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性论文,财政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要加大财政投入
实践表明,将技术转化为商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我国多年来科持成果转化率一直在5%左右的低水平徘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资金。据统计,1999年我国研究开发投入6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71%。而同年度的印度为年0.86%,2000年提高到1%,2005年准备提高至2%;日本、韩国1997年这一指标就已分别达到2.83%、2.7%;瑞典更是高达3.59%。美国的财政投入近年来一直在2.7-2.9%之间,1999年美国的财政科技投入高达24亿美元,占GDP比重的2.79%。按照一般规律,研究开发经费占GDP不到1%的国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图家,在1%-2%之间,才会有所作为;大于2%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可能比较强。
财政拨款无法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过去几十年,我们长期重复了一条依靠政府拨款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道路。但由于政府财力有限,所提供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一些确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往往因为缺乏经费而在后期研究、中试等环节上卡壳。同时,由于缺乏真正的投资主体,特别是缺少投资活动的资金成本约束和效益激励,这些用于成果转化的资金效益也十分低下,基本上不能形成投入——收回投资和利润——更大规模再投入的良性循环。由此客观上形成了科研与高新技术产业两张皮的状况:科研人员不关心成果的商业利益而只满足于评奖、发表论文;市场也无法吸引科研人员积极改进产品、推动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发展。尽管政府一再努力引导和推动两者的结合,这种状况始终未能得到较大改观。
因此,有效地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是政府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个必要而且主要的手段,有助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探讨促进科技发展的财政支持问题,并不是盲目地追加对科技的投入,而是要考虑财政支持的方式范围,着力研究财政科技投入的效益。
二、关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理性思考
(一)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着众多问题财政投入不足只是其中之一。
有学者研究认为,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①缺乏总体发展战略和统筹部署。我国的科研系统基本上还是一个效率低的系统,存在人浮于事的情况,缺乏一套有效的责权统一的管理体系,用人机制亟等解决。②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够,政策体系不完善。主要是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够,投放到人才开发上的资金少,扶持政策不配套,落实难,投入严重不足,未形成相应的投资体制和风险机制。③科研体制、企业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持续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率低,企业未能成为技术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④市场拉力不足。我国目前传统产业占总体的80%,其改造与发展还没有转到依靠高新技术的轨道上,致使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严重。
从上述可以看到,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只是众多问题之一,而资金支持又只是政府支持的一种方式。因此,对财政科技投入必须要持理性的眼光,不能谈到“科教兴国”、促进科技发展的财政政策就只是强调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应该承认,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根本措施在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其次才是国家金融、财政税收政策的扶持。
(二)财政科技投入不是盲目投入,要讲究投入效益。
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是指财政科技投入与其所取得的成果之间的比较。要改进财政科技投入的范围、方式,提高投入效益:①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由对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一般支持,改变为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②建立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活动提供资金支持;③有效地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资金支持及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进入一个主要依靠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新阶段,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以及与新经济发展过程越来越多的融合,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式。但是,由于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发展滞后,致使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严重,导致市场拉力不足,不能为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由于资金的馈乏,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比较小,未能使两者很好地融合起来。因此,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①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②通过对工业企业的财政优惠支持,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由体力劳动密集型就业战略转向脑力劳动密集型战略。
教育是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培养新型的高新技术人才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根本。对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要求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与之相适应,即需要大量掌握现代科研技术的知识型劳动者。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1999年我国企业人员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70%,文盲率为10%,大专以上学历只占约4%,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我国教育业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由于教育业的发展本身就是脑力密集型产业,因此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为经济发展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劳动者,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资源。
(三)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政策建议
1.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促进企业加入科技创新,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在税收方面都采取了相应的鼓励措施,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减免税、费用扣除、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对科技研究与开发使用的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等五个方面。考察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国外政策,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政策要求的主要体现在增值税、所得税方面。现行增值税科技优惠导向不明确,应考虑着手改革:①逐步推动“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化;②允许对高科技企业的开发费用和技术转让费用等无形资产投入进行适度进项抵扣;③对高科技新产品实行增值税优惠或减免。所得税方面应考虑:①科技税收优惠方式,要确立以税基式减免为主,并与税额式减免有机结合的优惠机制;②扩大对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的优惠范围;③建立在技术开发基金和加速折旧制度;④在个人所得税中给予科技工作者更多优惠。
2.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社会科技投入机制。
财政的科技投入是比较薄弱的,从长期来看,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科技投入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科技投入将向多元化的社会投入机制。有效措施包括:①完善科研机构自我投入和发展的机制;②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③拓宽科技金融贷款渠道。
财政拨款和间接融资方式无法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足够的资金,现有的资本市场也难以满足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因而,在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的同时,不妨考虑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相对于全国性市场而言区域性市场的门槛要低一些,一些在本区域具有优势的企业将更加容易进入这一市场融通资金。区域性资本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灵活的融资手段,并且资金成本比较低廉,对处于发展初期的高新技术产业来说,应该更有支持作用。但是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不能一哄而起,可以选择少数高新科技企业集中的地区进行试点,市场交易先以私募和柜台交易为主,有步骤地稳妥推进。
3.完善科技经费管理体制
一方面要规范财政科技经费的预算,包括:①强化监督约束机制,避免和减少临时性专项拨款;②提高预算分配的科学性、管理性。对现有国家重点科技计划各类专款、资金进行分析,适当收并重复交叉的计划项目;另一方面要依照社会共同事务支出的性质和特征,科学地界定财政对科学事业的供给范围:①对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单位,以及国家赋予专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单位纳入财政供给范围;②对主要从事技术开发研究和科技服务的单位,要逐步推向市场,减少或停止财政经费的拨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