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科学的抽象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鲜明特征_劳动价值论论文

高度科学的抽象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鲜明特征_劳动价值论论文

高度科学抽象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鲜明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价值论论文,抽象论文,鲜明论文,高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1-0398(2003)03-0001-04

近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劳动价值论的探讨异常热烈,不少研究者在“与时俱进”的精神鼓舞下,提出了有见地的观点,使讨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入[1-4],然而,讨论中也存在着一些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误读,有些讨论仍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上[5]。这些不足可能与忽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高度科学抽象性有关。如果偏离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所谈“价值”的抽象性,就很难把握深化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方向,甚至会导致理论的倒退。在此,仅就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以助讨论。

一、什么是科学的抽象

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需要运用抽象法,科学的经济学更要有科学的抽象法来支撑。马克思明确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6]8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力”是指人脑从事务的各种表面现象中抽取和概括出其最本质特征的能力。所谓抽象,就是研究者通过自己头脑的思维活动,排除各种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东西,抽取出某种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从而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抽象就是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关系从复杂的整体中抽取出来的过程与方法,简言之,抽象就是“把象(像)抽去”,即把“表面现象”抽去。当把研究对象的“表面现象”抽去以后,剩下的就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或“一般”了。然而科学研究中的抽象是分层次的,究竟应该抽象到什么层次,什么程度,则取决于研究者研究目的的需要,这就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剥白菜帮儿”,究竟剥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使用者的需要。而且,经济学研究中的抽象不是到客观外界去抽象,因为“抽象的白菜”现实中根本没有,这里所说的“抽象”,只是在研究者的头脑中进行“抽象”,只是在研究者的头脑中一层一层地“剥白菜帮儿”。

经过抽象得出的理论是要用来解释现实的。所以经过抽象得出的“一般”的、“本质”的认识还要能够去说明现实中的“具体”,并且只有通过现实中的“具体”或说“特殊”才能得以展现。因而,研究仅仅停留在抽象的层面上还不够,还必须还原到具体。否则,人们就不可能认识现实中“具体的白菜”,研究者在头脑中对白菜的抽象也就失去了意义。理论既然是抽象的、本质的,所以在将其还原到现实中,即用其去解释现实中的具体现象时,就还需要借助许多中间环节,否则,理论所揭示的“本质”和“现象”就难以挂起钩来,就像白菜的“最外层帮儿”和“最里面的心儿”直接连不上一样。如此说来,科学的抽象就是在对感性的具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舍弃其个别的、表面的和非本质的东西,抽取出一般的和本质的东西的思维活动。因而科学的抽象,也就是研究者为了达到其特殊的研究目的而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并进而对所研究的现象作出合乎逻辑的说明的过程与方法,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再从本质回升到现象的过程与方法。科学的抽象法使人们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并形成一系列概念和范畴。人们运用这些概念和范畴去说明现象,将更为准确,因而科学抽象法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事物整体和内在的本质。

二、马克思怎样对价值进行科学抽象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说明了什么是价值,而且说明了什么劳动形成价值,劳动为什么形成价值和劳动怎样形成价值。为此,他从使用价值的分析入手,正是因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各不相同才需要相互之间进行交换,而私有制的条件又要求交换必须承认私有权,即必须遵循平等交换的原则,所以交换双方就要进行比较;正是因为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没有可比性,因而可比较的肯定是抽象掉使用价值以后的共同点——“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6]57,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6]51——价值。在马克思看来,这种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或耗费就是价值的实体。至于价值的量,则只能是其实体的量,对它进行衡量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标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当然,这里还要说明劳动的复杂程度存在着差异的商品生产者之间,怎样才能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它们的价值量,于是,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倍加”就成为顺理成章的结论。

既然价值是“共同点的凝结”,当然也就是“劳动的共同点的凝结”。显然,这种“劳动的共同点”只能存在于抽象的层面上,即只有抽了“像(象)”的劳动才能说明这种共同点。所以,为了说明共同点才需要建立“抽象劳动”的范畴。进而,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其实体是物质财富,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其本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其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和其他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共同参加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所以才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6]57。至于“价值”这一“共同点”则只能是抽象劳动的凝结,它不可能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当然也就不可能包含任何一个具体劳动的要素,由此,马克思也就可以彻底摆脱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们的种种纠缠,从而可以在他自己的“价值”的本质含义上阔步前进,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三、马克思为什么要对价值进行科学的抽象

由上可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所说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而要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为什么要对价值进行抽象。

笔者认为,马克思之所以要将“价值”进行抽象,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要在理论层面上说明商品交换的客观依据;其二是要服务于他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需要。在这里,马克思与以往古典经济学家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有着不同的财富观。马克思是在抽象的价值层面上研究财富,而马克思以前的古典经济学家则没有完全摆脱在使用价值的层面上看财富的局限。正因为马克思是从抽象的角度来研究财富——价值,所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才有了非凡的理论意义,才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6]55。

只要立足于经济学的发展史,就不难发现,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用来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起死回生,发扬光大的“灵丹妙药”。马克思以前的古典经济学家们由于不能将创造价值的劳动进行科学抽象,也就不能回击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和怀疑者们从经济生活的现象层面、从使用价值的角度、从具体劳动的角度对“劳动创造价值”这一科学命题的种种责难,并最终难逃不能自圆其说的命运。今天,如果人们依然从经济生活的现象层面去看财富的创造,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去关注财富的价值,从具体劳动的角度去探讨价值的形成,无疑又会退回到马克思以前的古典经济学去。经济学的发展史早已无情地证明了退回去只能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一个无解的难题。

当然,笔者并不反对从使用价值的层面去探讨财富的创造问题,而且实际上,也只有使我们的物质财富的生产取得更大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才会有着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无疑是要推动生产力得以更大的发展。然而,这并不能成为从具体的物质财富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价值”的含义的理由。因为,现实中“物质财富的生产”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的形成”不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价值的形成问题是从抽象的角度来看的。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转变为劳动价值论的赞成者和变革者,并且天才地使用起劳动价值论的武器,其目的就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马克思经济学里,价值的本质才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现,才是抽象劳动的产物。所以,凡是从具体的角度,从物质财富生产的角度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质疑都难免要落入用具体劳动说明价值形成,即陷入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之中。18世纪亚当·斯密在劳动价值论上的犹豫和摇摆,19世纪初李嘉图学派的解体,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能对价值以及形成价值的劳动进行科学的抽象。

四、怎样科学地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当前,在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主要应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要发扬科学精神

在当前的劳动价值论研究中,存在着一个如何发扬科学精神的问题。有科学知识易,有科学精神难。这是因为,科学知识是外在的,而科学精神则是主观世界的。特别是当与主体的自身利益相冲突的时候,科学精神的弘扬就更加难能可贵。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没有科学性,能不能自圆其说,不能仅从表面现象上去看,更不能从个人的主观好恶出发,而是要看马克思的分析是否合乎逻辑,对现实中的种种疑问和责难是否能够给予合乎其自身理论逻辑的回答。如果沿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理论逻辑能够对现实中的疑问给予合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自身逻辑的说明,而现实中的种种“责难”又不能在理论层面上把这种沿着马克思的逻辑作出的说明推翻,就应当承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最起码也应承认,在当今的理论认识水平上它是正确的。笔者主张评价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应着眼于这样两点:(1)要看该理论或学说在其理论逻辑上是否能够自圆其说;(2)要看该理论在其理论的解释层面上是否解决了它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如果符合这两个条件,就应该承认该理论的科学性。如果站在科学的、公正的角度上来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上述两点无疑都是肯定的,因而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一些人对其不理解既是自然的,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至于说经典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即便真的解决不了现实中的某个具体问题,那也不必大惊小怪。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去发展。因为实践的发展必然要求理论的发展,否则理论经济学的生命力也就完结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确解决了古典经济学的难题,当今的发展不能退回到马克思以前去,因为倒退回去没有出路。

(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把马克思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无疑要发展,但这种发展应是以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基础,以马克思经济学的精神实质为指导去发展,也只有如此,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当然,这种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本人的经济学不可能是完全重合的。马克思经济学以马克思自己的著作为代表,运用的是马克思自己的概念、范畴和体系。因而,在谈马克思经济学时,马克思经济学的概念、范畴是什么意思就是什么意思,因时代发展了需要赋予其新的含义则是另一个问题,需要说清楚而不能混为一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发展,但问题是怎样发展。笔者认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问题上,首先,马克思的东西是什么及为什么是这样要搞清楚;其次,马克思的东西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才是这样要搞清楚;再次,马克思的东西在其自身的理论框架内成立不成立,其科学性到底在哪里要搞清楚;最后,现实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搞清楚,在什么意义上要发展,在什么意义上能发展也要搞清楚。总之,不能本质和现象、具体和抽象、理论和现实一锅煮,因为这种一锅煮恰恰是马克思力图摆脱的作法。

(三)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高度科学抽象性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关键

在前一段的讨论中,有人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强调了体力劳动创造价值,对知识和科技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忽略了劳动以外的其他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因而难以解决当前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诸多问题。甚至有人主张,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出路在于“从劳动价值论转向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价值论或财富论”。笔者认为,这些看法或多或少都与没有准确把握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高度科学抽象性有关。凡是主张生产要素创造价值,或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种种说法,都是从表面现象上做文章,似乎很有道理,但将其放到马克思的逻辑中就难以成立了,因为,使用价值的生产,旧价值的转移不仅在马克思的具体劳动分析中是清楚的,就是在现实的会计成本核算中也是清楚的,新生产的商品中当然包含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值。但是,如果把生产要素中与消耗无关的部分计入到新生产的商品成本之中,那是违反会计规定的乱摊成本。至于说价值的创造,在马克思经济学里是价值源泉的问题,是抽象劳动的凝结问题。如果非要主张劳动和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那就需要在理论上先来证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不符合逻辑,要先推翻马克思曾经对要素价值理论进行的种种批驳。如果不破不立,自说自话,无视前人,仅仅满足于表面上兜圈子是无济于事的,无论从现象层面上怎么怀疑和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都是文不对题。

(四)应搞清为什么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要把握深化的正确方向

今天之所以需要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就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去分析和说明。有人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解释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问题,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既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既然能对市场经济的一般给予理论层面的说明,那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一般却不能给予解释就令人匪夷所思了。这里的问题是,到底要向100多年前的马克思讨要什么样的解释,如果是讨要对我们现实生活中某个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那是不现实的。反之,如果牢牢把握住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高度的科学抽象性,就会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今天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比如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6]57;关于单位商品中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分析;关于管理劳动二重性的分析;关于“总体工人”的说法;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竞争机制的分析;关于利润平均化和超额利润的分析;关于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的分析等等都会给理解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问题打开广阔的思路。沿着这个方向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现象上,才有可能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前进。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牢牢把握住高度的科学抽象这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独特手段,是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的关键。

标签:;  ;  ;  ;  ;  ;  

高度科学的抽象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鲜明特征_劳动价值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