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的价值与批评家的责任意识_文学论文

文学批评的价值与批评家的责任意识_文学论文

文学批评的价值坚守与批评家的责任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学批评论文,批评家论文,责任意识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文学批评的价值坚守

当下文学批评正处在一个空前的文学繁盛期,“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更为批评提供了相对自由独立的话语场。作为文学批评,其宗旨始终是“为读者的批评”,是文学的捍卫者和守护者,立足作品之上的纯文学批评文本是规范、健全文学市场的关键所在,由此,文学批评对文学的匡正意义远大于其批评文本本身的意义。然而,“批评的多元化和现实社会的干预性淡化了纯文学的研究倾向,‘媒体批评’、‘文化批评’、‘民谣批评’、‘快餐批评’彻底解构了以往文学批评文本的学究气息和宏大模式,批评话题和话语具有泛文化的特点和社会政治针对性,如‘人文精神’、‘精英意识’、‘跨文化’、‘异质性’、‘失语症’、‘知识分子立场’、‘民间化’等问题都有社会批判、道德批判、审美批判和政治批判相互渗透交叉的学术倾向。”①在信息传播的高速覆盖性和巨大影响力之下,传统的文学批评正面临着来自其他批评样式的冲击,但无论如何对文学批评价值的坚守,是批评家的创作前提和坚持纯文本批评的意义所在。

无论批评形式发生多大变化,对文本的质疑精神,合理客观的批评态度,强烈的批判意识以及对文学批评价值的坚守,都是批评家从事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当代文学批评的现实环境是学理性正逐渐淡化,一些大众化批评文本正悄然成为文学批评市场的新生增长点,较之以往被束之高阁的“学院式”批评,现在出现的这种泛文化批评样态确实给传统文学批评以冲击,但一些新兴的批评形式自身仍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为了迎合公众的娱乐化需要而将作品庸俗化处理,掺杂不少戏说甚至恶搞成分。当下批评界产生的这些现象,一方面说明批评家与文学批评环境正逐渐摆脱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以一种相对自由的姿态参与文学对话,另一方面却对批评家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有些批评家缺乏自觉性地落入商业陷阱中,以违背批评良知的著述赚取知名度和经济利益,这是文学批评的悲哀。我们有理由对文学批评的精神规范“温故知新”:“文学批评是一种发现问题并依据事实分析问题的创造性活动。它强调批评者的批评立场要真实、客观、公正,行文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言之有物、言简意赅。”②批评家应该始终坚守从事文学批评固有的独立精神和客观立场,扬弃偏执的“主观主义”批评观念,以严谨文风,坦诚的质疑精神,甚至苛求态度,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再创造,而不是一味满足于表面浮夸或贬损的低档次创作。

文学批评呈现给读者的是文学感官上的享受与精神上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强调坚守,批评才更有价值。真正的批评文本是能够展现作者翔实的业务功底和崇高的批评精神,字里行间激发读者与之产生共鸣乃至思想上的碰撞,于阅读之余,读者真正能够体验到一次纯粹心灵上的愉悦与振动,我们所说的批评精神大抵于此,“真正的批评精神是什么?就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就是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鲜明立场,就是向时代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这种批评精神拒绝温文尔雅,拒绝不偏不倚,拒绝四平八稳,拒绝跟风趋时,拒绝随便妥协,更拒绝为金钱所收买而违心地阿谀奉承。”③这是对批评精神的有力诠释,也是对文学批评价值坚守的具体要求。的确,文学批评就是要维护文学的纯洁性,文学带给我们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种关于爱、尊严、崇高、无私的人文净化,而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的守护者,就应该站在人道的立场上,以一种纯粹的文学姿态给予文学以客观翔实的评价。

可以说,批评家强烈的批判意识与坚定的职业操守,是文学批评价值坚守的必要前提,也是批评之本,更是维护文学纯洁性的一道屏障,如果批评有失偏颇,那么这道屏障的作用就会大大减弱。而当今文坛出现的种种失实判断,正在消解文学批评的固有属性。文学批评是建立在说真话讲真话基础上的一种判断,它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对错之分,而是要求批评家站在理性客观的学理化立场上,从文学作品入手,对其做出一种上升到理论化高度的审美价值层面的深入探索与表达,因此失去判断或者有违本意的失真判断,对文学作品与作家而言都是莫大的伤害,更是文学批评自身的倒退。

作为文学的守护者,文学批评在精神层面上的价值与意义远大于文本表层的含义。从事文学批评,经历的是一次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是对文本解读之后的再创造,是为读者提供的一个建设性的并具有指导意义的参阅读本,优秀的批评文字会带给读者一种精神洗礼。因此,文学批评是有效沟通作者与读者的重要媒介,文学批评价值坚守的意义自不言而喻。

二、批评家的责任意识

批评家是文学的守护者也是文学的清道夫,当下文学批评的失语现状,使批评家的责任意识尤其受到关注。面对文学出现的“虚化”繁荣景象,批评家以何种标准针砭时弊是对当下批评家职业操守的考量,也是对文学批评价值的确证。批评家的精神气质主要体现在道德上的严格自律,对于一个真正的批评家来说,“重要的是要保持道德上的一贯,而不是思想上的一贯。”④事实上,批评家所要做的就是站在公正、严谨、客观、科学的立场上对文本做出真实的评价,并有勇气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出具有建设性和指导意义的观点,这才是批评家精神气质的展现,正如法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蒂博代所言:“一个批评家是以自己的气质,以自己在文学、政治和宗教上的好恶来判断同代人的,他尽可能地把这些变为一种权威的方式。”⑤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赋予批评家特有的批判权利,这就对批评家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批评家的责任意识是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养,一方面它表现在对文学出现的某些异化现象的指正或是言辞激烈的批评上,这种从纯文学角度出发,对文学负责的态度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批评精神,也是对文学批评价值的有力肯定;另一方面,批评家又以一种文学守护者的姿态引导读者进行一种良性阅读,可以说扮演一个精神层面的阅读引导者的角色。因而,作家和读者都能从批评家的责任意识中感受到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批评家责任意识的淡薄与否,具体体现在批评文本的公正性上,批评家的主体价值和审美诉求最终是通过文本进行传达。透过批评文字我们可以考量批评家是否以一种全面,翔实,负责的理性态度记录内心的真实感受,是否立足文本,通过坦诚的质疑真正发挥文学批评的作用,这也是批评家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学素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家,他所存在的惟一理由和意义,就是对一切文本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而不是在某种温情脉脉的关系中玩弄着模棱两可的话语游戏。批评的有效性,就是建立在批评家自身独特的审美发现以及对这种发现的真实表达中,就是要让批评回归到批评家自身的内心本质中,全面、真实、不留余地地发出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⑥批评源于批评家个性的张扬与心声的真诚流露,针砭时弊,大胆发出自己的质疑之声,摒弃一些非学术上的利益沾染,完全以一个批评家对文学负责的态度评论作品,这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批评精神。“评论家献出生命,选择了评论。因此,评论远不是描述阐释、判断。更重要的是,评论显现文学评论家的主体价值。……当一个评论者用泪水,也借墨水写作的时候,你是很简单的用墨水制服他的。”⑦这种批评的责任意识已经内化为批评家自身的文学气质,它超出了普通批评文本的基本内涵,已经上升为一种“为文学”、“为批评”的伦理层面,是以极强的道德感,消除一切私心贪欲所创作的精神读本,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文学上的启发与点醒,更是心灵上的震动与洗礼。

批评家的精神气质与伦理标准直接体现了批评家责任意识的淡漠与否,新世纪文坛,重新强调批评家的责任意识,是对文学的重新把握和文学批评自身价值的确认,也是对批评家的肯定,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批评家,应该是一位无偏爱无私心的文学捍卫者,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以一个旁观者或是局外人的视角专注于对作品本身优劣的甄别,如若掺杂了利益方面的索取或是情感方面的纠葛,那批评本身就沦为失实的判断,所以,在此强调批评家的责任意识既是对批评活动的规范,更是对文学市场出现的虚化繁荣景象的纠正。文学批评是文学的守护者,然而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已褪掉八九十年代的繁盛光环,虽然当下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各门各派大有抢占文学主流市场之势,其中,无论是历史小说,网络小说,还是青春文学,抑或是当代作家新作力作,都打着史上某某之最的旗号,但真正具有多少文学含量却不敢恭维,读者是否买账亦另说。正如著名文艺理论家谢冕所言:“多少显得有点放纵的文学正在急速地失去读者的信用……相当文学作品不再关心公众,它们理所当然地也失去公众的关心。他们随心所欲地编制和制造适当消费的需要,他们忘却记忆并且拒绝责任,他们在现实的逃逸既潇洒又机智,既避隐现实的积重,也避隐自身的困顿。”⑧面对当下文学发展的现状,文学批评家更应该用批评之笔维护文学的纯洁性,义不容辞的扛起匡正文学之大旗,以彰显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批评家的强烈责任感。

三、重塑文学批评的价值维度

文学批评是一种心灵上的文学阐述,是主体精神的自由表达,文学批评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全身心地集中投入所迸发的艺术享受,并赋予作品以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文学批评就是一种生命的述说,而且是一种独特的,让自己生命自由舒展,无拘无束的述说。它需要批评家全身心地接触另外一个艺术生命,从各个方面和层次去感受和理解对方,才能把自己独特之处表现出来。”⑨由此可见,文学批评是批评家全心投入,忘我专注于作品并与之对话的文学活动,它抛开一切主观因素,从文本本身入手,通过批评家的评述帮助读者更有益的阅读,批评的价值与精髓亦在于此。

重塑文学批评的价值之路并非一路平坦,从当下我们所置的文学环境中来看,文学自身就出现了一些虚化现象。随着大众传媒影响下多元话语的深入,文学也经历了一个由单一纸质模式向多样化媒介发展的过程,其内容亦渐趋繁杂,80后青春文学、历史演义、玄幻武侠小说、网络小说等新的文学读本已成为文学市场上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而占据文学的主要版面。值得肯定的是,它们拓宽了文学固有的涉猎范围,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回避的泛文学问题,文本的纯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正在变革中日渐淡化,与此相关的文学批评的现状也引发众多有良知的批评家的担忧与批判。当今文学批评领域内存在的一些异化症候不一一列举,就批评家而言,如前文所述,面临功利性的挑战以及著述某些不负责任的“酷评”式文章,究其原因,在喧嚣的文化领域内,批评家渐已失去专注阅读文学作品的耐心和潜研的学斋式批评精神,文学批评是文化领域内思想碰撞的结果,是批评家置于文化背景下积极参与文学对话的理性阐发。文学批评不是哗众取宠的文学宣泄,也不是靠媒体的炒作坐收渔翁之利的单向名利索取,它是建立在有理有据的批评基础上,从事实和理性剖析的角度出发,敢于直面现实,提出独立见解的学术性活动。批评家翔实的学理性知识与联系当下现状的现实分析能力,是批评价值合理化重塑与坚持的关键,加之读者的阅读与接受能力,更赋予批评以新的活力,并共同将对文本的认识引向深入,这是当下我们所需要的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一种开放性的学术交流与争鸣的文学对话形式,开放性的学术思维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是文学批评良性发展的前提。传统的学院式批评往往给人束之高阁之感,批评的主题与话语结构也具有浓厚的学理性色彩,因而很难激起大众的阅读兴趣,往往只能成为学者之间互议的话题,这些批评家也坚持纯理论层面的文学批评,自诩维护文学批评的纯净性。而多元境域下的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型,使传统文学批评也开始思考在西方话语的冲击下,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又能吸收西方文论的有益精髓,以期实现兼收并蓄的批评模式。虽然文学理论的本土化也是建立在最初对西方文论的引进与借鉴上,但强调本土的价值与意义并不与西方话语体系的冲击相矛盾,相反更能激发本土的创作欲望与热情,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自我建构和发展。关于文学批评本土化诉求引发的热议,可以说已涉及对文学批评现状之文学价值观的探讨,有些学者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态度看待当下的批评现状,“他们在直面现实的基础上,对批评的定位、批评的功能、批评的出路等问题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希望能在喧嚣声中建立起自己的批评园地。他们已不再简单地将批评的变化归结为批评家的责任感的丧失,也并不消极地面对批评的边缘化,而是在承认市场经济带来了批评多元化的前提下,寻求有效摆脱困境的方式以期确立自己的位置。或许有人会说,这种思考仍可能无法担当起传统批评整饬文化和艺术的重任,但其不懈的努力却让我们看到了批评的健康前景。其中,王一川以‘批评的理论化’为当前的学理批评找到了一种定位方式。他认为,置身在与鉴赏型、媒体型和日常型批评相互共存的多元格局中的学理批评应当在学院氛围中理直气壮地走自身的理论化道路。”⑩面对多元话语影响下的文化冲击,文学批评思考的是如何既坚持自身的学理化高度,又紧跟时代脉搏,适时地汲取西方文论之精髓,而实际上坚持学术理论的纯净性并不与借鉴外来文化思想的精华相冲突,相反其更有助于确证自身的批评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这涉及在繁杂的文化意识形态更迭中,文学批评如何坚持自身独立的批评原则和有效发挥批评作用的问题。

简而言之,文学批评对于文学的重要性是其他文艺形式无法比拟与取代的,它是文学的见证者和守护者,又是文学为广大受众所熟知甚至喜爱的重要引荐者,文学批评为文学建构起一座通向未来的关于当下历史与文化变迁的桥梁,反之,文学也为文学批评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意义佐证。米兰·昆德拉曾说:“我从来不讲文学批评的坏话。因为对于一个作家,没有比面临批评的不存在而更糟糕。我所指的文学批评是把它作为思索和分析:这种批评善于把它所要批评的书阅读数遍(如同一部伟大的音乐,人们可以无穷无尽地反复地听,伟大的小说也一样,是供人反复阅读的);这种文学批评对现实的无情始终充耳不闻,对于一年前,30年前,300年前诞生的作品都准备讨论;这种文学批评试图捉住一部作品中的新鲜之处,并把它载入历史的记忆之中。如果思索不跟随小说的历史,我们今天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乔伊斯和普鲁斯特便会一无所知。没有它,任何作品都会付诸随意的判断和迅速的忘却。”(11)这是对文学批评价值的强有力诠释,反观当下,正经历着一个喧嚣浮躁的文学时代,文学批评对于所面对的虚化文学现状的重新审视以及在此期间对自身出现的问题的直面探讨,都为文学批评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下,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切入点。在这一过程中强调文学批评的价值坚守与批评家的责任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重塑文学批评的价值亦更具启发与指导意义。

注释:

①黎风:《批评的多元化与“文化诗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②③李建军:《反对“广告式批评”》,《求是》2006年第2期。

④李建军:《真正的批评及我们需要的批评家》,《南方文坛》2002年第2期。

⑤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70页。

⑥惠西平主编:《突发的思想交锋》,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⑦贺兴安:《评论:独立的艺术世界》,长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6页。

⑧谢冕:《世纪末文学批判》,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⑨殷国明:《独创的贫困——有感于“跨世纪”文学批评》,《东方文化》1997年第5期。

⑩周兴华:《批评的批评:世纪之交的反思与期待》,《文艺评论》2005年第4期。

(11)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标签:;  ;  ;  ;  ;  ;  

文学批评的价值与批评家的责任意识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