼痛去到这里(腰)呢?假如疼痛走到这里(脚底)呢?”听到和看到社工的示意,案主更是不停地欢笑。在此过程中,社工引导案主将 “疼痛”与 “有趣”自发地链接起来,社工在这过程中只是充当辅助的角色。
(一)“疼痛”与 “有趣”相链接
综合协调组主要职责包括:负责会务筹备、公文处理、上下联络与接待、预警信息发布、数据统计汇总;负责通知、命令、汇报材料等相关文件的起草;负责向省、市党委、政府和防指上报工作信息;组织防汛会商;协助审查外宣稿件;做好总体协调、重点区域调度等工作。
(二)“被照顾者”向“照顾者”
社工从案主儿子处了解到,案主曾经种菜自用。但儿子来探望时,案主主动询问他是否需要带些菜回家。其子基本都会拒绝,案主也流露过失望的神情。社工对其儿子建议:“您关心她的居住、她的衣食、她的身体状况,却没有考虑她的感受。我觉得您应该好好反思,孝顺应该是多方面的。”儿子承认自己确实有些不对,希望社工提出一些好建议。社工让儿子主动向案主要菜,一些留着自己吃,吃不完的可以送给同事。儿子在案主面前说道:“现在大家都喜欢自己种的菜,绿色健康。我的同事都很喜欢。”案主孙子还会偶尔打电话给案主,称赞她的菜好吃。自此之后,案主每天都好用心地浇水、除草、施肥,把自己种的菜留给儿子,分享给朋友。案主从“被照顾者”转变为“照顾者”,增强了存在感和成就感,其疼痛感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加强互动,拓宽社会接触面
案主过去的活动范围都是留在屋里看电视。自从种菜后,案主经常走出房屋。由于案主的菜地就是在房屋旁边,中间隔着一条小路。这条小路是出入村子的必经之路。社工提议案主平常不耕作的时候可以坐在菜地旁边,看护着自己的菜。案主听从社工的建议,坐在菜地旁。这条小路每天都有她的邻居经过,案主因此与邻居的接触多了起来。从简单地打招呼,到偶尔闲谈两句,再到有讲有笑交流。通过社工的介入,案主的疼痛问题没有再复发。案主的生活有了自己的目标,生活变得充实有意义。
三、服务反思与建议
事出并非有因,“了解原因”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过程中是不必要的,重要的是“解决”的历程。原因和结果间的关系似乎很难认定;问题往往是互动下的产物。用探究此时此刻可以做些什么的问句,取代探讨过去原因的问句。并且,案主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强调个案自身的资源,更强调尊重个案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社工只是“引发”个案运用自己的能力及应验改变,而不是“制造”改变。社工应该相信对象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去应对自身的问题,达至期望的目标。服务内容更多聚焦在探讨解决方法上而非消除问题,聚焦在会出现什么新的改变而非阻止已经发生的事情。因此,社工介入的着眼点固然不是过去,因为过去已无从改变,亦不止于现在及眼前,重点是服务对象的现在及将来。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社工一直遵从“善用”的原则,从中发掘案主的资源。从个人层面的资源:疼痛,到人际层面的资源:儿子孝顺,这些都可以有效利用,更是符合优势视角理论。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桥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