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理财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理财策略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新领域,具体包括筹资、投资、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业绩考评、经济奖惩、组织管理等方面。文章重点研究了筹资的两种基本策略、负债经营风险控制策略和投资策略的主要模式、进入扩充战略、投资对策,并对现代企业理财策略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企业 理财 策略
一 理财策略概述
(一)理财策略的概念及特征
企业理财策略是实现财务目标和体现企业财务政策的手段,包括长期目标决策,以及为实现财务目标所制定的行动方案,是企业资金配置过程的总体设计。
企业理财策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全局性。 资金配置活动对整个生产经营具有综合反映和控制功能,遍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领域及细节,因此理财策略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具有全局特征。这表明,理财策略的制订及实施,必须立足于企业生产经营整体去分析、决断问题。
2、长远性。财务策略是为了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科学预测基础上,确定企业理财的行为对策。因此,财务策略应立足长远,以长远利益来分析处理财务问题。
3、应变性。财务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以能动地适应管理对象的需要。因此,理财策略不仅是一种长远性谋略,而且也是一种具有极强应变能力的对策体系。
(二)制定理财策略应考虑的因素
理财策略的制定应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主要因素,具体包括:
1、经营目标。 企业经营目标是企业制定经营策略包括理财策略的首要依据。没有目标,就无从去谈什么策略。企业必须首先明确经营方向和所要经营的是什么,制定具体积极的经营目标,据此制定经营策略和理财策略,以保证企业不断拥有经营优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时机。企业所从事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必须由资金作保证, 都是与时间因素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间是企业经营中极其重要的资源。企业拥有的资金,能否发挥效用,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把握住了最好的资金配置时机。企业市场竞争,说到底也是一种时间上的竞争,谁得到信息快,谁的分析路子准,谁就投资对头,谁就占据优势。
3、地点。就企业经营而言, 地点是指产销地理位置和分布结构问题。市场所处的地段,直接影响销售程度。在企业经营中,往往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环境,生活习惯,而使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意向等产生很大的差异。许多产品在此地无销路,而到彼地则畅销。因此,在理财策略特别是投资策略制定时,一定要重视地点因素。
4、条件。条件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是指人、财、 事三方面因素。资金配置的调整,资金筹措渠道的变化,投资规模的扩大及投资领域的增加,要受到企业人力、财力的制约,同时要考虑本身的一些基本要求。如果忽视这些方面的影响,理财策略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制定企业理财策略的程序
1、分析机会。分析机会是选择目标的前提,分析机会有误, 势必影响到其后的一系列步骤和理财策略的合理性、正确性。为此,必须区分环境机会和企业机会。环境机会可能为企业经营提供相关的各种机会,企业能否抓住这种环境机会,使之成为企业机会,关键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了环境机会所需的有关条件。现代经济发展,为企业不断地提供大量的发展机会,企业只要不安于现状,积极进取,主动分析研究,是完全可以找到适合企业快速发展的恰当机会的。一般地看,企业选择成长机会,有三种模式:
(1)密集成长或称扩大性成长机会。主要包括:市场渗透策略, 其核心是增加现有商品的销量和提高现有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开发策略,在现有商品的经营基础上开拓新的市场和创造新的需求;商品开发策略,随着产品更新换代,企业开发新产品。
(2)系列成长,也叫一体化发展机会。包括:后向系列, 解决自己原材料和零部件;前向系列,在销后服务上采取措施;水平系列,进行横向联合,扩大销量。
(3)多角化成长,也叫多样化发展机会。包括:同心多角化, 企业利用原有的设备和条件向外扩展,经营同类商品;水平多角化,企业利用原有市场,经营不同类商品;整体多角化,利用原有资源和资金,兼营不同行业的业务,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2、确定目标体系。具体分为:
(1)长远目标。
(2)制约目标。
3、制定理财策略。 依不同层次参与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工作的程度不同,策略形成方法有:
(1)战略家主导法。高层管理者作为主要战略家, 对战略的总体分析,不同战略之间的比较、评价和选择,以及战略本身内容,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由于缺乏下层人员参与,对策略计划的充分理解缺乏基础,会导致战略计划实施上的困难。
(2)授权方法。 由主管战略的高层管理者将策略形成阶段的工作授权给特定人员或小组完成,高层管理者只对已经形成的策略计划提出自己的建议,进行局部调整后认可。这种做法使策略形成周期过长。
(3)合作协同法。 高层管理者和主要的下层人员合作制定出双方均认可的策略计划,一旦策略计划确定以后,上层将全力支持,下层则全力贯彻执行。
(4)优选方法。鼓励下层管理者提出合理的策略,经过优选, 综合出一个比较积极稳妥的策略方案为计划,而付诸实施。这种方法选用面较广。由于现代企业经营业务广泛,经营环境复杂,主管人员不可能对每一个经营单位和市场机会和威胁全面了解,而经营单位内部的管理人员都深知自己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因而比较容易提出较为可行的策略建议。
企业理财策略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筹资、投资、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业绩考评、经济奖惩、组织管理等方面。限于篇幅,以下主要研究筹资、负债经营、投资策略等内容,并对世纪之交的现代企业理财策略发展趋势作一简要预测,试图为确定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进一步改革的方向提供一些分析依据。
二、筹资策略
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资金的需要,企业财务部门必须利用各种筹资渠道筹措资金。但是,企业资金渠道多种,怎样从中选择对企业比较有利的筹资渠道,产生了筹资策略。
(一)收益资金策略
通过加强经营管理,在保持流动率的同时,努力扩大销售收入,降低成本费用,用企业纯利润的增长额来补充企业资金。采用这种策略,主要体现自力更生的原则。在增加销售利润方面,以适应市场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力争优质优价为途径;节约成本费用,则表现在原材料的节约,投资的节约,生产时间的节约,作业场所的合理利用,运输条件的改善,间接费用的压缩,培养积极性和负责精神等方面。在这方面,要特别注意通货膨胀的影响,看准价格上升的领域进行投资,以保证企业自有资金得到最合理有效的运用。
(二)金融资金策略
主要充分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手段筹措资金。就目前来看,企业可利用的金融工具和手段,主要有股票,债券,租赁,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等。这些手段各有特点,适用范围也不同。比如,商业信用适用于中、短期资金筹措,租赁适用于中、长期资金筹措,商业票据只适用短期资金的筹措,股票与公司债券适用于长期资金措筹。而银行信用则适用于各类资金的筹措,各种金融工具各有优缺点。比如,商业信用对企业筹措资金的优点是,可以“自动”发生,企业任何时候和程度的需要都可得到满足,但容易使企业陷于过度的短期债务之中,一旦企业在商业信用期满时无力支付,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信用和声誉,使其进一步筹资受到影响。商业票据对企业资金的筹措极为有利,但发行商业票据控制较严,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采用的,大多数企业被排除于适用这一工具之外。银行信用是适用面广泛的筹资渠道,但银行信用利率与企业信用素质关系很大,信用素质良好的公司,不但有优先取得行信用的权利,而且支付的贷款利息率也较低;反之,信誉不佳的企业,向银行借款比较困难,好不容易得到,将承受较高的利息支出。股票,一般是有相当基础及实力的企业才准发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不能利用这一筹资渠道。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往往交叉使用多种筹措资金的工具。对于某一筹资方式而言,判定其是否可取,主要看利用这种工具的支出,是否小于企业使用资金的所得;对于各种筹资方式,如何使之得到合理组合,主要取决于企业资金结构及资金成本率,以综合资金成本率最低为最优。当然,贯穿于筹资全过程的,就是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并保证自己具有足够的支付能力。
三、负债经营策略
(一)负债经营的含义
企业负债经营,是指企业在负债的状态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负债经营是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适度的负债经营,能有效地提高企业资金的收益能力。一个合格的财务工作者,除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资金市场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及时抓住市场上的有利时机,有效地筹措外来资金,保证企业理想的盈利水平。道理十分简单,借入资金能为企业带来一笔额外收益,这笔额外收益无疑增加了自有资金的获利总额,从而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但负债经营也有增加企业财务风险的一面,一旦经营失误,市场转向,营业毛利率小于贷款利率,则负债就将使企业承受一笔额外损失;若负债比率过高,会使企业无力偿还本金及利息,而陷入倒闭困境。
(二)负债经营风险控制
1、负债经营风险的主要内容。
(1)按期还本付息的责任风险。在我国现阶段, 企业举债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一旦银行接受企业的贷款要求,贷款企业与银行之间就形成债务债权关系,企业就要承担起按期还本付息的责任。企业能否按期还本付息,又会造成债务风险的扩张和恶化。诸如因逾期而承受罚息,增大负债成本;因拖欠债款债息,债权人依法强制收贷,甚至取消信用,造成信用风险,不仅要承受现时的信用的损失,而且有损于企业的良好形象。由于债务风险的扩张和恶化的传导作用,企业因减少贷款或难以继续得到必要的最低限度的借款,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导致企业减产,减利,降低偿债能力。如此恶性循环,风险就会不断扩大。
(2)利息率变动的风险。利息率是资金价格。在资金市场, 利息率随着经济形势的景气和不景气以及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动。利息率变动对企业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如果利息率降低,则能降低负债资金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如果利息率提高,则负债企业增加负债资金成本,从而提高财务费用水平,当产品价格不变或价格提高幅度小于负债利息率提高幅度时,企业因此蒙受经营利润减少的损失。当经营利润不足以抵偿贷款利息时,则负债经营赔本。如不及时控制,严重时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3)信用紧缩的风险。 紧缩银根是经济不景气情况下经常出现的,特别是通货膨胀带来金融萎缩。金融危机时,收紧银根会使负债企业难以应付,陷于困境、险境。负债比较多的企业在收紧银根、资金匮乏时,更是险上加险。因为债权人对原有债务只收不贷或多收少贷,势必影响企业的原材料储备,迫使企业缩减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减少利润乃至亏损。对长期负债的投资者,随着信贷规模的缩减,影响负债投资规模,导致建设周期的延长和竣工期的拖后,投资预期经济效益难以实现。
2、负债比率的大小是负债经营风险的直接因素。
(1)负债比率是企业举债资金占企业全部资金的比重。 负债比率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对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有显著扩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负债比率是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递增函数。负债比率愈大风险就愈大。而且风险增大的规模和速度远远大于自有资金利润率增大规模的速度,利息支出占经营收入的比重,也愈来愈大,企业走向亏损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旦经济形势恶化,企业可能倒闭破产。要确定和选择适度的负债比率是件比较复杂的事。就国外来看,日本企业的自有资金率只有18%,英国,原联邦德国等国企业的自有资金率基本上在50%左右,我国企业达80%。负债经营效益不一。有的善于经营,利用负债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但多数企业盲目负债,不能在短期内实现水平利润,又不能及时地还债,陷于债务危机。所以,负债比率的掌握,应从各企业的实际出发,具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选择经济效益好的项目,这是确定举债的条件,也是负债后有还债能力的保证。第二,负债资金要以企业需要为依据,把最低必要资金需求作为资金数量指标。筹资过多,形成浪费,增加利息负担;筹资不足,企业发展得不到资金保证。第三,负债的形成,要建立在自有资金的充分发掘和利用的基础上,使负债比率适合企业的资金需求和获利能力的充分发挥。第四,适合企业负债风险的能力和偿还能力,选择恰当的比率。企业经营利润呈上升趋势,负债比率可大些,否则不宜过高。
(2)负债利息率的高低是负债经营风险的前提因素, 是筹资的主要标准。负债经营的先决条件是经营利润率大于利息率。在一般情况下,负债利息愈高,企业所得到的实际利润就愈少。所以,企业筹资时,就选择利息率低于经营利润率的贷款。当然,如果企业资金奇缺,紧急需要,利息高的负债也是难免的,但必须以经营利润足以补偿利息为条件;或者负债比较小,为了缓解资金困境,转变企业的经营形势,临时短期的高息负债也是可行的。
(3)负债经营利润率高低是负债经营风险大小的基础。 经营利润率能真正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优劣,创利能力的大小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利润率是负债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企业税前利润或税后利润来归还债款的基础。第一,科学地预测和正确确定经营利润率及其发展趋势是负债经营成败的关键。把经营利润率确定在确切可靠的水平上,不可定得过高,把负债经营理想化,会加大风险。对经营利润率与其定得高些,还不如定得低些,使负债经营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第二,要把借到资金用到预定的项目上,保证经济效益的经营或投资项目如期实现。第三,千方百计实现负债经营预期利润率和利润额。
负债比,利息率,经营利润率这三个因素的变化及其不同组合,影响和制约着负债经营风险及其程度。还有以下三种情况需要注意:第一,经营利润率大于利息率是负债经营的前提。负债比愈大,自有资金利润率愈高,标准差也愈大,风险就愈大。为减轻负债经营风险,须对重度负债和高度负债十分谨慎,不可轻易选定。第二,在经营利润率等于利息率的复杂情况下,总的原则是不能负债。只有在不负债便难以维持企业生存时,尚可进行轻度、短期负债。这是特例。第三,经营利润率小于利息率时,自有资金利润率随负债比的增大而相应减少。此时,负债经营实属饮鸩止渴,冒极大的风险。
(三)负债经营的指标控制
把握我国企业负债经营规模的度可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国际通用的负债指标;二是我国企业的特殊情况。国际上通用的负债指标有三种:一种为负债比率,即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它用来分析负债经营程度和财务风险的大小,对债权人而言用来表明债权的安全可靠程度。国际上一般认为30%左右比较合适,但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通常高一些,美国企业为40%,台湾为50—60%,日本为70—80%。一种为流动比率,即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它用于分析企业短期债务到期前的变现偿还能力。一般认为,企业流动资产应是其流动负债的二倍以上,比率越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则越强。另一种为偿债率,即指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总额与收入总额的比率。它用于分析企业经营收益的偿还能力,比率越小说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一般认为20%较适宜。近几年我国国有企业的负债率已经远远超出30%的国际标准,甚至超过了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从负债通用标准衡量,我国企业负债已进入中等偏高的风险程度。这是表面现象。从可以提高负债能力的因素看我国企业:一是企业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据有关资料估计,国营企业固定资产如果重估的话,可高于现行帐面价值的2—3倍。因此,以重估的固定资产价值和目前企业负债,负债比会降低。二是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潜力相当大,如果都能达到“三资”企业水平,负债能力还可提高。
四、投资策略
企业投资动机多种多样,但核心无非是为了追求最大规模的利润。因此,制订投资策略,首先要明确企业最大收益与最大效率规模的含义。
(一)企业最大收益规模
所谓最大收益规模,是在一定的产业中,企业收益额已表示企业实现了最大经营规模。假定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使价格曲线平行于横轴,那么平均费用最小的规模,就是收益最大的规模。如果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就以利润额的极大值来确定企业最大收益规模。
(二)企业最大效率规模
这里所说的最大效率,是把平均费用、销售利润率、全部资金利润率、全部资金净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等,按标准测定,视其效率最大为合适的经营规模。它与企业最大收益规模的含义不同,它强调的是资金效率的最优,而后者强调的是利润总额的最大。一个从经济角度分析问题,一个从技术角度测定规模。
因此,最大效率与最大收益的规模标准是不一样的。显然,最大效率能有效地利用投资及一切经营资源,但最大收益能便资金利用取得最大利润数额,尽管单位资金的获利水平可能没有效率规模高。根据日本学者研究成果,最大效率规模概念,是中小企业确定经营规模和投资目标的依据;最大收益规模概念,是指即使牺牲效率,也要多获利润额,以扩大市场占有率,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从最大效率规模到最大收益规模,是企业发展投资的最适宜地带。
(三)企业投资策略模式
企业为维护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根据总体战略,对有关投资活动作出全局性谋划。主要模式有:
1 扩大现有生产能力的投资策略, 为现在产品生产增加固定资产投资。
2 寻求规模经济的投资策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3 联合型投资策略,为企业间共担风险, 共负盈亏而进行联合投资。
4 兼并型投资策略,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股权, 以期达到控制该企业而进行对外投资。
5 盈利型投资策略,通过技术、劳务和资本投资的方式, 为分享其他企业利润而对外投资。
6 垂直扩张型投资策略, 对与本企业产品生产相关的上流行业和下游行业的企业或项目进行投资。
7 水平扩张型投资策略,利用企业的科研能力和资金实力, 创造新产品,力求行业领先地位而进行投资。
(四)投资进入新领域策略
进入新领域的策略选择有三种:内部发展、收购和合营。
1、内部发展
内部发展进入新经营领域,意味着在某个行业中建立起新的实体,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进入某领域的自身制约因素;二是该领域企业的反应,有无可能产生报复行为。采取内部发展办法,除了在新经营领域必要的生产设备、人员等投资外,还需要克服结构性障碍如商标识别、专有技术使用等以及因该经营领域原有企业报复性行为而产生的额外投资等。内部发展应选择下列领域:
(1)行业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竞争形势尚未形成;
(2)进入该行业时,原有企业报复性措施成本超过由此的获益;
(3)企业进入该领域成本较低,现有设备、 技术条件与新领域相关性大;
(4)企业进入该经营领域后,有独特的能力影响工业结构。
2、收购
收购是通过购买某企业的多数股票,从而拥有该企业一定的资源处置权。收购的特点主要是比较简单,通过资金市场即可实现,但成本较高。收购企业大多情况下能赢得大量利润,但稍有不慎会引起被收购企业的反感,从而影响投资的盈利能力。
3、合资经营
合资经营的原因很多:生产经营具有紧密联系的企业,如原材料采掘、原材料加工企业之间,为了达到生产经营的经济规模,保证和稳定生产的正常秩序,而实行合资经营;有的出于政治原因;有的出于能力资源互补需要。合资的形式有:
(1)许可证合同。发放许可证接受者之间缔结协定, 规定许可证接受者支付一定报酬和专利使用费。
(2)生产合同。企业如不愿投资建厂, 也不愿采取许可证合同形式,可与其它经营领域的企业签订生产合同。缔结生产合同的缺点是对生产过程控制力很小,但企业可以极小的风险进入该领域,最后将企业接管或兼并。
(3)共同投资。与其他企业共办新企业或项目,共同管理, 收益共享。
(五)企业兼并策略
为了利润增长,企业要扩大目前的经营规模,就要以资金换取其他企业的经营资源。这是买方企业要求兼并的基本原因。另一方面。卖方企业则以本身的经营资源换取新的资金,卖掉股份的股东,通过这种交易而得到销售利益,同时,企业把不需要的经营部门卖掉,将由此得到的资金投入到有希望的领域,实现结构调整、优化经营、增加利润的目的。企业兼并包括:(1)横向兼并, 在同一地区的同一市场从事同一产品或同种产品经营的两个企业合并;(2)纵向兼并, 具有潜在的卖方和买方关系的两个企业合并;(3)扩大产品门类兼并, 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具有联系,但销售的产品却没有直接的相互竞争关系的两个企业合并。(4)扩大市场的兼并,生产同一种产品, 但产品在不同地区的市场上销售的两个企业合并;(5)纯复合型企业兼并, 产品与市场都没有联系的两家企业合并。
企业兼并有以下动机选择:
(1)扩大生产规模。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从企业内部进行投资(即购买各种生产要素,然后加以组建),二是从企业外部进行投资(即购买现存在的企业)。比较起来,后者比前者有很多优点。一是速度快,可以节省投资到投产以及培训新工人等方面的时间。二是风险小,企业经营多时,已有经验,在不增加行业产量的条件下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可以避免价格下降的危险。三是打入一个行业比较容易,不受专利问题,或原料受控制问题等困扰。四是筹集资金方便,用收购企业的办法筹集资金比较容易。因为收购企业可以用股票换股票的办法筹集资金较为容易。这样做,比借钱购买设备和其它生产要素不仅方便,而且成本低。
(2)通过横向兼并,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性。 同一个行业的两家公司进行合并,就有可能实现规模经济性,使成本降低。
(3)通过纵向兼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生产的不同阶段集中在一家公司里,可以保证各阶段之间更好衔接,保证半成品的及时供应,还可以降低运输费用和节省原材料、燃料,从而降低产品成本。
(4)减少风险。兼并能增加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 实行经营多样化,从而有可能减少企业的风险。另外,小企业如资金短缺,容易导致破产,但企业兼并后,由于两个企业的资金可以互相支援,发生财力困难的风险就可以减少。
(5)改变企业管理落后状况。往往一家企业所以要出售, 或者别的企业所以要购买这家企业,就是因为它的管理不善。由于管理不善,所以企业资产得不到充分利用,利润率很低,甚至亏损。这种企业股票价格低,很容易被别的企业兼并接管。别的企业兼并接管这种企业之后,就可以更换管理班子,进行整顿,转亏为盈。这样做,无论对收购企业和被收购企业都是有利的。
(6)可以减免税金。假如两家企业,一家利润多,征税高, 另一家亏损,不交税。如果两家合并,盈亏相抵,并起来就可以少交税,或不交税。由于兼并后比兼并前可以少交税或不交税,所以人们愿意兼并。
(7)因对企业的价值估计不同而进行兼并交易。 当有些投资者对一家企业的前途估计过分悲观,以致它的股票价格过低时,就会有人看好企业前景,认为企业大有发展希望,以比较便宜或高价收购这家企业的全部股票。由于对一家公司的股票估价不同而引起的兼并,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股票市场波动很大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发生的。
(8)管理人员能从企业规模扩大中得到更大的满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东关心的与经理人员关心的利益不尽相同。前者只关心利润,认为只要利润多,股息就会多,股票价格就有可能上涨。但后者还要关心自己的权力、声望、社会地位等。通过兼并,使企业规模扩大,经理们就能使这些需要得到更大的满足。
(9)增加企业的市场控制力。 横向兼并和纵向兼并都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市场控制能力(也就是提高企业的垄断程度)。横向兼并,特别是把竞争对手兼并过来,可以减少竞争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对市场的控制能力。纵向兼并有时也能提高企业的垄断性,如通过兼并以垄断原料、垄断销售等,提高垄断利润;但对社会不利,往往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10)兼并能抬高股票价格,使双方都得到好处。这主要是利用投资者的心理。在股票交易中,有一个指标叫价格/盈利比率。它等于每一股股票的市场价格除以每一股份摊到的企业盈利数。这个比率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心理状态,一般是大企业或人们认为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比率大;小企业或认为没有前途的企业,比率就小。
(六)如何选择投资策略
企业确定投资策略应考虑多种因素:行业的特性、竞争者预期的投资行为、企业长期经营战略、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等。有四种具体的策略思路。
1、抢行策略,即抢先进入潜在的投资领域,获得较大的赢利。 这一策略成功的例子不多,因为实行这一策略必须具备若干条件:①相对于整个行业市场,投资新增能力必须相当大。②行业的市场需求增长不能太快,否则所需投资量就很可能超过企业的财力和管理能力,从而为其他竞争者提供投资机会。③市场需求增长预测必须准确,如果需求的实际增长慢于预计的增长,往往造成生产能力严重过剩。④投资必须使用在不可移作他用的固定资产上,才能确立领先地位。⑤具有市场的地域性或者本企业掌握熟练的技术优势,这样才能限制其他竞争者的进入并有效地竞争。
2、协调策略,即与竞争对手协调投资计划,避免过度投资。 这与抢先进入策略相反,协调策略要求企业之间保持一种伙伴或主从关系,彼此通力合作,必要时忍受暂时的市场份额损失。当投资过度时,协调各方面要自觉抽回投资,当资力短缺时要互相支援。协调策略可使各企业都获得合理的利润并且避免大的风险。实行协调策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就是同行业的企业数不多,而且足够强大,新建企业很难对其构成威胁。60年代世界石油行业曾出现过这种状况。在美国,企业之间协调投资的通用方式是企业在行业刊物上公开发表自己的投资计划,各主要竞争者都这样做,就避免了行业过度投资和价格大战。
3、规避策略,即通过垂直联合投资或寻求新的投资领域, 使企业避免市场被动。这种策略下,企业不去影响竞争对手的投资行为,而是把自己从行业市场供需波动中分离出来,其途径是向下游联合或者寻求其它更专业化的新的投资场所。80年代日本企业大量投资于半导体行业,使动态随机自动存储器市场面临日益严重的投资过度。为此美国厂商采取了规避策略,考虑退出该市场,向其它更专业化的领域发展。当然,对大多数企业来讲,从传统市场退出是个痛苦的选择。
4、时间策略,即选择投资时间以利用市场回升机会。 在这一策略下,企业不规避市场波动,而是凭借准确的信息和预测能力、利用波动,选择投资时间。采用这一策略的企业通常较小,不足以对市场和其它企业的投资行动产生实质影响。
选择投资时间的一种方法是某行业景气循环的上升阶段第一个投资,以从价格上涨中赢得利润。如美国联合造纸公司就是利用这个方法在70年代一跃成为美国造纸行业赢利最丰的企业。另一个方法是买卖固定资产,在景气循环的谷底前夕卖出。多年来,希腊船主运用这种方法在变幻莫测的旧船市场上盈得了丰厚利润。但这种策略的风险也特别大,今天多数希腊船主已破产。在生活必需品行业,充裕和饥荒交替出现,企业必须准确预测,在供应最充裕前夕买进,在饥荒最严重前夕卖出。
企业投资决策的主要目的是追求最佳经济规模和最佳服务设施,而不仅是竞争。在企业彼此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投资决策互相影响,在这些行业,选择投资策略时,必须考虑企业市场份额和竞争者数量。优先进入策略和协调策略一般适用于这种情况:某个(几个)大企业掌握了足够的市场份额,能够对其他竞争对手的投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大企业就可以采用抢先进入和协调策略。
小企业人微言轻,没有能力影响行业状况,只好采取规避策略和选择投资时间策略,或者响应大企业的协调策略。不过,小企业也有投资优势:可以在不适应大企业发展的领域寻求生机;投资比较自由;可以追逐投资热点;可以尾随大企业投资。大企业因其固定资产多、波动损失大,投资行为一般审慎保守,一般倾向于采用协调策略,谋求长期稳步发展,维持市场份额。
五、现代企业理财策略的发展趋势
(一)由营销主导型向财务主导型转变是当代企业的重要特征
资金是生产要素的粘合剂,是经济活动的第一推动力,而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根本标准就是投资收益率。可见,企业经营的起始点和最终目标都是由财务战略决定的。国外有的管理学家认为,企业经营在本质上就是“资金经营”,“八十年代是财务致胜的年代”,对财务战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财务主导型的企业在制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扩大经营规模等方针时,首先要考虑到财务战略的要求,否则,即使扩大了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在经济上也可能是不成功的。这和营销主导型增加产值的倾向有很大区别。在财务战略指导下企业的经营方针更为切合实际。例如,为了提高投资收益率,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灵活调整经营方针,实行增量经营或减量经营,宜进则进,宜退则退,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
财务主导型企业是以财务战略控制经营活动始终的。企业经营过程中情况比较复杂,随机因素很多,更应该重视财务战略对经营过程的可控性。例如,目标成本要按照财务战略的核心和获利的重要因素,对经营活动中的预算管理和成本跟踪要按照财务战略的要求,对变动成本的控制要适当放宽一些,这样就可以使财务战略体现在经营活动的始终。
另外,企业的财务战略也要与经营活动保持协调。美国著名的企业家亚科卡在他的自传中曾指出,企业财务部门人员最大优点是具有了不起的金融头脑和惊人的分析能力。但是出于天性,这些金融分析家们总是防卫、保守、悲观派。而搞销售和经营的人是进攻、投机、乐观派,他们的口头禅是咱们去干!而理财家们太弱,公司花钱就会一直花到破产,可是如果他们太强,公司就不会适应市场要求,没有竞争性。企业中需要两方面的人保持均势,这就可以创造出本公司本身的稽核与结算系统。企业经营者应当把财务人员和销售经营人员的长处集合起来,亚科卡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二)企业财务战略的灵活性:负债经营与自有资本经营的交替运用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不是经营不善的企业才去贷款,在发达国家,盈利多的企业往往负债也多。但是,企业都是通过有偿方式筹集资金的,贷款要付利息,发行股票人付股息。因此,企业也不能盲目地负债经营,而要根据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交替运用负债经营和自有资本经营两种财务战略。在经济景气时期,产品销路畅通,这时利用贷款扩大生产规模是正确的措施。如果只靠企业自我积累和从利润中提取折旧费,就会失去竞争机会,市场占有率也要下降。因此,即使这时贷款利率高于平时依靠贷款进行设备投资也是合算的,因为销售额和生产规模成比例地增长,所获得的利润会大超过利息。在经济低速发展时期,产品销售遇到障碍,就要实行减量经营,这时就应避开对贷款的依赖,主要依靠企业自我积累进行投资,以减少风险和增强应变能力。
(三)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增加利润与企业成长
利润的增长优先于产值和销售额的增长,这是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原则。有些企业片面追求产值和销售额的增加,认为只要市场占有率提高,利润自然就会增长,特别是在产品销路好时更是这样。这种想法必然使企业忽视技术改造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使成本增加、资源浪费。把利润增长优于产值和销售额的增长,就会注意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有时产值虽然降低,但利润却可能增长。作为财务战略的长期目标,应当把企业成长摆在首位。企业成长取决于产品开发和设备投资两个因素。如果设备落后、技术陈旧,就会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击败,所以在进行资金预算时要适应提高用于开发技术和更新设备的投资水平。
利润增加与企业成长这两个目标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增加利润才能提高企业成长所需的投资,而企业成长将为增加利润创造物质条件。但是,增加设备投资不等于仓促地购置新式的高性能的技术设备,那样会造成过量生产和设备闲置的浪费,从而妨碍利润的增加。有人用“龟兔赛跑”的故事说明,在以需求量为大前提的生产中,慢慢爬行的乌龟反击比中途睡大觉的兔子浪费少。老设备只要保证百分之百的开工率,就不能说其价值降低,而新设备由于各种原因利用不足,就说明其价值降低。这种把利润增加与企业发展统一起来的认识是制定财务战略时必须明确的。
(四)企业财务战略的实施:使企业资产保持最佳状态
在企业财务战略构思形成阶段,实施的要求是:1、 根据利润增加和企业成长的具体目标,在市场预测的前提下,综合各方面计划来确定资金预算;2、采取“彻底的合理主义”, 杜绝一切浪费和资金呆滞的情况,确保实现预定的投资收益率;3、 投资是在筹集到资金后实现的,因此要在筹资和投资的时间衔接上做出计划。
在筹集资金阶段,实施的要点是:1、 了解筹资的各种渠道和方式,筹资方式越多,获得资金的场合也就越多。2、 采取合适的筹资方式。目前企业筹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和租赁四种,这四种方式各有利弊。如发行股票只需付息不必还本,发行债券必须还本付息,租赁则具有时间短效益大而利息高的特点。企业要权衡利弊,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润。3、掌握筹资艺术。 投资者的目的主要是赚钱,企业吸引投资者要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高的知名度与信用程度。国外优秀企业通常采用财务广告形式,向国内和国际公布投资收益情况、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和偿还债务的能力。我国企业只重视产品广告而不重视财务广告,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
在资金运用阶段,中心是要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和控制。国外的优秀企业为了使企业资产保持最佳状态,通常采用企业买卖的方式,即为了保持经营效率,舍弃亏损部门卖给别人,用回收的资金扩大盈利部门的设备投资,这种做法对我们应有所启迪。
标签:负债经营论文; 股票论文; 企业理财论文;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论文; 负债比率论文; 筹资风险论文; 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负债融资论文; 经营利润论文; 经营风险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公司收购论文; 企业利润论文; 市场策略论文; 规模收益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