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中国商业研究的新进展_商业论文

1998年中国商业研究的新进展_商业论文

1998年中国商业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研究领域论文,新进展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虽然中国培育市场体系的重心已经从商品市场转向要素市场,但是,以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工业投资品(生产资料)市场流通为研究对象的商业学科,所面临的研究课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急剧增加。到1998年,这种应接不暇之势更加明显了。这一年商业研究领域的主要特点是:

1.商业所有制结构理论和政策研究再掀高潮。

80年代,商业领域比较早地提出了“三多一少”的理论主张和流通模式,即“多种所有制、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和减少流通环节”。虽有不周全之处,但在当时毕竟促进了中国流通体制改革和商品市场发育。特别是商业领域要“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主张,起到了关键作用,因而在中国商业界率先发展起个体、私营经济。但是,理论主张也有极大保留,即“国有商业要始终成为流通主渠道”作为当时的主流派观点,一直带入了90年代。中共十五大以后的1998年,商业研究进一步解放思想,就此进行了新一轮的深入讨论。形成新共识的要点是:商业资本是最活跃的资本,商业领域是最容易接近“充分竞争”的领域,在中国市场经济新时期,商业领域理应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对所有制结构作出新的市场化调整,尽快实现多种所有制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新目标。因此,第一,以往恪守的“主渠道”之说,有国家行政垄断、政企不分和制造市场歧视之嫌,不仅不利于国有商业企业的改革,也阻碍非国有商业的继续发展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第二,各种所有制所占的比重大小,取决于公开、公正、公平的商业竞争,不应由政府机关人为规定。其中,国有企业经过深化改革,具备竞争实力,就没有必要人为加以限制,制造“反歧视”,从过去“主渠道”政策走向“全部退出”的另一个极端;第三,同样道理,只要规范自律有实力,个体、私营商业也应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并在竞争中实现“二次创业”,尽快“长大”,改变目前“小、散、乱、差”的社会形象。目前,中国商界正沿这一新的理论和政策思路迅速发展,在看上去有些无序、不够景气的背后,所有制结构正在得到市场化调整。

2.注重商贸领域的“经济增长点”分析,流通产业政策研究任务更加繁重。

90年代,中国第一、二、三次产业都在加速结构调整,在“有上有下、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之中。“增长点”已成为高频用语。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商界也充满危机感。商业研究在1998年对该领域的“增长点”分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其中,研究讨论大都集中在工商企业的市场营销、大型百货业的前途、商品专卖店的培育、连锁经营的前景、配送中心的发展、代理制的试点、旧货市场的规范、拍卖租凭的模式、中小城市的市场建设、农村商贸业的开拓以及依托现代科技促进流通产业革命等现实问题上。与此同时,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也进入关键阶段,而大规模的国家粮库建设已经成为刺激投资的重要措施之一。所有这些迫切问题,都同中国今后一个时期流通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有着密切关系。因此,1998年,政府主管部门同科研院所,就中央和地方的流通产业状况、产业政策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调研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商贸业发展的规章、办法。

3.反欺诈、反垄断、反走私成为商业研究的新主题。

随着买方市场“常态”的日益明显,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各种不公平竞争和违法犯罪现象频繁发生。这些现象大体分作三类,即商业欺诈、市场垄断和走私贩私。它们对国民经济、消费者和市场秩序构成了严重危害。遏制和排除“三大危害”,理所当然地成为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1998年商业研究的又一新主题。在这一年,商业理论界就“三大危害”的具体表现、背景由来和对策建议,发表了众多的分析文章和研究报告。在更多关注反欺诈、反走私的同时,理论界也开始深入研究中国垄断现象的特殊性以及需要采取的特殊对策问题。研究指出,中国经济转型期间最突出、危害最大的还不是由市场竞争、产业集中度自然衍生出的经济垄断,而是规模经济低下、由非市场势力控制产生的行政化垄断,要遏制和剔除行政化垄断,需要中国酝酿多年的《反垄断法》尽快出台,《反垄断法》除了包括一般应有内容以外,一定要突出反行政化垄断的地位和条款,否则解决不了中国的特殊问题。

4.扩大内需,城乡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越加受到商业研究的普遍关注。

1998年,国外金融危机冲击,商品出口受阻,国内需求不足,商品销售困难。商业研究对“反滞销”问题进行了积极参与。商业研究参与的重点,不是一般地讨论如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刺激购买和消费,而是从市场流通角度更贴近现实地提出问题。即理论假设,由于种种原因,在近期内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可能显著增加的场合,“反滞销”又应当和能够做些什么。这是1998年商业研究的又一个突出特点。围绕这个独特思路,商业科研院所进行了广泛调研和创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对策建议。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出,对滞销积压的理论分析要深入具体,不可失之笼统,要注意区分正常储备和滞销积压,在滞销积压中要注意区分绝对滞销和相对滞销,在相对滞销中要注意区别滞销存量和滞销增量。“三个区分”的观点带有很强的政策含义。这种区分和界定,有助于发现滞销类型,制定和调整反滞销政策的重点,检测政策执行的结果。另外,商业研究还认为,对新时期的销售困难,要从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高度加以解决,在城乡网点延伸对接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开拓农村市场,而开拓农村市场的基点是促使农民行动起来,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农产品销售合作组织。与此同时,在新时期,反滞销要有内外贸一体化的新思路,要知己知彼,熟悉和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不仅善于刺激“自己的需求”,而且善于根据国际市场变化,刺激“别人的需求”(组织产品出口)。这就要求原有的商业研究,从单纯的国内贸易考察转向内外贸一体化的综合分析。

5.注重商业学科建设,积极为教学、科研培养人才推出新著。

1998年,广泛参与现实重大问题研究,不仅没有妨碍,反而促进了商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1997—1998年,教育部调整了经济学的学科设置,原有的商业经济学被调整到产业经济学的二级学科之下,原来商业经济教学、科研中市场营销的内容被归类于管理学,商业经济科研院所也根据变化了的形势,纷纷作出了新的调整。学科调整推动了新发展,不仅确保了现实问题的研究更加贴近实际(已如上述),而且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根据新形势,在国内首先推出了专门为商业经济类研究生教学、科研使用的《商业经济学》、《商业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三部系统教材,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受到普遍欢迎。其中,所创作的《商业经济学》,一改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陈旧面孔,根据市场经济新时期的实践经验,从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到理论观点、政策主张、结构体系,都进行了全面创新。

总之,1998年是中国商业研究领域颇具特点、十分繁忙的一年。展望1999年,商业研究必定会更加活跃。因为,除了上年诸多课题需要继续研究之外,还有更多的、令人兴奋的重大问题在等待着人们去探讨,并有可能成为这一年的新主题。具体包括,(1)1998 年特大洪涝灾害过后,中国商品市场态势变化和中近期对策研究;(2 )在商品出口有可能下降的场合,国内市场进一步实行“反滞销”政策,刺激生产和消费,缓解工农业产品库存滞销的对策研究;(3 )对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新情况、新问题的跟踪研究;(4)依靠现代科技手段, 改变批发业萎缩、落后状况,促进中国批发商业创新与发展研究;(5 )寻求新的增长点,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研究;(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物流结构, 积极发展中国的物流产业问题研究;(7)关于反欺诈、反垄断、反走私的新对策研究;(8)商业竞争与业态变化的新形势和对策研究;(9)在销售困难的场合,工商企业营销策略调整问题研究;(10)商贸与金融联手,大力发展消费信贷问题研究;等等。可以相信,随着改革与发展的形势变化,还会有更多的问题向我们提出,这里列举的肯定不是它的全部。

标签:;  ;  ;  

1998年中国商业研究的新进展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