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心理学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在思维结构研究中的比较_认知心理学论文

传统心理学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在思维结构研究中的比较_认知心理学论文

传统心理学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对思维结构研究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认知论文,思维论文,传统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传统心理学对思维结构的看法

思维是人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在人的实际生活过程中,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认识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及其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从人的心理整体来看,思维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然而,也可以把思维看作是一个整体(母系统),其下又有若干个子系统组成。于是出现了“思维的心理结构”问题。

研究思维的心理结构就必须首先明确思维的“各个组成部分”,其次必须知晓它们的“搭配和排列”。可见,我们的“结构观”是从思维活动特征的总体或整体出发的。

传统心理学对思维整体结构的认识分述如下:

(一)思维的目的

思维是围绕着理解和解决问题开展活动的。问题解决是个人欲达到目标的企图,因此,思维的目的体现了思维与意志的关系,而问题解决者的任务就是要找到某种能达到目标的操作过程。

在传统心理学理论中,把问题解决的操作过程划分为“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阶段。这种阶段划分本身再清楚不过地指出并强调了思维的目的性和定向作用。如果思维心理与解决问题的目的挂不上钩,那么思维就没有动力,甚至就活动不起来。

思维产生、发展于实践活动之中,思维水平的高低也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在实践活动中,人积极能动地感知客体中的各种刺激物,主体反映客体,客体刺激主体。思维就是在二者交互作用中,在感性反映的基础上升华为理性认识的。这种理性认识,以自觉地定向,能动地预见未来,制定计划,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选择方法,改造自然,变革社会,调节自己行为为根本特征。可以看出,目的性是思维心理结构的根本要素。目的性反映了人类思维的自觉性、有意性、方向性和能动性,并构成思维心理结构中的核心成分。

(二)思维过程

传统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过程通常是通过分析和综合来实现的,并且在一般的分析综合的基础上,产生了抽象和概括、比较和分类、系统化和具体化等一系列新颖的、高级的、复杂的,主要是在人的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操作能力,并强调在解决问题思维过程中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等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借助于这些思维过程中的有机配合,我们才能在生活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使来自生活环境变化的许多复杂问题得以解决,并对客体有了新的认识。由于思维有一系列过程,就使其结构变为“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结构。

(三)思维的材料或结果

传统心理学思维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性材料,一类是理性材料。

感性的材料,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思维首先凭借感觉、知觉,特别是表象材料进行的,如果没有这些感性认识阶段提供的材料,人的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所以,感性材料是思维结构的基础。其中,表象有着不同的层次,比较统一的分法为“动作性表象”、“形象性表象”及“符号性表象”,在它们的基础上,才能过渡到思维。

理性的材料,主要指概念。概念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思维的主要形式。它既是判断和推理的基本单位,又是判断和推理的集中体现。由此可以看出,概念、判断和推理共同组成思维形式的整体。理性的材料,就是这些基本思维形式的运用,同时,又是思维的结果。

当人在思维时,理性的材料越来越占着主导的地位,思维的能力就是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实现了第一次飞跃。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在生活实践中统一起来。感性材料是人类思维材料的开始,感性材料有待于发展为理性材料,才能使思维过程深化。实践表明,离开感性材料的纯粹概念、判断和推理,或离开理性材料的纯粹表象,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可见,在思维结构中,思维材料是指思维与其他认识过程的关系问题。

(四)思维的自我意识或监控

自我意识就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它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识等心理活动的意识。我们通常所说的自我观念,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尊心,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等,都隶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正是由于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世界的存在,对外界刺激进行分析、综合,而且还能意识到自己主观世界的存在,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综合,才有了个性系统中自我控制和调节的亚系统。因此,思维结构中这个要素表明思维的个性特点,使思维有了个性化的特征。

思维心理结构中的监控结构,其功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定向。它是指正常人对于自己所在的客观环境、自身情况、自己与当时环境的关系等能够作出时间、地点、空间、人物等的识别和判断。定向准确无误,就能提高思维活动的自觉性和正确性。

(2)控制。它是指控制思维活动内外的信息量, 排除与思维活动无关的干扰和暗示,消除思维过程中多余或错误的因素,从而提高思维活动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3)调节。它是指适时地调节思维活动的进程,修改内容、 手段,从而提高思维活动的效率和速度。

(4)思维的品质

传统心理学认为思维的品质,就是思维的智力品质,也是评价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客观指标。同时还认为,思维的诸多品质,如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等,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思维的个体差异,也体现了年龄特征。因此,它在思维结构中起着标准的作用。在众多的思维品质中,思维的深刻性是其它品质的基础,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是以深刻性为基础的。思维的批判性是在深刻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周密地思考新事实,才能全面准确地作出判断;同时,只有不断地自我评判,调节思维过程,才能使主体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的四个其它智力品质为前提的,同时它又是其它四个品质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思维的几个品质是互为基础和条件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

(六)思维中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传统心理学认为,思维的心理结构中既有认知因素,又有非认知因素。前者,是指思维与认识过程的关系,这已在“思维的材料”中谈过了;除了前面已经讲的“思维的目的”(与意志的关系),“思维的自我意识”(与个性中自我意识的关系)外,还要求我们考虑主体的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就是说,思维与这些因素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由于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而不见其有多大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并不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且主观上又努力好学,他就能取得好的成就。所以,在一个完整的思维心理结构中,应该有思维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品质促进智力的发展,“非智力因素是智力行为的不可缺少的成分”。不兼顾这两者的关系,就不能探索思维心理结构的整体性。

二、认知心理学对思维心理结构的新探索

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认知与认识是同一个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特别强调认知的结构意义,认为认知系以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纳新知识,新知识为旧知识结构所吸收,旧知识结构又从中得到进一步改造、整合和发展,使认知结构意义与具体事物和现象的联系更加清晰。狭义的认知是指记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亦称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当前重新出现时仍能认识。解释人类思维的最新观点是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是有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心理结构中进行的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涵盖了认识过程,并以“信息加工”为旗号,所以,这里提到的认知是指广义认知而言的。认知心理学提出的思维理论:把一架计算机内部程序化的信息加工运算比作是人脑内部的思维过程,这种解释也显得过于简单了。

现代认知心理学最初是以反对行为主义的面目而出现的。它的产生除了社会和思想背景外,还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第一,是控制论和信息论出现的背景;第二,是电子计算机问世的背景。心理学家们发现,逻辑符号的运用和思维符号的运用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从而认为可以把人的心理看作是符号操作系统,并且可以用电子计算机来模拟人的心理活动。这种看法就成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核心理论。这样,改变了行为主义者把人脑看成“黑箱”的悲观论调,而有可能用程序和流程图来说明人的认知、思维的内部奥秘。

在认知心理学家眼中,认知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心理结构中进行的信息加工过程。

这个定义告诉我们:(1)这是广义、狭义相结合的认知;(2)信息加工也是把感性的、理性的认识结合起来的加工;(3 )思维是认知的核心。研究表明,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存贮——加工——输出,并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信息加工过程并非全部等于思维过程,值此,在认知心理学中起步较晚的对思维本身的研究就主要集中在关于思维过程的研究方面了。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指的是对来自外界的刺激物的接收、存贮、处理和传递。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人被看成是一个主动的动态系统,在处理和传送所接收的信息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在处理和传送中各个阶段的安排、信息加工通常分为三类:串行加工、并行加工和混合加工。三个阶段之间连成一条线,前一个阶段的输出变成了下一个阶段的输入。任何一个阶段在接到其前一个阶段的输出以前不能够进行本阶段的信息加工。什么缘故使信息加工成分变成思维成分了呢?认知心理学理论则强调编码过程,也就是人经历分析和检验问题,吸收信息,加工编码,对知识重新组块,作出判断、推理和概括,以求成功。可见,认知心理学的思维过程是思维本身的操作程序问题,结合思维的目的性,这个程序是这样构成的:确定目标——接受信息——加工编码——概括抽象——操作运用——获得成功。在这样一个完整程序中,任何一段出现故障,思维就不能流畅。

还必须说明,信息加工论者认为,感觉、知觉、记忆方面的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问题解决方面的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所以,解决问题就要把解决过程编成一套程序,并用电子计算机把它模拟出来。如果成功,和人的解决问题过程相符合,就可以用它来说明人的思维过程。当然,还要有描述其过程的语言——产生式系统。研究表明,解决问题运用两种主要的方式:算法式与启发式(也叫逻辑理论机)。这些,就是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过程的全部观点。不过,必须指出:人类的复杂思维是由法则和有规律的程序表现出来的,其中还有语言成分,而不是简单的由一个“刺激——反应”所引起的。当然,计算机是人设计制造的并受人操纵的,它解决问题的程序只能部分地解释人类的思维结构及其活动规律。人的思维活动还受情绪、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人还可以同时思考几件事,这是计算机内部程序化的信息加工运算无法完成的。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模拟人类思维过程的计算机程序。”因此,关于认知心理学对于思维的新探索问题还必须做出进一步的研究。

标签:;  ;  ;  ;  ;  ;  ;  ;  

传统心理学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在思维结构研究中的比较_认知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