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有广西特色的扶贫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西论文,道路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1999)06—0090—0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西各族人民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奋斗,使广西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尤其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方面,走出了具有广西特色的扶贫之路。全区农村贫困人口从1985 年的1500 万人降至366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从原来的41.9%降至9.3%。中央领导同志因此赞扬广西扶贫开发有声有色,成绩显著,解决温饱的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注:《广西扶贫开发》1998年第2期第7页。)。扶贫有方,开发有路,很有新意,成绩显著。(注:《人民日报》1998年3月17 日第14版。)。
20年来,广西的扶贫工作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扶贫的起步阶段(1978~1984年)。主要通过农村体制改革使大批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这一时期主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西人口从约2500万减至1500万。第二阶段。扶贫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展阶段(1985~1993年)。在这期间,广西有针对性地采取了许多特殊政策和措施,不仅成立了专门的扶贫领导机构,增加了扶贫投入,而且对传统的扶贫方式进行了根本的调整和改革,实行由单纯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农村基础设建设得到改善;社会各界帮贫济困活动力度加大;科教扶贫和人口节育得到重视。广西贫困人口由1985年的1500万下降到800万。第三阶段, 扶贫的攻坚阶段(1994~2000年)。为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广西制定了《广西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方案》,决定从1994 年起到本世纪末的7年时间里,奋力攻坚,基本解决广西农村8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 对贫困户、特困村建档立卡,扶贫重点由原来的扶贫到县、乡镇发展为扶贫到户。扶贫方式从间接向直接扶贫转变,截止1997年底,农村贫困人口从800万减少至366万。
回顾广西扶贫历程,可以说,广西已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扶贫道路。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扶贫攻坚相结合
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才能把群众充分地动员组织起来,有效地改变贫困面貌。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后,广西及时提出党建、扶贫相结合的思路。1995年起,将原广西区直机关农村扶贫工作队和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统一组成区直农村工作队,分别到28个国定贫困县,与当地党组织共同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工作,把整顿后进村党支部与扶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是以加强村党支部的建设为重点,全面抓好村级其他组织的配套建设。截止1997年,通过内选、回请、外聘、下派等方式,共调整广西村党支部及其他村级配套组织干部3.3万人,重点整顿的4053 个后进村、贫困村,新选任党支部书记2357人,村委会主任2591人,党支部的战斗力、号召力有了明显提高。其次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素质,增强活力。1995年以来,广西共举办了3 期奔小康和贫困村支部书记培训班,投入1100万元资金,在最贫困的乡镇建立了108个培训中心, 地、市、县投入党员干部培训经费3000多万元,地(市)、县、乡三级党校共举办培训班18051期,有27万名农民党员获得技术职称或证书, 或成为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同时,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培养后备力量。1994~1997年,广西共发展农民党员5.5万名, 扭转了农村青年党员绝对数下降的趋势;还有计划地培养了18818名村后备干部。 再有是建立健全责任制,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扶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在领导责任上,明确区、地、市、县党政一把手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扶贫攻坚的第一责任人,做到一级抓一级。在工作部署上,明确目标任务,限期达标完成。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任务中有经济的指标,在扶贫攻坚计划中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两项工作同布置,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
(二)自我脱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
贫困地区要改变面貌,最重要的是靠当地干部群众的自身努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多年来,广西立足于自身力量打好扶贫攻坚战。如广西百色地区天等县立屯人在三任党支书的带领下,历经22年,用钢钎、人力车等简陋工具,凿通了一条460 米长的既能通往外界又能排泄内涝的石山隧道。广西南宁地区马山县加芳乡内谷屯人不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硬是在悬崖陡壁的石缝里种下竹子2.4万丛, 家家户户搞起了竹编加工,仅此一项年人均纯收入超千元。
与此同时,广西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加快广西扶贫攻坚步伐。一是广西各级党政机关自1993年以来与2600个贫困村建立了扶贫联系点,每年都抽出16万名各级干部,由150 多名厅级干部带队深入贫困村进行具体帮助,开展各种扶贫活动。二是实施区内“东西互助合作扶贫工程”,南宁、柳州、北海、钦州、玉林、贵港等6市与百色、河池、南宁、 柳州贫困地区结对帮扶,为贫困地区捐赠1350万元资金和一大批扶贫物资,帮助群众发展种养项目,建立异地安置点和兴办公益事业;三是借助广东的对口帮扶,帮助百色、河池两地区2 万特困人口进行异地安置,并向广东劳务输出将近20万人,双方签订合作项目60 项, 总投资额17.55亿元。 四是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扶贫如西南世界银行扶贫软贷款6600万美元,硬贷款4750万美元。截止1997年,完成软贷扶贫项目投资4.59亿元,3.64万农户28.11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与此同时, 中日企业家“光彩事业扶贫行动”、香港国际宣明会“扶贫行动”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经济扶贫与科教扶贫相结合
在经济扶贫与科技扶贫相结合方面,1984年以来,广西科技厅先后安排科技扶贫项目326项,投入科技三项经费2357.8万元。 广西科协组织实施“素质工程”,使5.534万农民获得技术职称, 在获科技帮助的10万农户中,80%实现了脱贫。1995年底,广西科技厅开始组织实施科技扶贫的“1211”工程,即重点帮助28个特困县分别建立一个综合治理示范乡,推广应用20项能覆盖大多数贫困户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创办一个年产值1000万元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训1000名以上农村技术骨干。这一工程现已初见成效,一是推广了197项先进、成熟、 实用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二是培训了一批农村技术骨干,获证书的5514人,许多县还逐步建立起科技培训机构、工作网络和培训制度;三是使一些科技型龙头企业的建设得到了明显的发展。
在经济扶贫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方面,针对广西贫困地区教学点分散、筹措教育经费难、师资缺乏、教学设备简陋等特点,采取了定向培养师资、适当放宽入学条件、增加义务教育助学金、合理设置教学点、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等措施,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同时,进行扶贫项目、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春蕾工程、希望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变了贫困地区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解决了贫困儿童入学难的问题,也托起了贫困地区人民走向富裕的希望。
(四)就地扶贫开发与异地扶贫开发相结合
扶贫开发是改革开放后创造的有效扶贫方式,就是要使贫困地区的各资源要素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换。在自然资源开发实践中,广西走出了一条就地扶贫开发和异地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路子。一是发挥资源优势,搞好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自1990年以来,广西利用国家扶贫资金、广东帮扶资金和广西自筹集配套资金共71.44 亿元,其中投入41亿多元发动贫困地区群众发展以种养业为主的多种经营,新种龙眼、荔枝、白果、八角、茶叶、沙田柚等热带、亚热带经济林果691万亩,增加猪、牛、羊等畜牧饲养量650多万头(只)。目前,在贫困地区已建立了一批芒果、八角、茶叶、沙田柚、竹笋、烟叶、甘蔗、山羊等生产基地,实现了“家家有项目,户户有活干,月月有收入”。二是抓好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1990年以来,广西共投资19.95亿元(其中县乡自筹5.32亿元),在贫困地区兴建人畜牧水11.38 万处,蓄水总容量541.91万立方米,解决435.73万人和317.9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修建乡村公路1693条1.5万公里,解决621个乡3998个村825.92万人的交通困难;架设输电线路298条2462公里,使532个乡24.7万农户用上了电。到1997年,全区已实现乡乡通电。同时,由于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广西交通发生显著变化,国家兴建的南昆铁路成为最大的扶贫项目;区内实施的“一二三四五”工程(即整治一条江、修筑两条铁路、建设三个机场、扩建四个港口、修通五条高等级公路)取得重大进展,为贫困地区的持续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奠定重要基础。三是将居住在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大石山区的20万特困人口分期分批迁移到有水有土有路的地方进行异地安置,实施异地扶贫开发。5年来, 广西通过政府行为,共投入各种资金4亿多元,建立162个异地安置点,落实开发土地面积81.2万亩,从22个石山贫困县移民2.85万特困农户14.8万人,到安置点进行开发性生产并当年解决温饱问题。
(五)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区,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再加上长期以来战争的影响,经济、文化都比先进省区落后。因此,需要加快改革发展步伐,缩小与全国的差距,进而赶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近年来,广西提出过建设农业强省、旅游大省的思路和坚持科教兴桂、依法治桂的方针。1997年又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实施“三大战略六大突破”的重大决策。并形成以港口经济、海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桂南沿海经济区;以工业为主体的桂中经济区;以旅游为主的桂北经济区;以现代农业、乡镇工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桂东经济区;以种养和矿业为主体的桂西经济区的总体思路,而这些思路既使广西整体的发展有助于扶贫工作的推进,又使扶贫攻坚的效能向总体目标的最优化方向发展。除此外,广西还确定了扶贫工作的重点。在扶贫地域上,以地处大石山区的307个乡1012个特困村为主战场;在扶贫对象上, 以解决贫困户温饱为重点,确保扶贫资金、项目和扶贫效益落实到贫困户;在确定扶贫项目时,以种养项目为重点,优先安排,大力扶持,在扶贫措施上,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措施。
(六)扶贫管理与扶贫改坚相结合
一是加强规划管理,实行扶贫项目一次性规划。即以特困村为基本单元,以最需要扶持的贫困户为对象,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口素质和有助于稳定解决贫困户收入来源的产业为主要内容,对2000年前需要安排的所有扶贫项目,进行一次性综合规划设计,统一评估,一次批准,分期投入,分年实施,使每一个扶贫项目都明确而具体地落实到贫困户身上,这就克服了过去曾出现的扶富不扶贫,扶城不扶村,扶大不扶小,贫困户难以得到扶贫资金,难以实施扶贫项目,难以实现扶贫效益的弊病。
二是加强组织管理,实行单位包村和干部帮扶责任制。即将广西所有未解决温饱的贫困农户的扶贫任务逐个分解,层层落实到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干部职工身上,定对象、定目标、定任务,对各级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行严格的扶贫责任制。不仅要解决贫困农户的温饱问题,而且要负责贫困农户偿还使用扶贫资金,做到温饱不解决,资金不偿还,包扶不脱钩。
三是加强资金管理,全面推行小额信贷扶贫方式,强化资金效益。小额信贷扶贫是近年来广西尝试并取得成功的一种信贷方式,即通过特定组织形式直接向贫困农户提供有偿扶贫资金支持,贫困农户自愿组成互助、互保、互督的中心、小组等自治组织,无需财产抵押,以信用获取小额、短期借款。尤其是把它与项目规划、干部帮扶等已有的扶贫到户经验结合起来,并成立相应的小额信贷协调办公室、扶贫社等组织机构,保证资金落实到贫困户身上。对于违反扶贫资金管理政策的行为,实行严肃处理。
四是加强控制管理,建立扶贫开发验收制度。1996年,广西制定并颁发了扶贫验收标准和奖励办法,适时地对各地扶贫攻坚的执行状况进行强有力的监督、控制、分析、协调、激励、纠偏,推进了扶贫攻坚的健康发展。
收稿日期:199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